歡迎大家一起來欣賞以下這一份關于農村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情況調研報告范文,感謝中國人才網為大家提供。
“一別家鄉十數年,家鄉盛景在眼前。今日返鄉有一愿,激情創業寫新篇。”這是沭陽縣李恒鎮外出務工人員繆繼高返鄉后寫的一首小詩。2013年6月,在該縣李恒鎮工業集中區,一個占地面積10畝、10000平方米的標準化廠房拔地而起,這就是繆繼高返鄉后投資1500萬元興建的吉高汽車配件廠。像繆繼高這樣,近年來,宿遷市外出務工農民返鄉創業逐年增多,創業帶動就業促進農民致富已成為宿遷市的新亮點,極大地推動了當地農村經濟社會的繁榮和進步。
一、“筑巢引鳳”,返鄉創業得到大力鼓勵和扶持
本世紀初,宿遷市農村勞動力轉移成為各級黨委政府致富農民、富裕農村、為地方培養產業工人的重要舉措擺上議事日程,勞務輸出工作得到突飛猛進發展,到 2005年,全市農村勞動力異地轉移人數達109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53%。2006年以來,隨著全市全民創業戰略的大力實施,昔日的外出務工人員自帶資金、技術、項目、信息、市場和先進的經營管理理念,一批接一批地回到了家鄉,創辦企業、興建市場,涌現出一大批“創業之星”,返鄉創業成為潮流。至2013年末,全市鄉村勞動力214萬人,在外務工65萬人,返鄉創業1.37萬人,投入固定資產51.6億元,年產值540億元,上繳稅金21億元。
(一)強化政策扶持,返鄉創業激勵機制形成。宿遷市委、市政府以及相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配套措施,在市場準入、證照辦理、創業場地、信貸支持、用水用電、稅費減免、社會保險補貼、創業培訓、子女就學等方面實施政策傾斜,給予獎勵和扶持,降低創業成本,鼓勵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并促進其成功創業。沭陽縣青伊湖鎮農民武榮,2010年12月返鄉后創立菁伊湖木業,2011年4月投產,租用土地50畝,鎮政府按每畝200元給予土地租金補貼,2012年企業貸款800萬元,上交稅收70余萬元,政府以獎勵的形式,給予貸款補貼30萬元,鎮財政出資8萬元為企業無償架設了變壓器,縣財政還給予研發經費5萬元。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該企業迅速發展壯大,2003年產值已達8000萬元,帶動當地勞動力220人就業,人均月工資3300元。
(二)強化宣傳引導,返鄉創業輿論氛圍濃厚。各地采取外出慰問、回鄉懇談、信函聯絡、典型引導等多種方式,經常與外出務工人員敘鄉情、聯友情、增親情,介紹當地創業政策,積極鼓勵和引導在外務工人員回鄉創業。同時,各新聞媒體、網絡平臺、服務機構加大返鄉創業宣傳力度,通過典型引導、創業信息發布、創業政策宣傳等形式,營造深厚的返鄉創業輿論環境。2014年春節期間,全市以“春風行動”為契機,開展了《致返鄉創業人員一封信》、創業成果展和創業成功人員巡回演講等活動,引導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沭陽縣在所有鄉鎮懸掛、張貼、印制宣傳返鄉創業標語,在縣廣播電臺開設“全民創業書記談”、“創業富民大家談”、“創業之路”等專欄,介紹返鄉創業經驗,交流返鄉創業體會。春節前夕,該縣專門組織人員到蘇南務工人員集中地開展返鄉創業宣傳活動,發布家鄉創業政策及信息;泗陽縣組織返鄉創業成果展覽6場、創業宣傳活動10次,參與人數20余萬人。據不完全統計,今年“春風行動”期間,全市在外務工人員返鄉創業2101人,帶動就業18673人。
(三)強化載體建設,返鄉創業服務質量提高。近年來,宿遷市不斷加強創業服務體系建設,市、縣(區)都建立了創業指導服務中心、鄉鎮(街道)有創業服務所、村(社區)建立了創業服務站,切實為返鄉創業者提供“政策咨詢、創業培訓、手續代辦、專家指導、項目推介、融資服務、開業指導、小額貸款、全程跟蹤” 等多層次的指導與服務。全面實施“四證一體”“一站式”創業服務模式,實行“一窗受理,分別審批”制度,即申請人將所需材料交由政府服務中心一個窗口后,由窗口人員負責向有關部門傳遞審批,再由窗口人員統一收集,申請人只需到這個窗口就可以拿齊所有創業所需的證照。切實加強創業能力培訓,不斷提高創業培訓成功率。2013年,全市經過認定的創業定點培訓機構達16家,擁有創業培訓資質的教師75人,全年共開展返鄉創業培訓8166人次,培訓后創業成功率達到62%。沭陽縣每個鄉鎮都建立了5個以上創業現場教學點,一對一開展創業培訓。該縣還組建了40多人的創業講師團,定期送服務到村、到組、到農戶家門。
二、“百花盛開”,返鄉創業形式多樣各領風騷
(一)獨資式。據統計,宿遷市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后獨資創辦企業數量占所有返鄉創業總量的75%以上,占居返鄉創業大半江山。泗陽縣莊圩鄉女青年鄭紅梅,1983年到上海服裝廠、織布廠等企業務工,2003年5月,她回鄉后用掙來的15萬元投資辦起了自行車條帽廠,用工30多人,當年創產值10余萬元,創社會效益7萬元。在宿遷,像鄭紅梅這樣返鄉后靠自己的雙手獨資辦企業的還有很多。
(二)合資式。相對于獨資來說,合資更是許多返鄉創業人員最初創業的最佳選擇。因為辦一個企業需要很多資金,一下子拿那么多錢畢竟不容易。沭陽縣錢集鎮效佐村陳莊組唐海軍2008年返鄉后,和淮安市淮安區車橋鎮倪震一起,共同投資20萬元,創辦了沭陽龍睿油脂加工有限公司,如今,他們二人創辦的公司已發展成為一個固定資產達2000萬元以上、利稅200萬元以上的規模企業。
(三)聯營式。聯營式創業是指創業者通過務工期間和企業建立的良好關系,返鄉后專門為該企業加工配套產品或我生產你銷售等方式創辦的企業。宿豫區大興鎮集東居委會第一居民小組的徐宏衛,1995年到常州務工,由于他工作勤奮,老總把他從分廠調到深圳電子元件廠負責管理工作,不久又升任副廠長。一天,他對廠長說,能不能把你的電子原材料給我發過去,我在宿遷老家為你搞加工?老板考慮不久,就同意了他的請求。2001年,徐宏衛回鄉在宿遷辦起了電子元件廠。從此,雙方配合非常默契。這種為外地搞來料加工創辦的企業,負擔不是很重,效益也可觀,比較深受本錢不多的創業者歡迎。
(四)股份制。受傳統經營理念影響,宿遷市外出務工農民返鄉后以股份制形式創業并不多,有的也只是在土地流轉后,一些公司大戶以土地帶人入股的形式出現。宿城區龍河鎮朱大興村蔡蘇圩,2012年返鄉后成立了“宿遷市將軍令花卉苗木專業合作社”,7位農戶入股經營,采取的是“合作社+基地+農戶”經營模式,苗木種植面積近100畝,資產價值超過100萬元,戶均年收益在10萬元以上。
三、“引領潮流”,返鄉創業對當地經濟社會影響深遠
創造歷史,農村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不僅是農民增收致富的主要亮點,而且對提高農民素質,對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同樣取得了巨大推動作用,也為加快城鄉統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13年,宿遷市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0703元,比上年增長12.7%,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0.1%,連續10年保持兩位數增長;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5809 元,增長13.3%,對純收入增長的貢獻率為56.6%。
(一)拉動了農村就業。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直接為當地農村勞動力提供了新的就業崗位,加快他農民就地就近向二三產業轉移步伐。沭陽縣扎下鎮曹沛,2008年回鄉后創辦了沭陽樂紡服飾有限公司,擁有10條服裝生產流水線,解決了當地250多名農村勞動力就業問題;泗陽縣王集鎮武集村劉銀春,1998年到蘭州務工,2012年底返鄉創業,開辦了泗陽江南樂坊音樂主題餐吧,帶動就業127人,充分體現了就業倍增效應。泗洪縣龍集鎮龍集村六組張靜,2013年初返鄉,在龍集鎮工業集中區創辦了宿遷市創新塑業有限公司,主要生產各類箱包、紡織袋、手提袋,帶動農村大齡勞動力150人就業,其中貧困勞動力94人,使部分不能離家外出務工的農村勞動力在家門口找到了工作。
(二)增加了農民收入。返鄉創業為農民增收提供了有效途徑,據測算,返鄉創業帶動就業人均月工資在2300元左右。宿城區羅圩鄉武圩村陸汽啟,返鄉后創辦了雙洋帽業,吸納羅圩鄉40個勞動力,人均月收入2500多元;該區龍河鎮龍集居新東組陳建堂2013年返鄉創業,承包村里130畝土地栽種葡萄,本村農民在忙完自己農活后都可以幫他栽種葡萄,每人每天收入在60元左右,農忙農閑都有錢賺。
(三)促進了結構調整。多年來,宿遷市外出務工農民返鄉創業,結合本地優勢,積極發展特色產業,拉長了產業鏈,增加了產品附加值,促進了當地產業結構的調整。全市三次產業結構由建市之初的47.7:30.8:21.5,到2013年調整為13.8: 47.8:38.4,一產比重降低33.9個百分點,二產和三產比重分別提高17個和16.9個百分點,由傳統的“一二三”結構調整為“二三一”結構。沭陽縣萬匹鄉丁蔣村丁書良返鄉后從事反季節大棚蔬菜種植,受他的影響,該村從事蔬菜大棚種植家庭逐年增加,全村8成以上土地不再種植傳統農作物。宿豫區順河鎮陸槽坊村農民姜繼武返鄉后承包300多畝土地從事泥鰍、蓮藕、茭白和水蛭生產,年純收入100余萬元,當地村民看到實惠后紛紛效仿,同村沈軍、胡為月、劉殿才等村民也都加入到水產養殖行列中來,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產業鏈基本形成。該區返鄉人員石良辰,在宿豫商貿城創辦了網上商城和速購快遞公司,形成網購與物流一體化,帶動了宿豫整個物流業飛速發展。
(四)豐富了人民生活。一方面,返鄉創業豐富了農村物質生活。返鄉創業農民利用外出務工時學到的技術和手頭積累的資金返鄉后,有的承包荒山種植水果,有的利用河堤飼養家禽、牛羊;有的投資農村客貨運輸、開辦建材商場;有的辦起小超市、小餐館;有的種植藥材、反季節蔬菜、發展高效農業……補充和豐富了城鄉人民生活。泗洪縣半城鎮返鄉創業農民李磊在縣、鎮兩級政府支持下,創辦了春蕾采摘園,主要種植桃子、棗子、無花果、西瓜等果蔬,形成城鄉旅游、采摘、休閑一體的服務產業。另一方面,返鄉創業豐富了農村精神文化生活。外出打工農民多數都是受過一定文化教育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他們在城市打工的過程中增加收入的同時,也接受了城市文明的熏陶,而返鄉創業恰恰是其中一部分優秀者又回到了農村,同時也帶回了都市文明和現代生活觀念、思維方式、生活方式,人力資本有了新的提高,在他們的影響和帶動下,農民的精神文明和生存質量逐步得到改變。
(五)形成了一批典型。近年來,宿遷市許多農民工返鄉創業逐漸由小變大、由弱到強,在當地影響較大,已成為農村致富的領頭雁。泗陽縣每季度都要評選一批“十大創業明星”、每年評選“十大創業先鋒”,并把這些報效家鄉創業者的巨幅照片掛在縣政務服務中心,讓前來辦事的人都能看到;泗洪縣的魏琴、孫衛軍、王維、謝衛國、朱凌瑞等10人被評為該縣2013年度“十佳激情創業之星”,返鄉創業有功得到標榜和激勵。返鄉創業農民不僅自己富裕,還不忘帶領群眾共同致富,得到了群眾的充分肯定,有的被推選為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有的被作為村級后備干部,還有的被授予多項榮譽。泗陽縣八集鄉大石渡村韋莊組韋紅,2003年到無錫環保設備有限公司務工,2009年回鄉,在八集鄉工業園區創辦了江蘇東杰環保機械設備制造有限公司,占地33500平方米,有員工380人,從2010年起,她先后被評為“泗陽縣鳳還巢明星企業代表”、“十佳創業之星”、縣“三八紅旗手”、“十大杰出青年”,2012年入選市人大代表。
(六)擔當了社會責任。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不僅為農民致富提供了渠道,還主動為鄉村架橋鋪路,捐資扶弱濟貧,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較大的貢獻。2013年,全市返鄉創業企業為公益及社會事業支出達5.6億元,全市人均96元。沭陽縣錢集鎮效佐村唐海軍返鄉辦廠賺錢后,每年都要為全村農民繳納100元/人的醫療保險費,村里路燈用電費用全部由他支付。泗洪縣朱湖鎮黃圩村三組返鄉創業人員陳軍,返鄉后創辦了宿遷市羽鼎火鍋爐具有限公司,2012年,他個人出資18萬元為村里修建了一條寬3米、長270米的水泥路,方便了村民出行;該縣上塘鎮返鄉人員周光君,2010年返鄉創辦了華晶工貿有限公司后,年年都向上塘鎮養老院、上塘中心小學捐贈物資,全額資助10名生活困難的學生學費和生活費,2012年教師節,他還向上塘鎮中心小學捐贈10000元,用于獎勵品嘗兼優的學生和優秀的基層教師。
(七)加快了城鎮建設。返鄉創業人員大多將創業地點選在交通便利、經濟活動比較集中的小城鎮或工業集中區,因此,一大批返鄉創業人員在小城鎮購買了房子,在小城鎮安了家落了戶,加快了農民向小城鎮集中的進程,實現了一種最低成本的城鎮化擴張,從而帶動了小城鎮建設向新的、更高層次發展。沭陽縣華沖鎮返鄉創業136人,其中在小城鎮創業的占55%,在本村創業的占40%;宿豫區返鄉創業隊伍中,在小城鎮及市區創業的農民占79.8%。泗陽縣斐圩鎮農民莊巍,在鎮工業園興建4000平方米標準化廠房,創辦了泗陽縣莊巍食品廠,目前,莊巍全家已經到鎮上居住,有了自己的商品房和車子。宿遷市宿城區屠園鄉農民伏美紅,2011年春節期間返鄉后創辦了宿城區屠園鄉騰飛電器廠,她全家也從農村般到了鎮上。
四、返鄉創業存在的問題和制約因素
(一)返鄉創業企業大多規模較小、層次較低。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主要依靠自有資金,從統計情況來看,宿遷市返鄉創業平均固定資產投入僅37.66萬元,可以看出,初始創辦的基本都是小微企業,以勞動密集型和手工操作為主,生產崗位和產品技術含量不高,層次較低,市場競爭能力較弱。
(二)融資成為制約創業的首要因素。外出務工人員靠務工積累起來的資金不會太多,對于創辦企業、搞生產性經營所需資金額來說,往往在創業初始階段就已耗盡,有的只能通過向親友借貸。許多人寧愿向社會高利息籌集資金,也不愿意去銀行貸款,因為銀行貸款手續繁瑣,時間較長,而且擔保人難找。資金缺乏,貸款困難,已成為制約返鄉創業的瓶頸。
(三)創業扶持政策有待進一步落實。全市各級黨委政府鼓勵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的扶持政策應有盡有,力度也很大,但是由于宣傳不到位,有的創業者還不知道政策;有的雖然知道政策,但由于缺乏具體操作辦法,導致創業者不知道找哪個部門、需要提供什么材料才能享受到政策;另外,部門之間踢皮球的現象還依然存在。
(四)基礎設施建設不適應創業發展需要。農民工回鄉創業一般都在集鎮或工業園區,但是由于一些地方經濟薄弱,小城鎮建設滯后,導致返鄉人員創業成本增加,如建設廠房、架橋鋪路、輸電引水等都需要大量資金、時間和精力。同時小城鎮的通信、交通、金融、能源等配套設施不同程度地存在問題,也給返鄉創業和發展帶來了不少麻煩。
五、推進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的建議及對策
(一)主動把政策送到返鄉創業者手中。政府有關部門以及各級創業服務機構,要全面掌握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情況,并根據他們不同創業階段發展和需求,及時將各項扶持政策送到他們手中,給予場租、稅費、用水用電減免,發放創業帶動就業獎勵資金,降低創業成本,扶持創業成功。
(二)下大力氣解決創業融資難題。推進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不斷提高他們創業的規模和層次,關鍵在資金。在今年的亞洲博鰲論壇上,眾多人士提到,中國小微企業占企業總數的60%以上,但50%以上的小微企業都存在融資問題。因此,對農村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后創辦的小企業,要根據其初始創業和創業發展階段的具體情況,分別給予不同的財政與信貸支持。要將小額擔保貸款擴大到所有創業者,提高貸款額度,降低門檻和環節,減少手續和時間。要研究解決創業融資難題的長效機制,從根本上緩解創業者對資金的實際渴求。
(三)不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要把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納入小城鎮建設規劃,切實抓好小城鎮基礎設施及配套設施、工業集中區和市場建設,使之承載創業項目的能力不斷增強,減輕創業者輔助投資的壓力。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建立農民工創業園,給予各項優惠政策,不斷提高政府對返鄉創業的政策與信息導向性和創業成功率。
(四)切實做好創業各項服務工作。要經常征集、評選、發布適合返鄉人員創業的項目,從項目支持上為返鄉創業人員興辦企業或經濟實體創造條件。加強創業孵化基地建設,為入駐基地的返鄉人員創業提供各種條件和便利。有針對性地強化創業能力培訓,提高返鄉人員創業能力和水平。加強各級創業服務機構建設,組建一批服務創業的專家志愿團,一對一的為返鄉創業者提供全程服務。
(五)營造有利于返鄉創業的輿論環境。要通過發放返鄉創業宣傳材料、手機短信、到外出務工人員集中地慰問座談、返鄉創業典型介紹等形式,啟發他們返鄉創業意識,鼓勵和引導他們返鄉創業。各級新聞媒體、網絡、服務機構要加大返鄉創業宣傳力度,公開兌現創業扶持政策和承諾服務內容,大力營造崇尚創業、褒獎成功、寬容失敗的和諧創業環境與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