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縣李橋鄉地處縣城南35公里處,海拔2020米,總面積16萬畝。全鄉轄10個行政村,68個社,2810戶,10626人,勞動力7438人。全鄉共有耕地面積54900畝,其中水澆地21364畝,半水地7686畝,旱地25850畝。農民收入以種植、養殖和勞務收入為主,201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7996元。
全鄉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71戶,910人,其中精準扶貧上寨村37戶、120人,河灣村34戶102人。雙聯和精準扶貧工作中,市、縣、鄉共34個聯村單位(其中:市直單位5個,縣直單位20個,鄉機關單位9個)、238名聯戶干部,與全鄉246戶貧困戶結成幫扶對子。今年以來,鄉黨委、政府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找準雙聯行動和精準扶貧工作的融合點,堅持“兩項行動”目標同向、工作同力、行動同步,以基礎設施建設為先導,以富民產業培育為核心,切實加快了全鄉脫貧致富奔小康步伐。
一、雙聯行動開展情況
自雙聯行動開展以來,各級雙聯單位領導干部積極深入到聯系村戶,與群眾拉家常,了解群眾生產生活情況和特困戶的家庭人口、土地狀況、主要收入來源及導致貧困的主要原因,幫助群眾理清發展思路,解決實際困難,謀求脫貧致富之策,極大的激發了廣大聯戶干部的積極性,有力的推動了“雙聯” 工作的深入開展。一是落實幫扶資金,改善發展條件。針對全鄉農業基礎條件薄弱的實際,鄉、村兩級積極爭取縣委、縣政府重視和各聯村部門支持,從加大投入、改善條件入手,努力夯實發展基礎、優化發展環境。今年,全鄉10個村共實施土地整理項目、渠道建設、“四化村”建設、危舊房改造、鄉村環境整治、扶貧開發、人飲工程等各類項目17項,總投資4700萬元。在各村項目建設中,縣安監局幫扶紅磚10萬塊,支持下寨村開展門面改造工程;農機局幫扶現金1.5萬元,用于改建楊壩村村委會;運管所幫扶東溝村現金1.5萬元,改建村委會;動物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幫扶河灣村燕麥種子1噸,動物疫苗、消毒液共290件,慰問困難戶3000元。各聯村單位幫扶現金物資近20萬元,為群眾解決急事難事24件,開展義診3次、124人次,開展培訓8場次、402人,化解矛盾糾紛 24件。二是精心設計載體,精準對接幫扶。鄉黨委、政府嚴格按照“八個覆蓋”、“五件實事”的要求,認真做好工作調研、機構成立、方案制定等工作。組織開展了村干部、黨員、致富能人“1+1”聯戶幫帶行動,即:每名村干部聯系1戶貧困戶,1名黨員聯系1戶困難戶,1名致富能人聯系1戶低保戶,最終達到幫帶貧困戶脫貧,培帶困難戶增收,包帶低保戶進步。以集中居住區為單位,成立“3+7”黨群互助組,即:3戶村干部、黨員、致富能人戶與7戶貧困、困難、低保戶組成黨群互助組,通過在政策上“引”、技術上“幫”、資金上“扶”、措施上“促”等有效形式,幫助引導,培養帶動,使政治上先進的黨員致富能人增多,使經濟上先進的致富能人向黨組織靠攏,實現“量”的增長。按照省、市、縣委工作要求,全鄉上下認真推行扶貧攻堅“圖表式”管理模式,各聯村單位和聯戶干部同聯系村、聯系戶共同確定了脫貧時間,圍繞實施“三個一”致富工程,制定了增收計劃,提出了增收措施和發展目標。同時,完善建立了任務承諾制、“雙聯”行動聯絡員通訊員工作制度、工作進展報告制度、信息資料收集報送制度、工作計劃制定制度、績效考核制度等。目前所有聯村單位全部實現了圖表式管理,工作臺賬、工作日志、民情日記等各類表冊全部健全,做到了底子清、情況明、工作實、有銜接。三是圍繞發展增收,實現真幫實扶。圍繞產業增效、農民增收,鄉黨委、政府和市、縣幫扶部門加強聯系、密切配合,堅持不懈調結構、建基地、興產業、強素質,全鄉農業生產穩步發展,提質增效。春耕期間,各幫扶干部紛紛深入田間地頭,指導群眾調整種植結構、選用優良品種、采用先進耕作方式,提高農業產出效益。今年,雙聯各單位積極引導能人大戶發展土地承包經營,全鄉流轉土地1.8萬畝,介紹引進農業新技術2項,推廣甜豌豆等種植新品種11種、3000畝。扶持發展現代設施農業,改建層架式溫室大棚 5座,建設恒溫庫1座,建成林下經濟示范點2個。支持建設養殖小區3個,帶動發展規模養殖戶30戶、家庭散養戶120戶,全鄉牛、羊、豬、雞飼養量分別達 0.27萬頭、10.98萬只、0.2萬頭和6萬只,舍飼養殖戶數量和規模較去年大幅增加。全年培訓勞動力870人,輸轉勞動力4500人(次),勞務收入近億元。通過開展雙聯行動,有力的促進了全鄉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二、精準扶貧工作開展情況
精準扶貧工作時間緊、任務重,鄉黨委、政府把“雙聯” 行動和精準扶貧工相融合作為一項政治任務和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精心確定了李橋鄉“1246”扶貧工作思路(即:“1”個目標,精準扶貧、整村脫貧;“2”個突出,突出河灣34戶,上寨37戶貧困戶;“4”個出路,能人幫貧、產業脫貧、金融支貧、民政濟貧;“6”項舉措,土地、渠道、路橋、養老、就醫、教育),成立雙聯扶貧工作站,建立健全鄉村社三級干部聯系服務貧困村貧困戶制度,領導干部帶頭每人聯系1個村,每個村至少確定2名科級領導負責扶貧工作,在領導包村、小組包社、個人包戶的基礎上,每個村增派1支項目建設工作服務隊,對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施工進度和工程質量進行“一對一”跟進監督和服務。一是夯實基礎補短板。針對上寨、河灣2 個貧困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薄弱的現狀,積極爭取立項實施通村道路、人畜安全飲水、高標準農田整治、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目前,上寨村6100畝、河灣村4300畝土地已列入2016年高標準農田整治規劃;上寨、河灣2個村村委會維修,文化廣場建設,老人幸福互助院建設已竣工;上寨鄉村大舞臺、農耕民俗文化展覽館、6公里人飲管道鋪設和5.1公里通村道路建設、河灣市場公廁建設等工程已完成;單獨壩灌區6個村管灌鋪設工程、河灣村東山壩、黃馬圈10公里 “U”型渠道建設,已加快進度,將于10月底完工;兩個村共改造D級危房11戶,門面651戶,硬化門前路面2900㎡,拓寬道路8公里,安裝門前圍欄8 公里,架設路燈120盞,貧困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在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市、縣聯系單位積極落實幫扶資金,其中市工商局幫扶上寨村現金15萬元、紅磚2.5萬塊、水泥10噸、電腦1臺,用以援建村級衛生室,并向16戶貧困戶幫扶資金5萬元;山丹培黎學校幫扶現金8萬元、電腦2臺,援建老人日間照料中心;縣財政局幫扶援建上寨村村級文化廣場1座;縣文廣新局幫扶10萬元,援建上寨村鄉村大舞臺1座。縣民政局幫扶10萬元,援建河灣村老人幸福互助院;縣紀委幫扶5萬元,援建村級文化廣場。二是拓寬渠道增收入。針對上寨村37戶、河灣村34戶貧困戶實際情況,鄉黨委、政府通過能人幫貧、產業脫貧、金融支貧、民政濟貧“四合一”扶貧模式,打好精準扶貧組合拳,助力群眾增收脫貧。認真貫徹執行縣委、縣政府 “能人助推精準扶貧行動”,積極組織全鄉14名致富能人與44戶貧困戶簽訂《幫扶協議》,張志品、李常才等勞務能人幫帶輸出貧困戶勞務人員35人,據初步調查統計,每名勞務人員年內實現勞務收入1.5萬元以上;針對有自主發展能力的貧困戶,政府扶持修建暖棚羊舍237間,發放扶貧羊388只,15戶貧困戶實現養羊10只以上;針對土地充足、無勞動能力的11戶貧困戶,動員3名種植能人以市場最高價承包其土地,每畝流轉費用達到400元;在金融支貧方面,一方面積極為有發展能力的貧困戶申請扶貧貸款,支持發展富民產業。另一方面,組織能人(企業)同無發展意愿和償還能力的貧困戶簽訂貸款幫貸協議,以分紅或返現的形式幫助貧困戶增加收益,目前,已簽訂貸款協議37戶,正積極進行申報中。針對一部分貧困程度嚴重的五保戶等貧困家庭,通過落實低保、五保、臨時救助、救災等形式,使得15戶因殘致貧、因病返貧或不具備生產經營能力的老弱病殘、鰥寡孤獨等貧困戶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通過“四合一”扶貧模式,全鄉預計脫貧113戶、350人,其中上寨村脫貧6戶、20人以上,河灣脫貧13戶、40人以上,全鄉貧困發生率控制在5.3%以下,年內將實現全面脫貧目標。三是強化培訓提素質。爭取到省扶貧辦、省科協科技致富帶頭人培訓項目,在河灣、上寨2個村舉辦培訓班2期,培訓勞動力80人(次),為貧困家庭發展生產、創業致富提供了技術支持。
三、存在的問題
1.產業發展難度較大。因氣候條件的限制,我鄉產業結構較為單一,重點以傳統種植、養殖和勞務為主。近一、兩年,農畜產品價格波動較大,勞務市場低迷,發展規模種植和舍飼養殖投入較高、風險較大,群眾發展產業的積極性不高。
2.技能培訓效果不好。近年來,因教育布局調整和勞務經濟的快速發展,導致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常年外出,在冊在家的困難群眾文化程度普遍較低,一些培訓活動難以開展,培訓效果不明顯。
3.群眾思想觀念陳舊。貧困群眾缺少憂患意識、危機意識,等、靠、要現象嚴重,缺乏艱苦創業的精神,幫扶實效性不大。
四、下一步重點工作和推進措施
下一步,我鄉雙聯行動和精準扶貧工作將嚴格按照省、市、縣整體工作部署,圍繞“1236”扶貧工作思路和“當年整村脫貧,兩年鞏固提高,三年進入小康”的目標任務,全鄉合力,攻堅克難,力爭打贏扶貧攻堅這場硬仗。
一是繼續加強組織領導,進一步按照規劃實施。切實加強領導,靠實責任,各分管領導和聯村領導要督促鄉村兩級干部,多與群眾溝通感情、交流思想、探討致富路子,與群眾共破難題。同時,協助市、縣、鄉各單位,嚴格按照制定的“兩規劃一計劃”,幫助群眾出主意、謀發展,積極為群眾解決困難、幫辦實事。
二是繼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認真對照省委“1+17”、市委“1+19”、縣委“1+17”精準扶貧工作實施方案,爭取各項扶貧優惠政策,徹底改善貧困村農業基礎條件,確保實現土地平整、渠道暢通,夯實長遠發展基礎。
三是扎實推進“四合一”扶貧模式。對全鄉271戶、910人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分類對待,通過能人幫貧、產業脫貧、金融支貧、民政濟貧的方式,確保全鄉現有35戶、115名貧困群眾脫貧,實現全面脫貧目標。
四是著力改善村容村貌。以精準扶貧工作為契機,動員群眾投工投勞,開展村莊美化亮化和農村環境衛生整治活動,建設宜居宜業、和諧文明的美麗鄉村。
五是繼續加強協作配合,進一步提供良好環境。切實加強與市、縣各聯系單位的協調溝通,力所能及地為幫聯單位及其干部提供必要的工作環境和生活條件,切實做到“五個熱情”,爭取得到幫聯單位最大的關注和扶持。
更多熱門文章推薦:
2.
3.
10.全國扶貧日活動總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