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報告一
:通過野外實習,綜合研究和掌握地球表層各要素的性質和特點,掌握實習區域的地層、巖石、地質構造和古生物的主要類型、分布及演化規律、野外地質調查基本方法,了解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與防治;了解海岸地貌。
摘要:根據實習路線所看到的地質地貌類型來寫,主要分為山地、海岸、河流。其中根據實習所見所聞并結合所學知識來闡述它們的類型、分布及其演化規律、地質災害與防治等內容。
廣西簡介:廣西地勢大體從北向南傾斜。西北部、北部為云貴高原的邊緣部分,分布有海拔1000米~1500米左右的金鐘山、青龍山、東風嶺、九萬大山等山地;東北部屬南嶺山地的一部分,越城嶺、海洋山、都龐嶺和萌渚嶺平行排列,嶺谷相間,其中貓兒山海拔2142米,為廣西最高峰;東南至西南部為云開大山、六萬大山、十萬大山等山脈。上述山嶺綿亙廣西周圍,使其略成一個“缺口”甚多的盆地形勢,稱之為廣西盆地。廣西巖溶地貌分布遍及83.9%的縣份,是中國巖溶地貌分布廣、發育典型的地區之一。按其發育程度可分為:峰從地貌、峰林谷地和殘峰平原等三類。
南寧至防城港高速公路南邊大約500米處
這里的為志留系巖層。這個剖面比較典型,從遠處看產狀,大致有白色,黃褐色,還有暗紅色/有層理,初步判斷為頁巖。除了頁巖之外,還有比較滑、細膩 ,顆粒較細的,有層理的為頁巖,看不出層理的為泥巖,泥巖、頁巖,顏色從灰白變化到紅褐色,上邊灰色,下面黃色,灰色與黃色相間,量了一下巖層每一小層的厚度為2~20cm。顆粒較細,不管是砂巖、泥巖還是頁巖,里面的顆粒成份不同,泥巖、頁巖主要成份是黏土礦物,這個剖面的新鮮巖石與風化巖石的顏色比較接近,且這個剖面為人工剖面,開發用于建廠房、取土。
我們注意到這里的標志層:紅褐色巖層,特別顯眼,它所構成的褶皺是具有代表性的,這就可以確定了地質構造。
測量巖層的產狀:傾向是北西300°到320°左右,傾角是從三十多度到四十多度甚至五十多度。在實習中學到了量巖層的產狀首先要找到正確的巖層面,才能量得準確。遠眺公路對面志留系地層褶曲:從東西兩個方向依次觀察三個向背斜,從西說到東,從西邊最大的背斜說起,第一個大的背斜,西翼的巖層傾角比較緩,轉到右邊東翼的傾角比較陡,從西到東是大的背斜,到向斜又到背斜,背斜中間有小的松樹林隔開,繼續往東,看到向斜西翼,傾角比較陡,東翼比較緩。褶曲的軸,軸應該大致是南北走向。遠望丘陵:背斜基本形成了中間那座丘陵的頂部,它比較高的原因是其巖層發生褶皺的時候在背斜的地方隆起來,在向斜的地方相對凹下去。右邊那座山的構造是向斜,形成了向斜成山的現象,原因是構造作用和巖層的狀態,向斜的核部被擠壓,巖層變硬,抗侵蝕能力增強,所以向斜核部變得耐侵蝕,在長期的侵蝕作用下凸起來;相反,背斜被擠壓時核部張開,以張力為主,容易受侵蝕,地面變低。這種向斜成山,背斜成谷的現象叫逆地形。
所學、所思 在這兩個點主要看到了地層的褶曲、巖石的巖性、類型、形狀,學會使用羅盤測走向、傾向、傾角;測得巖層的厚度為2~20cm,推測形成巖層所用時間較短,有可能是當時氣候不穩定造成的;從兩翼的傾角看出形成褶皺時受到較大的構造力;在這兩個實習點,看到丘陵上生長著以馬尾松為主的灌木,根據馬尾松的生長要求,可以推測這片丘陵的土壤酸堿性為中性到弱酸性。近年松脂價錢持續上漲,市場需求大,成年松樹可做建材,因此可以考慮在此種植馬尾松經濟林,不僅為當地的農民創收,而且對環境也有利。
防城港口
在防城港口,海岸上堆積著許多礁石,這些礁石是因為貝殼附在基石上形成的,從礁石的生物遺體來看,形成的時間較短,應在8~20年。老師介紹說,這里的港口基本上是填海造出來的,從船夫處了解到最大的噸位可達20萬。這里能做港口很大的原因是上游的河流含沙量較少,海水帶來的沙也較少。
怪石灘
基巖海岸長期風化、海岸侵蝕,是砂礫質海灘沉積物主要來源之一。海岸與昨天所 見海岸類型不一樣,昨天所見為石英砂質沙灘。此處所見并非石英砂質海岸。巖層向大海傾斜,層面完整。巖石表面空洞明顯,究其原因可能主要是海浪侵蝕和化學溶蝕。此處巖層節理發育,節理綜橫交錯。
巖性:巖石斷面粗糙,砂巖以砂巖為主。其中夾著呈薄層狀的、向外突出的比較堅硬的是鐵錳質的東西是風化沉淀形成的。此處砂巖膠結得較好,比較致密。
怪石灘的名由來:砂巖表面風化剝蝕形成奇特的坑坑洼洼的侵蝕地貌
海岸類型:淤泥質海岸、砂質海岸、基巖海岸
按侵蝕類型分為侵蝕海岸和堆積海岸,此處屬侵蝕海岸
海岸發育的影響因素有巖性和巖層構造,由于巖層的節理面都是比較軟弱的,侵蝕都是沿著這些層面展開。侵蝕后形成海蝕平臺以及海蝕崖,再經海水的進一步侵蝕會形成海蝕洞。若巖層平緩,侵蝕形成的還是平臺是平坦的;若巖層是傾斜的,則侵蝕后形成的海蝕平臺及海蝕崖就是傾斜的并且比較嶙峋。
金灘
金灘是以堆積為主,處在江平海積平原邊緣。實習地點為廣西陸地最南端——尾島的最南端。金灘海岸西端是侵蝕為主,東端是堆積為主,考察發現西端不斷地破碎,東端不斷地形成沙嘴,往東偏北延伸。
離岸堤的形成是在波浪開始破碎的地方,波浪搬運的東西就開始堆積下來,離岸堤與海岸有一定的距離,所以叫離岸堤。波浪破碎之后分解為進流和退流。堆積顆粒主要與動力的大小有關,動力越大,堆積的顆粒就越粗,動力越小,堆積的顆粒就越細。
所學、所思 從港口到怪石灘再到金灘,領略了不同的海岸地貌風采。海岸的發育與基巖、入海河流的關系密切,如防城港因為入海河流含沙量少,就可以建成大型港口;怪石灘的基巖受到海水的侵蝕,形成奇形怪狀的海岸風情。雖然這三個地方風景美麗,但只有金灘的游客比較多,在港口和怪石灘的游客就寥寥無幾了,這么美的地方不能開發成旅游景點,不是很浪費嗎?從地圖上觀察,從防城港到金灘需要經過江山半島,如果開發成海上旅游,不僅能增加收入,還能使景點得到保護。
田心村泥石流
泥石流是山區常見的一種突發性自然災害,是介于崩塌、滑坡等塊體運動與挾沙水流運動之間的一系列連續流動現象。它是由大量泥沙、石塊等固體物質與水混合組成,沿山坡或溝谷流動的一種特殊洪流。從山頂從高處從上游往下游,泥石流等于就是山洪 洪水里面含礫石,沙泥的含量比較高的時侯就成泥石流,這種泥石流形成堆積它的的特點1、 大小混雜不均勻2、成分主要是含帶在水流里面的,堆積在一起是混雜不均勻的。這兩大特點是最基本的。
在田心村的溝床中,看到卵石的分選性較差,大小不一,大的粒徑可達2米,小的只有幾毫米,但主要的粒徑為10cm~20cm的卵石。從光滑的卵石表面可以看出磨圓度較好,而且卵石基本成橢圓型。從顏色來看都是灰黃色,說明它原來的斜長石是白色的,現在變成灰黃色,黃紅色了,說明鐵離子出來了,越往深度看,風化程度逐漸減弱。看敲開的斷面上,有暗紅色的,主要是因為水往里滲,把鐵離子帶到滲透表面所以有暗紅色。看溝底的礫石是新鮮的,連表層都沒有風化,全部是新鮮的,結晶緊密程度,結構都是非常緊密的,尤其是長石晶體,看得非常清楚,顏色沒變,基本上是白色,所以溝床礫石是現代的,剛才風化的雖然沒做年代的斷定,但從風化來看,它不是現代的東西,是以前的東西。以前到底是多長呢?根據以前野外考察的經驗積累,它形成年代超過一萬年,也就是說要證明溝床的礫石是現代從山上滑坡搬下來,雖然搬運的距離只有兩三公里,但磨圓度好,是上世紀80年代的滑坡泥石流,湖泊也有礫石堆積,它不是現代的,它是以前的堆積,應該有一萬年,也就是說以前這個地方也有泥石流發生。
所學、所思 在田心村,我們看到泥石流殘留的痕跡,可以想象當泥石流到來給田心村民帶來多大的損失。現在的田心村距離泥石流源頭并不遠,如果再來一場大的泥石流,田心村將受到更大的傷害。所以泥石流的防治顯得相當重要。泥石流的防治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主要有:1、以攔為主,攔、排相結合 2、以排為主,排、攔相結合 3、以治水為主的綜合治理方案 4、治土為主 5、以生物措施為主 6、全面預防和治理方案。這些方法給有側重點,應根據實際情況選用。根據田心村的情況比較適合第五個方案,植樹造林、封山育林可有效防止泥石流的發生。
十萬大山簡介
十萬大山是廣西西南部重要的氣候分界線。山脈呈東北-西南走向,西南伸入越南,長170多千米,寬15千米~30千米。山體海拔千米左右,主峰蒔良嶺1462米。十萬大山區是中生代以來的凹陷構造,中生代紅色巖系(砂巖、頁巖、礫巖)沉積厚度大,分布廣,第三紀以來褶皺斷裂上升,成為廣西最年輕的褶皺山脈。山勢南高北低,南部由1200米~1400米的山脊組成十萬大山主軸,地勢向北逐漸降低,依次出現850米、700米、550米、400米等數列單斜山地及丘陵面。河流多為順坡面發育而向北流,屬郁江系。由于多列單斜地形的影響,河流多為錯動的斷裂谷地及兩單斜山地之間發育,河床曲折,急劇轉彎與平直相間,多險灘。山地南側河流短小,獨流入海。十萬大山南坡的防城區,面臨熱帶海洋,降水豐富。山中有大面積的熱帶常綠季雨林,熱帶樹種繁多,主要有窄葉坡壘、烏欖、白欖、魚尾葵等。
馬射尿瀑布
前面的瀑布叫馬射尿瀑布。可以看到有一條白色的細線般的水流,說明它的流量小,是三級瀑布,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兩級。中間的那一級很光。我們現在目測二級有80米左右,上面的那一級大概有70米左右,下面還有20多米的。自然地理的角度看,十萬大山是廣西非常重要的地理界限,基本上是廣西熱帶與亞熱帶的分界線,十萬大山的主峰高度是1460米,那么一般的山峰的高度在1100.—1300米,并且它又是東西走向。所以能把冷空氣擋在北邊。我們剛才上來時看到的熱帶作物的代表橡膠。
十萬大山的南破面向著北部灣,從北部灣海面過來的暖濕氣團到達這里抬升,形成降水。十萬大山有個地放叫那梭,是我國第二大降水中心降水量在2100——2300mm之間,有記錄的最高降水量為5000mm。第二大降水中心在臺灣的南端。東南風把海洋的暖濕氣團帶到迎風坡,然后形成降水,形成多雨區。十萬大山以北是上思縣,從氣象學來說是處于雨影區,這里的降水量僅有1100mm左右。廣西的年均降水量為1400——1500mm。廣西的三個少雨區分別為左江、右江和來賓。來賓是位于大瑤山的雨影區。武鳴的降雨量也很少,主要是受到大明山的影響。
公路旁邊的是一個人工剖面,看到的巖石是細粒的砂巖,不是很堅硬,而且支離破粹。這個臨空面很陡峭,大概有80度接近90度,有的是90度。這個剖面主要的不是滑坡而是崩塌,近看時,巖石的表風化面帶有黑褐色,新鮮的斷面除了暗紅色還有灰色、灰白色。巖層有點彎,有點傾斜,破碎是與節理,成份和膠結程度有關,在怪石灘看到的砂巖顆粒比這里的粗,膠結比這里的好,較質密,可敲或聽聲音,摸和觀察進行比較,凡含石英礦物比較多,硬而質密的聲音聽起來較脆,含粘土礦物較多(泥巖頁巖)聲音聽起來較頓. 這里有較多節理,高一點的地方節理很發育,垂直層面很破碎。
所學、所思 穿越十萬大山的一路上,我們看到南北兩面的植被的差異和大山對于降雨的影響。看到十萬大山的物種豐富,樹種多到認不出來。有點遺憾的是我們只在一個地方停車觀察,沒能從多方面去了解、認識十萬大山。
總結:這次實習,掌握了野外地質調查基本方法,看到地層、巖石、地質構造,海岸地貌、河流地貌的特征,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對于一個從小生活在遠離海邊的人來說,看到大海無疑是最讓人激動的,而我們看來三個不一樣的海岸地貌,更讓我感到高興。這次外出實習是在輕松的氛圍下學習,學習與娛樂相結合。最重要的是,我這個一直生活的桂北的人,終于領略到了桂東南魅力!
實習報告二
一、前言
作為一名學采礦工程大二的學生,我們在學校認真學習地質學已經有一個學期了,對一些地質現象和一些巖石與礦物質有一些理論和概念上的了解,并為我們以后工作的需要,老師為我們安排了一次野外的地質實習機會,此次實習,一方面使理論聯系實際,加深和鞏固我們課堂的知識,提高在野外識別各種地質現象的本領,另一方面,通過學習培養和鍛煉學生的體質,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成為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
二、實習內容
1.學習羅盤的使用
2.礦物觀察
3.三大類巖石及其結構構造特點的觀察與描述
4.斷層、褶皺、風化殼的觀察與描述
三、實習中要達到:
1、能比較正確地辨別觀察到各種地質現象,并能初步進行成因上的分析
2、能通過礦物的各種物理性質鑒別常見礦物
3、對實習及出露的巖石能夠正確的描述和命名
4、初步分析實習區出露地層的時代、巖石及化石
5、初步分析實習區中的構造現在及掌握野外識別方法
6、掌握地質羅盤的使用方法(包括方位測量及測量巖層產狀要素)
報告正文
目錄:
1、礦物和化石的肉眼鑒別和表述
2、地質羅盤的使用
3、對三大類巖石的特點及觀察描述,并且熟悉掌握野外記錄的要求及格式
4、斷層、褶皺、風化殼的觀察與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