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做人爱视频免费,97久久精品人人搡人妻人人玩,欧洲精品码一区二区三区,999zyz玖玖资源站永久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校園欺凌調查報告

時間:2024-11-08 18:22:03 曉璇 其他報告 我要投稿

校園欺凌調查報告(精選6篇)

  隨著個人素質的提升,報告使用的頻率越來越高,報告中涉及到專業性術語要解釋清楚。為了讓您不再為寫報告頭疼,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校園欺凌調查報告,歡迎大家分享。

校園欺凌調查報告(精選6篇)

  校園欺凌調查報告 1

  校園欺凌,作為校園暴力的一種表現形式,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學業表現都會造成負面影響。據北京師范大學腦與認知科學研究院劉文利等人的研究成果,校園欺凌可以分成直接欺凌與間接欺凌兩類,直接欺凌主要包括言語欺凌(公開嘲笑、恐嚇、威脅等)和身體欺凌(推、打、害、死亡威脅等)兩種,間接欺凌主要包括關系欺凌(傳播謠言、社會孤立)和網絡欺凌(歧視性短信、電子郵件和微信等)兩種(《面對校園欺凌,我們怎么做》,《人民教育》20xx年第11期)。

  6月13日,市教育局下發了《關于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各學校都組織學習,并在校園內開展了排查工作。為提高中小學生預防校園暴力的意識和能力,保障中小學生安全健康快樂成長,同時讓家長正確認識校園暴力,識別孩子是否遭遇校園暴力及教育孩子如何提高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結合前一階段開展的第21個“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專題教育活動,教育局開展了校園欺凌調研活動。

  一、基本情況及現狀

  本次調研針對學生的性別、學校位置等進行調查,并特別關注了流動人口子女的情況。我市有效參加調研總人數為35917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具體情況見表1。

  1、我市校園欺凌的總體情況

  我市參加調研的有效人數為 35917人,在回答“你曾在學校受到過欺負嗎?”這一問題時,有27941人選擇“沒有被欺負過”的人數,比例為 77.79%;有6750人選擇“偶爾被欺負過”的人數比例,比例為18.79%;有1226人選擇“經常被欺負”,比例為 3.41%。

  從有效數據中可以看出,我市中小學中校園欺凌現象確實存在,但并不突出。

  2、我市校園欺凌的主要形式

  我們羅列了常見的10項校園暴力主要行為,被選擇最多的選項是依次是:使用文具、棍棒、刀子等攻擊同學,選擇人數:29786人,占比82.93%;同學間發生肢體沖突,如故意沖撞、打架和威脅、恐嚇同學等兩項,選擇人數分別為29407人和28907人,占比81.87%和80.48%。

  各年級段同學在進行“你認為的校園暴力行為”中選擇一致,選擇最多的3項分別為威脅、恐嚇同學(1-3年級學生中占24.75%,4-6年級學生中占23.28%,初中學生中占23.18%,高中學生中占9.25%);同學間發生肢體沖突,如故意沖撞、打架(1-3年級學生中占25.29%,4-6年級學生中占23.98%,初中學生中占23.54%,高中學生中占9.03%);使用文具、棍棒、刀子等攻擊同學(1-3年級學生中占25.77%,4-6年級學生中占24.26%,初中學生中占23.89%,高中學生中占8.97%)。其中不同點在于,1-6年級及初中同學選擇最多的選項為“使用文具、棍棒、刀子等攻擊同學” ,高中同學選擇最多的選項為“威脅、恐嚇同學”。要注意的是,出現了新情況:

  校園欺凌也進入了自媒體時代。欺凌經自媒體的傳播,會造成對受害者的二次傷害,而且第二次傷害遠大于第一次傷害。在“你遭受過怎樣的欺負”選項中,“被當眾辱罵、毆打”和“被作弄、取笑、起外號等”被選擇為最多的兩項。具體數據見圖3。

  3、我市校園欺凌的主要特點

  (1)校園欺凌中同伴欺凌的比例較高。

  被欺負學生群體對“你被什么樣的人欺負?(多選)”的回答中,有6324人選擇“同年級學生”,占比79.29%;有1929人選擇“高年級學生”,占比24.19%。

  從欺凌者角度看,選擇“同年級同學”的有2985人,占比82.37%,遠高于選擇“低年級同學”的603人和16.64%。

  從圖4、表4與圖5的數據可以得出結論,校園欺凌在同年級學生中發生的比例要遠高于不同年級間的學生發生的比例。

  (2)校園欺凌有相對密集的年級段。

  在選擇“經常被欺負”的各年級人群中,4-6年級人數最多,有489人,占比1.36%;其次是1-3年級,有340人,占比0.95%。在選擇“偶爾被欺負”的各類人群中,是1-3年級最多,有2691人,占比7.49%;其次4-6年級,有2398人,占比6.68%。

  小學階段屬于欺凌現象高發期,尤其是4-6年級階段,無論是受欺凌還是欺凌,相關數據都處于高位。

  (3)校園欺凌有較明顯的性別差別。

  在回答“在學校經常被欺負”的選項時,有2.21%的男生選擇,高于女生的1.21%;選擇“偶爾被欺負”的男生占比10.97%,女生占比7.83;選擇“經常欺負同學”的男生占比1.14%,女生占比0.57%;選擇“偶爾欺負同學”的男生占比5.36%,女生占比3.02%。

  男生中發生的校園欺凌比例要明顯高于女生。但是,女生“經常欺負同學”和“偶爾欺負同學”兩項比例相加,達到3.59%,說明女生的攻擊性也不容忽視。這一現象也要引起注意。

  (4)校園欺凌與學生生活環境的熟悉程度有一定聯系。

  生活環境熟悉與否,與校園欺凌現象存在著較為密集的關聯。經過調查,因為父母外出而成為留守學生與跟隨父母而外遷就讀的學生遭遇到的校園欺凌現象在較為明顯的差別。具體調查數據見表8。

  無論是被動受欺負,還是主動欺負他人,隨遷學生的各項數值都比留守學生要高。這說明,隨遷學生融入新環境的難度較大,受到的挑戰也更多(經常被欺負和偶爾被欺負分別比留守學生高出0.02%和1.18%);面對困境,他們也采取了更為攻擊性的行為(經常欺負同學和偶爾欺負同學分別比留守學生高出0.01%和0.38%)。

  (5)我市學生對校園欺凌的態度較為正面。

  在回答“如果你自己受到欺負,你會怎么做”這個問題時,全市有34118人、占比94.99%的學生選擇“告訴老師、家長或報警”;在回答“如果你遇到他人正在實施校園暴力,你會怎么做”這個問題時,全市有32013人、占比89.01%的學生選擇“立即報告老師、找保安或報警”,有2298人、占比6.40%的學生選擇“目前制止”;在回答“如果你的同學讓你去參加校園暴力事件,你會怎么做”這個問題時,有19738人、占比54.95%的學生選擇“不去參加并告知老師”,有15310人、占比42.63%的學生選擇“不去參加并勸說同學也不要去”。

  無論是從男生與女生的性別差異調查數據來看,還是從城市學校與農村學校的地區差異調查數據來看,我市中小學學生對校園欺凌的容忍度都較低,自我保護意識較強。

  二、問題的原因分析

  校園欺凌雖然發生在校園中,但校園因素并不是主要的原因。在調查中,學生認為產生原因中涉及校園的最高排第五和第六位,認為“問題學生”的帽子增加了學生的叛逆心理(20551人,占比57.22%);認為“學校管理松懈,重智輕德,不重視法制教育”有20323人,占比56.58%。排名前四位的分別是“家族教育方式不當或家庭暴力影響” (24286人,占比67.62%)、“暴力影視或游戲的影響”(23895人,占比66.53%)、“青少年情緒不穩定、缺乏自制力”(23824人,占比66.33%)和“對黑惡勢力、暴力的認同與膜拜”(23764人,占比66.17%)。相關數據見表12。

  根據本次對學生的調查統計數據及平時對教師的訪談,校園欺凌大體可以梳理出以下原因:

  1、家庭的負面影響。

  人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年齡尚幼時,家長的行為對孩子有比較深刻的影響。過去大量的實例證明,孩子的行為是自己父母行為的鏡像。家庭中常有攻擊性行為,孩子就會不自覺地把攻擊性行為帶到學校中來。這一些在小學低年級更為明顯。這在本次調研中,也得到了印證。本次調研中發現,排名第一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對或家庭暴力影響”與排名第四的“對黑惡勢力、暴力的認同與膜拜”,都與家庭教育背景相關。這些因素,對孩子的影響是深刻而持久的,造成的后果清除起來也非常困難。

  對于隨遷學生來說,跟父母在一起生活固然帶來了便利,但也讓他們過早地見識到父母生存的艱辛。這樣的生存環境,既讓他們在面對欺凌時更多選擇退讓,又使他們在反抗暴力時迸發出更大的破壞性。

  2、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人的一生要經歷三次較為明顯的叛逆期,而在學校教育期間要經歷兩次,分別是小學低年級段(7-9歲)和初中階段(13-15歲)。叛逆期的學生自我意識特別強,往往有兩個明顯特征:一是反感各方面對自己的約束,自控能力較弱;二是常常將自己與約束自己的.力量對立起來,甚至為了突出自己的主體性而故意忽視和挑戰規則。所以,那些通過自己的暴力反抗而獲得所謂“成功”的暴力型影視作品,能讓叛逆期的學生產生強烈的共鳴,對他們有天然的吸引力。特別是隨著身體的發育,學生已經有了較為強壯的肢體。這給他們踐行“暴力理想”提供了物質條件。

  如果學校及教師沒有認為到這一規律,并運用心理學沒有對學生進行及時、合理的引導,這些學生將自發地按規律發展。

  我市的調研情況(如圖3各年級學生遭遇校園暴力多發形式選擇分布)基本符合心理學的一般規律,校園欺凌現象在初中階段呈現出高發的特征。調查中發現,小學高年級段學生也呈現出高發狀態,可能與我市這一階段的學生身體發育較早、較快有關。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身體條件與初中學生已經相差無幾了。

  3、法制教育仍需強化。

  中小學生處于身心快速發展期,三觀尚未形成,對社會規則尤其是法制的感受比較淡薄,所以,他們挑戰權威和規則的行為,

  如果沒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往往會觸及到違法的邊緣,甚至跨入犯罪的行列。再加上,隨著叛逆期的到來,師長對學生的影響日益式微,同伴的影響日益增強,學生常常會因為求得同伴的認同而一味追隨同伴的行為。表12的數據表明,即使學生明知校園暴力不正當,但仍然應同學的要求而選擇“去參加”的比例不低,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學校的學生,選擇比例都高于50%。

  這都說明,在學生的心目中,理智在與同伴影響的較量中處于下風,或者說,理智一方的砝碼還不夠重,缺少法制教育的強有力支撐。

  4、學校教育的藝術性還不夠。

  雖然這次調研中,學校因素的排名靠后,并不說明學校因素不重要。學生選擇校園欺凌產生原因的學校因素有四個,且選擇率都超過40%。涉及學校管理層面的有兩個,即“學校管理松懈,重智輕德,不重視法制教育”和“學校對違紀學生處罰較輕”,涉及教師管理層面的有兩個,即“‘問題學生’的帽子增加了學生的叛逆心理”和“師生間缺乏理解和信任”。這說明,部分學校的管理存在漏洞,沒有與學生進行及時的溝通,缺乏藝術性,沒有得到學生的理解和認同,造成學校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產生了隔閡。

  三、對策與建議

  根據調研統計的數據和原因的分析,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1、加強家校溝通,提高家庭教育的針對性。

  要激發家長的參與熱情,加強家校溝通,指導家長認識到家庭暴力對孩子的影響。

  (1)重視對家長的培訓,尤其是對新生家長的培訓。目前,許多學校重視了對新生的培訓,如外國語學校拿出專門時間來讓學生了解和熟悉出本階段學生基本行為規范,便于他們用規范來指導自己的言行。對于新生家長的培訓,同等重要。除了要讓他們了解本校學生基本行為規范外,還要重點介紹孩子即將面對一系列身心發展方面的困難,尤其是可能會出現的心理發展困惑,讓家長有足夠的準備來迎接孩子的成長。此外,學校還要提供對應的應對策略和建議方法,引導不懂心理學的家長熟悉孩子成長規律,并順應規律來幫助孩子解決困難、健康成長。

  (2)強化幼兒園階段家校溝通的針對性。幼兒階段,即2-3周歲,正進入人生第一次叛逆期,家長非常需要學校對他們的指點。再加上這一時期,無論是學生還是學生家長,可塑性都很大。要抓住這一關鍵期,加大對學生和學生家長的指導,讓他們學會理性控制情緒,學會與人溝通的技巧,避免向暴力化發展。抓住了這一關鍵期,對于控制校園欺凌,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加強心理教育,建立心理預警和危機干預機制。

  人的發展過程,受身心發展規律支配。目前,無論家長還是教師,對學生身體發展的規律有了較為統一和清晰的認識,但對心理發展規律,都缺乏必要的知識。所以,無論在校期間,還是在家期間,學生的心理都難以得到長輩科學、及時的指點。遇到困境時,他們會因為無助感而采取自發性行為,增加了行為的不可控性。

  目前,我市已經在各級各類學校中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但由于缺乏結構性的支撐(如專職教研員、心理健康教育教研組等),我市心理健康教育難以取得突破,難以向廣大教師和家長普及心理學知識,也難以采取更為專業的心理預警和危機干預。

  (1)設立專職心理健康教研員。配備專職的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員,可以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科建設,并由教研員牽頭建立學科業務管理網絡,能系統推進我市青少年學生心理健康事業的發展。另外,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員的設置,能扭轉各基層學校忽視心理健康教育的傾向,營造面向廣大師生普及心理學知識有利的整體氛圍。

  (2)建立心理預警和危機干預機制。雖然我市的校園欺凌現象并不多發,但偶發的校園欺凌仍有較惡劣的社會影響。再加上現在進行自媒體時代,網絡傳播會加速、加大欺凌事件的危害性。所以,要防止不良事件,需要有預警機制。建議配備專業心理軟件,篩選隱藏在廣大學生中的危險分子。現有許多專業軟件具備將暴力傾向、自殘和自殺傾向的人群篩選出來的功能。如果在全市中小學生中開展心理健康調查,既能建立起學生的心理健康數據庫,又能將高危人群篩選出來。再通過對現有心理咨詢師的培訓,建立起專業的心理危機干預隊伍,就能形成我市健全的心理預警和危機干預機制,防患于未然,把許多不良事件扼殺在萌芽狀態。

  3、加強法制教育,增強學生是非辨別能力。

  各學校要正視學生心理的特殊需求,合理引導學生正確面對暴力題材的影視作品與網絡游戲。努力提高法制教育的實效,要研究各階段學生的心理,采取更多的、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形式來增加法制教育對青少年學生的吸引力。

  (1)切實加大對各校法制教育情況的檢查和考核力度,避免法制教育“走過場”的現象。根據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司法部和全國普法辦聯合下發的《中小學法制教育指導綱要》規定,法制教育的主要有學科教學、專題教育、課外活動和個別輔導等四種形式。目前,對法制教育的檢查和考核次數很少,只有普教處的抽查和年終的綜合評估才檢查到學校法制教育的開展情況。建議,每學期組成市局職能科室、教研室及政法條線的同志聯合檢查組,對各級各類學校進行專項抽查,推動各校把法制教育落到實處。

  (2)提高法制教育的針對性,努力把法制教育做到學生的心中去。目前我市法制教育采取的主要形式是開設法制講座,主講人并不是教育工作者,主要是政法條線的在崗人員。他們缺乏對學生生活環境的了解,也具備把握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能力,所以,這樣的法制教育僅停留在照本宣科的說教上。這樣的教育形式,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無法引起學生的共鳴,更談不上走進學生的心里。建議與相關部門合作,拍攝法制題材的微視頻,從學生的視角來闡釋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法制問題,主動迎合當前學生的興奮點,提高法制教育的實效性。

  4、加強師德教育,避免管理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隱性傷害。

  青少年學生思維和行為非常活躍,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還沒有形成,需要作為教育者的學校領導和教師從更高的角度來看待和處理學生存在的問題。

  (1)加強對全體教師的師德教育,強調要以更為寬廣的胸懷包容學生的過錯。青少年學生容易犯錯,尤其是進入小學高年級后叛逆心理逐漸萌發,語言與行為有時會比較極端。但顯現出來的極端言行,并不一定代表著他們心里已經形成極端的價值觀。所以,對于這一時期的學生,學校和教師不宜“蓋棺定論”,過早地給他們貼上標簽。要通過師德教育,引導廣大教師更以更理性的角度來看待犯錯的學生,以更寬廣的胸懷來包容學生的過錯,以免對他們造成隱性傷害。

  (2)加強對全體教師的師德教育,強調要以更為公平的眼光看待不同群體的學生。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會有不同特點的言行舉止,會有不同的成長速度。教師要理解和實踐這一理念。加強對全體教師的師德教育,強調要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待每一位學生,都能給每一位學生的進步加油鼓勁。無論學生存在什么樣的差異,學業優良或落伍,舉止文雅或粗俗,在一個班級里,都要能感受到學校和教師對他們的公平態度,讓他們體驗到共同遵守同一規則的公正性。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服從規則,愿意在規則中解決遇到的問題。如果教師人為的、哪怕是無心的偏心,都會促使學生選擇另一套規則,或者說“反規則”來解決矛盾與問題,將會增加校園欺凌的可能性。

  校園欺凌調查報告 2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教育教學朝著更完善的方向發展。但一種非常不和諧的教育問題仍擺在學校、教師和家長的面前,這就是校園欺凌行為。雖然校園欺凌行為的形成較為復雜,但并不是學校一方面的原因導致,然而,教師要積極行動起來,利用教育理念、教學智慧與教育方法有效遏止校園欺凌行為的發生。

  一、關于校園欺凌行為

  校園欺凌行為是指在學校范疇內學生之間存在的高年級對低年級、強者對弱者、多人對一人而實施的欺辱行為。而且校園欺凌行為還是欺凌者對受害者實施的一次或多次的肢體傷害、語言侮辱、關系破壞、財物侵占等攻擊性活動。校園欺凌行為能夠對受害者的身體、心理、思想、意識等方面造成直接傷害,或留下深深的心理陰影,形成心理障礙,或造成受害者在個人財物方面不同程度的損失,因而成為影響校園和諧、人文環境與校風校紀的重要不良因素。教師是教書育人、培育生命、塑造靈魂的承載者,自然需要積極肩負起校園欺凌行為的研究工作與防治活動。教師要利用個人的專業知識、教育理念與教育方法主動探究校園欺凌行為的形成根源,有效遏止校園欺凌行為的形成途徑、直接危害,快速發現、保護受害者。教師還要及時進行問題處理、相關教育與心理疏導,幫助受害者快速消除心理陰影與心理障礙,重新回歸輕松快樂的學校生活,將受害者遭受到的身心傷害程度降到最小。

  二、初中校園欺凌行為的現狀調查

  筆者通過對白銀市的育才學校、第六中學、第十中學、第十一中學四所中學進行關于校園欺凌行為方面的問卷調查活動,整理出以下問題。

  (一)肢體方面的傷害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校園欺凌行為中最主要的形式就是初中生之間肢體上的直接傷害,無論是高年級初中生對低年級初中生進行的以大欺小,還是人高馬大的初中生對形體弱小初中生施加的欺凌都具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肢體傷害。因此,教師遇到初中生出現明顯外傷時,要積極詢問,認真探尋是否存在校園欺凌行為。

  (二)精神方面的傷害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精神方面的傷害是校園欺凌行為的第二種現象,雖然這種“軟暴力”在外表上不會造成直接的“皮肉之傷”,看似比直接的拳打腳踢傷害低,其實,受害者在心理上、思想上與精神上的受傷程度遠遠大于“皮肉之傷”,甚至一些受害者在心理上、思想上與精神上留有非常明顯的心理陰影與精神創傷。因此,教師要關注班內弱小群體的精神狀態與心理態勢,遇到初中生精神恍惚、萎靡不振、心事重重的特殊現象要經常詢問、引導,發現問題。

  (三)財物方面的傷害

  在調查中,我們也發現在校園欺凌行為中還存有侵占個人財物的現象。無論是以大欺小,還是恃強凌弱,財物侵占主要就是向受害者“要錢”,如果索要錢財成功,受害者就不會招來拳打腳踢;如果索要錢財不成功,或數額遠遠達不到預定數值,自然就會遭到拳打腳踢、語言謾罵與精神侮辱。財物侵占的危害略低于肢體傷害與精神傷害,卻也影響了受害者的正常生活,也對受害者的精神狀態、心理態勢、思想情緒等方面帶來了直接傷害。

  三、校園欺凌行為形成的四大誘因

  教師不僅要積極保護弱小少受傷害,及時處理校園欺凌行為,還要深度探究校園欺凌行為的形成根源,找出問題產生的“七寸”所在。

  (一)個人因素是校園欺凌行為形成的主要原因

  在校園欺凌行為中,施暴者并不是罪大惡極的兇殘惡魔,施暴動機往往是宣泄自己心中的不滿情緒、心理壓力、精神包袱,或了結以前的小仇小怨、陳年舊事,其實都是一些小事情,只不過施暴者的處理方法不對,才把事情搞大,對受害者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傷害。在此過程中,施暴者處理問題的方法是極其錯誤的,處理問題不依靠方法,而是依靠拳頭,而且還是倚強凌弱、欺辱弱小的不道德行為,說明施暴者有確切的暴力傾向、思想問題與心理問題。

  (二)家庭因素是校園欺凌行為形成的次要原因

  對于施暴者而言,校園欺凌行為的出現并不是偶然現象,而是其成長環境與主體發展的必然結果。在誘發校園欺凌行為的系列外因中,家庭因素屬于第一誘因,能對施暴者的思想意識、道德覺悟、精神境界、三觀標準等主體因素留下非常直接且深刻的影響。俗話說,孩子是家長的縮影,因而家庭因素往往是校園欺凌行為形成的重要誘因。因此,教師在剖析校園欺凌行為形成根源時要注意家庭教育這一外部因素的影響,家庭教育缺失往往是校園欺凌行為的根基。

  (三)學校因素是校園欺凌行為形成的次要原因

  在剖析校園欺凌行為形成根源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研究家庭教育與校園欺凌行為的關系,還要從學校角度考慮問題,不能將責任全部放在家長身上。學校也對校園欺凌行為存在一定的誘發作用,如學校規章制度不健全,沒有對校園欺凌行為進行科學整治的有效方法;或有法不依,對校園欺凌行為不聞不問,放任自流;或管理力度不夠,不能對施暴者產生足夠大的震懾效果,犯錯成本較低等,這些情況都會讓施暴者毫無顧忌地任意而為,不計后果。

  (四)社會因素是校園欺凌行為形成的次要原因

  校園欺凌行為不僅與施暴者的個體因素有關,還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密不可分,也會與社會因素存在一定的關聯之處。初中生正處于性格、心理、思想等方面的定型時期,且對外界事物具有較強的獵奇心理與盲目模仿意識,因而社會生活中的不良風氣、錯誤做法等都會對初中生起到誤導作用。因此,校園欺凌行為是社會不良風氣在校園范疇內的真實體現,也是初中生社會化發展過程中的`一大歧途,因而需要教師精心指導,使其迷途知返。

  四、校園欺凌行為的有效防治對策

  校園欺凌行為不僅是一種有悖于校園和諧的不文明現象,還對受害者的心理、思想與精神留有非常難以愈合的傷痛以及難以釋懷的陰影,需要及時解決。

  (一)進行法治教育與思想教育

  國家在治理校園欺凌行為的過程中已經督促當地派出所或公安機關參與此類問題的有效解決,以法律手段、法律尊嚴、法律威懾力對施暴者進行心理震撼、思想沖擊與精神刺激。法律元素的介入能夠讓施暴者看到違法必究的嚴重后果,以此提升施暴者的法律意識,提醒施暴者要自省。另外,教師還要對施暴者進行犯錯成本教育與思想教育,使其認識到做錯事是有成本的。這樣,當施暴者看到做錯事以后會受到法律嚴懲與責任承擔,自然就不會無所顧忌地胡作非為,更不敢肆無忌憚。

  (二)開展家校合作,優化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校園欺凌行為形成的第一重要因素,因此教師應該積極行動起來,通過家校合作幫助家長看到問題的嚴重性,告訴家長校園欺凌行為已經觸及法律,再發展下去將會毀掉孩子的一生。教師不僅要直接展示校園欺凌行為的違法性質,還要站在社會道德、文明禮儀、傳統美德等角度委婉地勸誡家長要注意家庭教育的嚴謹性與規范性,積極肩負起對子女的家庭教育責任,不能放任自流。家庭教育是教師解決校園欺凌行為的一大助手,能夠發揮出遠勝于教師作用的重要推動力,能夠成為推動施暴者迷途知返、重新做人的第一外因助力。因此,教師可以為家長提供一些進行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品質教育的常用方法,優化家庭教育。

  (三)整治學校環境,強化紀律約束

  教師不僅要幫助家長積極履行起開展優質家庭教育的重擔,還要立足學校角度積極審視校園欺凌行為的治理方法,自覺尋找自身的不足之處,從學校角度探尋解決問題的方法。首先,教師要積極為學校制訂一套治理校園欺凌行為的可行性方案,在教師集體智慧與團隊合力的幫助下獲得一套高質量的實施方法。其次,一旦遇到校園欺凌行為,教師要嚴格按照實施方案進行合規處理,并在全校師生面前公開處理過程與處理結果,對“施暴者”進行有效震懾。最后,教師還要借助典型案例進行全校教育活動,營造出濃厚的紀律氛圍,有效弘揚良好的校風校紀,讓紀律意識深入人心,積極消滅校園欺凌行為的思想根源。

  (四)傳遞社會正能量,弘揚真善美

  社會生活中不僅有誤導初中生誤入歧途的不良風氣,也有豐富的社會正能量與人間真善美。因此,教師應積極為初中生引入正面教育資源,并有機滲透于道德與法治課堂、語文課堂、班會活動、校園環境建設、宿舍文化建設等領域,為初中生創設全要素、立體化、全方位的人文資源體系,直接優化初中生的成長環境、滋養要素與教育指向,加速初中生的健康成長。綜上所述,校園欺凌行為已經成為非常棘手的教育問題,也成為學校科學管理過程中必須面對、有效解決的“攔路虎”,更是教師教書育人、培育桃李、塑造靈魂、升華生命的重要職責。因此,教師要積極面對校園欺凌行為,看到受害者的精神面貌與心理情緒,在觸目驚心中深入反思校園欺凌行為的根源所在,并立足個人原因、家庭原因、學校原因以及社會原因去積極解決校園欺凌行為這一問題,力求以最快速度解決問題、保護弱小、弘揚正義,維護校園的和諧與溫馨。

  校園欺凌調查報告 3

  近期我國性質惡劣的“校園欺凌”事件時有發生,據媒體報道:浙江慶元一年級男童被煙頭燙;江西永新女生被數名同學扇打;云南富寧一中學女生宿舍內遭圍毆拍裸上傳空間;安徽黃山一女生遭同班男生下藥;重慶少年被同學毆打致死……校園欺凌逐漸呈現頻率增加、結果惡化、施暴人低齡化的趨勢。

  1、校園欺凌事件發生的原因

  1.1中學生獨有的青春期心理特征

  中學時期的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并且處于身體迅速成長的階段,不管是在精力上還是在體力上都比較旺盛,在很多時候他們需要發泄自己身體里的躁動。但是中學時期的學生在心智方面還不夠成熟,所以在處理事情的方發生經常出現不恰當的行為,經常會因為所謂的面子問題欺凌弱小。另外,就被欺凌的學生而言,也有在性格方面的明顯弱點。有些學生性格懦弱,逆來順受,缺乏同學之間的靈活應對能力,有些學生性格孤僻,不合群,又對同學的言行過分敏感,這是被欺凌者主觀方面的原因。

  1.2家庭方面的教育方式不恰當

  家庭教育對于學生來講非常的重要,也是學生接受社會知識以及為人處世最重要的場所。家庭教育對于學生價值觀以及人生觀的養成具有非常大的影響,一方面,現在的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在教育方面過多的寵溺孩子;另一方面,由于現在的生活壓力比較大,很多的家長將時間與精力過多的放在了工作上,對孩子缺少一定的關心與照顧,導致很多的學生心理逐漸的變得偏激,沒有地方發泄自己的情緒,這樣的心理也將校園欺凌事件發生的概率大大的提升。

  1.3同學之間相互的影響

  不管是在中學期間還是在任何的學習期間,人都是具有合群性的心理,對于青春期的學生來講這樣的心理更加的強烈,他們比較重視那種團隊歸屬感,并且重視自己在團隊中的身份以及地位,但是也不能容忍其他團隊的欺凌。正是因為這樣的團隊心理才會將校園中的.暴力事件發生的機率提升。

  2、應對校園欺凌事件發生的德育對策

  2.1加強對學生德育方面的教育,樹立正確道德觀念

  教師應充分的發揮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在教育過程中嚴格遵守教育規定及教育方式,最好借鑒實際生活中發生的一些案例,例如 “摔倒的老人扶不扶”、“公交車上應不應該讓座”等問題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這案例可能對于校園欺凌事件的貼合性不夠強,但是可以很好的進行導向教育,逐漸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觀念。當然教師也需要以身作則,堅持正確的道德行為,不斷引導學生在做任何事情之前一定要再三的考慮,不可莽撞的解決事情,須堅持自身的道德信仰。

  2.2加強校園法制教育,提高學生法制意識

  首先,在校園法制教育層面,學校黨政領導要充分重視學生的法制教育,把學生法制教育作為建設和諧校園的重要內容擺在突出位置,針對不同階段學生的特點確定教育內容,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制教育體系。其次,充分利用主題班會、黑板報廣播等形式組織學生進行相關法律法規學習, 并開展多種形式的法律實踐,如案例分析、舉辦法律知識競賽、法律知識有獎征文,邀請公檢法等相關部門到校開展法制教育講座等生動、直觀、形式多樣的法制教育活動,通過法普及法律知識,形成對法律的敬畏,使學生養成遵紀守法、恪守社會規范的行為習慣。

  2.3加強學校德育管理

  學校德育工作,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加強學生道德意識的提升以及對于這方面的管理,在妥善的管理過程中建立和諧的校園環境以及完善的管理制度。例如,可通過加強班級建設、文化活動、學科改革等發揮活動育人、日常育人、學科育人的三重功效,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規則意識、團結意識,逐步消除欺凌行為產生的心理根基。另一方面,學校應針對學生有可能發生或已發生的違紀行為,進行必要的引導、規范。因此,教育立法應當賦予學校必要、合理的懲戒權利,以便學校通過他律與自律相結合的方式,規范學生行為。

  3、總結

  由于中學校園欺凌涉及未成年人的教育問題,它比一般的暴力犯罪問題復雜很多,政府、學校、家長等各方力量都應參與到治理校園欺凌的系統工程中,任何形式的欺凌行為都是不可接受的,學校更需在第一時間激活學校的專項監管職責,從思想源頭和管理實踐上系統治理校園欺凌這一“頑疾”,營造出團結、友善、和諧、尊重的校園文化環境,真正為學生撐起健康成長的“保護傘”。

  校園欺凌調查報告 4

  校園欺凌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它不僅對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極大的傷害,也對整個校園環境和社會風氣產生不良影響。為了深入了解校園欺凌的現狀、原因及影響,我們進行了本次調查。

  一、調查方法

  問卷調查:設計了針對學生、教師和家長的問卷,內容涵蓋校園欺凌的發生情況、形式、原因、影響及應對措施等方面。

  訪談:對部分學生、教師和家長進行了深入訪談,以獲取更詳細的信息和觀點。

  文獻研究:查閱了相關的學術文獻、新聞報道和政策文件,了解校園欺凌的研究現狀和政策背景。

  二、調查結果

  校園欺凌的發生情況

  調查顯示,校園欺凌在學校中較為普遍,有一定比例的學生表示自己曾經遭受過校園欺凌,也有部分學生表示自己目睹過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

  校園欺凌的發生頻率較高,一些學生表示在一個學期內會多次遭受校園欺凌。

  校園欺凌的形式多樣,主要包括言語欺凌、身體欺凌、社交欺凌和網絡欺凌等。

  校園欺凌的原因

  學生自身因素:一些學生缺乏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容易產生攻擊性行為;部分學生性格內向、膽小怕事,容易成為校園欺凌的受害者。

  家庭因素:不良的家庭環境,如父母離異、家庭暴力、家庭教育方式不當等,可能導致學生出現心理問題,增加校園欺凌的發生風險。

  學校因素:學校管理不善、缺乏有效的預防和干預機制、教師對校園欺凌的重視不夠等,也可能導致校園欺凌的發生。

  社會因素: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如暴力文化、網絡不良信息等,可能對學生的行為產生負面影響。

  校園欺凌的影響

  對受害者的影響:校園欺凌會給受害者的身心健康帶來極大的傷害,如導致受害者出現焦慮、抑郁、自卑、失眠等心理問題,甚至可能引發自殺等極端行為。

  對施暴者的影響:校園欺凌也會對施暴者的成長產生不良影響,如可能導致施暴者形成不良的行為習慣和價值觀,增加其犯罪的風險。

  對學校和社會的影響:校園欺凌會破壞學校的教學秩序和校園環境,影響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同時,也會對社會風氣產生不良影響,降低社會的文明程度。

  校園欺凌的應對措施

  學生自身:學生應該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學會應對校園欺凌的方法和技巧。

  家庭:家長應該關注孩子的成長,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加強對孩子的教育和引導,及時發現和處理孩子的心理問題。

  學校:學校應該加強管理,建立健全校園欺凌的.預防和干預機制,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和引導,提高教師對校園欺凌的認識和重視程度。

  社會:社會應該加強對校園欺凌的關注和宣傳,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加強對網絡等媒體的監管,減少不良信息對學生的影響。

  三、結論

  校園欺凌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等各方共同努力,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預防和干預。只有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為學生創造一個安全、和諧的校園環境,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校園欺凌調查報告 5

  校園欺凌調查報告

  一、背景與目的

  近年來,校園欺凌現象頻發,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作為一種嚴重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行為,校園欺凌不僅給受害者帶來身心痛苦,還破壞了校園的和諧氛圍,影響了教育質量的提升。為了深入了解校園欺凌的現狀、成因及應對措施,本報告基于近期的調研數據,對校園欺凌事件進行了全面分析,旨在提出針對性的預防和治理建議。

  二、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采用問卷調查、訪談觀察與文獻資料分析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調查對象包括中小學生、教師、家長及學校管理人員。問卷設計注重客觀性與主觀性的結合,確保數據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三、校園欺凌現狀

  發生頻率:

  約30%的學生表示曾遭受過不同程度的校園欺凌,其中肢體暴力占15%,言語侮辱占20%,網絡欺凌占10%。

  欺凌現象在不同年級、性別和學校類型中均有發生,但初中階段尤為突出,男生施暴和受害比例均高于女生,城市學校的欺凌事件發生率略高于農村學校。

  表現形式:

  校園欺凌主要表現為言語侮辱、肢體沖突、網絡欺凌等多種形式。其中,言語侮辱是最常見的欺凌形式,肢體沖突在某些學校仍時有發生,網絡欺凌逐漸成為新的'隱患。

  受害者特征:

  受害者主要集中在小學高年級和初中階段,分別占35%和45%。其中,女生比男生更容易成為受害者,比例為55%:45%。

  性格內向、缺乏自信的學生更容易成為欺凌對象。

  四、校園欺凌成因

  個人因素:

  部分學生因性格內向、自卑或學習成績不佳而容易受到欺凌。

  施暴者通常表現出較強的攻擊性,缺乏同理心,施暴男生一般在生理發展上較其他男生要壯碩。

  家庭因素:

  家庭環境不良、父母教育方式不當或與父母關系緊張等都會增加學生受到欺凌的風險。

  多數霸凌者的家庭都存在著各式的問題,如缺乏關注、過度溺愛、權威式管教、家庭暴力等。

  學校因素:

  部分學校對校園欺凌的重視程度不夠,缺乏有效的預防和干預措施。

  校園氛圍不和諧,思想道德教育未能得到落實。

  社會因素:

  網絡媒體的普及使得校園欺凌的形式更加多樣化,也給欺凌行為提供了更多途徑。

  文化市場上充斥著大量的暴戾之氣的文化產品,對青少年產生負面影響。

  五、校園欺凌的影響

  對受害者的影響:

  身心健康受損,如學習成績下降、社交障礙、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甚至可能引發極端行為。

  對施暴者的影響:

  形成暴力傾向,社交能力不足,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對校園氛圍的影響:

  欺凌事件破壞校園和諧,影響教育教學秩序,損害學校聲譽。

  六、應對措施

  加強教育宣傳:

  學校應定期開展反欺凌教育,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

  提高全社會對校園欺凌的認識和重視程度。

  加強家校合作:

  家長應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態,加強與孩子的溝通,了解孩子的需求和困擾。

  建立家校溝通機制,共同預防和應對欺凌問題。

  完善學校管理制度:

  學校應建立完善的校園欺凌預防和處理機制,包括加強校園安全監管,建立學生互助組織,提供心理輔導和咨詢等。

  營造溫馨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制定校園“反霸凌”制度規范。

  強化法律法規建設:

  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校園欺凌的界定和處罰措施,為預防和治理校園欺凌提供法律支持。

  加大對校園欺凌行為的懲處力度,形成有效的威懾力。

  加強社會監督:

  社會各界應共同關注校園欺凌現象,加強輿論監督,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防治機制。

  建立相對應的反霸凌輔導中心,為學生、家長和學校提供一切必要的幫助。

  七、結論

  校園欺凌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來預防和解決。通過加強教育宣傳、家校合作、完善學校管理制度、強化法律法規建設和加強社會監督等措施,我們可以為中小學生創造一個安全、和諧的學習環境,促進其健康成長。未來,我們還需要持續優化和完善相關策略和措施,以更有效地應對校園欺凌問題。

  校園欺凌調查報告 6

  一、調查背景

  校園欺凌是指在學校環境中,學生之間發生的針對性、重復性的傷害行為,包括身體傷害、言語傷害和心理傷害等。為了深入了解校園欺凌的現狀、成因及影響,特開展本次調查。

  二、調查目的

  了解校園欺凌的發生頻率和類型。

  探索欺凌行為的主要成因。

  分析校園欺凌對學生身心健康的影響。

  提出有效的預防和干預建議。

  三、調查方法

  問卷調查:設計《校園欺凌調查問卷》,向全校學生發放,收集數據。

  訪談:對部分學生、教師及家長進行深入訪談,了解不同視角的看法和體驗。

  觀察:在校園內進行非干擾性觀察,了解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互動情況。

  四、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對象為xx學校的全體學生,共發放問卷500份,回收有效問卷480份,訪談對象包括20名學生、10名教師和10名家長。

  五、調查結果

  欺凌發生頻率:

  70%的學生表示在校園內曾目睹過欺凌行為。

  有20%的學生承認自己曾遭受過欺凌,主要包括言語攻擊(60%)、社交排斥(25%)和肢體沖突(15%)。

  欺凌類型:

  言語欺凌(例如:辱罵、嘲笑):占比最高,約65%。

  社交欺凌(例如:孤立、傳播謠言):約25%。

  身體欺凌(例如:打斗、推搡):約10%。

  成因分析:

  學生認為欺凌的成因主要包括:性格不合(35%)、攀比和競爭(30%)、成年人缺乏關心和指導(20%)、媒體影響(15%)。

  影響評估:

  95%的受訪者認為遭受欺凌對心理健康有負面影響,常表現為焦慮、抑郁和自尊心降低。

  有15%的學生因此出現了逃學和厭學的情況。

  六、建議與改進措施

  教育與宣傳:

  開展校園欺凌預防宣傳活動,增強全體師生對欺凌行為的認識,促進尊重與包容的校園文化。

  建立舉報機制:

  建立匿名舉報系統,鼓勵學生報告欺凌行為,確保他們的安全與隱私。

  心理輔導:

  增加強化心理健康教育,設立心理咨詢室,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與干預。

  教師培訓:

  定期開展以校園欺凌為主題的教師培訓,提升教師的'應對能力和識別能力。

  家長參與:

  增強家長對校園欺凌問題的關注,通過家長會及講座等形式,引導家長參與自家孩子的教育。

  七、結論

  校園欺凌問題亟需全社會的重視與關注,在學校內營造一個安全、友善的學習環境是大家共同的責任。希望本次調查能夠為學校管理層和全體師生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從而有效減少校園欺凌現象,保障學生的身心健康。

【校園欺凌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校園欺凌的征文11-18

校園欺凌的征文07-17

最新校園欺凌調研報告,校園欺凌現狀調查12-13

校園欺凌的宣傳口號11-14

防校園欺凌心得01-13

預防校園欺凌的口號11-28

防校園欺凌文案10-25

預防校園欺凌征文07-22

校園欺凌的征文分享06-16

主站蜘蛛池模板: 务川| 伊川县| 永济市| 织金县| 沧源| 海南省| 乳山市| 鸡泽县| 嘉鱼县| 大安市| 玛纳斯县| 泗阳县| 沁阳市| 温泉县| 车致| 静乐县| 宁陵县| 浦县| 航空| 郯城县| 中超| 文安县| 婺源县| 绥中县| 治多县| 托克逊县| 卫辉市| 田林县| 巴林右旗| 手机| 西丰县| 广安市| 高清| 衡山县| 上犹县| 资源县| 分宜县| 汾西县| 商洛市| 江西省| 台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