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內部風險控制調研報告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逐漸認識到報告的重要性,報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點。那么報告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內部風險控制調研報告,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內部風險控制調研報告1
內部審計人員對接受的審計項目所采用的審計程序和方法不當,未能發現重大錯弊或出具的審計結論失誤,從而產生不良后果,這就是內部審計風險。廣義的內部審計風險包括審計職業風險和審計工作風險。前者是指對內部審計職業界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的因素與環境總和;后者是內部審計主體對被審計單位經營管理活動實施審計時,由于不確定因素影響或者由于審計人員能力所限,作出不恰當的審計判斷或是對存在的錯弊未予揭示,從而造成損失的可能性。審計風險是客觀存在的,不以審計人員的意志為轉移,審計活動自始自終存在著審計風險并且具有潛在性。每個審計項目都有產生風險的可能性。根據當前執法環境和法律背景的變化以及審計質量現狀,國家審計、社會審計和企業的內部審計,都必須面對審計風險,必須增強審計風險意識,提高審計質量,防范和規避審計風險。但就實際而言,目前還普遍存在審計風險意識淡薄的問題。許多人誤認為內部審計在工作目標上沒有特定要求,所提交的內部審計報告不具有法律效力,內部審計無所謂“風險”可言;或者認為內部審計在本單位負責人領導下開展工作,只是“奉命行事”,即使出現工作上的誤差或疏漏,也無須承擔“風險”。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內部審計必然陷入一種被動和無所作為的困境,內部審計工作質量難以得到保證。因此,重視審計風險的存在,規避和控制審計風險顯得尤為重要。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規避與控制審計風險呢?筆者認為只有從根源上了解審計風險的產生,才能尋求措施有效去防范和控制風險。
一、內部審計風險形成的原因
1、內審人員業務素質參差不齊。審計人員的專業知識水平、分析判斷能力、工作經驗都對審計工作質量有重要影響。目前由于內審人員總體素質偏低,直接影響到內審工作開展的'深度和廣度。一是知識結構和層次較為單一,業務理論和操作技能欠缺,相關知識比較缺乏,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去觀察分析審計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因此也很難寫出有力度的審計報告,為領導科學決策提供有力依據。二是風險意識、職業道德素質欠缺。一些內部審計人員在審計過程中具有很強的主觀隨意性,風險意識淡薄,常常因操作行為不當而導致內部審計風險產生。還有一些內部審計人員職業道德欠佳,對審計工作缺乏責任心、使命感,甚至出現內部審計“不作為”或“亂作為”現象。所有這些將給內部審計工作的質量、信譽帶來負面影響,從而導致審計風險的出現。
2、內審方式和方法的滯后性。內審采取的方式和方法是否科學、適用,直接影響到審計質量。一是審計方法模式滯后,目前仍停留在賬項基礎審計和制度基礎審計階段,而未向風險導向審計發展;二是無論采用判斷抽樣還是統計抽樣,它都是根據審計人員的經驗主觀判斷,極易遺漏重要的項目;三是審計操作不規范,如審計人員為了降低審計成本隨意放棄一些自認為不必要的審計程序,審計方法的選用不科學,審計報告的編寫不明確、不公允等。這些顯然會帶來審計風險。
3、內部審計環境的局限性。內部審計環境的局限性增加了審計風險的系數。內部審計在性質上屬于企事業單位自我約束的管理控制行為,審計人員工作范圍局限于本單位或本系統內部。由于內部審計人員與本單位員工長期共事,相互之間有一定的利益關系和感情聯系。單位終考核評比及競爭上崗方面普遍實行民主測評,內審人員的“前途命運”往往又與被審計對象息息相關。這些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內審人員在審計過程中難免有所“顧忌”,放不開手腳,影響審計結果的客觀公正性,最終使內部審計人員承擔較大的審計風險。
4、審計單位內部審計質量控制的健全性。審計單位是否建立嚴格的內部質量控制制度,是否建立對審計人員的考核約束機制,執行效果如何,都關系到內審工作質量和審計風險。如果審計單位缺乏這方面的制度和機制,就不能對審計過程和環節進行有效控制,失去對審計人員行為的約束和監督,使審計質量得不到保證,從而影響審計結果的客觀公正性,進而帶來審計風險。
二、內部審計風險的防范和控制措施
針對內部審計風險成因及影響因素,應采取以下防范和控制措施:
1、提高內審人員的素質
加強內審隊伍建設,培養一批高素質的專業審計人才是防范審計風險的最有效措施。首先,必須改變目前的用人機制,選派那些具備相應的技術資格和業務能力的人員充實內審隊伍;其次,要加強對內審人員的業務培訓及后續教育,更新知識結構,使他們能及時掌握審計新技能、新方法,提高查證能力、分析判斷能力、審計協調能力、綜合解決問題能力。以適應不斷發展的審計新形勢的需要,從業務技能上防范審計風險。再次要強化審計人員的法律風險意識,提高審計人員的依法行政意識,做到知法守法,依法辦事。
2、運用現代審計技術方法,防范和控制內部審計風險。
一是使用以制度基礎審計方法為核心,兼容抽樣審計法與詳細審計法的審計方法體系。運用制度基礎審計確定重點,對審計重點采取詳細審計,增加審計證據數量,減少失誤和差錯;對非審計重點采取抽樣審計法,確定合理的樣本量,作出審計判斷和結論。這樣,克服了傳統的、單一的審計方法的缺點,推動和促進內部控制的建設和執行,使審計主客體之間良性互動,達到既提高審計效率,又防范和控制內部審計風險的目的。二是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進審計方法和段。當前,要大力開發和應用計算機輔助審計方法,迅速提高內審人員計算機專業知識和技能,不斷開發設計計算機輔助審計軟件,建立審計作業平臺。以審計方法的創新,來提高審計質量,降低內部審計風險。三是引進目前最先進的以風險為導向的風險基礎審計模式,以風險的分析與控制為出發點,以保證審計質量為前提,統籌運用各種測試方法,綜合各種審計證據,以控制審計風險。
3、加快有關審計法規制度建設
當前,世界上許多國家對內部審計都有專門的法律規范,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也制定有內部審計實務標準等。國家應抓緊制定、頒布內部審計法規和內部審計業務準則,以統一內部審計執業規范,降低審計風險。同時內部審計還要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盡快地同國際慣例接軌,以謀求長足的發展。
4、增強內部審計的獨力性
內部審計是一種獨立、客觀的保證和咨詢活動,是一種積極的管理審計,具有獨立性。增強內審工作的獨力,強化內審工作的地位,就能有效發揮內部審計的職能作用,達到預期的審計效果。增強內審工作的獨力性,首先是內部審計機構的獨力,在內部審計機構設置上要充分保證它的獨力性,要使其具有超脫地位。或實行上級
主管單位審計派駐制,加強內審工作的地位。其次,要打破內部審計環境的局限性,多開展交叉審計,回避內部審計人員與被審計單位的利益沖突,解除審計人員的各種束縛,調動審計人員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樣內部審計的結果才能客觀公正,有效規避審計風險。
5、強化審計質量控制,保證審計質量
要有效地規避審計風險,關鍵是提高審計質量。質量與風險成反比關系,質量越高,風險越小;反之,質量越低,風險就越大。
完善的內部質量控制制度,是控制風險的有力保障。而要提高審計工作質量,就必須加強審計質量控制制度建設,規范審計人員的審計行為。要建立審計人員、項目主審人和項目組長分級負責制度,審計工作底稿、事實確認書以及審計報告復核制度,以及內審質量責任追究制度。明確每位審計人員、每個審計崗位的職責及質量控制要求,在審計項目實施中對可能出現的質量問題并由此引發的審計風險要落實責任,嚴肅追究,并采取相應的懲處措施。這樣就能強化審計人員的責任意識,質量意識和風險意識,減少或消除人為審計誤差,及時發現和解決審計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以保證審計質量,把風險水平降低到最低水平。另外,還要建立一套審計質量指標體系,以加強對內審人員工作質量的考核,從而減少人為風險。
6、建立風險評估機制
內部審計風險的產生,除了審計人員自身的業務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之外,最主要的來自企業的管理風險和經營風險。因此,審計人員協助被審計單位管理者進行風險控制和管理。建立風險評估機制是降低內部審計風險的有效途徑。建立風險評估機制,內部審計人員首先要就企業的經營環境、決策目標、戰略規則和未來經營狀況的變化,與管理者充分交流,對風險性質及大小取得共識,并以此確定審計范圍、重點審計對象及審計方法。其次要收集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的相關審計資料,明確每一審計項目的風險概況,制定年度審計工作計劃。最后在具體實施審計項目階段,要評價實際產生的風險及控制風險的效果,提出有關風險控制的建議。
內部風險控制調研報告2
一、內部風險控制工作的難點
(一)思想認識不盡到位。人民銀行內控制度主要目標在于控制風險,提高內控制度執行力對防范各類風險具有極端的重要性。但部分干部職工對此認識不夠到位。一是少數領導干部認識不足、重視不夠,對內控制度建設存在畏難情緒,未將內控真正滲透到各項業務、各個操作環節之中。二是部分員工認識不足,忽視內控制度在風險防范中的重要作用,在業務操作中憑經驗、圖方便,有章不循的現象時有發生。
(二)制度本身不盡完善。一是部分內控制度不全面。一方面,有的業務從上到下制度缺失,比如關于同級監督,總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出臺相關的規范性文件。另一方面,部分單位自身內控制度缺失。如有的缺少科學決策和民主監督方面的內控制度,有的制訂的內部控制制度不能涵蓋業務操作的各個環節等。二是少數制度設計的系統性不強。部分支行直接將上級行的規章制度作為自身的內控制度,有的內控制度是由基層行各個業務部門和部分綜合監督部門分別制定,對業務職能發生交叉的部位和崗位之間相互制約問題考慮欠周,缺乏明確細致的規定。三是內控制度修訂不及時。有的支行未根據人員、業務、環境的變化以及職能的調整及時修訂內控制度,尤其在反洗錢、征信、外管服務方面的內控制度很少,內控制度建設遲緩。四是個別內控制度可操作性不夠強。有些內控制度較原則,有些內控制度又過于簡單,或過于復雜,或與現實情況不符,不能為業務開展提供有效的`指導和控制。
(三)隊伍結構不盡合理。主要表現在:一是人員數量不足。按照因事設崗的原則,每個崗位均有其職責并形成一套操作流程,因人員不足,難以滿足相互制約要求,尤其在業務人員出差或休假等情況下,違規兼崗頂崗現象難以避免,強制休假和重要崗位定期輪崗制度難以完全實行,潛在風險較大。二是人員老化趨勢嚴重。多年來,基層央行尤其是縣級支行員工老化趨勢日益嚴重。三是人員素質參差不齊。部分員工整體文化水平、知識結構難以適應新業務發展的需要,加之系統的業務培訓較少,員工在內控制度的理解和執行上有時難免出現偏差。
(四)管理體制不盡科學。一是由于人員流出渠道還不順暢,縣支行又無人員進出處置權,使少數不愿受內控約束的員工得不到嚴厲處理,制度威懾力不強。二是內審、紀檢監察等再監督職能未能充分發揮。目前,基層行內審、紀檢部門未配備專職人員,且工作人員行政關系在本單位,致使同級監督缺乏應有獨立性。同時,干部提拔、職稱評聘、評先評優往往都以票定人,一些監督人員因擔心丟票而不愿打破情面,深查深究。
(五)相關機制不盡配套。一是內控建設評估機制不配套。目前,基層行雖然建立了內控評審系統,但因評審系統自身的缺陷而往往導致內控評審流于形式。二是內控制度執行的整改問責機制不配套。內控監督特別是同級監督發現問題責任認定難、整改難、責任追究難。同時,內控監督評價結果與工作人員日常考核結果較難掛鉤,對責任人實施經濟處罰或采取更加嚴厲的處理措施則難度更大。三是內控制度執行的激勵機制不配套。內控制度執行尚無激勵機制相配套,激勵不足導致動力和活力缺乏,內控制度執行力下降。
二、對策建議
(一)狠抓宣傳教育,強化內控意識。一是各級領導班子應統一思想,高度重視內控制度建設,把內控制度建設貫穿于全部工作始終;要成立專門的領導小組,配備骨干力量,具體負責內控工作的組織、協調、檢查、監督、評價、考核等工作,使內控建設制度化、規范化。
二是要不斷加大對員工職業責任、職業道德、職業紀律的教育力度,加強內部控制理念的灌輸,使全行員工自覺學習、執行內控制度,全面提高風險防范意識和能力。
三是通過內控講座、專題調研、座談討論、征文、演講、知識競賽等活動,營造良好的內控氛圍。
【內部風險控制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內部控制自查報告02-01
學校內部控制評價報告09-02
單位內部控制自查報告02-21
2016內部控制基礎性評價報告07-27
內部控制自查報告15篇02-01
內部控制工作總結05-19
內部控制工作總結范文07-11
單位內部控制工作總結03-03
內部風險評估員個人簡歷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