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師資隊伍建設情況報告
在人們素養不斷提高的今天,報告的使用成為日常生活的常態,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邏輯的合理性。那么,報告到底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師資隊伍建設情況報告,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師資隊伍建設情況報告1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規定的中小學教師的管理權限,我縣全面實施教師資格制度,推行教師聘任制,建立“能進能出,能上能下”的教師任用機制,實行教師職務聘任和崗位聘任統一,堅持“凡進必考,擇優錄取”原則,同時建立激勵機制。
。ㄒ唬┪铱h明確規定將教師是否在農村中小學任教作為評聘職務和表彰獎勵的條件之一,同等條件下予以優先考慮。對戶口不變,住房不變,工資關系不變,以優先評獎表彰,優先晉升職務的方式,組織縣城教師到農村支教、輪教。鑒于我縣農村學校缺編的不平衡現狀,為了不浪費財力和人才資源,我縣從xx年起,每年從縣城學校組織教師到農村學校頂編輪教。有效地緩解了農村學校師資不足的困境,同時又能把縣城學校的先進教育理念帶到鄉下學校,使農村學校的孩子也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大大地提高了農村學校的教育教學水平。
。ǘ┱衅竷炐憬逃瞬,充實教師隊伍。近幾年,為充實農村學校的教師隊伍,每年從縣內外各大中院校的畢業生中招聘優秀畢業生中招考錄用優秀的教師到農村中小學任教,特別是城鎮師資較薄弱的學校在安排名額上優先考慮,幾年來招考教師385余人充實到教師隊伍。這些舉措大大地加強了農村學校的師資力量,為推動農村學校的`發展夯實了基礎。
教育教研部門組織建立區域內城鄉“校對校”教師的教育教學定期或不定期的交流制度,促進區域內教師的流動和學習,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全縣有3所縣城學校與農村學校結成對子,互相交流學習,共同探討教學方法等。開展“手拉手,心連心”活動,每學期都帶領本校的骨干教師及本校的優秀學生代表到中小學的骨干教師給學生上課,學生與學生開展座談游戲;互訪、互學交流活動。學校領導之間通過互相交流學校管理體會,老師與老師互相談教學體會以及探討新的教學方法等。通過這樣的交流,既提高了學校的管理水平,也提高了鄉村學校教學水平,為縮小城鄉之間的教育差距探索新的路子。同時也促使教師加強專業知識學習,樹立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樹立良好的教師形象。一樣的學生,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成績,由此引起教師的思考。
近幾年來,我縣的教育雖然取得了較大的發展,但從總體上來看,城鄉之間的教育差距仍然很大。為了逐步實現城鄉均衡發展,我縣采取了縣城中小學與鄉鎮中心小學教育捆綁、幫帶發展措施。
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工作正在全縣普開,對全縣教師進行說課,評課,試講,考核,遴選出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縣級255人,市級98人,市級名師2人,省級6人,特級教師4人,骨干教師268人。這些特級教師、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骨干先是在本校起表率、帶動作用,然后到農村學校輪番上示范課、公開課,開展專題講座,同時與農村教師一起進行科研課題研究,真正讓城鄉科研促學,以研興校。
在城鄉之間實行以聘請、引進與共享教師資源為渠道,專兼職相結合,建立校外、鄉際、鎮際之間的交流機制,相互合作,請各校的名師擔任鄉村課堂的常客或不速之客,定期、不定期召開中小學教育專家座談會,邀請各地中小學教育專家對各學科教學和發展等問題進行研討,吸收本縣一部分中小學優秀教師擔任教育類課程的教學和教育實踐的指導工作。
教師是教育的源泉,只有教師的業務水平不斷提高,才有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一是提倡和鼓勵教師參加高學歷的學習,使他們的業務知識得到豐富,視野得開拓。二是利用假期組織教師參加省、市、縣級的教師培訓工作。對于農村學校及城鎮師資薄弱的學校,在名額安排上實行傾斜政策。三是認真安排和組織好校本培訓工作。由于學校的經費有限,各校派出參加培訓教師名額有限,所以校本培訓是目前提高教師業務水平有效途徑。近幾年,全縣共組織1580人次參加省、市級;3120人次參加縣級培訓,校本培訓工作開展率達100%。
。ㄒ唬┙處煷霾桓,教育拔尖人才難留,特別是農村學校教學條件較差,人才流失嚴重。
。ǘ┙處熍嘤柦涃M短缺,大部分農村學校只能立足于校本培訓。
。ㄈ┺r村學校師資教學水平參差不齊,教學理念方法滯后。
。ㄋ模┏青l教育教學和教研工作交流面不廣,特別是與縣、市以外的名校的交流。
師資隊伍建設情況報告2
近年來,幾乎年年,教育都會成為社會的熱點關注對象,甚至成為批評的對象。的確,教育行業出現了不少問題,有些問題可能跟教師個體有關。接下來,我就近年來個人的工作做一下反思、總結。
我記得,剛參加工作時,我市滿懷著激情和理想的。工作非常有干勁,非常想把課教好,備課非常認真,批改作業也可以說一絲不茍。之前我是做老師的理想報考師范院校的,工作伊始,我也是以這個理想來嚴格要求自己的。
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這銳意進取的意識及態度逐漸被消磨掉了,變得平庸起來。幾乎一切都是“但求無過”的心態:教案、作業、考試都按時進行,自習按部就班,不求創新,我沒有了壓力及動力。此時的我,跟剛開始的我,簡直判若兩人,這就是現實。我感覺,我的理想觀、價值觀出了一些問題。最終還需從這些方面入手解決。
我XX年參加工作,此后幾年,社會突飛猛進,教育事業也有了長足發展,教育改革不斷推進,教育理念百花齊放,不斷創新。剛剛參加工作的我,有的無所適從,主要體現在下面兩方面:
(一)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這句話用在這兒,再恰當不過了。素質教育,是針對應試教育提出來的,它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的,它更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和學的互動;素質教育重學習的過程,看重教育教學評價的多樣性:總之,它是在促使教育界向培養學生“真善美”的方向發展,而不是讓學生成為“做題”的機器。
可現實是無情的,盡管我在課堂上,或多或少地滲透些素質教育的理念,但總是戰戰兢兢的,放不開手腳。學生要考學,學校要成績,我該咋辦?只能滿足兩方的要求,追求考試成績。不知不覺中,我又回到了應試教育的軌道上來,也許形式上是新的教學形式。
這樣一來,本該最有韻味兒的語文課,變成了“解剖課”,味同嚼蠟,學生會喜歡嗎?我只能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高考制度的改革。如果語文高考,依舊是那樣的形式,依舊是那些題型,依舊是那些考點,可以說,語文課基本上是沒救的?赡苡行┍^吧,可事實是無情的。我只能在不影響學生學習成績的前提下,盡可能多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及動力,盡可能實施素質教育。
(二)傳統教育思想與現當代教育思想。
現代社會快速發展,新思想紛繁復雜,像結構主義、接受美學、現代語言學等理論對教育思想產生了深刻影響。主要體現在,教育思想、教育流派異彩紛呈。例如,九步教學法,把課堂教學規劃得井井有條,教學效果也不錯;早期的,像魏書生、錢夢龍等人的教學思想,也影響非常大。在我看來,這些教學流派,都能體現新課改的精神,所以,包括我在內的許多老師,都進行取經、學習。
現在“滿堂灌”現象少了,可是“滿堂問”的現象卻多了起來,課堂氣氛也活躍了許多。教學效果卻不理想。我想,可能我們沒有學頭這些精神實質,沒能活學活用,更在于,我們徹底拋棄了傳統的教育教學思想,就像魯迅先生在《拿來主義》中批評的那些人一樣,徹底否定了祖先,我也不例外。
其實,我們祖先給我們留下了不少優秀的教育教學思想,這些思想至今還有現實意義。比如“寓教于樂”的教育思想,可由于高考升學壓力,我們的教學,一切向它看齊。課堂可以說沒有什么美感,沒有什么激情,當然“樂”就不在其中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動力,就可想而知了,學習效果也不會好到哪兒去。
又如“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非常符合當前教育改革的方向,但在一切為了高考的形勢下,要想做到“根據不同學生的情況施教,讓每個學生都能長足的發展”,是很難的。我坦言,目前,以我個人的能力,我很難做到這一點。
經過將近十年的努力工作,我的教學能力有了長足的提高。但我的教學工作還存在下面一些問題:
1、備課不夠到位。僅就教材來說,備得還是比較充分的,我講的主要指的是備學生。平時在備課時,對學生學情的分析不夠仔細,因而也不能夠準確把握。這樣就不能準確確定一節課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當然也就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備課不到位還表現在,教材相關知識的學習積累不夠充分。大家知道,語文教學比較特殊,“要想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就需準備一桶水”,厚積薄發,一點不錯。我備課,經常局限于教材本身及密切相關的知識,對更廣泛的知識儲備的不夠。我總覺得,以我學過的知識足夠應付教學了,F在看來,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我想,只有平時,老師不斷地學習、積累知識,在課堂上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2、先進的教學思想學習不夠。要想提高學生學習效果,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老師的角色也要發生改變。傳統的以講為主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現在形勢的變化,必須要改變。我們就需要學習新的教學思想及方法。近幾年,盡管我也學習了一些新思想、新方法,但由于實質沒有把握透徹,再加以沒有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用得不是很好,后來有些就沒有堅持下來。
現在高三一班存在的問題比較嚴重,跟我這個班主任確實有很大的關系,說白了,就是能力問題,而不是責任心問題。面對這樣一個即將參加高考的所謂“差班”,我確實很頭疼,心有余而力不足。班里有幾個同學,厭學情緒非常重,經常曠課,我能怎么辦?我只能耐心教育,甚至聯系家長共同解決問題,可過不了多久,學生老毛病又犯了。我真無語,一聲嘆息。我也很想把班級管理好,面對現實,對那些“釘子戶”,來硬的,可能會好一段,也許會樹立起學生和老師的抵觸情緒,來軟的吧,我就缺少這方面的技巧和經驗。
現在,這些學生很了不得,尤其高三,不怕班主任,“老師你能把我怎么樣?我就遲到、曠課!”到了這種份上,我作為班主任,確實能力有限。我總這樣認為,造成高三一班這樣的局面,班主任及任課老師都有責任,但更大的責任在學!,F在,我們學校的狀態是什么呢?學生遲到、曠課現象這么嚴重,學校也是了解的,學校采取了什么有效措施?我看沒有!我想,學生管理這一塊兒,學校必須要有嚴格而完善的規章制度及強有力的執行力。
違紀多少次,處以什么樣的處分,要明明白白,決不可含糊。學校要能做到這一點,高三一班絕對不對出現現在這種出勤率極低的狀況,今后其他班也不會出現這種狀況。那還要班主任干嗎呢?要讓班級形成良好的班風、學風,把班級管理的'更好。學校一定要做班主任的堅強后盾。這其實并不難。我們周圍有很好的例子,像孟津一中,像軸一中。在這里,我不是在推卸責任,我確實是想把班級管理好,確實希望我們學校學生管理走上正軌,學校辦得越來越好。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边@是對教師職業特殊性的形象揭示。我們面對的是活生生的“人”,不是無生命的“半成品”,因此,我們教師必須要有極大的愛心。今后,我努力要用“愛”貫穿整個教育教學活動,在人格平等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教育。另外,加強職業道德的自我提高,愛崗敬業,一絲不茍,精益求精,要追求完美。
今后,在日常教學之余,我要不斷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努力做到學以致用。如,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等等。通過學習,這必將對我的教學水平的提高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以往,我寫的教研論文,多是理論性極強、較具普遍性的內容,功利性較強。今后,教研要依舊,只不過要立足于我的教學實際,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出發點和歸宿。當然形式可以多樣化,不一定只是論文,可以是教學總結、調查報告、教學反思等等,不一而足。
狠抓教學常規,重在落實,表現在兩個方面:老師方面,只有按照教學常規教學,才能保證教學活動的有序、規范,才能保證教學的質量;學生方面,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學生學習的提高,因此,預習、課堂活動、作業完成及自習輔導,學生必須積極、主動而認真的參與。老師和學生的相互配合,將會促進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我將不斷努力。
一方面,我將不斷向其他優秀班主任學習管理經驗,以應對各種問題及突發事件。努力做到,遇事鎮定自若,游刃有余。另一方面,我將求得學校的支持配合,形成合力,努力穩定住班級的局面,進而促使更多的學生學習。再一方面,在管理班級時,做到“寬嚴相濟”。
師資隊伍建設情況報告3
近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高等職業教育教師隊伍不斷壯大,在提高對職教師資認識的基礎上,隊伍結構不斷優化,有力地支撐了我國高職教育的健康發展和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隨著我國高等職業教育進入到以提高質量、強化特色、突出服務為主要特征的新的發展階段,高職教師隊伍建設也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根據已經公布的最新《教育統計年鑒》,截止20xx年,全國高等職業教育專任教師總數37.7萬人,其中正高、副高、中級、初級、無職稱的比例為3∶25∶34∶28∶10,全國高職教育生師比17.27∶1。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對高職教育要求的提高和實踐過程中對高等職業教育定位、目標和培養模式認識的不斷深入,近年來我國高職教師隊伍建設總體上,在專任教師總規模、教師學歷結構、“雙師”結構、教師培訓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也面臨進一步發展的瓶頸。
一、主要成績
1.高等職業院校專任教師總數快速增長
19xx—20xx年,高等職業院校專任教師數量基本穩定在6萬人左右,上下波動不超過1萬人,20xx年達到15.6萬人,20xx年增加至37.7萬人,約為20xx年的7倍還多。保證了高等職業院校擁有一支穩定的能夠保證基礎課程教學需要的專任教師隊伍。
2.高職教師學歷結構大幅改善
按照《普通高等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指標(試行)》(教發[20xx]2號)的規定,高等職業院校的專任教師中具有研究生學位教師的比例必須達到15%以上。20xx年全國高職院校的平均比例為14.6%,20xx年達到26.2%。高職教師的學歷結構大幅改善。
3.“雙師”素質教師培養普遍得到重視
職業教育尤重言傳身教,一名合格的職業學校專業教師,除了要勝任課堂教學,還需要對企業和市場有必要的了解,具備較高的技能水平,能夠有效地開展實踐教學。這也是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對高職教師素質提出的必然要求。當前,各高職院校都在積極探索職教師資的培養模式,大力培養既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同時又有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能夠勝任“理實一體化”教學任務的“雙師型”教師已經成為共識。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建立起了專業課教師定期到企業實習、實踐、兼職甚至輪崗的培養培訓制度。
4.專兼結合教師隊伍建設思想得到認可,建設工作初見成效
基于實踐,高職教育對于“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認識不斷深入和發展。教師隊伍建設的指導思想已從原來的面向教師個體的“雙師”素質培養提升至在兼顧專業課教師“雙師”素質培養的同時,更加重視專兼結合的“雙師”結構隊伍建設。這一理念已經得到高職院校的廣泛認可。在這一建設思想的指導下,我國高職院校的師資隊伍的結構和水平已有了較大的改觀。
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做好20xx年度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項目申報工作的通知(教高廳函[20xx]44號)”就明確要求“高水平的雙師型專業教師隊伍建設,每個專業引進和培養l一2名專業帶頭人,培養4-6名骨干教師,聘請4-6名企業行業技術專家,制訂具備雙師素質與雙師結構的專兼結合專業教學團隊建設規劃,開展多種形式的專業教師實踐技能培訓!
20xx年,我國高職院校的專任教師37.7萬人,占高職院校教師總數的68.2%,比1994年提高了20.2個百分點。其中,“雙師型”教師所占比例由上年的28.4%提高到29.9%,上升了1.4個百分點。20xx年全國高等職業院校外聘教師數量達到11.4萬人,是20xx年的72倍多,外聘教師與專任教師之比達到30.2%。外聘教師和有一定企業經歷的技術人員的比例明顯增加。顯示了高職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發展趨勢,也是我國高職教育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
5.高職教師培訓工作得到加強
教師培訓和繼續教育一直是提升高職師資水平的重要途徑。尤其是高職教師培訓工作,近年來普遍加強了針對提升專業課教師 “雙師”素質、提高專業實踐能力為內容改革與探索。自20xx年以來,在教育部“高等學校高層次創造性人才計劃”框架內,以“高等學校青年骨干教師高級研修班”為載體,建立了《高職年度師資培訓計劃》(以下簡稱《計劃》),陸續依托全國6個高職高專師資培訓基地、47個高職高專專業類教學指導委員會、100所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單位和高教學會培訓中心等渠道面向全國高職師資開展培訓。隨著廣大高職院校對教師培訓工作重視程度的提高,以及培訓工作質量的提高,《計劃》培訓的教師數量不斷增加。20xx年《計劃》內150個培訓項目共培訓學員3600人次;20xx年154個培訓項目培訓學員8000人次;20xx年224個培訓項目培訓學員1.1萬人次。20xx年7月,在以上培訓單位基礎上成立“全國高職高專教育教師培訓聯盟”,通過信息技術應用和網絡平臺建設,進一步整合梳理全國高職教師培訓力量,進一步提高高職教師培訓工作的效率和水平,預計20xx年高職教師培訓規模將超過1.5萬人次。
二、主要問題
1. 高職教師隊伍數量相對不足,“雙師”素質教師不能滿足專業教學需要
雖然近年來高職教師總規模增長很快,但相對于高職院校數和在校生數占整個高等教育的比例,高職教師數量仍顯不足。20xx年,高職專任教師占本?茖H谓處熆倲档30.5%,而同期高職教育在校生占到整個高等教育的38.2%,如果考慮高職教育教學工作對教學條件特別是教學、指導教師的更高要求,高職目前的專任教師數量仍很緊張
在教師構成上,“雙師型”教師數量更遠遠不能滿足專業教學需求。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師資隊伍建設的若干意見》要求“雙師型”的教師數不低于學校專業課教師總數的80%,而目前在我國高職院校中“雙師型”教師29.9%的比例相去甚遠。而且,由于判定標準上的差異,其中真正能夠符合雙師能力要求的比例恐怕更低。外聘教師與專任教師30.2%的比例也還不能達到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師資隊伍建設的若干意見》關于“逐步加大兼職教師的比例,逐步形成實踐技能課程主要由具有相應高技能水平的兼職教師講授的機制”的要求。
2.多數地方的高職教師職稱評審標準不適應高職發展要求
目前,除少數地方外,我國高等教育教師職稱評定大多與普通高校一起,遵循同樣的職稱系列,參照同樣的評審標準,不加以區別,F行高校職稱評定過程強調不同級別刊物發表論文數量的要求,這使得符合高職院校教師特點、符合職業院校教師崗位需要的教師在晉升職稱的時候處于不利地位,也使得高職院校的教師為求業務發展也被迫按照普通大學教師的業務發展方向去發展,這是不科學不合理的。普通高校中的大部分教師主要從事理論教學與理論研究,而高職教師在組織教學的時候,更加重視對學生基本動手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二者發展的方向不同,評價考核的方式理應不同。如不區別對待,勢必造成高職教師職稱評聘的導向與高職教育對教師素質能力的要求相背離。
3. 體制限制,“雙師型”教師引進渠道不暢
我國高職教師來源渠道比較廣泛,主要有普通師范、普通高校、工礦企業技術人員、高職學校留校生、兼職教師等等。實踐表明,多渠道的師資來源豐富了高職師資隊伍,增強了活力。特別是來自企業的具有比較高的專業技術能力的“雙師型”教師,近年來成為高職戰線推動教學改革,提高專業教學水平的重要力量。然而,受限于當前體制和人事制度,很多從企業引進的技術人才解決不了教師身份和教師系列的職稱,使得已經引進的`人才不安心,繼續引進人才困難。此外,對于大企業高水平的專業技術人才來說,學校工作雖然穩定,但待遇相對不高,難具真正吸引力。
4.制度真空,高職教師入職標準與“雙師”教師培養培訓制度缺失
職業教育的特點決定了職業教育的教師與普通教育的教師要求應該有所區別。目前,我們只對普通教育的教師初步建立起了教師資格的制度和要求,缺乏專門針對職業教育教師的入職標準。致使在教師的入口上,很難按照職業教育“雙師”素質教師的要求把關,導致事業越發展“雙師”素質教師的培訓任務越沉重,總體上影響到職業教育的教學水平。另一方面,在職教師的“雙師”素質培養,包括教師定期到企業交流實踐等,基本上還只是在部分學校范圍內各自實施,沒有在面上形成制度。
5. 缺少有特色的科研,社會服務能力有限
教師業務水平的保持和提高一定程度上來源于相應領域的科研水平。職業教育教師的業務水平一定程度上來源于其解決實際生產問題的能力。當前高職學校的社會服務很大程度上還僅限于為行業企業輸送人才,協助或前頭解決企業技術難題的能力還比較弱,基于解決實際生產技術問題的科研水平還比較低,高等學校作為人才高地的優勢不明顯,社會服務能力有限。20xx年,高等職業院校的在編科研機構人員1646人,校辦企業職工7174人,分別是本科院校的1/19和1/5。
三、政策建議
1. 按照學校規模重新核定專任教師編制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過程中,高等職業教育承擔了其中的主要任務。高等職業院校的規模成倍增長,已經達到校均5100人。目前全國高職院校的生師比為17.27∶1,低于本科院校17.21的水平,更遠不能滿足高素質技能人才培養的要求。目前各地給高職院校所核定的教師編制數,有些已是經年不變,存在大量編外教師的現象。為保證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需要和高職事業的穩定發展,有必要重新核定高職院校的發展規模和教師編制。
2. 研究制定高等職業教育專任教師入職標準并加以實施
我國著名教育家顧明遠曾指出“社會職業有一條鐵的規律,即只有專業化,才有社會地位,才能受到社會的尊重”。如果一種職業是人人可擔任的,則在社會上是沒有地位的。由于傳統文化觀念以及職業教育自身存在的一些問題,職業教育在我國經常被看作是二流教育,職教教師在教師隊伍中的地位也不如普通教育教師那么受人尊敬、感到光榮,這嚴重地影響了職教教師隊伍的穩定,也很難吸引優秀人才。作為職業學校教師,必須有嚴格而獨特的職業任職資格與條件,有專門的培養制度與考核管理制度,有專職的從業人員。強調職教教師的專業化,就是強調了其職業的高技術含量,不是任何人都能擔當的,不是任何具備了某學歷的人就可從事的。職教教師有其特殊的訓練與要求,唯有如此,才能維護職教教師的職業地位與職業聲望,贏得社會的尊重。因此研究制定高等職業教育專任教師的入職標準并加以實施,提高入行標準,體現教師職業的專業性、技術性和規范性,才能進一步穩定教師隊伍,吸引更多優秀人才進入職教教師隊伍。
3.制定專門針對高職教師的職稱評審標準和體系
教師職稱評審制度是對教師工作的肯定,是激發教師積極性、創造性,穩定教師隊伍,激勵教師持續專業化發展的重要保證。職稱評審不應是限制、考核,而應是鼓勵、引導教師的專業化發展,給教師提供持續發展的平臺,這是對高職教師能力要求一種有效的引導。目前在高職教師職稱評審中沿用普通高校的職稱評審體系不僅束縛而且誤導了高職教師的專業化成長。高職教師的職稱評審和晉升制度改革勢在必行。應根據職業教育的特點,盡快出臺高等職院教師職稱評聘工作標準,其中要把專業、行業影響力和技能考核等級等列為重要指標。
4. 建立職業教育教師和行業、企業技術崗位人員定期交流制度
聘請企業的專業人才和能工巧匠作兼職教師,雖是一條解決實習實訓指導教師的好路子,但在實踐中不少高職院校都遇到了一師難求的尷尬。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例如:(1)企業職稱高、技能強的專業人才本來就不多;(2)企業擔心人才流失,擔心影響生產和企業的利益;(3)做教師是一門學問,懂技術,有生產技能不一定就能勝任教師,做得好教學工作;(4)學校、企業的人事制度約束、制約人才流動;(5)學校的條件有時滿足不了企業專業人才和能工巧匠的要求等等。因此,除一些較大的城市或地區,與學校所開專業對口的企業較多、技能型專業人才較為豐富的情況之外,大多數院校僅靠外聘解決兼職教師是有一定困難的。實踐中,一些院校探索了一套選派教師到企業生產一線學習技術、頂崗實踐、積累經驗的做法,并逐步形成制度。同時采取配套措施,激勵和鼓勵有能力、有潛力的教師通過與生產一線崗位的交流,成長為真正的“雙師型”教師。這一做法,在進一步總結的基礎上,應在全國范圍內推廣。
5. 健全兼職教師引進機制,建立兼職專業教師的兼薪制度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xx】16號)指出:“要大力聘請行業企業的專業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學校擔任兼職教師,逐步加大兼職教師的比例,逐步形成實踐技能課程主要由具有相應高技能水平的兼職教師講授的機制!奔媛毥處煹膶嵺`技能、技術和經驗是大部分校內專任教師不可比擬的,同時也是不可替代的。普通高等學校設置暫行條例(國發[1986]108號)也要求“高等職業學校的兼任教師人數,應當不超過本校專任教師的二分之一!闭{查發現,各高職院校的兼職教師都遠低于這一比例,這就大大削弱了實踐教學的效果。因此,應盡快制定有利于學校引進兼職教師的機制,便于高職院校廣開渠道,擴大兼職教師的比例,切實加強實踐教學環節。
另一方面,為了增強高職院校對企業人員作為兼職教師的吸引力,還應建立相應的兼職兼薪制度。盡快研究制定相應的課時/工時補償措施,保障兼職教師的合理勞動報酬,又不傷害企業的積極性,理順兼職教師隊伍的建設問題。
6.引導、鼓勵高職院校與企業積極開展橫向技術合作與技術攻關
建立職業學校與企業共同培養職教師資,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新模式。鼓勵和引導高職院校發揮自身優勢,與企業合作開展橫向技術攻關,并將其作為密切校企合作、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提升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和水平的重要舉措。進一步增強高職院校與行業、企業的密切程度。以服務求發展,以服務求支持,實現校企合作共贏的和諧發展局面。
作為快速發展壯大的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要支撐之一,高等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才剛剛開始,改善結構、加強實踐、提升質量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將是我們面臨的主要問題。
【師資隊伍建設情況報告】相關文章:
師資隊伍建設調研報告11-18
高校師資隊伍建設調研報告12-07
師資隊伍建設調研報告15篇11-18
學校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的工作報告11-10
學院評估師資隊伍建設自評報告02-04
教師隊伍建設情況報告05-16
學校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的工作報告9篇11-10
學校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的工作報告(9篇)11-10
學校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的工作報告(9篇)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