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公眾安全感建議
怎么樣提升公眾安全感?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相關的建議內容,快來閱讀看看吧。
提升公眾安全感建議1
一、如何防盜搶?
1.在遇到陌生人要求開門時,應確定對方身份后才可開門。2.在家中遇到歹徒入屋,不要力搏,要設法報警,向外界求助,或大聲呼喊,嚇走歹徒。3.如果回家發現門鎖被撬壞或打開了,或屋內有異樣聲響,要退出屋外立即報警。4.如回家發現已被盜,要保護好現場,迅速報警。5.不要在家中存放大量的現金和首飾。6.建立良好和諧的鄰里關系,鄰里守望,自行組織義務巡邏隊。
二、如何預防詐騙?
1.不貪圖便宜,提高防范意識。2.不輕信花言巧語。3.不輕信手機短信中獎或獲得禮品的信息。4.接到陌生人打來的關于銀行卡透支電話后,要三思而行。5.不把自己及同事、朋友的家庭住址、電話等信息告訴陌生人。6.收到固定電話欠費電話或短信,要到營業廳去核實,不要輕易付費或匯款。7.上當受騙后要及時報案、大膽揭發,使犯罪分子受到應有的法律制裁。
三、如何請求法律援助?
法律援助是指為經濟困難或特殊案件的人給予減免收費提供法律服務的一項法律保障制度。法律援助的范圍有:1.請求國家賠償的;請求給予社會保險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2.請求發給撫恤金、救濟金的。3.請求給付贍養費、撫養費、扶養費的。4.請求支付勞動報酬或者因勞動關系請求經濟補償、賠償的。5.因身體遭受嚴重損害請求賠償的。6.因遭受家庭暴力、虐待或者遺棄要求變更或者解除收養、監護關系的。7.因遭受家庭暴力、虐待、遺棄、對方重婚或者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受害方要求離婚的。8.國家和省規定的其他事項。
法律援助辦事機構設在縣司法局,如有需要,請撥打12348轉縣法律援助中心。
四、身份證丟失怎么辦?
公民丟失身份證后,無需再辦理掛失和登報聲明,應當盡快向常住戶口所在地派出所申報丟失補領。公民丟失身份證后,若身份證丟失被他人冒用,冒用者及審查部門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丟失證件者不用承擔責任。
五、遇到矛盾糾紛如何申請調解?
群眾可以根據矛盾糾紛性質及時請求公安派出所、中心警務室、縣社會矛盾糾紛調處服務中心、各鎮矛盾調解委員會、村(居)委會等出面調解,也可撥打12348縣矛盾糾紛調處熱線電話獲取幫助。
六、政法機關包含哪些部門?主要職責有哪些?
政法機關主要包括法院、檢察院、公安局、司法局。法院:負責審理和執行刑事、民事、商事、行政等各類案件等。檢察院:受理和查處瀆職、貪腐賄賂犯罪,一般刑事案件的監督、審查、批捕,依法提起公訴、抗訴等。公安局:預防、制止和偵查違法犯罪活動,維護交通安全和秩序,辦理戶籍和出入境事務等。司法局:組織、指導、協調全縣法制宣傳教育和人民調解工作,負責刑釋解教人員的.安置幫教工作,負責管理法律援助、社區矯正工作等。
七、綜治辦及其主要職責有哪些?
縣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辦公室,簡稱縣綜治辦。從中央到省、市、縣、鎮都設有綜治辦,各村也都在村委會設有綜治辦,支部書記兼任綜治辦主任。主要職責是:牽頭組織開展平安建設工作,組織開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群防群治工作,落實平安創建各項措施,對平安建設工作進行檢查、考評和獎懲等。
提升公眾安全感建議2
(一)要強化責任,要強化治安巡防,加強街頭巡邏警力,健全機制,加大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力度三、抓住重點,嚴厲打擊,夯實基礎,著力整治社會治安突出問題,全力構建治安防控體系,以震懾違法犯罪分子,讓群眾實實在在地體會到平安就在身邊。要把殺人、綁架、奸污等嚴重刑事犯罪作為打擊的重中之重,努力提高破案率,把犯罪造成的惡劣影響降到最低。
(二)司法機關和公安人員的形象和地位是影響公眾安全感水平的重要因素。為此要積極推進司法體制改革,規范司法行為,擴大司法公開,進一步加強政法隊伍建設。不斷充實警力、提高素質、規范執法、改進作風,樹立政法部門的良好形象。提高司法機關和公安人員的執法、服務質量。積極推進憲法和法律實施,保障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尊嚴和權威;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對司法活動的滿意率。
(三)要切實保障外來人員的合法權益,和加強流動人口服務和管理。城市中的外來人口之所以傾向于組成基于地緣與業緣的團伙,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利益得不到有效保護。因此,要依法保障我市外來人員的合法權益,從制度及心理層面消除對外來人員的歧視,并切實解決其實際困難,是實現治安好轉、公眾安全感提升的重要途徑。
(四)樹立正確的輿論導向。從公眾安全感的形成渠道以及影響公眾安全感的因素分析中,我們已經知道媒介對于公眾安全感的特殊作用。因此,在日常的宣傳報道,特別是對社會治安、刑事案件的報道中,必須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充分發揮宣傳媒介的正面作用,注意防止進行個案炒作,消除負面影響。
(五)建立犯罪被害補償制度。長期以來,刑事司法由于自身特點所限,注重打擊犯罪、維護社會秩序等國家利益,而忽視被害人權利保障,這些往往使被害人在受害后處于無助狀態,導致其安全感急劇下降。因此,從提高公眾安全感的角度出發,有必要建立犯罪被害補償制度。
(六)增強公眾的防范意識。犯罪互動規律表明,犯罪往往是犯罪人與被害人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因此,應通過宣傳、教育、警示等各種有效方式而使公眾明白預防犯罪的有效途徑,并在生活中有意的調整自己的言行舉止以防被害。要切實按照黨的十七x的部署,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不斷增強全社會的法治意識;
(七)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活動。舉辦了形式多樣的法治理念教育學習培訓班,引導廣大政法干警牢固樹立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的理念。宣傳造勢,營造氛圍,提高群眾對平安浮梁建設的知曉率、參與率、滿意率 。要緊緊依靠群眾,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努力形成平安建設人人有責、和諧社會人人共享的生動局面。
總之,我們一定要按照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大力發展經濟,著力改善民生,切實轉變干部作風,努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提升公眾的安全感、群眾的滿意度和人民的幸福感。
【提升公眾安全感建議】相關文章:
學校提升公眾安全感10-11
提升公眾安全感方案201610-11
提升社會公眾安全感資料10-11
單位提升公眾安全感情況總結10-11
公眾安全感測試10-11
公眾安全感宣傳口號10-11
什么是公眾安全感05-29
什么是公眾安全感?10-11
公眾安全感包括什么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