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一下,你有沒有社交網絡綜合征
盡管社交網絡已經進入我們的生活很久了,但其勢頭依然沒有消退的態勢。與此同時,社交網絡病也慢慢進入了我們的視野。看看,以下幾條你有沒有符合的呢?
每次分享完一條微博,覺得有參與感。
點贊是參與活動、甚至運動變革的一種方式。
對某種現象發了一條朋友圈,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觀點,并得到和他人的互動,覺得有成就感。
如果以上幾點你的回答都是“Yes”,那么恭喜你,你已經是懶人主義行動的一份子了。
懶人行動主義原名Slacktivism,這個詞由slacker(懶人)和activism(行動主義)結合而來,在2014年牛津詞典公布的新詞中,Slacktivism和contactless(非接觸支付)、normcore(以穿著舒適為標準的時尚)等一起被列入候選名單。常指許多年輕網民在網絡上發起的社會活動,盡管易于表達和分享,但是缺乏真正帶來改變的實際行動。主要表現是,人們在網絡上的.社交軟件中按個贊,而自認為參與了各種運動,但革命實際并沒有發生。
在表達態度上,比如對于慈善行為就起到了有助常規化的作用:越來越多地關愛我們不了解的人,關愛也就成為理所當然的事。并且,快速流通的訊息,讓那些以往被忽略的、更多不同的聲音有了發聲的機會,讓不同的思想能得到碰撞,進而使大眾的認知始終保持革新。這些社交網站的價值就是這樣體現的。
而其弊端在于,這樣的行為大多得到的是一種心理滿足,難道不是一種新的“精神勝利法”?
這些社交軟膠的確是很棒的發明,讓不那么熟、分隔兩地的朋友,依舊能夠維持聯系。但是,它維系的是人際關系中的弱連結(Weak ties),而非社會運動所需要的強連結。這些人是很好的信息傳播來源和渠道,但不可能真的陪你去做在網絡上宣稱的那些事,且一天多次的表態和點贊也讓這種行為本身變得廉價——反過來,組織類似活動的人也只需要你動動手指,贏得關注就夠了,輕點鼠標,兩全其美。
這樣的現狀造成人們越來越沉迷于和社交網絡上的ID們互動,一放下手機就會無所適從,甚至有人在現實生活中會看到Twitter圖標的幻象,還有青少年因分不清網上扮演的角色和真實的自己因此自殺。對于這些癥狀,一家致力于讓青年人影響國家的美國的NGO網站,“Do something”做出了以下幾條總結(以下為本站編輯翻譯):
1.容易感到失落
主要表現在強迫癥一般想要參與每一件事并分享,最害怕的事就是“他們在嗨不帶上我”。
2.獨處
其實就是沉迷于手機不跟身邊的人交流了。“最遠的距離就是我坐在你身邊,你卻在玩手機”。
3.不安
和“容易失落”類似,總要關注別人在做什么,然后不自覺地拿自覺和別人比較。但是真正比較一下,對關注別人花費那么長時間,對我們自己來說并不公平吧?
4.抑郁
瑞典研究表明,長期讓手機處于對外聯接狀態的被調查者更容易呈現出郁悶的癥狀。
5.成癮
某些研究發現,過度使用科技產品會觸發我們大腦里的成癮區域。
6.焦慮
這種焦慮和上面的不安有類似,一般表現為害怕自己不如社交網絡上表現出來的那么“成功”和優秀。
http://www.shddsc.com/【測試一下,你有沒有社交網絡綜合征】相關文章:
測試一下你的觀察能力02-01
測試一下你的交友能力01-29
測試一下你的性格潛力01-27
社交能力測試:測試你的人際關系圓滑程度02-19
測試一下你的排毒能力01-29
測試一下你有什么特殊能力01-27
測試一下你的逆向思維能力07-16
測試一下你在關心什么問題02-27
測試一下你有什么特殊的能力?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