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正確防治鼠標手
鼠標手是什么
鼠標手通俗而狹義的講就是腕管綜合癥,是指人體的正中神經、以及進入手部的血管,在腕管處受到壓迫所產生的癥狀,主要會導致示指和中指僵硬疼痛、麻木與拇指肌肉無力感。
現代越來越多的人每天長時間的接觸、使用電腦,這些上網族多數每天重復著在鍵盤上打字和移動鼠標,手腕關節因長期密集、反復和過度的活動。
導致腕部肌肉或關節麻痹、腫脹、疼痛、痙攣,使這種病癥迅速成為一種日漸普遍的現代文明病。
鼠標手的病因與機制
病因
1.局部因素
1、引起腕管容積減小的因素:如Colles骨折、Smith骨折、舟骨骨折及月骨脫位后畸形愈合,以及肢端肥大癥等。
2、引起腕管內容物增加的因素:如脂肪瘤、纖維瘤、腱鞘囊腫、腕管內肌肉位置異常指淺屈肌肌腹過低、蚓狀肌肌腹過高、非特異性滑膜炎、血腫。
2.全身性因素
1、引起神經變性的因素:如糖尿病、酒精中毒、感染、痛風等。
2、改變體液平衡的因素:如妊娠、口服避孕藥、長期血液透析、甲狀腺功能低下。
3.姿勢因素
用腕過度勞動者,如計算機操作人員、扶拐杖走路的殘疾人,手指及腕關節反復屈伸。Gellman等人對77例截癱患者調查發現,其中有38例占49%患有腕管綜合征。
如果長期固定一個姿勢或反復做同一個動作,就會使囊套的局部產生無菌性炎性。時間久了,積少成多,炎癥越來越重。
就會刺激到從中通過的神經、血管、韌帶,造成手指的活動受限,手掌麻木、疼痛等等,最終形成了腕管綜合征,也有人歸為“累積性創傷失調癥的范疇。
長期使用電腦的人要注意多休息,敲擊鍵盤或使用鼠標半小時或一個小時要及時休息,活動一下手腕。
同時,操作電腦時要注意自己手掌的舒適性,可以采用升高坐椅,腕部墊軟墊等方法使掌腕部放松,避免過度緊張。
如果發現用完電腦后出現手指的僵硬不適,掌腕部疼痛,要及時與醫生溝通,采取相應措施,不可一拖再拖。
鼠標手的早期治療非常簡單,只需局部注射消炎鎮痛藥物就可治愈。但是如果耽誤到了晚期,則需要手術治療。
鼠標手的發病機制
手腕是由腕骨溝和橋架其上的腕橫韌帶共同構成的`骨纖維性管道,手腕的橈側為舟骨及大多角骨。
尺側為豌豆骨及鉤骨;背側為頭骨,舟骨,月骨及小多角骨。
掌側為腕橫韌帶,腕橫韌帶尺側附著于豌豆骨及鉤骨溝,橈側附著于舟骨結節和大多角骨頂。
腕橫韌帶很堅韌,近似梯形,大小如一般的小郵票(約2cm×2cm),厚1~2mm,遠端與掌腱膜相延續。
近端與腕掌側韌帶(前臂深筋膜)相延續,其位置約在近腕骨與掌骨基底部水平。
腕管的橫斷面略似橢圓形,其頂點在橈側,在腕管中有9條屈肌腱和1條神經(即正中神經)通過,腕管的面積與9條屈肌腱和1條神經的面積總和之比約為3∶1。
因而,腕管的面積為腕管內容物的活動提供了一定的空間,9條肌腱分淺,深兩層排列,淺層為指淺屈肌腱。
由小指至食指依次重疊排列,深層為指深屈肌腱,從橈側向尺側重疊排列。
它們又被兩個腱滑液鞘所包繞,即橈側滑液囊和尺側滑液囊,拇長屈肌腱位于淺層橈側,其位置較為恒定。
正中神經在指淺屈肌腱的淺面(多位于中指,環指指淺屈肌腱淺面),位置較為恒定,正中神經總是直接與腕橫韌帶相接觸。
這一特定的局部解剖關系加之腕橫韌帶又是較為堅韌的纖維組織,彈力纖維少,所以任何原因引起的腕橫韌帶變性必將引起對正中神經的摩擦及卡壓。
尤其在腕背伸時更為明顯,正中神經絕大多數(約95%)在腕橫韌帶遠側緣分成內,外側兩支。
外側支發出返支支配拇短展肌,拇對掌肌及拇短屈肌(淺頭)。
終末支為第1指掌側總神經,其末端又分為3支指掌側固有神經,分別分布于手拇指橈,尺側及食指橈側緣皮膚。
且至食指橈側緣的固有神經有分支至第1蚓狀肌;內側支分為第2,3指掌側總神經,至掌指關節近側又各分為2條指掌側固有神經。
分布于食指,中指與中指,環指相對緣的皮膚,第2指掌側總神經還分支至第2蚓狀肌,因而,正中神經卡壓后出現相應的感覺運動障礙。
鼠標手的臨床表現
鼠標手的臨床表現主要為正中神經受壓示指、中指和無名指麻木、刺痛或呈燒灼樣痛,白天勞動后夜間加劇,甚至睡眠中痛醒。
局部性疼痛常放射到肘部及肩部;拇指外展肌力差,偶有端物、提物時突然失手。
壓迫或叩擊腕橫韌帶、背伸腕關節時疼痛加重;病程長者,可有大魚際肌萎縮。腕部、手掌面、拇指、示指、中指出現麻、痛,或者伴有手動作不靈活、無力等。
疼痛癥狀夜間或清晨加重,可放射到肘、肩部,白天活動及甩手后減輕;上述部位的感覺減弱或消失;甚至出現手部肌肉萎縮、癱瘓。
如果出現了這種情況,且連續幾天不緩解,專家建議,一定盡快去正規醫院看醫生,以便早日作出診斷,采取措施。
臨床上,一部分患者會因長期病變,導致拇指下的“大魚際肌肉出現萎縮;甚至會出現間歇性皮膚發白、發紺。
嚴重者可出現拇指、示指發紺、指尖壞死或萎縮性潰瘍,成為不可逆的改變。
鼠標手好發于30~50歲年齡,女性為男性的5倍。雙側發病者約占1/3~1/2,雙側發病者女∶男為9∶1。
由于正中神經受壓,拇、食、中指產生疼痛和感覺麻木。初期常表現為指端的感覺功能障礙,常常因入睡后數小時出現麻木或燒灼痛而致醒,活動后緩解。
少數患者由于病程較長而出現神經營養障礙,發生大魚際肌萎縮,間歇性皮膚發白、發紺,嚴重者可出現拇指、示指發紺、指尖壞死或萎縮性潰瘍。
檢查時可叩擊腕部掌側正中,造成正中神經支配區的麻木、疼痛,此即Tinel征陽性。
部分病人手腕關節極度屈曲60秒鐘后手指感覺異常加重,此為Phalen試驗陽性。利用血壓計在上臂加壓至遠端肢體靜脈擴張可誘發癥狀出現。
鼠標手的易患人群
1、辦公室白領
電腦辦公使我們的生活更加便利快捷,但是由于長時間的使用電腦造成的鼠標手也正在威脅著我們的健康。
隨著電腦辦公和網絡的普及,鼠標鍵盤成為手腕的主要殺手,鼠標手、鍵盤手便一步步逼近上班族,女性的纖纖細手更是首當其沖,女性鼠標手的發病為男性三倍。
這主要與女性的骨骼先天較男性小,腕管更容易受到刺激有關,辦公室員工、上網一族、都市白領成了鼠標手的主要受害人群,鼠標成了一種現代病時髦病。
專家認為鼠標比鍵盤更容易造成手的傷害,因為人們使用鼠標時,總是反復集中機械地活動一兩個手指,而配合這種單調輕微的活動,還會拉傷手腕的韌帶。
據來自新加坡的調查,女性是腕管綜合癥的最大受害者,其發病幾率比男性高3倍,其中以30歲至60歲者居多,這是因為女性手腕管通常比男性小,腕部正中神經容易受到壓迫。
2、經常玩游戲的人
玩游戲是鼠標手一大致病原因,由于長時間玩游戲太專注,致使右手習慣性地蜷縮,即患上了俗稱的“鼠標手。是長期不規范的姿式操作鼠標或鍵盤引起的。
主要表現為手臂肌肉勞損,手腕內壓力增高導致肌肉酸痛無力,手腕、手指關節僵硬甚至麻木等癥狀的一種復合征。
在長期手持電腦鼠標玩電腦游戲,每天持續時間從2小時到6小時不等的人群中,鼠標手的發病率明顯高于正常人群。
有人將這種不同于傳統手部損傷的腕管綜合癥(carpALTunnelsyn?drome)稱為“鼠標手。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每天長時間的接觸、使用電腦,這些上網族多數每天重復著在鍵盤上打字和移動鼠標,手腕關節因長期密集、反復和過度的活動。
以至逐漸形成腕關節的麻痹和疼痛,使這種病癥迅速成為一種日漸普遍的現代文明病。
鼠標手的檢查與診斷鑒別
1.電生理檢查
電生理檢查提示大魚際肌肌電圖及腕指的正中神經傳導速度測定有神經損害征,對診斷有一定意義。
(1)神經傳導速度測定 從腕掌近側腕橫紋至拇短展肌的正常時間間隔小于5ms,而在腕管綜合征時其神經傳導時間延長。
(2)肌肉電位測定 可見大魚際正中神經所支配的肌肉有失神經改變。
2.X線檢查
X線平片可了解腕骨部位有無骨、關節病理改變。
3.關節鏡檢查
關節鏡檢查是近年來開展的一種新的檢查方法,在關節鏡下可以了解腕管內的病理改變情況,可以進一步明確診斷,也可以在鏡下做腕管松解術。
4.CT及MRI檢查
腕部MRI和CT檢查可提供有用的臨床信息,可用以了解腕管內情況,但不作為常規檢查。
鼠標手的診斷
疑有腕管綜合征時應進一步行如下檢查以明確診斷:
1.Tinel征
在腕韌帶近側緣處用手指叩擊正中神經部位,拇、食、中三指有放射痛者為陽性。
2.屈腕試驗
雙肘擱于桌上,前臂與桌面垂直,兩腕自然掌屈。此時正中神經被壓在腕橫韌帶近側緣,腕管綜合征者很快出現疼痛。
3.可的松試驗
在腕管內注射氫化可的松,如疼痛緩解則有助于確診。
4.止血帶試驗
將血壓計充氣到收縮壓以上30~60秒鐘即能誘發手指疼痛者為陽性。
5.伸腕試驗
維持腕于過伸位,很快出現疼痛者為陽性。
6.指壓試驗
在腕橫韌帶近側緣正中神經卡壓點用指壓迫能誘發手指疼痛者為陽性。
7.正中神經傳導速度
正常時正中神經從近側腕橫紋到拇對掌肌或拇短展肌之間的運動纖維傳導速度短于5微秒。如長于5微秒為異常。
腕管綜合征可達20微秒,表明正中神經受損。傳導時間大于8微秒者應考慮手術治療。
鑒別
很多疾病可以出現與腕管綜合征相似的癥狀,如手指麻木、疼痛等。因此,應注意鑒別,防止誤診。
1.鑒別診斷中最主要的要與末梢神經炎和神經根型頸椎病相鑒別。
末梢神經炎以手指麻木為主,疼痛較輕。多為雙手,呈對稱性感覺障礙,鑒別時困難不大。
2.神經根型頸椎病與腕管綜合征的鑒別很重要。二者均可有手指麻木、疼痛,但治療完全不同。
同時,二者有可能同時存在,即同一個病人同時患頸椎病及腕管綜合征,需要仔細區分,分別治療才能取得良好療效。
【教你正確防治鼠標手】相關文章:
上班族鼠標手的危害12-06
黑白鼠標簡歷封面04-29
的鼠標中國風簡歷封面06-12
鼠標藍色自薦書封面04-17
Win10電腦不用鼠標怎么關機04-12
教你幾招職場減壓05-18
光電鼠標技術與應用開題報告04-11
教你寫英文簡歷05-03
教你怎樣做個好員工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