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作坊食品生產加工調查報告
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是中國國情的特殊產物,是老百姓養家糊口的重要渠道,是廣大群眾在自家門口就能吃到價格便宜的特色食品,是與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而且,許多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承載著傳統工藝,有獨特的口味,已成為老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有相當范圍的固定消費群體,有的甚至承傳上百年的歷史,故其存在也就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調查顯示,我市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生產的食品種類主要是豆制品、糧食加工品、糕點、肉制品等,這些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與我市人民群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我市的小作坊基本上是以家庭小作坊加工點為主,年銷售收入均在10萬元以下,解決了不少人的就業問題。其銷售收入是其家庭經濟的主要來源,但在當地的'稅收所占比重小。這些小作坊不但能滿足人們生產生活的基本需要,而且還能吸納消化農副產品,就地轉化剩余勞動力;
另一方面對傳統的生產加工工藝也有保留作用,更重要的是發展市場經濟、增加群眾收入、解決群眾就業。但食品小作坊的現狀依然令人堪憂,從銷售的情況來,產品銷售區域以城鎮和城鄉結合部為主,銷售渠道實行自產自銷,銷售方式是前店后廠、街頭攤點或流動銷售,無銷售記錄可查;從業人員文化素質來看,基本上是農民群眾或下崗人員,文化程度低,產品質量衛生意識差,流動性大,有的沒有健康體檢證就上崗工作;從產品的包裝和標識來看,大部分產品沒有定型包裝和商品標簽,廠名、廠址、生產日期、保質期等與質量有關的資料不全。有的是因孩子進城上學,為照顧孩子在城里開個小作坊,能夠維持生存就行,孩子念完書,也就不做了,所以小作坊的變動比較大。由于食品加工小作坊大多生產的是即時消費類食品,而且生產加工的場所多坐落在居民聚居區,因此便民與擾民往往就成為一對比較突出的社會矛盾。再加上分布在路邊的食品小作坊,不僅容易受到往來車輛經過時卷起飛揚的粉塵等臟物污染,還常常因為加工時產生的油膩等問題對環境造成污染。再加上經營者大多缺少環境保護的意識,且在精力以及資金、方法上缺少辦法,致使經營地周邊環境存在著比較嚴重的臟、亂、差現象。
食品小作坊以單純的盈利為目的,商販們往往選擇需求高峰期銷售產品,一般沒有固定的銷售時間和地點,銷售產品也十分單一,隨著人們物質需求的不斷增加,這種營銷方式已經難以滿足大眾的需要。傳統的飲食以大魚大肉為主,這對于氣候寒冷的北方地區曾經是大眾菜,但它同時帶給人們三高隱患(血脂、血糖、膽固醇高)。健康飲食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人們不再以單純的肉類蔬菜為主,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化有機食品,如豆制品,有機蔬菜、水果等。因此我們看到像永和豆漿這種以豆制品為主的旗艦店不斷發展壯大并逐漸成為主流。
本著“既要便民,又要管好”的監管基本思路,我們應該選擇合適有利的地點,設立以食品加工小作坊為主要對象的專業加工園區,將社會上分散的食品小作坊、小企業都吸引到園區里來,這些小作坊或企業原有的性質不變,而且銷售點可以在原來位置保持,把生產加工這一塊集中到設施比較完善的地方,既可以解決便民、擾民和環境污染等實際問題,又方便職能部門從食品加工這個環節上更好地行使管理職能,從而提高食品安全系數。園區應根據食品生產特點和要求具備必要的污水、污物處理裝置和機制,以確保其不成為新的污染源。園區一般情況下不宜大,在一個地區有條件的話可以考慮設立幾個園區,原則上以生產點到銷售點的路程為5~10分鐘左右為宜,使即食類食品等不因這兩個地方過遠而影響了品質,也有助于增加園區對小作坊、小企業的吸引力。食品衛生監督部門應在園區內設立食品衛生質量中心檢驗室,對園區內小作坊、小企業生產的食品進行就近檢測并出具相關證明。有關方面因對小作坊、小企業的食品衛生檢測作出相應的規定,食品小作坊、小企業在銷售自制食品時,消費者有要求時可出示食品檢測的證明。園區應建立食品衛生安全檔案,記錄從進貨、加工、檢測到銷售各個環節的基本情況和數據。對進入園區生產加工的小作坊、小企業,園區應本著便民、利民的原則制定一些優惠政策,比如場租費由政府買單等。隨著這項工作的全面推進,一旦時機成熟應由城市管理部門對繼續游離在園區外,可以進入園區而不愿意進入的小作坊、小企業,在規勸無效的情況下堅決予以依法取締。
【小作坊食品生產加工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食品加工簡歷表格05-05
生產加工創業項目02-07
垃圾食品調查報告04-29
家庭作坊創業項目05-15
食品級測試小知識12-12
食品烹調加工餐飲安全管理制度 11-27
食品面點加工餐飲安全管理制度07-14
食品烹調加工餐飲安全管理制度07-13
生產事故調查報告05-06
食品安全現狀調查報告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