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家庭農場發展的調查報告
家庭農場主要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本文將介紹家庭農場發展的調查報告。
家庭農場發展的調查報告(1)
家庭農場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組織形式和主要推動力量,代表了今后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為促進家庭農場這一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快速健康發展,提升農業生產的專業化、集約化、標準化、商品化水平,促進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最近,**縣農經局重點圍繞家庭農場土地流轉、生產經營活動、經濟效益、存在的問題開展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總結如下。
一、家庭農場發展的現狀
**縣將家庭農場作為農業生產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商品化經營的一種重要載體來抓,截至2014年,已到工商部門注冊登記的家庭農場有101家,其中:水果類53家、林業類(包括:核桃、油茶、毛竹、板栗)35家、其他種植類4家,家禽類4家、養羊2家、漁業3家。2014年底,我縣積極組織**縣**鄉**家庭農場、**縣**家庭農場等7家家庭農場申報**示范家庭農場。
1.產業結構情況。一是種植業家庭農場:主要生產經營涉及到水果、油茶、板栗、核桃、玉米、毛竹、黃豆、三葉青、蔬菜等產業。二是養殖業家庭農場:主要生產經營涉及家禽、山羊、、漁業等產業。三是種養結合型家庭農場:主要生產形式為林下+家禽等,種植與養殖相結合,既降低能耗,又減少排放。
2.生產經營情況。家庭農場在當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體制下,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的適度規模化、集約化、商業化生產經營,使農業由保障功能向盈利功能轉變,將成為當前或今后與專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并存的農業生產經營主要組織形態,我縣家庭農場中種植業主大多參與了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為農業社會化服務型企業聯合經營,多以合作社+家庭農場,掛強靠大,經濟效益普遍較好。
二、培育家庭農場的主要做法
(一)政策引導,激發發展活力。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加快培育和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在2014年2月23日在**縣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陸祥紅縣長在工作報告中,明確2014年將“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和循環農業,引導合作社或家庭農場開展**核桃、百香果申報**無公害生產基地認定和產品認證,抓好無公害糧食、無公害蔬菜產品的產地認證及**珍珠李地方標準登記申報工作,啟動竹筍、靈芝等農產品有機食品申報工作”。縣農經局制訂并出臺了《**縣家庭農場注冊登記指導意見(試行)》,讓家庭農場能夠得以更好更快健康發展。
(二)規范管理,挖掘發展潛力。**縣按照“建一個組織,興一項產業,活一鄉經濟,富一方百姓”的總體思路,把依法注冊登記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全部納入業務指導范疇,建立管理檔案備案。**縣根據規模、類型,有目的、分步驟進行現場指導服務,在發展規劃、產業定位、品牌認證等方面給予引導指導,該縣三原家庭農場就是在**縣農經局的指導下于2013年到工商部門登記,注冊資金200萬元,現已實現年產值805萬元,經營面積達2300畝,并已注冊商標產品名稱為“孝敬心”。
(三)資金扶持,增強發展實力。為支持我區培育新型生產經營主體,提高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推動產業發展壯大,促進廣大農民增收,自治區提高預算編制質量和項目資金使用效益,通過財政資金的引導,調動和鼓勵新型生產經營主體發展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的積極性。2015年,**縣**家庭農場、**縣**家庭農場、**縣**鄉**家庭農場和**縣**家庭農場獲得自治區扶持發展資金共66萬元。
三、培育家庭農場的成效
(1)農民收入普遍增加。一方面,從事家庭農場的農民經營性收入顯著增加。家庭農場規模化經營后,生產成本有所下降,農業生產效率明顯提高。同時,政府也加大了補貼力度,種水果的經濟效益明顯增加。據調查,家庭農場規模在100-150畝的,2013-2014年戶均收入分別達到10.8萬元和12.4萬元。
(2)勞動效率明顯提高。組建家庭農場后,實現了勞動力與耕種面積的合理配置,也有利于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和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增強。近年來**縣水果生產實現了“三增”:即面積增、產量增、效益增。同時,家庭農場的發展,推進了**水果生產專業化進程。全縣水果種植戶戶均經營面積由12畝提高到52畝。
(3)推動了土地流轉。**從2013年開始,在全縣范圍內推廣“家庭農場”模式。2014年,**縣新認定、注冊的家庭農場25家,家庭農場總數達到101家,經營土地面積12000多畝。在**的家庭農場中,95%以上為家庭經營,可見在農業領域家庭經營的生命力。全縣家庭農場土地流轉面積達到3000多畝。
(4)有效解決農產品營銷。通過與合作社配套,發展訂單農業,建立“合作社+家庭農場”的利益聯結模式,以“訂單”生產、“訂單”銷售把家庭農場組織起來,實行標準生產、質量追溯和品牌營銷,實現合作多贏。同時,全方位推進農超、農批、農商對接,發展直供配送、電子商務等新型流通業態。
四、培育發展家庭農場的思路與對策建議
1.加快改革步伐,增強要素保障。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方面,要進一步賦予村級集體對集體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調配權,同時加強土地流轉的規范管理。要制訂出臺扶持政策,引導和鼓勵“農民企業家”、“返鄉農民工”、“創業大學生”等群體成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尤其要鼓勵大學生到農村創業,爭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2.強化政策引領,優化發展環境。要盡快出臺家庭農場準入條件及獎扶政策。現各地均在探索,但缺乏權威性注冊登記條件,全國性必須盡快制訂統一的準入條件、登記辦法,以免已注冊登記或備案登記的家庭農場不獲認可而要重新登記。
3.加大扶持力度,降低經營風險。一方面,各級要繼續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資金扶持力度。要按照各級財政增長比例同步提高對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扶持額度,特別是啟動出臺對家庭農場扶持政策。另一方面,要整合各部門涉農項目資金,將農業項目重點傾斜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把國家項目資金用活、用好、用在刀刃上,從水利、國土等方面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基礎設施的支持力度,發揮項目資金引領帶動作用。各級政府建立抵抗農業風險保險體系,提高農業各險種政府補助額度,以防范自然風險。各級財政要建立融資擔保,為家庭農場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信貸擔保資金支持。
家庭農場發展的調查報告(2)
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大力培育和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新增補貼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傾斜。“家庭農場”的概念首次在中央一號文件中出現,家庭農場是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并以農業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一、家庭農場發展的現狀和特點
近年來我市著力優化農業結構調整,大力挖掘農業優勢產業資源,家庭農場發展形勢良好,凸顯以下特點。
1、家庭農場數量日益增多。據悉,目前我市已經認定注冊的家庭農場有153個,其中農經、農業部門認定的74個,工商部門注冊的79個;沒有被認定的達到4734個。
2、家庭農場覆蓋面日益廣泛。從事水產養殖最多,占56.8%;從事奶牛養殖最少,占0.3%;從事糧食種植占27.1%,從事蛋禽養殖占5.6%,從事生豬養殖占3.7%,從事園藝露天生產占2.7%,從事園藝設施栽培占2.0%,從事肉禽養殖占1.2%,從事種養結合型占0.6%。
3、家庭農場規模日益擴大。目前我市家庭農場經營面積在100畝以下的占70.5%,100-500畝的占27.1%,500-1000畝的占1.8%,1000畝以上的占0.6%。2012年我市家庭農場總勞動力21307個,其中,家庭成員12097個,常年雇工總數9147個,全年經營收入24.75億元。
二、家庭農場發展存在的問題
1、家庭農場產業化程度較低。由于缺乏統一規劃,各家庭農場發展有面積缺規模,有數量缺效益,有特色缺品牌。目前我市家庭農場500畝以上的僅占2.4%,很難形成產業規模,保持品質優勢,導致產品市場競爭力弱,經濟效益不高。
2、家庭農場職業技術教育發展滯后。近年來,我市大力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但是針對家庭農場職業技術教育培訓相對較少,而農民則受文化知識基礎差、年齡大等因素的制約,對培訓缺乏積極性。由于我市持專業證書農民比重偏低,這也使得原本文化素質較低的農民隊伍很難向職業農民轉變。
3、短期性土地流轉制約家庭農場發展。家庭農場壯大缺乏基礎,目前雖然各地都建立了土地流轉程序、規范流轉合同文本,但在實際操作中仍存在著不規范、穩定性差的現象。目前我市土地流轉期限普遍偏短,以三五年居多,甚至一年一租,短期行為多。大戶對修建灌溉設施、培肥地力等事關長期發展的項目不愿也不敢投入,使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的局面進一步加劇,影響了土地的產出率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4、人多地少制約家庭農場發展。家庭農場以農業作為職業選擇,掌握一定的技能與科技手段,需要相應的規模才能施展才干,才能產生相應的規模效益,可以說天然地與規模化經營聯系在一起。但目前我市人多地少的總體格局制約著家庭農場的發展空間。
5、家庭農場缺乏具體扶持政策。家庭農場作為新型經營主體,其發展缺乏相關具體、詳細的扶持政策,難以做大做強。目前的種糧直補、良種補貼和農資綜合補貼等農業補貼都是直接發放給有承包土地的農民,通過土地流轉的種糧大戶、家庭農場以及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基本上享受不到或者只能享受到很少一部分。
三、發展家庭農場的幾點建議
一是觀念先行,為家庭農場發展提供思想保障。要塑造真正的現代意義的家庭農場,思想觀念必須現代化。要樹立自主意識,不僅僅是被動地尋求生存,更要追求自我全面發展。要樹立市場意識,經營能力是家庭農場最重要最基本的素質。要樹立發展意識,在經濟效益不斷提高的時候,適度增加農業生產資金投入,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二是突出職教,為家庭農場發展提供教育保障。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是今后農業發展的新趨勢,必須培養一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思想新的新型農民來經營家庭農場。因此農民職業教育不但要培養有知識的農業生產者,還要培育具有創業精神、創新意識、商品意識和市場意識的經營者、組織者和管理者。
三是創新機制,為家庭農場發展提供制度保障。家庭農場的形成,必須減少農民,使農業生產規模化,實現規模化經營,保持社會對農產品需求的平衡。要創新投入融資體制,細化公共財政向“三農”傾斜的具體辦法。創新公共產品供給制度,完善城鄉統籌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為重點的社會保障機制。要創新行政管理體制,形成一條城鄉統管、精干高效的行政管理路子,按照市場經濟要求,進一步減少鎮街管理事項,規范鎮街管理行為。
四是示范帶動,為家庭農場發展提供經驗保障。要重點培養能人大戶,有重點地選擇農村種養大戶、專業戶、打工返鄉戶、經濟能人等具有一定經濟基礎、科技素質和創業能力的農民群體作為培植對象,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同時用政策和法律促進家庭農場的培育,注重培養農民創業的各種技能和經營管理的能力,注重經營方式由個體化向產業型轉化,使農民具有與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相適應的能力和素質。
【家庭農場發展的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家庭農場發展調研報告01-09
家庭農場發展調研報告范文11-08
家庭農場調查報告01-25
家庭農場發展情況調研報告范文03-28
家庭農場調研報告03-07
家庭農場資金項目績效報告03-03
家庭農場工作總結范文11-08
家庭農場資金項目績效報告15篇03-03
家庭農場資金項目績效報告(15篇)03-03
家庭農場年度述職報告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