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民意調研報告
杉木鎮河口村村情民意調研報告
按照全縣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要求,2014年7月15日至~30日,我帶領局班子成員xx、xx、xx深入聯系幫扶的杉木鎮河口村進行了開展調研活動,現形成此調研報告。
一、河口村基本情況
河口村位于杉木鎮東北部大溪河、黃牛灣交匯處,距杉木場鎮約1.5公里,緊臨國道326線,是民國時期國立八中所在地和河口屯苗民起義舊址。全村幅員面積5.6平方公里,有耕地1014.2畝,轄半邊街、大水門、廟樹坪、貴母溪、貴板口5個村民小組,有378戶1410人,其中黨員41人,建黨支部1個,設黨小組3個。電視覆蓋率75%,通電戶100%,電話入戶率33%。全村以發展種植業、養殖業、農副產品加工業為主。2006年被列為全縣優質大蒜產業基地,2009年被縣上確定為“新農村建設推進村”。2013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4100元,集體經濟收入4萬余元。
二、富民產業發展情況
(一)突出傳統產業優勢,規模化發展無公害大蒜產業。河口村具有種植大蒜的悠久歷史,河口大蒜遠近聞名。為做大做強這一富民產業,河口村成立了河口大蒜專業合作社,目前有263戶種植戶入股,采取“協會+農戶”的模式實行統種統銷,有效解決了種植、管理、銷售等各個環節的難題。目前,該村已建成全縣首批千畝綠色蔬菜專業村,有大蒜生產面積300余畝,每畝年收入2000余元,年共計收入60余萬元。
(二)突出可持續發展,鼓勵群眾發展多種經營。該村依托交通較為便利和城鎮輻射能力較強的優勢,積極鼓勵和支持群眾大力發展客貨運輸、勞務輸出等產業。目前,全村有個體工商戶23戶,固定從事運輸業41戶,每年勞務輸出360多人次(泥水工占近70%),僅勞務經濟每年共計收入400多萬元,二三產業在全村經濟總量中的比重達到38.6%。
(三)突出向土地要效益,抓住退耕還林機遇發展優質林果。發展優質板栗1200畝,目前部分已開始掛果,進入盛產期后,預計每畝可實現收入1500多元,總產值可達180萬元。另外種植油菜、養殖土雞等,每年可帶來收入共計約50萬元。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發展不平衡。該村還有20%的群眾未擺脫貧困。全村通車里程9公里,除去國道326線該村段,多數屬簡易公路,路基差,坡度陡,路面窄,彎道急,雨天車輛基本無法通行。人畜飲水難,主要取自溪流山泉,干旱季節40%人口的生產生活用水得不到保障。基本農田保水能力差,且零星分布,貧瘠瘦薄,抗旱澇能力差。全村有150多戶居民住在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坡上,住房全是老木房,居住條件差。從“三進三同三個一”活動來看,比如特困戶張春一家,至今5口仍住在破漏的茅草棚里,沒有一件象樣的家俱,使人看了滿含心酸。
(二)社會事業發展滯后。有村小一所,學生336人,教師7人,師資力量薄弱。缺乏必要的圖書室、實驗室、微機室等配套設施,學生沒有娛樂場所。無專門的村衛生室,目前是租用一間農房作門診室和藥房,醫療水平低,只能醫治輕微的傷風感冒等小病。同時,無文化活動室、五保養老家園、托兒所、垃圾轉運站等便民設施,群眾生產生活極不方便,精神文化欠缺。
(三)經濟結構不合理。該村屬典型的糧豬結構,養殖業主要是生豬,商品轉化率低。大蒜是該村的主要產業,由于栽植初期投入較大,大部分農民缺資金、缺技術,至今未能真正形成支柱產業。由于規劃不合理,個戶農田分散等原因,導致農業機械化普及程度不高,生產效率低,效益低。外出務工是該村的一項重要收入來源,但由于務工人員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收入不高。
(四)群眾意識落后。一是創業意識淡薄。在河口村,農民的創業意識十分淡薄。近兩年,雖然組織群眾參加了一些創業培訓,但通過培訓實施創業的微乎其微。二是科技意識淡薄。在河口村大多數農民對新科技的吸收意識和能力不強,很多優良的品種得不到種植,先進的技術得不到應用,造成所種的農作物產量不高,品質不優,經濟效益小。三是教育意識淡薄。很多家庭由于難以承擔高中、大學的巨額學費,加上教育意識淡薄,許多學生讀完初中就外出打工。同時,大部分群眾接受再教育的意識也不強。四是封建迷信和之風氣依然存在。在河口村,還一定程度存在有病不求醫、只燒香求神的現象。空閑時候有的群眾依然沉迷于斗“地主”、圍“長城”,甚至進行較高金額的,影響了社會風氣。
四、發展建議
(一)提高認識,珍惜機遇。河口村作為市建委扶貧集團幫扶的新農村建設示范村,有市級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有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有縣級相關部門的通力合作,可以說恰逢難得的發展機遇。杉木鎮黨委、政府要進一步提高認識,加強對河口村建設的組織領導。河口村村支兩委更要充分認識到建設新農村農民才是真正的主體,要教育并帶領廣大群眾搶抓機遇,迎難而上,完善基礎設施,發展特色產業,提高農民收入,壯大村級經濟實力,促進河口村經濟社會的又好又快發展。
(二)超前思考,彰顯特色。一是要準確定位發展方向。河口村要在抓好基礎設施建設的前提下,準確理解新農村建設的“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針,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利用河口村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及自然風光,引進外商,以發展優勢產業、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堅持集農業、觀光、休閑為一體的發展思路,突出發展特色,投資產品加工、休閑娛樂產業,帶動當地村民共同發展產業經濟。同時,要挖掘利用本村的文化、民俗和自然資源,比如該村半邊街老區的建筑基本保持了傳統的川東民居建筑風格,又是“國立八中”舊址,可以此為載體,建設歷史文化名村;可借助半邊街周邊環境優美,山體綿延,植被豐富且保存完整,河水曲折清澈,農田散布于四周,道路兩側種植有柿子樹、柚子樹等果樹,這些山體、溪河、農田、果樹,構筑了一幅美麗的鄉村田園風光的優厚條件,結合新農村“一樹、一雞、一園、一花”的`建設要求,對半邊街周邊山體、河岸、道路實施綠化造林工程,體現“青山、綠水”的生態環境,保存、發展其傳統生產、生活方式,體現地區特有民俗,并融入苗、土家族民俗,將半邊街建設成為知名的民俗文化村,成為我縣旅游線路的重要節點。在發展中,要既抓好“面子”建設,又抓好“里子”建設;做到既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又有具體的產業支撐;既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又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二是要樹立效益農業理念。發展現代農業的關鍵是效益,沒有效益就不可能有發展。要用獨到的眼光,找準市場,增加農民收入,發揮市級示范村的示范作用。在產業上,要以專業合作社的方式,依托現有資源不斷做大以“河口大蒜”為主的蔬菜產業,從事精深加工;要依托本村建筑從業人員組建建筑公司,使勞務輸出產生合力,形成品牌。要大力發展第三產業,調動全村廣大群眾從事各種優勢產業經營的積極性,為發展休閑觀光旅游業打下基礎。三是要抓好基本農田保護。河口村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要注意保護好基本農田,盡量少占或不占農田,為子孫后代留下寶貴的土地資源,為今后農業產業發展奠定良好的用地條件。同時,應對農田重新進行合理規劃,為機械化發展鋪平道路。農戶新建房和公共設施要盡量不在基本農田中建設,同時要在荒地、灘涂等閑置土地上抓好綠化美化工作,提高森林覆蓋率和綠化率,進一步提高河口村及周邊人居環境質量。
(三)突出重點,狠抓幾項工作。一是抓好公共服務中心建設。建議在設計建設中將黨的建設、產業發展、物流服務、代辦代理、警務處置、醫療衛生、音像廣播、教育培訓、圖書閱覽、文體娛樂等功能考慮進去,最大限度地發揮中心的服務功能。二是抓好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建議杉木鎮黨委、政府牽頭,河口村村支兩委具體負責,在產業運作模式上請縣農工辦、縣農業局、縣供銷聯社等單位進行具體指導;在經費上爭取縣扶貧辦等部門給予支持。同時,要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切實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大力發展大蒜及大棚蔬菜,使其形成規模形成特色,真正產生競爭力和優勢。三是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建議在已基本完成村干道建設的基礎上,加快河堤整治,進一步完善自來水建設,確保人畜飲水安全和未來產業發展用水;在清潔能源建設上,不僅要加快沼氣建設,而且要確保村民日常生活能用、夠用,真正建成全縣沼氣示范村。四是抓好社會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建議杉木鎮黨委、政府按照縣委宣傳部、縣文明辦的具體工作要求,指導并督促河口村村支兩委抓好該村的社會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開展好群眾文化娛樂活動。待該村服務中心投入使用后,結合農家書屋建設,配置必要設施設備,配齊配強管理和專業人員,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生活,引導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同時,要切實加大引導和投入力度,增強群眾教育意識,提高群眾思想文化素質,為建設新農村提供良好的智力支持。
【村情民意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駐村蹲點調研報告范文11-29
駐村工作調研報告范文02-01
大學生村情調研報告12-25
村社財務管理調研報告12-23
村小學教育問題的調研報告范文01-30
村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調研報告范文01-27
一村一大調研報告范本01-22
村文書述職報告04-29
店面調研報告02-25
法醫調研報告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