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鄉村建設可持續路徑的調研報告
****街道由原東溝、**兩鎮于2012年8月合并設立,總面積125.5平方公里,轄6個社區、5個村,總人口5.8萬人。街道有市級農業園1個、集體林場1家,還有華東唯一的江灘濕地。**四橋、沿江高等級公路、東部干線穿境而過。規劃中的**新城是南京江北新區兩個新城之一。2015年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收入5630萬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588元(全區平均42591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62元(全區平均19008元)。**社區地處**的南部,三面臨江,地域面積約10平方公里,轄6個居民小組,有居民746戶、近2800人,境內有12公里**岸線和萬畝蘆葦蕩,自然生態和傳統文化資源獨特。**社區是南京市首批命名的“美麗鄉村示范村”。
一、基本情況及特點
綜合實力明顯增強,但發展基礎仍然不牢。**長期是全市幫扶街鎮之一,經濟一向比較薄弱。全街道自有公共財政收入約2800萬元,僅夠發放機關人員工資。范文寫作政府各項剛性支出不斷增加,歷史形成的債務、民生建設的資金投入較大,近幾年每年資金缺口近2600萬元。街道下轄的11個村居,其中9個為經濟薄弱村和欠發達村。
綠色發展成效初顯,但新城建設規劃亟待完善。**一直是江北待建設的重點區域,從2008年提出**新城以來,**的功能定位和發展定位一直搖擺不定,規劃做了3輪,但因各種原因,做一輪廢一輪,導致規劃遲遲不能確定,因缺乏規劃出臺,所有項目都處于停擺狀態。
民生保障改善明顯,但交通基礎設施仍不能滿足群眾需求。近年來,街道對交通道路、農田水利、教育衛生等民生工程投入很大,但民生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長,尤其是交通基礎設施,無法滿足群眾日常出行需要。目前路網還只是“70年代”的規模和設計。街道內共36公里縣道,僅為7米寬的水泥路,鄉村道路240公里,最好的為3.5米寬的水泥路,還有約70公里的砂石路面急待灰色化。
廣大干部想干事能干事,但目前精神狀態急需提升。由于**新城規劃未定,幾年來沒有開工任何發展項目,歷史矛盾、債務遺留問題牽扯大量精力,久而久之精神比較疲憊,導致部分干群對**建設發展信心不足、精神不振。
二、美麗鄉村建設的路徑探索
**街道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其**社區被南京市首批命名為“美麗鄉村示范村”。過去社區美麗鄉村建設主要靠財政的不間斷“輸血”,資金投入大、維護成本高,與村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民致富增收聯系不緊,最全面的范文參考寫作網站面臨著難以為續的困境。近年來,**把發展農家樂合作社,作為深化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抓手,著力整合資源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增強村集體經濟“造血”功能,帶動社區居民創業就業,探索出一條“發展保護兩相宜、經濟生態雙提升”的美麗鄉村建設可持續路徑。
(一)合作社組建的總體思路
**社區農家樂合作社的組建堅持“民辦、民管、民享”導向,通過“街村引導、社員主體、市場運作”,合理構建村集體、合作社、居民三者的利益聯結機制,推動社區分散資源有效集聚、生產要素高效配置。
堅持“大農業、大旅游”的發展理念,依托**街道“中國美食之鄉”、**濕地公園等地方特色文化生態資源,以“帶領村民致富、建設美好家園”為目標,以促進農業、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為主攻方向,著力瞄準旅游消費市場生態觀光、休閑體驗、健康生活的“三類需求”,推動農村發展形態農田變公園、農房變旅館、農民變股東、農村變景區、農產品變商品的“五個轉變”,構建了“吃住在農家、游樂在田園、休憩在社區”的'鄉村旅游格局,打響以生態文化休閑旅游為特色的美麗鄉村品牌。
(二)合作社發展的有益成效
**抓住美麗鄉村建設“可持續”這一核心,將社區閑置資源與優美的田園風光、本色的農村生活和傳統的鄉村文化有機融合,激發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內生動力,實現了生產、生態、生活三者良性互動。
帶動農民致富增收。合作社采取“保底收益+入股分紅”的分配方式,可大幅增加居民的財產性收入;成立的農產品加工、旅游和勞務公司,范文內容地圖可為有意愿的居民提供可靠的就業崗位,大幅增加居民的工資性收入;發展鄉村旅游帶來的人氣,可為居民經營農家樂、銷售農副產品創造條件,大幅增加居民的經營性收入。此外,合作社每年還計劃將20%的利潤用于幫扶困難家庭,可大幅增加特殊群體的轉移性收入。
提升農業發展質效。在保證基本農田性質不變的前提下,合作社組織社員發展現代觀光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可有效提升農業的整體素質和市場競爭力。合作社對整合后的農田進行水利設施綜合改造,統一種植和管理,形成了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的農業經營體系,可切實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農業生產效率。
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社區通過直接出資、集體閑置資源折價入股合作社等方式,用少量的投入撬動了大量的社會資本共同參與美麗鄉村建設,既可切實解決美麗鄉村建設資金負擔重的問題,又可有效破解村集體經濟發展載體少、資產增值難的困境。同時,社區作為合作社的大股東,可借力合作社平臺,在更大的范圍內整合資源,有效提升集體經濟自身的“造血”能力。
改善村莊環境面貌。通過發展鄉村休閑旅游,對社區實施整體規劃建設,可極大提升社區的基礎設施配套水平,有效改善居民生產生活條件。同時,大地景觀、博物館、兒童樂園等項目建設,可帶動社區河道清理、綠化造林和環境衛生等工作開展,推動社區全域景區化,使社區文化氣息變得更濃、河水變得更清、綠化覆蓋率變得更高。
促進鄉風文明和諧。合作社不定期組織開展的“星級文明戶”評比活動,可引導社員文明言行、心得體會真誠待客、守信經營,可有效提升居民文明素養。引導社區居民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創業增收上來,減少尋釁滋事、聚眾等不文明行為,逐步壓降各類社會矛盾糾紛,帶動整個社區形成向上向善的文明新風。
探索美麗鄉村建設的可持續路徑,需要立足鄉鎮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區位條件,加快編制全區的美麗鄉村建設規劃,推動“互聯網+農業”深度融合,大力發展農業合作社、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轉變生產經營方式,推進農業產業發展。要加強組織領導,實施整鄉整村推進,完善投入機制,進一步加強美麗鄉村建設可持續路徑的有益探索,開創**轉型發展的新局面。
三、進一步探索美麗鄉村建設有益路徑,開創轉型發展新局面
**新城作為江北新區建設的兩個新城之一,有很大的發展前景。利用發展農家樂合作社這個重要抓手,進一步探索美麗鄉村建設可持續路徑,推動**不斷開創轉型發展的新局面。
(一)編制美麗鄉村建設規劃。結合區域總體規劃、范文參考網城鎮發展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立足鄉鎮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區位條件,加快編制全區美麗鄉村建設規劃。對基礎設施建設、村容環境整治、鄉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農業產業發展和精神文明建設等內容進行統一規劃,細化住房、道路、污水垃圾處理、綠化等各類項目建設時序和要求。
(二)加強農村社會管理。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抓好基層黨組織隊伍建設,不斷健全農村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制度,全面施行村務、財務、政務工作透明公開。堅持建管并重,不斷加強農村民主法制建設,促進社會治安更加平穩有序,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三)推動農業產業發展。結合各鄉鎮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優勢特色產業,打造“一鄉一業、一村一品”品牌優勢,增強鄉村就業帶動力。推動美麗鄉村建設與“互聯網+農業”深度融合,建立村級電子商務綜合服務站,大力發展農業合作社、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轉變生產經營方式,加快農業轉化升級。
(四) 加大投入力度。按照政府主導、農民主體、社會參與原則,逐步建立政府投入、農民自籌、社會參與、幫扶共建“四位一體”投入機制,多渠道、多角度解決美麗鄉村“籌資”難題。熱門思想匯報加大涉農資金整合力度,統籌使用農牧業、水利、林業、道路、扶貧、環保、文化衛生等方面涉農資金,集中向美麗鄉村建設傾斜。積極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美麗鄉村建設。
(五)提振干部精氣神。以項目建設為抓手,抽調干部組成項目推進小組,按照“工作項目化、項目節點化、節點責任化”要求,完善高效運轉的工作推進機制和督查考核體系,轉變項目建設推進的方式方法。實施“振精神促發展惠民生”黨建項目,開展“黨員干部村組行”聯系服務群眾活動,不斷健全獎勵與懲戒機制,完善廉政風險防控機制,著力解決部分干部“不想干不敢干不會干”的問題,提振干部干事創業的精氣神。
【美麗鄉村建設可持續路徑的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美麗鄉村調研報告10-21
美麗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01-27
鄉村旅游的調研報告12-29
關于鄉村振興的調研報告02-27
鄉村振興戰略調研報告03-22
鄉村旅游狀況調研報告12-22
鄉村振興實踐情況調研報告05-01
鄉村土地流轉調研報告02-08
學科建設調研報告12-24
農村社區建設調研報告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