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縣中藥材產業化工作的調研報告
按照省、市局安排,近期對本縣中藥材產業發展開展了專題調研,現將基本情況和一些思考綜述如下:
一、基本現狀
(一)區位優勢明顯,經濟發展具有較大潛力。
**縣地處大別山南麓、皖江之首,東與望江縣共抱泊湖,南與**省湖口縣、**縣隔江相望,西同**省**縣、**縣接壤,北和**縣毗鄰,是皖鄂贛三省八縣結合部,為皖西南門戶。又處長江經濟開發帶和大京九經濟開發帶交匯地區,是**省“一線兩點”率先開發開放布局重點地區,也是“承東啟西”結合部。交通十分便捷,貫穿南北的105國道、橫穿東西的`滬蓉高速公路、合九鐵路、63公里長江黃金水道穿境而過。
(二)自然條件優越,宜藥面積廣、品種多。
**縣地跨東經115°52′~116°35′,北緯29°47′~30°26′,依山面湖臨江,由西北向東南依次地跨大別山山脈、丘陵崗地和平原、湖畈區,南北長約71公里,東西寬約67公里,自然條件差異形成資源多樣化,宜林宜藥山場達73萬畝,84萬畝水面;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6.6℃,年平均降水量1307.2mm,山區降水多于丘陵、平原,年平均日照時數2023.7小時,無霜期254天。常年主導風向為東北風,年平均風速為3.1米/秒。
據《**縣志》記載:我縣中藥材歷史悠久,宋朝時期,中藥材行業就較為發達,野生中藥材資源十分豐富。調查統計:全縣中藥材種植品種705種,其中植物類638種,動物類57種,礦物類10種。產品較多中藥材有:夏枯草、土茯苓、葛根、益母草、陳皮、女貞子、竹葉、山枝子、地龍、連子、苦參、枇杷葉、杜仲、厚樸、天麻等。稀貴品種有:黃連、貝母、金銀花、全蟲、蜈蚣、香樟、龜板、鱉甲等。中藥材資源分布廣:全縣22個鄉鎮都有分布,其中5個山區鄉鎮占70%,14個丘陵鄉鎮占25%,3個沿湖鄉鎮占5%。
(三)政府支持力度大,藥農積極性高,產業發展初具規模。
1、各級政府高度重視
縣政府高度重視中藥材產業發展,成立了中藥材發展領導工作組,縣發改委、林業、農業、藥監、衛生、科技、財政、水產等部門參與;出臺了專門文件,扶持藥材種植生產,明確藥農種植中藥材,政府給予貼息貸款和適當補助;各鄉鎮也成立相應機構,支持和鼓勵農民發展中藥材產業。
2、極大推動廣大農民發展中藥產業積極性
(1)種植面不斷擴大。以前主要集中在山區7個鄉鎮,現在在政府支持和號召下,從山區到丘陵到湖區都有發展,各取所長,各有特色,遍及全縣22個鄉鎮。
(2)種植方式不斷創新。以前以分散農戶種植為主,現在出現了股份制企業、公司加農戶等多種模式。
(3)種植品種不斷增加。如桔梗、天麻、杜仲、枳殼、三胡、黃連、瓜萎、白術、山枝、茯苓、棗皮、連子、天南星等都有相當的規模,據不完全統計全年農民藥材生產年收入在3000萬以上,調查中得知有一戶農民年連子收入近3萬元。
二、存在問題
(一)集約化程度不高
調查發現,全縣除長鋪鎮長康中藥材開發有限公司初具規模外,其他鄉鎮均以農戶分散零星種植、自主經營為主,不利于資源綜合利用,也不利于產品加工、銷售,產品質量難以保證,市場競爭力差,也直接影響藥農經濟收入。
(二)科技含量低
全縣只用長康公司有3名專業技術人員駐地指導生產,科學種植,合理施肥,綜合管理,規模生產,效益逐年提高;其他鄉鎮藥農均靠有限實踐經驗自行種植,管理松散,產品的產量、質量、效益均難以提高。
(三)資金嚴重不足
資金緊缺是所有藥農面臨共同難點。分散種植農民多為山區、丘陵、畈區貧困農民,家庭條件差,自有資金非常有限,盡管政府給予了適當補貼但仍不能滿足生產發展需要,仍需注入大量資金,發展基礎產業。
(四)政策支撐不夠
1、原有山場、丘陵等可種植藥材基地均分散在不同農戶手中,思想不統一,不利于規模化生產,當然隨著十七屆三中全會召開,農村、農業、農民問題將有新布局、調整,土地、山場可以流轉,為中藥材產業發展帶來了機遇。
2、政策法律支持不夠
民族中藥事業發展是我國傳統優勢,也是民族文化重要組成部分,近些年來對中藥發展政策導向不明,政策法規不健全,保護不夠,使中藥產業發展受到制約。
三、發展思路
(一)政策支持
1、強化領導,進一步完善各級領導機構和辦事機構,使中藥材產業化發展真正有人抓有人管。
2、政策傾斜,各級金融、財政、農業、水產、林業等部門從資金、政策、國計民生各角度為藥農及中藥材產業發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3、項目支持,國家從發展和保護民族產業和傳統文化角度,設置中藥材產業發展項目,分步實施,有了國家項目,將有利于中藥材產業規模化發展、有利于環境保護、有利于農民增收、有利于社會穩定,應該說是民心工程、造福工程。
(二)集約化發展
十七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給農村、農業和農民帶來了新的機遇和福音,土地、山場可以流轉,這為中藥材產業發展的規模化、產業化發展打開了便利之門,只有上規模上檔次上品牌,才能形成實力形成拳頭,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雙豐收。
(三)實現科學發展
中藥材產業發展應隨時代發展而前進,單一的傳統的種植理念、發展思路、生產方式均不能適應時代要求,只有科學發展,富于科技內涵和技術支撐才有出路。擬將組織由藥監局牽頭,有醫藥、衛生、科技、農業、水產、藥農等多方參與的中藥產業協會,定期對中藥產業人員進行培訓和指導,引導科學種植、科學生產、科學管理,從而走上科學發展之路。
【關于我縣中藥材產業化工作的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關于我縣基本醫療保險工作的調研報告05-08
我縣工傷保險工作問題調研報告05-08
紅棗產業化現狀調研報告01-30
鄉鎮農業產業化調研報告范文01-28
關于城市民族工作的調研報告01-31
關于市場的調研報告04-07
關于企業的調研報告05-21
2020關于殯葬工作調研報告范文02-15
關于維護農村社會穩定工作的調研報告11-29
環保工作調研報告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