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優茶生產情況調研報告
隨著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報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報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點。那么報告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名優茶生產情況調研報告,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基本情況
鄉全鄉海拔在570—780米之間,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年平均溫度16.2℃,無霜期238天,年降水量1725.6mm,年平均日照時數1918.6小時,土壤以紅壤為主,土質較好,這些都是茶葉種植生長的有利條件。近年來,鄉黨委、政府充分利用勞務輸出留下的大量閑置土地優勢,確定發展名優茶作為調整產業結構的主打項目,提出“一年促起動,二年上規模,三年出成效”的奮斗目標,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做法:
1、抓住機遇,廣泛宣傳,強力促啟動。為引導農民發展茶葉生產,鄉黨委、政府進行了深入廣泛的宣傳發動,在以下三個環節進行引導:一是強化宣傳。從村主要干部會議到村黨員會議、村民代表會議,直至群眾大會進行廣泛發動,深入農戶走訪座談,統一干部群眾的思想認識。還組織人員到省縣的下黨和本市的、等茶葉主產地進行參觀學習。二是強化培訓。在選地、開發等方面進行標準化生產知識的宣傳和灌輸,聘請農業局技術員進行科學生產知識講授、實地示范等方式引導農民改變傳統種植觀念。在茶苗供應、科學栽種、施肥、修剪、病蟲害防治等工作上加強指導,技術服務貫穿始終。三是強化機制。出臺了獎勵機制,對達到一定種植面積的.實地丈量,評出示范戶,給予資金、炒鍋獎勵,以示范戶帶動農戶種茶。
2、示范著眼,以點帶面,齊心拓規模。確立后洋坑為茶葉生產專業村,西溪、魚川茶葉為生產重點村,建立了領導聯系制度,加強對茶葉生產的指導,通過以點帶面方式推動全鄉茶葉生產。推行新種、低改、后續管理三并舉全面啟動茶葉開發,在旱地、大田、地角都種上茶葉,多年荒蕪的老茶園則以股份制、個人承包制、農戶聯包制等多形式,千方百計拓展規模。
3、加強溝通,服務做細,確保出成效。經常深入茶葉生產戶,傾聽茶農意見和關注熱點。針對茶農存在的加工缺技術、銷售少門路的現狀,一方面強化茶農的炒制技術培訓,專門從新昌請來師傅,在茶葉生產村現場示范傳授茶葉加工新手藝,推廣新法制茶技藝,擴大加工技術隊伍,提升茶葉加工附加值。另一方面努力拓寬茶葉銷售渠道,與縣茶葉生產大戶和企業聯系,采取定期上門收購、鄉干部托銷和茶農代銷相結合的方式,方便茶農,解決茶農零星銷售難問題。同時鼓勵茶農跑銷路、跑市場,主動參與市場經濟的競爭。
二、存在問題
1、茶農信心有待增強。受小農意識影響,部分農民的市場經濟意識不強,對市場帶來的風險顧慮重重,總擔心三年、五年茶葉就會無銷路、沒效益,對發展茶葉信心不足、心存疑惑。
2、管理水平參差不齊。一方面缺乏科學管理,對茶葉生產技術一知半解,持方便、省力、自以為是、想當然的態度。另一方面資金投入不足,在施肥、鋤草、修剪等各環節沒有嚴格按照時間和份量要求進行操作,精細經營戶和粗放管理戶對比有差距。
3、加工力量欠缺。這幾年舉辦了多期茶葉炒制技術培訓班,培養了一批加工能手,在茶葉生產中發揮了中堅力量作用。但從數量、質量上看遠遠不能滿足名優茶的深加工需求:年齡結構呈老齡化趨勢,名優茶加工時間在45天左右,加工旺季連續炒制十分辛苦,許多年青人不愿意做,主要還是一批50—60年代的老農在勤練苦磨;在男女比例上,婦女比例偏低于男子,從整體說跟不上規;a要求。
【名優茶生產情況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無公害蔬菜生產情況調研工作報告范文11-15
商廈經營情況調研報告07-24
安全生產專題調研報告12-25
鄉村振興實踐情況調研報告05-01
工廠用工情況的調研報告12-17
文秘教育專業就業情況調研報告06-30
縣鄉村旅游發展情況調研報告10-26
電子商務發展情況調研報告01-13
新生學習適應情況的調研報告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