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做人爱视频免费,97久久精品人人搡人妻人人玩,欧洲精品码一区二区三区,999zyz玖玖资源站永久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鄉鎮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時間:2024-10-21 11:53:52 調研報告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鄉鎮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在經濟發展迅速的今天,我們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報告,報告根據用途的不同也有著不同的類型。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寫好報告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鄉鎮產業發展調研報告,歡迎大家分享。

鄉鎮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鄉鎮產業發展調研報告1

  一、全區鄉鎮街產業區開發建設狀況

  自1996年楊村鎮建立私營經濟區開始,全區鄉鎮街道產業區經歷了從少到多,從起步到形成一定規模的逐步發展過程。20xx、20xx年為快速發展時期。截止到20xx年10月底,全區已開工建設的20家鄉鎮街產業區總規劃土地面積82.8平方公里(含白行車王國、大良)。已開發面積22平方公里,累計基礎設施投入8億元,有七個產業區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了七通一平,其余均實現五通一平;產業區已建成污水處理廠3座;實際入駐企業700余家,今年1—10月實現銷售收入62億元,利稅7.3億元,招商引資24.7億元。

  鄉鎮街產業區的建設,對于促進全區經濟快速發展、推動城市化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是鄉鎮街道產業區已成為全區發展的重要載體。20xx年,產業區招商引資30億元,占鄉鎮街道引資總額的80%,占全區引資總額的47.6%。二是鄉鎮街產業區稅收已成為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20xx年大王古產業區實現稅收2400萬元,占全鎮財政收入的89%,上馬臺產業區實現稅收5000萬元,占全鎮財政收入的75%。三是促進了鄉鎮工業布局和產業結構調整。半數以上的產業區逐步形成了工業企業相對集中,產業結構趨于合理的格局,初步解決了過去鄉鎮工業“滿天星”布局、環境治理難、資源浪費等一系列問題。四是為推進農村城市化進程起到了支撐作用,截止到20xx年10月底,鄉鎮產業區累計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4.7萬人。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工作舉措

  l、規模小,發展速度緩慢,綜合效益低。

  主要體現是20xx年已開發建設的18個產業功能區實現銷售收入為63億元,創稅收3.5億元,僅占全區稅收總額11%。平均每個功能區年實現銷售收入、稅收分別為3.5億元和0.2億元。不足一個中型企業規模。每畝創稅收遠低于XX開發區和周邊先進區縣。由于土地指標及自身環境政策的制約,發展速度較慢,處于初級發展階段,與外界無法抗衡。

  2、定位不明確、產業特色不突出。

  因鄉鎮產業區多數是以原鄉鎮工業較集中區域為雛形發展起來的,規劃明顯滯后,由于產業區規劃起點低,招商引資門檻低,功能定位、產業定位不明確;造成產業分散,產業特色難以形成。目前,除上馬臺、王慶坨產業功能區形成相對集中的特色產業,其他多數行業分散。

  3、基礎設施建設標準低,服務配套功能差。

  多數鄉鎮產業功能區還處在“五通一平”的水平上,有的根本不具備投資條件,70%以上的產業功能區無污水處理設施,政府為功能區應提供的融資、管理咨詢、勞動用工、安全保障等方面服務欠賬較大。

  4、土地利用粗放,工業、建設用地相對閑置。

  目前,多數產業區土地利用水平較低,投資強度在國家規定范圍的下限;協議占地與實際占地出入較大;在建、未建項目占有較大份額,土地資源浪費的現象較普遍,造成一邊土地閑置,一邊無用地指標的事實。

  5、入駐實體項目少,實體大項目少。

  有半數以上的產業區靠注冊企業維持稅收,據初步調查,鄉鎮產業區1—10月份入駐企業實現稅收占60%。區內規模以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及以上)入駐企業個數不足30%,有的產業區沒有規模以上企業。年銷售收入在1億元及以上的企業屈指可數,缺乏龍頭帶動。

  目前,鄉鎮產業區進一步發展的機遇與制約因素同在,要實現高水平發展,必須找準存在的突出問題,確定破解這些問題的具體措施。今后應采取了以下措施:

  1、堅持規劃先行,在注重總規、控規的同時,更要注重產業發展規劃。

  各產業區要借各鄉鎮街著手編制總體規劃的有利時機,結合鄉鎮總體規劃中確定的規模和發展方向,根據XX區發展戰略研究和工業布局規劃等,應重新編制總體規劃、控制性詳規及特色產業發展規劃,真正體現規劃統領行動,規劃實現效益。

  2、把提高鄉鎮產業區整體水平作為一項長期任務來抓。

  首先,各級領導要把鄉鎮產業區列入重要工作議程,在強化領導方面,要盡快調整XX市XX區經濟區工作領導小組成員,下設實質性機構,充實領導、工作人員,強化部門責任。統一協調指導,研究解決園區發展過程中的各種難題,發揮工作領導小組在工業區認定、實施扶持、考核和日常管理中的作用。在提高招商和開發、建設、管理人員素質方面要不斷創新機制,通過招聘選拔和培訓相結合等途徑盡快打造一支高素質人才。建立人員考核獎勵機制,確保高素質人才隊伍在關鍵崗位發揮重要作用。其次,加大對產業區的扶持力度,區政府每年拿出一定資金用于支持鄉鎮產業區基礎設施建設等,要制定XX區扶持鄉鎮產業區加快發展實施意見和扶持辦法,有重點地扶持一部分鄉鎮產業區盡快成為XX“區域”經濟的'小老虎。第三積極創造條件,爭取更多的鄉鎮街工業區通過市級認定、得到更大的扶持。20xx年,按照鄉鎮街工業區認定條件,從工業區的設立、規劃、環評、土地利用、產業布局等八方面組織了四個工業區的認定工作,現申報材料已通過審核。工業區的認定為鄉鎮街產業區提升水平起到促進作用,為爭取市級貼息資金奠定基礎。今年已申報三個工業區的貼息材料,有望獲得近千萬元的貼息資金。明年繼續加大這方面的力度,爭取更多的資金扶持,把扶持資金用在刀刃上。

  3、應整合功能區資源,向特色、示范、名牌產業區發展。

  一是要結合我區“八大組團。發展戰略和產業布局規劃,盡快整合產業功能區資源,確定產業功能區發展數量和產業發展方向。要打破鄉鎮之間的界限,樹立全區招商“一盤棋”格局,建立以XX開發區為龍頭的統一招商體制,處理好鄉鎮間的利益關系。促進鄉鎮產業區做強、做名及特色的形成,二是繼續實施大的實體項目帶動戰略,利用大項目爭取更多的用地指標;利用大項目盡快投產帶動一個產業、一個園區的發展,目前上馬臺、梅廠、豆張莊等產業區已顯現出通過大項目帶動園區規模的擴大和產業特色的形成。

  4、鼓勵集約用地,引導鄉鎮產業區步入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一是整合功能區外閑置及可利用土地資源,將功能區外土地整合到區內使用。二是下大力盤活區內“閑置“土地,區政府制定土地集約利用的鼓勵政策,約束土地利用行為,充分利用區內未建設用地,緩解土地緊張的矛盾。三是對容積率低、效益低、國家限制發展的工業項目,制定相應的激勵政策,促使企業自身進行布局調整,不能調整的要通過騰籠換鳥的方式進行調整。四是督促在建項目盡快投產,盡快取得效益。

  5、應為鄉鎮產業區建立融資平臺,引導商業銀行資金進入園區,解決園區貸款難、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普遍偏低、項目承載能力較差等問題。

鄉鎮產業發展調研報告2

  近年來,薛城區沙溝鎮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不斷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積極開展招商引資,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強力推進第三產業,全力打造特色產業鎮。

  一、特色產業發展基本情況

  沙溝鎮區位優越,交通便利,總面積84.5平方公里,轄35個行政村,人口5.5萬人。全鎮特色產業主導產品為木材、農產品加工等,特色產業從業人員4100余人,去年實現年銷售收入8.4億元。自以來,重點培植了捷利林業等8家限額以上骨干企業,全鎮發展民營企業24家,總數達到46家,新發展個體工商戶720戶,總數超過1000戶。累計簽訂招商引資合同38項,合同利用外資8.3億元,實際到位資金7.4億元,年均增長50%。先后招商引資了棗莊港、濟正保健品、順翔科技、超級市場等4個過億元項目,捷利木業等過千萬元項目14個,過百萬元項目20個,實現當年投資、當年建設、當年投產的項目12個,增加稅收2200萬元,為沙溝經濟的快速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二、主要特點和經驗做法

  一是經濟發展速度快。近年來,全鎮上下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推進國民經濟快速發展。二是重點骨干項目多。順翔科技、棗莊港、濟正保健品、捷利木業、超級市場等一批骨干項目、龍頭企業促進了沙溝經濟的迅猛發展。今年1-9月份,全鎮實際利用外資3.68億元,實際到位固定資產投資2.94億元,分別完成全年任務的122%和117%。三是基礎設施投入大。為確保特色產業發展,自以來,共投入資金3000余萬元,整理土地2萬畝,新增灌溉面積2萬畝,改善灌溉面積3.5萬畝,為特色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四是中小型企業發展迅速。自至今,全鎮共有總投資1.6億元的濟正保健品、總投資1.2億元的棗莊港、總投資1.2億元的'順翔科技、總投資1.2億元的超級市場等4個過億元企業,帶動了沙溝鎮特色產業的快速發展。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制約因素

  沙溝鎮特色產業,近年來取得了很大成績和經驗,為今后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在發展中也存在和暴露出一些亟待解決的矛盾和問題。如:農業基礎比較薄弱,產業化水平較低;工業結構不合理,骨干企業少;第三產業層次較低,經濟運行質量不高,經濟效益差,缺乏特色和競爭能力,難以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上級特色產業政策和資金的幫扶力度需要進一步加大,等等。

  四、下步工作打算和意見建議

  今后,我鎮將繼續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富民政策,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效益為中心,做好三個方面結合文章,努力促使全鎮特色產業快速發展。

  (一)結合招商引資優惠政策,逐步實現由農業、林業大鎮向工業化城鎮轉變

  堅持把工業放在經濟發展的突出位置,進一步強化工業興鎮意識,以招商引資為動力,在實現經濟跨越發展上求突破。以招商引資為動力,不斷在創新招商引資方式上做文章,千方百計把項目引進來。加大跟蹤服務力度,對引資落地項目,嚴格落實領導責任制,實行一個項目,一套班子、一項獎懲,確保建設見效。不斷拓寬招商新空間,狠抓簽約項目的跟蹤落實,提高項目合同履約率、資金到位率、項目開工率,做到引資一個,落實一個,建成一個,達效一個,不斷提高招商引資成功率。

  (二)結合市區城市規劃,切實擴大城鎮建設規模

  結合新城城區南擴、薛城城區南拓的市區城市規劃,以個體經濟為重點,發展私營經濟主導型城鎮。以民營企業發展為重點,在培植壯大新的經濟增長點上求突破。把發展民營經濟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強鎮富民”的戰略措施來抓,擴大城鎮建設規模,提高規劃檔次和建設水平。突出特色,強化功能,重點抓好城鎮基礎設施,工貿小區和市場建設,積極發展以民營經濟為特色的城郊型城鎮。

  (三)結合區位優勢,加快發展第三產業

  充分發揮我鎮區位、交通優勢,加快棗莊港建設,加快魯南物流中心建設速度,繼續加大張莊石榴山莊投入力度,積極挖掘鎮內旅游資源,開展以鐵道游擊隊基點村為主體的紅色旅游,加快城鎮住宅示范區建設,大力改善住宅功能,搞好小康型住宅,使建設的總體水平有新的提高,同時因勢利導,啟動民資、外資,大力發展商貿、餐飲、文化、娛樂等第三產業,在全鎮形成千家萬戶搞個體、干民營的良好局面。

鄉鎮產業發展調研報告3

  按照縣委關于開展農村特色產業情況調查的要求,我鄉主要領導高度重視,多次深入到各村調查了解當期我鄉農村特色產業的基本情況、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我鄉在深入調研、多方論證的基礎上,為推動全鄉農業健康快速發展、實現農村穩定、農業發展、農民富裕的的發展目標,提出“立足定興、面向京津、主動對接、實現共贏”的總體發展思路。

  一、特色產業基本情況及發展現狀

  1、以大任、東落堡等村為主的紅薯窖藏業,現已達到3800多畝,年窖藏量達到1XX萬斤。大任村紅薯種植面積達2200畝(共有耕地2400畝);東落堡村種植面積達1600余畝;輻射小任、五里窯等八個村,所輻射各村零散種植面積預計在1000畝左右。

  2、以南大位、田候等村為主的地膜花生―白蘿卜、冬儲大白菜現已達到1600多畝,復種達到4400畝,年產量達到XX萬斤以上。

  3、以東西相蓋、吳村等村為主的秋菜冬儲,現已達到3000多畝。

  4、以東引、南引等村為主的豌豆種植,現已達到1000多畝。

  5、田候綠園蛋雞養殖,現已發展成為一個固定資產達XX萬元,占地面積35畝,蛋雞存欄6萬余只,日產鮮雞蛋2500公斤,年產值達1000多萬元的知名企業。

  6、彩印印刷業:我鄉彩印印刷業以西相蓋村為主,擁有東洋印業等知名企業。

  二、制約發展的現實問題

  1、我鄉在以往的發展中,雖大力推廣特色種植、養殖業,但仍不能形成種植養殖規模,主要受以下因素制約:

  一農副產品銷路問題。所產出的農副產品銷售以“馬路市場”、“路邊市場”收購和農戶自己趕集等形式為主,截止到目前我鄉沒有大型綜合批發市場(或大型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現已成為制約我鄉農業發展的瓶頸問題。

  二思想觀念問題。傳統的耕作方式和栽培品種,在部分農民心目中根深蒂固,他們不愿意改變現有耕作模式,不愿冒一點點風險,即便周圍有很多成功經驗,也不愿去學習、去嘗試。

  三管理方面問題。由于受傳統思想意識影響,造成各種專業協會、農業合作社等組織發展較慢,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統一品種、統一管理、統一銷售”的規模化生產進程,不能很好地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

  2、我鄉彩印業發展已有近三十年的歷史,仍不能形成大型企業,主要受以下因素制約:

  一涉及企業管理的機構多,各類檢查繁雜。各種非稅性收費約企業稅收的兩倍,嚴重影響和制約了企業的健康發展。

  二企業發展面臨融資渠道困難問題。金融業對企業信貸支持力度不夠,造成了貸款難、生產經營過程中所需資金不足;企業融資渠道單一,難以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由于融資渠道單一,企業資金的XX%來自銀行,從而導致企業長期高成本經營,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能力很弱。

  三企業擴大再生產受土地因素制約嚴重。企業用地資源主要傾向于大型企業,而對于中小企業幾乎沒有什么指標,極度制約了企業的擴大再生產。

  四企業領導管理意識落后,產品合格率低,競爭力差。技術裝備落后,管理水平低,職工素質不高,產品質量較差,在如今的'買房市場,市場競爭成為品牌和質量競爭的現狀下要發展難以為繼的。

  三、幾點建議

  1、希望縣委協調電力、工商、土地等相關部門,充分發揮我鄉特殊地理位置優勢和交通優勢,籌建一個大型綜合批發市場(或大型農副產品批發市場),以解決全鄉農副產品的銷路問題。

  2、希望縣委協調科協、農林等相關部門繼續加大科技知識培訓力度,進一步轉變傳統思想意識,提高科學種植、養殖技術。

  3、希望縣委協調科協等相關部門積極引導農民自發成立農業技術協會或農業合作社等群眾性組織,進一步調動廣大農民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積極性,使農民自主管理、自主經營意識的得到進一步加強。

  4、希望縣委協調相關部門堅決取締一切不合理的收費,切實減輕中小企業的負擔。

  5、希望縣委協調相關部門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信息、培訓等服務,推動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

  6、希望縣委協調金融等相關部門制定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扶持政策,建立中小企業融資體系。

鄉鎮產業發展調研報告4

  茶葉是鄉重要的傳統優勢產業。為加快茶葉產業發展,全面提高茶葉產業的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推進茶葉向良種化、產業化、標準化、品牌化邁進。我們對茶葉產業發展問題進行了調研,形成調研報告如下:

  一、 茶葉產業發展具有較好的基礎和條件。

  鄉境內自然條件優越,適宜茶樹生長,茶樹品種資源豐富,鄉位于盈江縣西北部,屬地帶。鄉境內山巒重疊,溝谷縱橫,地勢起伏較大,主要以山地丘陵、小壩子為主,平均海拔1760米。 國土總面積2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3004畝(水田7160畝,旱地18488畝),森林面積138235畝。鄉是盈江縣茶葉的重要產地,現全鄉已建立完善的茶葉種植、加工、營銷和技術推廣體系,已積累豐富的茶葉生產經驗,已實現傳統生產工藝向現代生產工藝轉變,已創制出“山”茶葉品牌及系列產品,授予州政府接待專用茶葉稱號。末,全鄉茶葉初制所7個,精制茶廠1個,茶葉精制生產線2條,精制生產能力3 萬公斤,茶葉科技隊伍 15人。茶葉面積 10776畝,產量107萬公斤,產值542萬元,農民茶葉收入235元。產量、產值、茶農收入比“十五”末分別增長33%、76.3%和58%。

  二、茶葉是促進鄉山區、半山區、民族貧困地區廣大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骨干產業。

  鄉茶葉涉及面廣、影響力大、茶葉遍及全鄉所有村組,茶葉生產、加工、流通從業人員6500人,占全鄉總人口61%。茶葉發展村社中30%的農民家庭收入主要來自茶葉。

  三、鄉茶葉產業發展已出現良好態勢。

  全鄉規模連片茶園 10776畝,規模經營面積 100畝以上的有1家。茶葉加工企業實力逐漸增強。有機茶無性系良種無公害茶生產基地步伐加快,全鄉已建立3652 畝無性系良種茶葉基地,新植茶園352畝,新植1400畝,新植2350畝,新植1426畝。

  四、鄉茶葉產業發展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十一五”以來,鄉茶葉產業發展速度雖然較快,但發展中仍存在下列問題:一是茶葉作為產業發展的地位及作用認識不足,個別村社對茶葉作為產業發展重視程度不夠。二是茶葉扶持政策不配套,不完善,扶持力度小,投入不足。三是部分茶園基礎設施差,管理粗放,單產低,效益差。四是產業化水平低,缺乏一批上檔次、規模、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在全省叫得響的茶葉品牌。五是人才缺乏,技術落后,茶葉產量、質量提升緩慢。

  五、“十一五”鄉茶葉產業發展思路、目標任務及工作重點。

  針對當前鄉茶葉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十一五”鄉茶葉產業發展思路是:優化結構布局,發展良種,增加投入,主攻單產,提高質量,改善加工,建立和完善茶園管理體制,培植龍頭,打造品牌,拓寬市場,擴大名優茶比例,增加無公害有機茶生產,加快推進茶葉產業化經營,走優質、高產、高效的茶葉產業發展道路。目標任務是:“十一五”末全鄉茶園面積10000畝,投產9000畝,總產 90 萬公斤。茶葉平均單產100 公斤,工農業產值720 萬元以上,茶農收入500元以上。工作重點是:分兩步走。第一步實施“1234戰略”。即發展四大茶類;穩定茶園面積1萬畝;重點扶持2個茶葉龍頭企業;努力打造3個茶葉品牌。四大類茶是:鞏固提升綠茶,發展突破普洱茶,恢復發展紅茶,適當增加茉莉花茶。茶園通過改造、淘汰、新植,使面積保持在1.2萬畝,可采面積保持在1萬畝,其中良種面積0.9萬畝(新植0.35萬畝)。重點扶持“山”龍頭企業;更新、改造、整合10個茶葉初制加工所;建立機修機采示范樣板3個,輻射面積0.3萬畝。第二步是通過對龍頭企業逐漸培植和扶持,在全力打造茶葉品牌的.基礎上,通過政府引導,企業自主的形式,采取重組或合并,對企業實行強強聯合,力爭在全鄉建成1個大的茶葉龍頭企業,1個茶葉品牌及系列產品,并依托國內外市場,以充分發揮茶葉市場競爭力和凸現較強經濟優勢的能力。

  六、“十一五”茶葉產業發展的兩條關鍵措施。

  1、抓好種植加工,全面提高茶葉產業化水平。一是穩定茶園面積,優化區域布局。按照改造一批、淘汰一批、新植一批的原則對茶葉繼續實行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發展、良種化種植。二是切實加大中低產茶園改造力度。鄉茶園多數發展于六七十年代,現基礎差,產量低。要通過強化茶園水利基礎設施,改植換種等手段,全面對中低產茶園實施改造提升,提高單產水平。三是全力抓好優質茶園基地建設。“十一五”全鄉要力爭建成優質茶園基地1.2萬畝,發展綠色、有機茶園1萬畝。四是對現有茶葉初制加工所實施改造。鄉現有茶葉初制加工所7個,“十一五”力爭改造5個,使改造后的茶葉初制所能力達到每個2萬公斤以上。五是努力推進鄉精制茶葉加工企業技術改造。對其實施重點支持,促進其進行設備更新,技術改造,提高生產加工水平。“十一五”全鄉重點扶持發展2條茶葉精深加工生產線,使每條生產線的生產能力達到20萬公斤以上。六是對茶葉企業實施改制改組。按照市場導向原則,在企業自愿的基礎上,通過政府引導及改制改組,全力培植起全鄉茶葉龍頭企業。七是調整產品結構,加快適銷對路產品研發。以市場為導向,合理調整產品結構,既要鞏固傳統產品生產,又要切實加快適銷對路產品研發。

  2、打造“山”品牌,擴大茶葉市場影響力。一是整合茶葉品牌。對茶葉現有品牌進行認真篩選,繼續打造具有特色與代表性的茶葉品牌及系列產品。同時,規范茶葉市場,打擊不正當競爭,杜絕假冒偽劣產品生產,切實加大茶葉品牌的保護工作。二是強化茶葉市場營銷,建立茶葉市場營銷體系。通過發展專業化營銷企業、建立茶葉專賣市場、專賣店、專柜,舉辦各類茶營銷活動,發展茶葉訂單、促進茶葉銷售。通過開展古茶樹資源保護、茶文化挖掘與發展旅游業結合,宣傳茶葉,促進茶業發展。

鄉鎮產業發展調研報告5

  茶葉是XX鄉重要的傳統優勢產業。為加快茶產業發展,全面提高茶產業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推動茶葉改良、產業化、標準化、品牌化。我們對x x茶產業的發展進行了調研,形成了如下調研報告:

  一、x x茶產業的發展有著良好的基礎和條件。

  x x鄉自然條件優越,適合茶樹生長,茶樹品種資源豐富。x x鄉位于盈江縣西北部,屬于開發區。鄉內山巒重疊,溝谷縱橫,地形起伏較大,以丘陵和小水壩為主,平均海拔1760米。土地總面積2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3004畝(水田7160畝,旱地18488畝),森林138235畝。x x鄉是盈江縣重要的茶葉產區。現在,全鄉建立了完善的茶葉種植、加工、營銷和技術推廣體系,積累了豐富的茶葉生產經驗,實現了傳統生產技術向現代生產技術的轉變,打造了“x x山”茶葉品牌和系列產品。在XX年被州政府授予接待專用茶稱號。XX年底,全國共有7個初級制茶廠,1個精制茶廠,2條精制茶生產線,3萬公斤精制產能,15個茶葉科技團隊。茶葉面積10776畝,產量107萬公斤,產值542萬元,農民茶葉收入235元。與“十五”末相比,產量、產值和茶農收入分別增長33%、76.3%和58%。

  二、茶葉是促進山區、半山區和民族貧困地區廣大農民的支柱產業。x x鄉茶涉及面廣,影響大。茶葉覆蓋了全鄉所有的村莊。

  茶葉生產加工流通從業人員6500人,占全鄉總人口的61%。在茶葉開發村,農民家庭收入的30%主要來自茶葉。

  三是x x鄉茶葉產業發展呈現良好態勢。

  全鄉共有10776畝連片茶園,其中一個規模經營面積超過100畝。茶葉加工企業實力逐步增強。有機茶克隆種子無公害茶葉生產基地正在加快建設。全鎮已建立克隆種茶基地3652畝,其中XX新植茶園352畝,XX新植1400畝,XX新植2350畝,XX新植1426畝。

  四,x x鄉茶葉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自“xxx”以來,x x鄉茶葉產業發展迅速,但發展中仍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對茶葉作為產業發展的地位和作用認識不足,部分村社對茶葉作為產業發展重視不夠。二是茶葉扶持政策不配套,不完善,扶持少,投入不足。第三,一些茶園基礎設施差,管理粗放,產量低,效益差。四是產業化水平低,缺乏一批檔次高、規模大、帶動能力強的全省知名茶葉品牌龍頭企業。第五,人才缺乏,技術落后,茶葉產量和質量提高緩慢。

  五、“XXX”x x鄉茶產業發展思路、目標、任務和重點。

  針對XXX鄉茶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XXX鄉茶產業的發展思路是:優化結構布局,開發良種,加大投入,以單位面積產量為重點,提高質量,改善加工,建立健全茶園管理體系,培育龍頭企業,打造品牌,拓寬市場,擴大名優茶比重,增加無公害有機茶生產,加快茶葉產業化, 目標任務是:到“xxx”末,全鄉茶園面積1萬畝,總產量90萬公斤。 茶葉平均產量100公斤,工農業產值720多萬元,茶農收入500多萬元。工作重點是分兩步走。第一步,實施“1234戰略”。即發展四大茶;穩定茶園面積1萬畝;重點扶持2家茶葉龍頭企業;努力打造三大茶葉品牌。茶的四大類型是:綠茶鞏固升級,普洱茶發展突破,紅茶恢復發展,茉莉花茶適當增加。通過改造、淘汰和新植,茶園面積保持在1.2萬畝,可采面積保持在1萬畝,其中良種面積90萬畝(新植35萬畝)。重點扶持“x x山”龍頭企業;更新、改造和整合10個茶葉初級加工廠;建立機械修理、采礦三大示范模式,輻射面積3000畝。第二步,逐步培育和扶持龍頭企業,全力打造茶葉品牌,采取政府引導、企業自主的`重組或兼并形式,實行企業強強聯合,力爭打造一個大茶葉龍頭企業,一個茶葉品牌,一個全鄉系列產品,依托國內外市場,充分發揮x x茶葉市場的競爭力和突出經濟強勢優勢的能力。

  六、“XXX”x x茶產業發展的兩大關鍵舉措。

  1、抓好種植加工,全面提高茶葉產業化水平。第一,穩定茶園面積,優化區域布局。按照改造一批、淘汰一批、種植一批的原則,繼續實施茶葉區域布局、規模化發展和良種化種植。二是切實加大中低產茶園改造力度。x x農村的茶園大多是六七十年代開發的,現在基礎差,產量低。通過加強茶園水利基礎設施、補植和種植等。中低產茶園應全面升級改造,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第三,全力打造優質茶園基地。“xxx”鄉要努力建設1.2萬畝優質茶園基地,發展1萬畝綠色有機茶園。四是改造現有茶葉初級加工廠。x x鄉有7家初級茶葉加工廠,xxx力爭改造5家,改造后的初級茶葉加工廠產能可達2萬公斤以上。第五,努力推進XX鄉精制茶加工企業技術改造。給予重點支持,促進其設備更新、技術改造,提高其生產加工水平。“xxx”鄉重點支持發展兩條茶葉深加工生產線,使每條生產線的生產能力達到20多萬公斤。第六,對茶葉企業進行改革和重組。按照市場導向的原則,在企業自愿的基礎上,通過政府引導和改制重組,全力培育全鄉茶葉龍頭企業。第七,調整產品結構,加快適銷對路產品的研發。以市場為導向,合理調整產品結構,既要鞏固傳統產品的生產,又要加快適銷對路產品的研發。

  2.打造“x x山”品牌,擴大x x茶市場影響力。第一,整合x x茶品牌。認真篩選x x茶現有品牌,繼續打造具有x x特色和代表性的茶葉品牌和系列產品。同時,規范茶葉市場,打擊不正當競爭,杜絕生產假冒偽劣產品,切實加大對x x茶葉品牌的保護力度。二是加強茶葉營銷,建立茶葉營銷體系。通過發展專業化營銷企業,建立茶葉專賣市場、專賣店和專柜,組織各種茶葉營銷活動,開發茶葉訂單,促進x x茶的銷售。通過保護古茶樹資源,挖掘茶文化,發展旅游業,宣傳茶葉,促進茶業發展。

鄉鎮產業發展調研報告6

  一、產業發展現狀

  八里十河村地處__鎮南部20公里處,與竹林關、土門、毛里崗接壤,地處偏遠,土地資源貧乏,全村轄15個村民小組,225戶,849人,勞動力601人,享受低保戶84戶170人,有耕地714畝,人均占有糧400公斤,年人均純收入1860元。

  全村現有山茱萸900畝,全村山茱萸大戶15戶,戶均10畝650株,掛果樹占47.5%,年產34萬元;核桃100畝,年產5萬元;年出欄商品豬240頭,年出欄5—10頭以上的6戶,全村基本達到戶均養1頭豬,年產24萬元;勞務輸出350人次,其中:1年以上外出務工的達132人,半年以上達94人,半年以下124人次,年收入70萬元。勞務和山茱萸已成為該村的支柱產業,為農民增收提供良好的保障。

  農村產業的長足發展為新農村建設注入了活力。八里十河村通外水泥路工程正在立項,有35%農戶住進寬敞明亮的小洋平房,電話、彩電、摩托車的普及率均達到60%以上。涌現出了一批產業大戶。洪溝組黃恩娃,栽植山茱萸樹12畝,年收入1。2萬元。椒樹洼組周保林,豬年出欄10頭,收入1.1萬元。

  二、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1、思想認識和工作力度不到位。村組干部群眾創業精神差,滿足現狀,“小農思想”嚴重,只圖吹糠見米、立竿見影之效,特別是大部分青壯認為發展林果業、養豬業,周期長、投入大、見效慢、費力費時、受市場控制大,從而形成勞務大發展,其它產業比重嚴重失衡,阻礙了農村經濟全面發展。

  2、產業項目少,資金投入嚴重不足。現該村林果業、養豬業仍停留在家庭小經濟狀態,做大做強意識不夠,年用于發展產業的投入比重很少,僅占年投入量的15%;風險意識和發展意識不足,年養豬與林果發展規模增長率僅有10%;村組干部在市場開拓與產業項目引進等方面缺乏創造,等米下鍋思想嚴重;勞務輸出地分散,沒有當地帶頭人,難以形成勞務品牌。

  3、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不高。雖然群眾種植山茱萸、核桃的積極性高,但由于農戶文化素質低、經營分散、技術推廣滯后、資金等投入跟不上,施肥、修剪和病蟲害防治難以正常進行,年損失率在20%以上,導致產品產量低、質量差,造成了廣種薄收。

  4、林果規模小,基地建園不足、水平低,良種比例小。集中連片50畝以上的,沒有1處,良種栽植面積不到20%。

  5、加工水平低下。山茱萸、核桃僅限于初加工,加工方法原始簡單,產品附加值低,導致產值效益低下。

  6、市場混亂,經營效益不佳。由于缺乏統一的營銷系統和營銷隊伍,尚未形成產供銷體系,專業合作組織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因缺乏信息和科學的市場預測,造成產品搶購搶銷或滯銷的混亂局面,抵御市場風險能力低,品牌效應尚未形成。

  7、圈舍改造不平衡,生豬存欄少,適繁母豬比例嚴重不足,難以滿足當地養豬業的良性循環發展。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是強化領導,形成工作合力。鎮、村成立了“一村一品”工作領導小組,組建了駐村工作隊,并把“一村一品”工作納入全年工作目標責任制考核范圍,明確工作責任,落實工作任務,形成政府主導、群眾主體的“一村一品”發展格局。

  二是廣泛宣傳,制定工作規劃。充分利用廣播、標語、板報、會議、宣傳材料等進行了廣泛宣傳,組織各級干部和產業帶頭人開展學習培訓,使廣大干部群眾認識到發展一村一品,對于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現代農業、培育特色產業、促進農民增收、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具有重大的意義,進一步增強了責任感和使命感,激發了干部群眾廣泛參與的積極性。立足本村資源優勢,突出特色,制定出“一村一品”發展規劃,指導“一村一品”健康發展。

  三是加強培訓,提高農民素質。加強農民科技培訓,今年舉辦培訓班2次,培訓320人(次),印發技術資料420份,提高了農民科技致富能力。實施科技入戶工程,積極培育科技示范戶。實施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加快農村人才培養,實現人才強村新突破。

  四是分類指導,實現重點突破。按照“畜牧抓發展,林果抓科管,菌藥抓營銷,勞務抓培訓”的工作思路和“一業突破,長短結合”的方針,采取“抓大戶建小區,抓協會建基地,抓科技提效益,抓營銷促增收”的辦法,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開展服務,突出重點,全力推進“一村一品”實現突破性發展。

  五是抓點示范,輻射帶動。堅持從示范帶動入手,著力打造“一村一品”示范戶。

  六是組建合作組織,實行品牌經營。成立勞務和山茱萸產業合作社,為農戶提供服務,拓展市場空間,樹立產業品牌形象,形成產業發展聚能效應,使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成為農民發展農村經濟的`主要載體。

  四、產業發展的計劃和對策

  一是以農民培訓為突破口,加大農村人才戰略的實施力度。把會管理、懂經營、群眾信得過的能人選進村兩委會班子,采取形式多樣的辦法推廣實用致富技術,培育一批適應產業發展需要的人才隊伍。力爭3—5年培訓每組3—5人技術能手和1—2人勞務帶頭人。

  二是以機制創新為突破口,建立市場營銷體系和營銷隊伍,擴大品牌效應。積極發展訂單農業,努力提高農戶組織化程度,提高經營效益。

  三是以產業合作社建設為突破口,加大農業產業化發展力度。建立農村產業合作社,力爭盡快實現龍頭企業+協會+基地+農戶,逐步形成產、加、銷一條龍的產業開發路子,不斷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產業效益。

  四是以開發品牌為突破口,加大市場開拓工作力度。引導農戶要切實轉變觀念,樹立發展意識、風險

  意識、品牌意識。一方面要加大無公害農產品的開發力度,另一方面要創建品牌效應。

  五是以建立信息服務體系,加大農業信息化的推進力度。以產業合作社、產業大戶為重點,建立科學規范的利益機制,用市場手段抵御市場風險。

  六是爭取國家惠農政策,加大項目引進力度。以產業合作社的名義申報項目,爭取資金,用資金使產業發展再上臺階。特別是在化肥、山茱萸剝皮機、病蟲害防治器具方面的惠農補帖、扶持資金上給予投入。

  七是面向市場,擴大規模,狠抓良種建設。鼓勵群眾培育良種育苗,力爭在3年內發展良種核桃300畝,山茱萸500畝,改造核桃100畝;大力建設標準化、衛生化圈舍,引導群眾擴大適繁母豬規模,加大良種瘦肉型豬引進力度,平抑仔豬市場價格,力爭每戶平均存欄2—5頭。

  八是壯大勞務產業,開發勞務品牌。根據該村外出務工群眾較多的實際,以協會為平臺,內引外聯合作單位,大力培訓青壯年勞力,擴大年勞務規模,努力打造勞務品牌。

鄉鎮產業發展調研報告7

  ***鎮地處**南麓,**河中游,位于***區西北部,距城區69公里,全鎮轄41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220個村民小組,5420戶22478人。“十二五”期間,***鎮黨委政府結合鎮域實際情況,把畜牧產業列入鎮域經濟六大支柱產業之一來抓,提出了“強村大戶、典型示范”的發展戰略,這非常符合***鎮的實際。就***鎮而言,一是畜牧業發展基礎較好,二是范圍內牧草資源豐富,三是氣候環境適宜,大力發展畜牧業,對于該鎮經濟社會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鎮畜牧業生產發展現狀

  畜牧業是***鎮的傳統產業,也是該鎮的基礎產業。多年來,***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畜牧業的發展,依托資源優勢,始終堅持“強村大戶、典型示范”這一發展戰略,把發展畜牧業作為調整、優化農村產業結構,繁榮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工作重點來抓,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加強畜禽疫病防控、畜(禽)品種改良、圈舍改造、養殖科技推廣和疫病防治工作,使該鎮畜牧產業得到了穩步發展。據統計,2012年4月,全鎮畜禽存欄量達65993頭(只),其中生豬存欄8760頭,牛存欄1546頭,羊存欄2867只,家禽存欄52820只,各類養殖大戶(場)59戶,預計畜牧業半年產值可達1300萬元,實現畜牧業農民人均收入600余元。畜牧產業的穩步發展,有力地推動了全鎮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鎮發展畜牧產業的有利條件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1、畜牧產業發展的有利條件。第一,具有較好的群眾養畜基礎。畜牧產業是***鎮的一項傳統產業,農戶對從事畜牧養殖的積極性較高,據統計,全鎮5420戶農戶中,養殖畜禽的農戶高達4563戶,占農戶總數的84.2%,廣大養殖戶在長期的飼養管理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畜禽養殖經驗;第二,草料資源豐富。近年來,由于國家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加之大量勞動力外出務工,導致大片的荒山、二坡地荒蕪,為飼草的生長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根據***鎮林業部門的統計,全鎮共有宜牧草場面積30000余畝,這為牛、羊等食草動物的養殖提供了優越的飼料資源;第三,氣候適宜。光、熱、水、土充足,立體氣候明顯,但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適宜牧草和畜禽的生長繁殖,適合生態養殖的發展。第四,政策機遇好。國家為促進畜牧產業的發展,出臺了一系列的獎扶政策,加之連年來市、區黨委政府一直把畜牧養殖作為富民產業來抓,為該鎮發展畜牧業帶來了良好的機遇。

  2、存在的主要問題。第一,以散養戶為主,畜禽養殖集約化、標準化、規模化程度不高,導致畜禽疫病防控難度加大,環境污染嚴重,養殖經濟效益不明顯;第二,認識不足,觀念落后。廣大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偏低,仍沿襲著傳統的養豬為過年,養牛為耕田的落后小農經濟思想意識,傳統的、粗放飼養管理及經營方式沒有得到根本改變。第三,牧業結構不合理。該鎮畜牧業仍以生豬為主,豐富的草料資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羊、牛等食草動物的養殖規模沒能發展上去,經濟效益未能凸顯。第四,品牌意識不強,沒有在打響品牌方面去做文章,導致具有市場競爭優勢的畜禽及其產品也沒能走出***,贏得更大的市場。第五,缺乏龍頭加工企業,缺少專業合作組織,廣大養殖戶規模小,層次低,市場開拓力差,拿不出拳頭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抗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差。第六,畜禽良種的普及化程度不高。第七,村級動物防疫員隊伍不穩定,人員老齡化,待遇報酬低,對動物疫病防控的積極性不高。

  三、推進***鎮畜牧產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1、科學制訂規劃,引導全鎮畜牧產業健康有序發展。進一步優化牧業結構和合理規劃區域布局,結合各村實際,堅持走“一村一品”的畜牧業發展路子;加大對大場大戶的扶持力度,合理布局養殖小區,引導廣大散養戶退戶入區,逐步淘汰養殖方式落后,集約化水平低,環境污染嚴重,經濟效益低下的散養農戶;繼續堅持“強村大戶、典型示范”的發展戰略,堅持走“培訓-示范-推廣”的路子,力促畜牧產業向規模化、標準化、生態化方向發展;積極探索發展“畜-肥-蔬(漁)”生態循環產業模式,提倡發展家庭適度規模養殖。

  2、引導農戶調整牧業產業結構,在養殖條件優越、經濟效益明顯的項目上多下功夫。***鎮屬典型淺山丘陵地區,氣候濕潤,飼草資源豐富,非常適宜牛、羊等食草動物的養殖,加之牛、羊等市場供不應求,價格一直居高不下且大有上漲的勢頭,因此,在穩定發展生豬產業的同時,突破發展山羊、牛等飼草資源豐富、經濟效益明顯的養殖項目。

  3、突出區域優勢,做強唱響生態品牌。***鎮地處恒河中上游,氣候濕潤,山青水秀,全鎮***平方公里的面積,還是未被廠礦企業污染的處女地,在***鎮境內養殖的畜禽,可以說吃的是山野菜,喝的是山泉水,只要嚴把飼料關,應該可以通過國家相關部門的有機食品認證,這樣一來,不但可以贏得市場,更可以贏得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4、加大畜禽品種改良力度。可依關坪村李詩全生豬二級繁育場為軸心,積極推廣PIC、約克、杜洛克等優良生豬品種;以松林村鑫森生態羊場為軸心,()大力推廣布爾山羊等優良山羊品種,力爭在“十二五”末,實現全鎮畜禽良種普及率100%。

  5、突出抓好養殖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工作,積極探索“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的新型牧業經營模式。優化投資環境,鼓勵、扶持畜禽產品深加工企業在本鎮落戶,要在突出抓好養殖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工作前提下,嘗試“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的新型牧業經營模式,實行定單養殖,降低養殖風險,增強市場競爭力,改變一貫的農產品買方市場的慣例,從而最大限度的保護養殖戶的利益。

  6、切實抓好動物防疫工作,加大動物防疫工作體系建設力度。畜禽養殖,疫病風險大于市場風險,做好防疫工作是從事畜禽養殖的基礎和關鍵,因此,要在動物防疫及其體系建設工作中加大力度,鎮財政要加大經費投入,加強對基層動物防疫員的科技培訓,配備必要的防疫器械,增加防疫員工資報酬,從而調動村級動物防疫員的工作積極性,力爭動物防疫工作規范化、程序化。

鄉鎮產業發展調研報告8

  一、產業發展的現狀

  近年來,在區委、區政府領導下,我鄉主動作為,順勢而上,緊緊抓住發展的大好機會,積極爭取上級扶持,有效破解群眾增收困難這一難題,采取切實有效的辦法大抓農村產業。產業發展呈現出從弱到強、從無序到有序、從疲軟向蓬勃發展的態勢,產業經濟成為全鄉村經濟的“助推劑”。

  (一)畜牧養殖產業發展勢頭良好

  畜牧業是我鄉的傳統產業和基礎產業,把發展畜牧業作為調整和優化農村產業結構,繁榮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工作來抓。養殖規模不斷壯大,產業結構不斷優化,養殖水平不斷提高,畜牧產業得到了穩步發展。20xx年,全鄉畜禽存欄量近7萬頭(只),各類養殖大戶70戶,實現畜牧業年產值達2500余萬元,實現畜牧業農民人均增收600余元。

  (二)果蔬種植產業發展前景廣闊

  我鄉有種植蔬菜的傳統,有距離巴城較近的優勢,大力發展優質水果和蔬菜產業,打造有機、綠色蔬菜基地建設。

  積極幫扶回鄉創業青年岳林在家鄉組建了“金大寨種養殖業專業合作社”,以寨子包村為核心,租賃土地20xx余畝,打造以優質蔬菜、水果、水產等為一體的現代觀光農業產業園。目前,已建成生態草莓園200畝,優質食用菌10萬袋。蔬菜大棚15個,30余畝。完成核心園區耕作道8公里,硬化園區公路200米,園區蓄水池8個6000余方,新建、整治園區渠系5000余米。總投資820余萬元。解決當地農民就業100余人,20xx年已實現產值80余萬元,20xx年擬建成草莓園300畝,食用菌40萬袋,種植蔬菜300畝,可實現產值4000余萬元。

  回鄉創業青年趙維國發起、并組織成立萬綠種養植專業合作社,現有社員150人。依托印山坪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萬綠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等專業合作社的帶動作用,主要種植萵筍、韭菜、蘆筍、大蔥、西紅柿等品種。目前全鄉蔬菜種植面積4600余畝,產量1.12萬噸,實現銷售收入3000余萬元,農民人均增收860余元。果蔬農產品采取傳統種植模式,走無公害種植路子,結合現代農業科技,產品質量過硬,暢銷城區,成為深受市民喜愛的“農民種的綠色菜品”。金大寨專業合作社引進北京的葡萄品種,在寨子包村種植的優質葡萄,成為具有絕對競爭優勢的高品質水果。

  (三)工業項目實現從無到有

  由于受地理條件和資源的限制,我鄉工業發展舉步維艱。近年來,鄉黨委政府班子不斷發掘本鄉資源優勢,結合市場需求,通過招商引資,成功引進外地客商,投資300余萬元,在天橋村興建了純凈水生產基地。該水廠的建設,既把多余的山泉水“變廢為寶”,解決全村近30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增加了農民收入。

  (四)發展鄉村旅游業大有可為

  我鄉距離主城區較近,生態良好、民風淳樸、鄉風文明,古樓山已成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休閑基地。近年來,我鄉以鼓樓山、寨子包、方山雁、何家坪村為依托,打造觀光農業,實現農民人均增收1000余元。我鄉的“生態農業產業示范基地與觀光園”項目,核心園區達2300余畝,種植優質草莓和葡萄,打造農業產業觀光體,吸引了更多市民到休閑觀光。

  二、主要做法和經驗

  (一)重視產業發展是根本

  我鄉過去產業發展雖有起步,但未形成規模化、市場化發展的狀態,在增加農民收入、產業結構調整方面動力不足,成效不明。去年以來,在區委、區政府領導下,我鄉把農村產業發展列入全鄉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到了非常突出的位置。堅持產業先行,搞好科學規劃,積極回應人民群眾建設美好新生活的強烈愿望,充分發揮鄉黨委的'決策力量和政府的主導作用,充分釋放群眾在產業發展中的主體作用,調動全鄉各方面力量,全力以赴打好產業發展攻堅戰。以特色產業為支撐,下大力氣走出以產業發展促進群眾致富奔小康的康莊大道。回應發展需要,解決了為何發展農村產業的問題。

  (二)發展定位準確是關鍵

  產業發展定位準確與否事關我鄉產業發展的成敗,經過不斷實踐和努力探索,結合實際和歷史傳統,因地制宜,充分論證,村民自愿,逐漸形成了我鄉產業發展的工作思路,以富民強鄉為目標、以農民增收為方向,以主城區為市場,圍繞有機、綠色、無公害,大力發展果蔬產業;圍繞“傳統養殖、市場競爭”的戰略,大力發展畜牧養殖產業;圍繞地理和生態優勢,大力發展鄉村生態旅游產業;圍繞巴山新居和聚居點建設,結合農村發展的歷史趨勢,發展個體經濟和現代服務業務。發展定位準確,解決了如何發展農村產業的問題。

  (三)突破發展方法是核心

  把“紙上談兵”演變成產業發展的成果和農民增收的現實,是該項工作的核心。一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走出去”開展招商引資,引進資金、技術,僅20xx年下半年,赴成渝、珠三角開展小分隊招商3次,對接企業20余家,洽談現代農業、旅游文化、商貿服務等項目8個,成功引進現代農業項目1個,合同協議投資20xx萬元。二是積極實施“回引工程”。大力宣傳近幾年來我區的發展變化,吸引在外人士返鄉創業,成功回引了趙衛國、梁李等在外人士19人,總共投資0.8億元,著重發展果蔬、中藥材、農產品加工等產業。多措并舉,有效解決了怎樣發展產業的問題。

  三、下步工作打算

  在已有產業發展成績的基礎上,我鄉將再接再厲,鼓足干勁,力爭上游,抓好抓實今后的產業發展工作。

  (一)在工作推動方面下功夫

  開弓沒有回頭箭,產業發展的目標任務倒逼全鄉干部主動作為,推到產業工作一線。堅持強有力的工作措施,樹立時不待我的緊迫感,想更多的辦法、用更多的措施推動工作。發展決心不減,形成發展的更大合力,扎實推動產業發展,形成常態化和長效化工作機制。

  (二)在做大做強方面下功夫

  我鄉的畜牧產業、果蔬產業、鄉村旅游等產業,已初具規模,下一步,充分調動積極性,研究和對接市場,做大做強現有產業,打造產業升級版,使之成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本土品牌。

  (三)在服務保障方面下功夫

  做好服務保障工作是轉變政府職能的要求,認真樹立投資興業、干事創業的良好環境,高度重視投資軟環境建設,大力宣傳發展環境,貫徹落實開放合作工作部署,做好產業發展的服務保障工作,營造產業發展的氛圍。

【鄉鎮產業發展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02-28

產業發展的調研報告08-09

肉牛產業發展調研報告06-24

馬鈴薯產業發展調研報告12-11

茶葉產業發展調研報告12-11

農機產業發展調研報告12-13

核桃產業發展調研報告03-22

茶產業發展調研報告11-08

生豬產業發展調研報告01-2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深水埗区| 封丘县| 平顶山市| 石楼县| 屏东市| 乌鲁木齐市| 东光县| 汪清县| 黑水县| 托里县| 朝阳市| 杭州市| 韶山市| 黄骅市| 搜索| 辽中县| 沂水县| 谷城县| 米易县| 巴青县| 日土县| 囊谦县| 乌什县| 祁连县| 五峰| 湘西| 师宗县| 延安市| 个旧市| 昌邑市| 安阳市| 东台市| 鄂尔多斯市| 西宁市| 慈利县| 广饶县| 密山市| 军事| 康定县| 青阳县| 晋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