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辦學條件調研報告
改善辦學條件調研報告(1)
辦學條件是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的基礎。為全面掌握我市辦學條件現狀,探索進一步改善辦學條件的途徑,近期,我們結合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組織專班,深入基層進行廣泛調研。調研活動共走訪學校64所,走訪相關的教師和管理人員173人次,學校校長、主任等128人次。基本情況如下:
一、我市教育裝備的現狀
在“以縣為主”和“義務教育經費新機制”的體制下,市委政府高度重視學校辦學條件的改善和教育裝備的配備、更新工作,我市教育技術裝備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一是實施了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作。年,建設模式二學校69所,總投入110.4萬元,縣市自籌59.42萬元,高中5所,初中19所,小學45所。年續建了初中模式三項目,學校12所,總投入160.8萬元,縣市自籌75萬元;年市政府為4所初中補配(更新)了計算機教室,投入39.2萬元。目前,由于學校設點布局調整,遠程教育工程學校調整和保留69所,還有4所學校未建。
二是落實教育部年10月1日起實施的《中小學理科實驗裝備規范》等四個教育行業標準,實施了“中小學常規裝備達標工程”,、兩年共投入312萬元,更新了標準化的理、化、生、科學實驗室成套設備62套,儀器柜491,配備儀器、器材等119.1萬元,全市所有學校按照各校的規模,基本配齊了房屋、桌、凳、柜,規范布置了各功能室。實驗儀器的整理清理基本到位,建立起了管理制度,電子賬和實物賬。
三是啟動了學生課桌椅更新工程。兩年來,全市更新2萬套,占義務教育學生數的60%,使學生學習的必須條件得到了改善。
四是實施了義務教育學校計算機更新改造工程。年投入60萬元,為16所沒有計算機教室的小學新配計算機240臺。年投入130萬元,為7所初中、10所小學和特校新配了微機375臺,為25所村小新配了電子政務用計算機25臺。同時進行了全市義務教育學校老舊計算機報廢、整合重組,并投入10萬元更新易耗件,共整合250臺,配備到20所村小。目前,全市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均能開設信息技術課,所有學校均已聯通互聯網,初步實現了電子政務辦公管理。初中學校基本達到生機比15:1,小學達到22:1,基本達到省規定的生機比。
但是,按照國家年中小學實驗室配備標準和年頒布體、音、美器材配備標準還有很大的差距。小學全市應配700萬,尚缺463萬,初中應配705萬,尚缺521萬,高中應配500萬,尚缺110萬。這還是按基本標準計算。村小學生實驗分組標準基本上都是6人一組,而且體、音、美器材的更新配備還未開始,圖書84萬冊,且大數已屬過時書刊。
二、繼續實施辦學條件改善工程的思路
教育裝備是辦學條件的重要內容,現代教育技術設備是教育先進生產力水平的代表,是縮小城鄉教育差距,促進農村教育跨越式發展的必由之路。今后一個時期,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一)繼續抓好“中小學常規教育技術裝備達標工程”。這項工程我們擬定了三年規劃,力爭到2010年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理、化、生、科學實驗室和儀器設備達到國家標準。從今年開始,啟動學校體、音、美器材的配備。繼續按照新機制公用經費預算辦法,安排經費用于添置,五年內基本可籌措650萬元。同時開展“老舊儀器整理利用試驗”工作。通過抓點,集中優勢教師編制使用案例,利用原標準儀器開設實驗和科學活動,節約儀器添置經費。下半年開始結合高中課改,搞好高中裝備的清理和計劃,并向教育局提出方案,力爭在兩至三年到位。
(二)啟動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班班通”工程。通過調研學校,考察興山、夷陵、點軍和金東方學校的`“班班通”建設現場,我們已結合我市實際,擬定了“市農村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班班通’建設計劃”,計劃分七批實施,共配892個教室,總計投入1488.2萬元。資金以政府投入為主,學校自籌和爭取國家專項資金相結合籌措。力爭在三年內實現。今年擬為馬店城區的5所小學和30所農村小學配備電子白板和投影教室設備,共155個教室,約230萬元。
(三)繼續實施中小學計算機更新改造工程。目前,小學和高中的任務還很重,按生機比,小學約差115臺,高中約差285臺,約需120萬元。另原村小舊機改造的250臺,需逐年淘汰,約需52.5萬元。力爭每年更新100臺,三年到位。
(四)繼續更新課桌椅13000套,完成義務教育學校配備工作,約169萬元。要實現以上裝備方面的任務,達到學校均衡配置基本一致,關鍵是籌措經營,并搞好具體的測算,分年度制定實施方案,要做到建設一批成型一批,基本實現學生在哪里讀書都是一樣條件的狀態。
三、加強裝備站自身隊伍建設,努力提高服務水平
裝備隊伍建設是抓好教育裝備的基礎。當前在隊伍建設上主要存在下列問題:
一是隨著現代教育技術設備增多,學校的計算機、投影機、遠程設備等的維護、維修問題日顯突出,學校技術力量不夠。二是教師的計算機應用水平低。特別是農村小學大多數學校教師年齡大,基礎差,不會使用和操作,影響遠程教育和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勢必造成設備閑置,要求把培訓班辦到學校,手把手地交,做到大多數人過關。
僅就這兩個方面來看,我們感到裝備站的工作人員要在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和維護上,成為“領頭雁”,成為行家里手,成為熱心為學校服務的業務尖子,實在是任重道遠。因此,我們將通過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增強黨員干部宗旨意識,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真正做到“思想要上去,感情要下去”,做一個有學識、有見識、有膽識的黨員干部,在裝備工作發揮骨干作用。
當前,我們已擬定了“關于全市中小學現代教育技術設備維護維修的意見”,實行了報告制度,月回訪制度,力保小問題一天內解決,大問題一周內解決。開展了遠程教育管理員到校實地培訓工作,現已培訓49個學校,舉辦了一期村小計算機教師培訓,參訓人數35人,基本掌握了一般的維護常識和要領。
今后一段時期,我們擬定一是組織信息技術教學研究活動。解決學校因校制開課、開好課的問題。二是建立市、鎮、校相結合的技術服務體系,每鎮聘請一名技術骨干,解決一片維護問題。三是開展多媒體教學的理論學習和操作培訓活動,分片組織觀摩和經驗交流活動,提高教師應用能力。四是抓好學校“校本培訓”工作,每月到校講座,提高培訓質量。五是派送站內人員參加上級組織的技術培訓、教學應用活動。同時每人擬定一個自學項目,結合自身的工作業務,學習和鉆研技術,舉行交流活動,并給予一定的獎勵。六是加強工作作風建設,樹立“一切為了學校,服務一切學校”的觀念,要有“學校工作上去了,我們的工作才有成效”的全局意識,加強對職工工作的過程管理和考評考核工作,努力形成求真、務實、高效的良好作風。
總之,辦學條件的改善是長期的、發展的工作任務,在改善辦學條件,武裝學校設備的工作中,我們一定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均衡發展為前提”來謀劃實施每一項工程。“科學發展”就是要遵循辦學規律,客觀實際地處理不足與不平衡問題,要合理配置設備,避免新的浪費,要適合當前學校和教師的要求,發揮其能動作用,讓學校好用、方便用。“均衡發展”必須面向所有學校、鄉鎮之間,學校之間不能有人為的不均衡,要堅持同一個標準。我們相信,按照科學發展的理念,堅持均衡發展的思路,的教育一定會走上健康發展道路,為的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作出巨大的貢獻。
改善辦學條件調研報告(2)
為了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穩步實施農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進一步縮小城鄉、區域辦學條件差距,鞏固“普九”成果,提高“普九”水平,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近期,根據市教育局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領導小組意見,我們對全市農村初中辦學條件情況進行了調研,并就如何改善初中辦學條件提出了建設發展思路。
一、現狀分析
我市位于中游,地處山區與平原的過渡地帶,鐵路縱貫南北,水陸交通十分便利。我市氣候宜人,土地肥沃,雨熱同季,盛產糧棉,素有“魚米之鄉”之稱。
我市現有8個鎮1個街道辦事處、198個行政村,總面積1310平方公里,總人口51.0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7.22萬人。
全市共有中小學校75所,其中高職中6所,初級中學19所,完全小學49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學生47275人,其中小學19464人,初中14748人,高職中13063人。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寄宿制學生15008人,其中小學4484人,初中10524人。全市中小學校舍建筑面積372796m2,其中小學185309m2,初中187487m2。19所初中中,九年一貫制學校3所,民辦學校1所。全市18所公辦農村初中校舍建筑面積中教學及教輔用房63258㎡,生活及服務用房88839㎡,行政辦公用房12850㎡,其它用房22540㎡。
當前,我市農村初中基礎設施建設存在一些突出問題。
一是教學用房普遍陳舊,危房校舍不斷出現。我市18所農村初中,大多數校舍是“普九”期間由鄉鎮投資建成的。十多年來未大面積進行維修改造。年實行以縣為主管理體制后,市財政雖然加大了危改工程的投入,但由于校點多,短時間內無法改變現狀。目前,初中學校教學用房普遍出現屋面防水層損壞,滲水嚴重;有的挑梁鋼筋裸露;大部分木制門窗腐朽,不能擋風雨;墻體風化脫落;樓梯間欄桿低等問題。
二是生活用房條件簡陋,設施不配套。18所農村初中學校,食堂為土木結構仍有9所,食堂設施設備按照有相對獨立的食品原料存放間、食品加工操作間、食品出售間、餐廳等要求,基本達標僅8所,10所不達標;廁所中旱廁17座,房屋破爛不堪,排氣不暢,無洗手設施,貯糞池設計不合理,地面不防滑。
三是寄宿制學校條件不達標。18所初中17所為寄宿制學校,宿舍內均無衛生間和洗漱間,樓層衛生間設施簡陋,有的設施損壞已多年不能使用;學生用床大部分是高低兩層擁擠睡4人,部分是木制結構,且超過使用年限。供水供電設施老化。
按照我市農村初中校點布局調整規劃至2015年,全市有公辦初中17所,其中九年一貫制學校2所,在校學生規模13424人。為滿足學生學習生活需要,初中學校需建設各類生活用房25110m2,其中新建9790m2,改擴建15320m2。改擴建體育場地19400m2。
二、建設目標及主要任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繼續堅持將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和鞏固提高“普九”成果作為全市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基本實現學校布局合理化,管理規范化,特色多樣化。通過實施農村初中改造工程,提升全市教育水平,努力實現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
(二)基本原則
1、調整布局,控制總量。
2、統籌規劃,突出重點。
3、深化改革,配套實施。
4、整合資源,均衡發展。
(三)建設目標
通過加大對農村初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改變學校校舍設施條件差、生活設施不配套、后勤保障不足的狀況。逐年增加財政投入,建立和完善農村義務教育校舍維修保障機制,逐步縮小鄉鎮與城區辦學條件的差距,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為全面提升義務教育辦學水平提供堅實的保障條件。力爭到2015年,全市初中達到布局合理穩定,校舍危房消除、整潔美觀,生活條件優化,設施設備配套的目標。
1、具體目標。全面實施農村初中改造工程(二期)建設規劃,重點投資建設14所農村初中。到2015年,我市農村初中三年保留率達到99%,農村初中學生在校寄宿率達到90%,生均生活服務用房面積達到7.9m2,寄宿生生活宿舍面積達到3.3m2。通過實施農村初中改造工程(二期)建設規劃,預期受益學生13424人。
2、主要任務。計劃中央投資2620萬元,建設項目學校14所。
三、建設規模及投資安排
1、建設規模。計劃建設學校14所,建設項目67個,建設總規模44510m2。其中學生宿舍建設項目13個,建設規模12840m2;學生食堂建設項目10個,建設規模7220m2;廁所建設項目9個,建設規模1470m2;教職工周轉過渡用房建設項目5個,建設規模3580m2;圍墻建設項目2個,建設規模1355m;體育場地建設項目14個,建設規模19400m2;配置遠程教育設備28套(建設項目分類詳見附表一)。
2、資金安排:中央安排專項資金2620萬元。
【改善辦學條件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改善醫患關系的調研報告12-22
營養改善計劃調研報告06-14
改善醫患關系的調研報告推薦04-06
關于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調研報告03-07
學校辦學條件評估自查報告09-11
離職率的改善報告09-18
我校學風狀況及建設的調研報告的調研報告11-16
調研小學學校調研報告02-06
中學調研課題及調研報告范文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