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文化大縣調研報告
經濟是一個地方的硬實力,文化是一個地方的是軟實力,兩者都是不可或缺的綜合競爭力。而文化更能代表地方的形象,體現經濟的品位,提升發展的層次,形成持久的影響。建設“文化大縣”,已越來越成為許多地方縣級政府追求綠色發展、推進轉型發展的重要選項。對此,筆者在調研**文化建設的基礎上,提出如下幾點思考。
一、近年我縣文化建設的成就
(一)能做到充分認識文化發展的重要性。**縣近年來,充分認識到了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性,認識到了提高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性,特別注重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如**縣近年來大力開發利用紅色文化資源,以此帶動旅游發展戰略,堅持以紅色文化資源為依托,以打造**旅游經濟強縣為目標,大力發展紅色旅游,推動了革命老區社會經濟快速發展。
特別是,2012年以來,**縣委、縣政府緊抓**委員長視察**、全國人大提出“三個集中”幫扶**以及省委、省政府作出“抓**、促全省”扶貧工作的重大機遇,以打造“紅色旅游名城,綠色旅游名縣”和“全國重要的旅游目的地”為戰略目標,傾力打造“紅、綠、藍、美好鄉村和山地”為文化內涵的五大旅游項目,努力實現全縣“三年大變樣、五年上臺階、十年走上富裕路”的宏偉目標。
在認識上,一是做到了由死守“貧困”思想向“創新”思想的轉變。由于歷史等多重原因,過去幾十年里,我縣都是以“貧困”形象出現的,享受了許多扶持政策,奉行的是“貧困”文化,現在大家普遍認識到這頂帽子不可能永遠戴下去,應該轉變形象,推行“創新”文化。二是做到了由“紅色”向“多彩”轉變。大家普遍認識到不僅需要有戰爭年代的犧牲奉獻精神,也需要符合新時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多元文化;不僅需要開國將軍、英雄烈士那樣的革命巨人,也需要有文學藝術等方面造詣深厚的名人大師,由單一的“紅色”文化向“多彩”文化轉變。三是做到了由“落后”向“文明”轉變。近年來,我縣通過爭創省級和國家級文明縣城,爭創省級衛生和園林城市、省級科學發展縣,以及開展“三線三邊”環境整治,全縣干部群眾的文明素質顯著提高。
(二)努力傳承我縣傳統文化。如**縣人民非常注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和紅色文化精神,能夠堅信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聽黨話,愛國家,具有良好形象。具有良好的道德思想和品德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前提,是文化興縣的基礎。我縣人民從革命戰爭年代就已經形成的不怕犧牲、敢于斗爭、敢于勝利;團結拼搏、創先爭優;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有利于增強我縣人民千方百計加快發展的自信心、自豪感和進取精神,能為促進我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精神是最寶貴的文化財富。這些都為文化發展提供了前提。
**縣人民認識到只有發揚戰爭年代那種“拼”命的'精神和提高自身科技文化素質能力才能徹底改變**面貌。
**縣人民還特別注重發揚勵學重教的優良傳統。如老區**人民對于子女上學最為重視,即使是女孩子,只要她自己念得進去,家長傾其所有,哪怕再艱苦也會大力支持。在革命戰爭年代,**就建立了**小學和**中學。1990年,全國第一所希望小學就建立在**南溪鎮。希望工程為**教育事業發展帶來了近億元的投資,援建了110所希望學校。
(三)充分開發和利用紅色文化資源。我縣紅色文化內涵豐富。**縣在土地革命戰爭年代形成并經久不衰的紅色文化,一直以來都是我縣開展各類文化活動不可或缺的主調。近年來,我縣著力打造“紅色文化”品牌,發展“紅色旅游”事業,相繼編寫、出版了《**紅軍史》等書籍,維修了數十處革命舊址,已經修建“**縣革命博物館”、“**縣革命烈士陵園”、“紅軍廣場”等多處紀念場館,開辟了多條“紅色旅游”線路,用以弘揚“紅色文化”,傳承“紅軍精神”,建立了多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防教育基地,……
**有立夏節起義舊址;**大軍前方指揮部等紅色紀念場館;革命烈士館和烈士紀念塔;有紅軍紀念堂;有**土地革命時期紅色革命遺址群、槐樹灣抗日民主活動中心、斑竹園解放戰爭時期**大軍挺進**后方基地;······ 這些都是寶貴的紅色文化資源,為文化發展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在戰爭年代留下了眾多革命遺址,其中國家級和省級重點保護革命紀念地30多處。這在我縣是得天獨厚的,無人能比。
我縣近年來在開發和利用紅色文化資源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堅持以紅色資源為依托,以打造**旅游經濟強縣為目標,大力發展紅色旅游,推動了革命老區社會經濟快速發展。
堅持高品位規劃建設。聘請全國知名專家幫助編制了《紅色旅游發展總體規劃》、《**紅軍紀念園建設規劃》和《重點革命遺址整修保護規劃》等20多個方案,設計重點紀念場館布展方案8個,以規劃引領建設。在財政比較困難的情況下,千方百計籌集資金1.5億多元,對縣內20多處省保、國保級革命舊址實施了維修加固、重新布展;規劃建設占地1.5平方公里的**紅軍紀念園,原貌復制國保級遺址,集中展示紅色文化;并在**國家地質公園主園區**異地復制了**大軍千里躍進**前方指揮部;將原革命烈士陵園改造擴建成集紅軍廣場、紅軍紀念碑、烈士紀念塔、革命博物館、紅軍烈士墓園、紅軍村為一體的國家4a級紅色經典景區。**縣政府還將紅色旅游事業發展經費列入政府預算逐年增加,并建立了100萬元的紅色旅游發展基金。
充分利用紅色資源 精心打造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和干部黨性教育基地,努力傳承紅色精神,同時將紅色文化融入綠色旅游范籌,以紅色文化帶動旅游等產業發展,充分發揮“紅”和“綠”的結合作用。使學員或游人充分感受到紅色氛圍,綠色氧吧的享受,既受到精神鼓舞,又起到養生的作用。**縣博物館先后被列為:“全國首批百家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青年官兵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重點烈士 建筑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國家國防教育示范基地”。建館以來接待參觀者近400萬人次。目前,在**縣委黨校建立的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和黨性教育基地就有:國防大學**教學基地、西安政治學院**教學基地、安徽省軍區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安徽省委黨校現場教學基地等,**的紅色文化的重要作用越來越凸顯。
(四)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如“江淮情”大型文藝演出走進**,高歌“八月桂花遍地開”;組織送戲、送書、送電影;開展了《唱響紅歌給黨聽》文藝演出、市三運會開幕式文藝演出、韓國江源道文化交流、省群星獎獲獎作品巡回演出、山水文化旅游節、**民歌會、天貺民俗文化節、六安茶谷節等多種文化活動。
二、文化發展滯后是建設文化大縣的現實之痛
(一)文化氛圍明顯淡薄。在發展定位上,還沒有把文化發展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的重要位置上,基層鄉鎮更是不感興趣。在管理體制上,作為“事業單位”的文化機構,文化活動完全依靠財政支持,“政府辦文化”現象突出,難以有很大作為。在發展觀念上,文化市場意識和大文化觀念不強,對發展地域文化、打造文化品牌缺乏宏觀規劃、系統研究和開發利用,對利用文化資源為經濟發展服務的研究十分薄弱,即使相對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也還沒有形成經濟優勢。
(二)文化產業相對滯后。一是文化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層次低、效益差,對經濟發展、財政收入的貢獻率低,對文化氛圍的形成影響力有限。發展程度相對較高的旅游產業也是景點建設粗放,缺少文化內涵,吸引力、影響力不強。二是文化企事業單位的自主創新能力薄弱,不適應市場經濟環境。三是盡管文化事業投入在不斷加大,但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仍不適應形勢需要,制約了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
(三)文化人才嚴重短缺。由于體制原因,加之文化發展現狀,造成文化單位人才流動困難。一方面是出口寬松,人員老化、人才流失,專業人員出現斷層;另一方面是進口收窄,文化事業急需人才缺少來源, “瓶頸”制約現象十分嚴重,文化發展后勁不足。
(四)激勵機制仍顯乏力。兩年前,我縣就已經出臺了引進急需緊缺專業人才的相關政策,但文化方面的高層次人才尚未納入其中,培養和集聚文化人才的激勵機制也不夠健全,特別是對有成就的各類文學藝術人才的激勵機制缺少足夠的吸引力,文化人才投入創作的積極性、創造性遠遠沒有得到必要的發揮。
(五)陣地效用十分薄弱。政府對文化活動陣地等硬件設施建設高度重視,不斷加大投入力度,鄉鎮建有文化站、圖書館,村居建有閱覽室、農民文化樂園、文化廣場等公共文化設施。但利用效率極低,有場所、無資料,有資料、無活動,有活動、無內容,有的甚至成為“花瓶”、“擺設”,常年不開展任何活動。
三、加快改革創新是建設文化大縣的上上之策
(一)凝煉崇高的文化靈魂。**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文明程度高低,取決于全縣人民的整體素質。這就需要我們通過建設文化大縣,凝煉新時期**精神,大幅度提高全縣人民的綜合素質。革命戰爭年代,我們形成了立夏節起義精神(2009年5月6日王金山《在立夏節起義、六霍起義勝利8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堅持真理、堅定信念的求實精神,百折不撓、前仆后繼的犧牲精神,英勇善戰、無堅不摧的英雄精神,實事求是、獨立自主的創新精神,艱苦奮斗、不求回報的奉獻精神,依靠群眾、生死相依的團結精神)、**紅軍精神,今天應該在繼續傳承的同時,大力弘揚“忠貞勇毅,奉獻不息”這一符合時代要求的**精神,大張旗鼓地開展宣傳教育,使其真正成為全縣人民奮發進取的精神動力。
(二)建設完善的文化設施。一是要整合現有資源。該向公眾開放的要開放到位,能夠開發利用的要用當其時,力避資源浪費。二是要加大文化投入。切實防止城鎮建設中的功利化傾向,規劃建設一批品位高雅、風格鮮明的文化基礎設施,構筑縣、鄉(鎮)、村(社區)三級文化陣地網絡,完善城市社區現有文化、體育設施功能,充分展示全縣歷史文化與時代風貌。三是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吸引社會資金,建設一批體現**特色、彰顯**形象的標志性文化設施,如愛國主義教育體驗基地、文化主題公園等,使之成為群眾性文化活動的主陣地、對外開放的主窗口。
(三)發展強盛的文化產業。一是規劃引領。要從文化產品生產、文藝作品創作、文化展演活動、文化市場建設、文化市場流通服務等方面,對文化產業鏈條的各個環節、產業發展的各種業態,進行全面的、系統的規劃設計,引領文化產業健康發展。二是政策支持。堅持用發展工業的理念發展文化產業,在準入、用地、稅收、金融等方面享受與工業項目同等政策待遇。三是深化改革。探索文化企業投資主體多元化的發展道路,吸引外資、集體、民營經濟投資入股,發展股份制文化企業。四是招商引資。廣泛開展對外文化交流活動,積極盤活民間文化、文博、藝術團體等文化資源,加大文化產業招商引資力度,促進文化產業快速發展。
(四)鑄造大量的文化精品。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唱響主旋律,提倡多樣化。建立健全包括組織協調機制、創作激勵機制、經費保障機制、人才培養機制在內的文化精品生產保障體系,鼓勵廣大文化工作者持續不斷地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生活,圍繞我縣特有的紅色歷史資源、民間藝術資源,推動鄉土文學、詩詞歌賦、戲劇曲藝、書法繪畫、音樂舞蹈、藝術攝影、工藝制作、舞龍舞獅等藝術門類的創新與發展,加快構建以文藝創作、文藝演出、文化展覽、圖書出版、旅游養生等業態為主體的文化產業體系,力爭形成既有時代特征又有**特色、既有文藝創作團隊又有展演展覽群體、既有雅俗共賞的普通讀物又有影響廣泛的精品力作的文化產業格局,努力創作一大批兼具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的優秀文藝作品,著力打造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
(五)開展豐富的文化活動。切實把握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發揮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文化服務中心、農民文化樂園等基層文化陣地的作用,通過節會、競賽、體驗等多種載體形式,開展文藝調演、農民文化節、學生藝術節等群眾性文化活動,大力推進社區文化、企業文化、村鎮文化、校園文化、廣場文化、機關文化等基層文化活動創新,豐富基層文化的形式和內容,提高文化活動的層次和水平,引導群眾形成正確的的文化消費和文化品鑒觀念,增強全縣人民的文化和文明素質。
(六)打造優秀的文化團隊。建設文化大縣,人才問題至關重要。一是要組建文化機構。文化活動的組織、實施,需要有專門的機構來履行具體運作職能。各種不同類型的文化活動,都要引導專業人員牽頭,群眾自發參與,實行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發展,逐步走上良性循環軌道。二是要形成專業團隊。開展任何文化活動,既需要有專業的創作人員,又需要有專業的演職人員,也需要專業的組織營銷人員。因此,必須結合縣情實際、專業實際,引導形成具有相當規模的創作、演出、營銷團隊,這是建設文化大縣的基礎工作、重中之重。三是要培育文化名人。領導關注激發熱情,生活體驗催生作品,實踐鍛煉增強能力,重點推薦提升地位,著力培養造就一批文化領域領軍人物、專業人才,甚至大師巨匠、名流精英,充分發揮他們的專業帶動作用,努力形成人才濟濟、文化繁榮、產業發達、事業興盛的良好局面。
(七)鼓勵新穎的文化創意。一是要深度開發現有文化資源。在對傳統文化中最優秀、最有生命力的內容深入研究和深度挖掘的基礎上,重新進行再加工、再創作,以新的形式、新的載體繼承下來、表現出來,力爭在3-5年內打造出3個以上至少在全省范圍內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文化品牌。二是要著力推出文化創意產品。要圍繞紅色文化、歷史故事、人文掌故、民間傳說等基礎資源進行文學藝術創作,以全新的視野演繹文化作品;借助聲光電等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借鑒具有較強實力文化公司的創意思維,以全新的形式表現文化作品。
(八)提升文化的戰略定位。建設文化大縣,不是一個或幾個部門能夠完成的,而是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系統工程;也不是短時間內能夠達到的,而是一個長期堅持的歷史過程。需要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把文化建設放在全局工作的戰略位置,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采取切實有效的推進措施,建立重大問題和重要項目研究的協調機制,才能推動文化建設健康、有序、跨越發展。
【建設文化大縣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農村文化建設的調研報告11-29
社區文化建設調研報告02-20
職工文化建設的調研報告12-22
思想文化建設調研報告08-21
教師文化建設調研報告04-10
有關文化景觀建設的調研報告04-11
移民村文化建設調研報告11-25
全區文化建設情況的調研報告08-28
校園文化建設調研報告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