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關于美麗鄉村建設的調研報告
黨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體”,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下面是中國人才網為您準備的2017關于美麗鄉村建設的調研報告,大家參考和借鑒噢!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后續精彩不斷,敬請關注!
黨的十八大以來,美麗鄉村建設在國內日益受到關注和重視,各地正在開展形式多樣的美麗鄉村建設。在我市美麗xx建設的總目標下,美麗鄉村建設當是題中之義。
根據市委工作安排,帶著如何建設美麗鄉村的思考,近期組織相關單位先后到國內美麗鄉村建設比較成功的信陽市平橋區郝堂村,浙江桐廬縣狄蒲村、環溪村,南京江寧區大塘金村、世凹自然村進行了考察學習。通過實地考察,對美麗鄉村建設有了一定的認識并形成初步思路。
一、 所考察地區的主要作法
什么是美麗鄉村?目前國內還沒有一個權威的或正式的概念。但是,從美麗鄉村發展方向和實踐過程來看,美麗鄉村就是小康社會在農村的具象化表達,最終目的,就是要讓農民群眾養成美的德行、得到美的享受、過上美的生活。其集中體現在五個“美”的建設上:一是環境之美,規劃合理、設施配套,村容整潔、綠化美化,公共服務日臻完善、自然生態有效保護,鄉村環境宜居、宜業、宜人。二是風尚之美,家庭和睦、民風淳樸,文明有禮、移風易俗,崇德向善、守望相助,形成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村風民俗。三是人文之美,文化繁榮、底蘊深厚,耕讀傳家、以文化人,充滿鄉土氣息,富于時代精神,使農民群眾享有健康的精神世界、建設農村各具特色的精神家園。四是秩序之美,學法用法、遵紀守法,民主法制、村務公開,風清氣正、和諧穩定,社會有效治理,維護公平正義,農村安定祥和、農民安居樂業。五是創業之美,吃苦耐勞、勤勞致富,勇于創新、誠信經營,刻苦鉆研技術、推進產業升級,集體經濟發展、有錢辦事理事,擁有良好的創業創新環境。各地具體的建設做法集中起來,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重視基礎設施建設。建設美麗鄉村,基礎設施要先行,這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首要條件和重要保障。如果美麗鄉村還是和傳統農村一樣,雞窩牛圈,污水橫流,道路泥濘,電線交錯,是談不上美麗的。基礎設施建設的內容,主要是路、水、廁和舊房。只有對這些內容進行整治和改造,才能從根本上保障美麗鄉村之美麗要義。每個村莊都把基礎建設特別是在水、路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進行了徹底的改造。
二是尊重農民主體地位。建設美麗鄉村根本目的是為了農民群眾,必須要尊重農民的意愿,尊重農民生活,不搞大拆大建,不逼迫農民上樓,不拿土地作文章與民爭利。同時,充分發動群眾,調動群眾參與美麗鄉村建設。在所有的美麗鄉村建設中,沒有一個是通過大拆大建來建設的,都是因勢利導,以人為本,使農村群眾的利益得到了充分尊重和保護。在桐廬環溪村我們看到,有高大氣派的現代建筑,也有舊房老屋,相互映襯,別具風格。郝堂
三是重視規劃設計。規劃是綱,綱舉目張。只有高標準規劃設計,才能保證美麗鄉村建設的正確方向和高標準。在建設之前,每個村莊都邀請國內知名專家、規劃院所進行了高標準的規劃設計,對發展目標定位、村莊形態、建設風格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規劃,并反復論證。有的規劃非常詳細,小到一條小溪、一段古道,都有具體的規劃或設計,達到了精雕細琢的程度。比如桐廬縣的狄蒲村,一個牛棚經過精心設計,竟然變身為一個時尚的咖啡屋,既保留了村莊的印痕,又增加了村莊的美感,頗具創意。
四是因地制宜培育特色。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的特點。只有因地制宜,發揮優勢,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他們有的是利用生態資源、有的是利用文化資源,有的則是無中生有“打造”資源,但最終都形成了自己的村莊特色和支撐村莊發展的特色經濟產業。美麗鄉村建設應該充分尊重現有的自然條件與地理環境,達到山村有山村的特色、水鄉有水鄉的風格,平原有平原的魅力。
五是重視文化的'保留傳承。文化是魂,是一個村莊的精氣神,沒有文化的村莊終行將不遠。對于文化的認知、保護、運用,所考察的這幾個村莊做得非常到位。他們通過保護古建遺存、挖掘歷史文化等途徑,放大地域文化符號,賦予了村莊鮮明的文化特色,增添了村莊內涵和魅力。在狄蒲村申屠氏祠堂展示的農耕器具和生活物品所反映的農耕文化讓人印象深刻,甚至他們根據民間傳說,不惜在村子主干道上修一座墳塋來傳承弘揚宗族文化。
二、借鑒和啟示
通過對國內幾個地區美麗鄉村建設的考察學習,由衷感到,建設美麗鄉村對于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加強農村社會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具有重要的意義。
xx這幾年通過新農村建設、城鎮化建設、路網工程建設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農村的環境面貌發生了很大改觀,但是農村臟、亂、差的環境并沒有得到徹底的改變,農村的精神文明、生態文明等方面建設依然任重道遠,農村日益式微的趨勢沒有好轉。雖然有的農民搬進了社區,住進了樓房,但是他們沒有完全改變傳統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未來生活的保障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這些問題是需要我們認真思考的。
前幾天,李克強總理到國家博物館參觀人居科學研究展時指出,城鎮化要以人為核心,其他的一切都要為人服務,推進城鎮化意不在“地”,不在“樓”,而在“人”,新型城鎮化核心是寫好“人”字,說到底就是要讓人民群眾生活得更美好,要增強城市對農村的反哺帶動力,建設美麗鄉村,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矛盾,使山水鄉戀與城市文明融為一體,讓億萬農民共享新型城鎮化發展成果。
要高度重視農村文化的保留傳承。美麗鄉村建設如果說“物”的建設是硬杠杠,那么文化則是鄉村的軟指標。農村經過幾千年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是多元的、厚重的,構建起了中華文明的華麗殿堂。農村文化有哪些?概括來說就是農耕文化、家族文化、風俗文化、宗教文化等方面。特別是家族或家的文化,對人們影響最大。自古以來中國人以“家”為紐帶,安身立命、構建社會、管理國家、治理天下,因此在農村“家”文化對農民有著更大的意義。老百姓常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家的土窩”。我們搞美麗鄉村建設,一定要把農民的小家呵護好。正如李克強總理所指出的,“家”是文化的根,中華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很珍視家的觀念。而縱觀幾個建設比較成功的幾個美麗鄉村,他們就非常注重對家的保護。村莊建起了新居,為什么頹廢衷敗的老房舊居不拆掉?為什么狄蒲的申屠氏祠堂歷經風雨而依然保存完好?為什么郝堂村依山就勢建房而不強求農民集中居住?說到底,就是看到并尊重了農民對家園、家庭的珍惜和濃重情結。
美麗鄉村建設,無論從哪個方面講,符合中央要求,契合國家城鎮化發展戰略,順應群眾期盼,是解決好當前城鎮化建設和農村發展問題的有效抓手。其作用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綜合整治,切實解決垃圾亂倒、糞便亂堆、禽畜亂跑、柴草亂放、污水亂潑等現象。所以,以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通過科學的、以人為本的美麗鄉村人居環境改造,對于農村環境面貌的改變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二是實現農民增收致富。現在,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物質生活水平快速提升。特別久居城市的人們,長期面對城市生活的逼仄、喧囂,有越來越多的城里人向往農村的生活,非常渴望讓心靈得到平復,靈魂得以安放,身心得到放松。這就為發展特色農業、鄉村游、農家樂等提供了很大的市場空間。由此,也讓農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通過生產方式改變帶動生活方式的改變,真正實現農民向市民的轉變。
三、對我市美麗鄉村建設的建議
我市具有優越的交通區位優勢和良好的生態環境,通過對幾個村莊的考察學習,對比借鑒,我市實施美麗鄉村建設具有基礎好、潛力大、前景廣闊的特點。為確保美麗鄉村建設穩步推進,堅持從實際情況出發,建議選擇一個各項條件相對較好的村莊為試點,先行打造,形成經驗之后,再全市鋪開。目前重點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強領導,成立組織。美麗鄉村建設涉及多個方面,因此需要盡快建立一個市級領導組織,加強對此項工作的組織領導。建議成立由市委主要領導擔任組長,由農業、林業、交通、水利、電力等單位為組員的領導小組,研究解決建設中遇到的有關問題。同時要加快研究出臺相關政策,為各項建設工作提供政策保障。
二是分工協作,形成合力。前期基礎設施建設任務較重,資金投入較大,在財政給予支持的前提下,建議對建設任務進行分工,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要結合自身職能,向上爭取整合資金,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形成有效投入和工作合力。在所考察的幾個村莊當中,都是在當地政府強力支持下推進的,這也是克服建設資金來源問題的有效途徑。
三是高標規劃,打造亮點。按照生活宜居、設施配套、環境優美的總要求,從農村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因村制宜,精心規劃村莊建設方案和建設定位。特別是對農村文化,要高度重視,認真保護,深入挖掘,做好傳承。建議由市里牽頭,盡快啟動相關規劃設計,依托村莊自身的特色或優勢,打造美麗鄉村的亮點和品牌。
四是強化考評,激發動力。圍繞年度美麗鄉村建設任務,把美麗鄉村建設納入政府目標考核和黨政干部績效考核之中,建立嚴格的考核機制,激發工作熱情和動力。
五是加強宣傳,營造氛圍。通過組織參觀學習,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等形式,加大對美麗鄉村建設的宣傳力度,讓大家看到美麗鄉村建設帶來的實惠和好處,調動群眾參與美麗鄉村建設的積極性。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力度,移風易俗,提升農村文明素養,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