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新基礎教育理論》有感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新基礎教育理論》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社會的發展、變革引起生活、生產方式的改變而這些變化又勢必影響到教育的改革。教育要革新首先是思想觀念的更新。
在《新基礎教育理論》書中就提有這樣的論述:新教育觀念系統是實施“新基礎教育”的學校之魂是變革傳統學校的理論武器。
基礎教育的觀念更新就是價值觀、學生觀和學校教育活動觀的更新。
教育具有著未來性、社會性與生命性。這些新觀點的提出就是針對現在中小學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重學科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輕學生個體生命多方面發展價值的弊端。強調教育的“終身化”聯系體現了基礎教育與個體生命關系上時間維度的變化。“教育不只是舊觀念中個體生命里程的一個階段而是生命全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就學生個體而言教育須承擔起為其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為其有可能創造有意義而幸福的人生奠定基礎的責任。“人類最寶貴財富是生命的成長。”“在一定的意義上可以說教育是一項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價值的事業。”
通過讀《新基礎教育理論》這本書能使教師認識到: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自己的心里不僅要有人而且要有整體的人處處從發展、成長的角度去關心人做好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書中還強調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在學生觀的更新上教師要認識和關注學生的“主動性”“潛在性”和“差異性”。在這樣的認識上開展學校的育人活動是注重溝通教育理想“彼岸”與學生發展“彼岸”的具有轉換功能之“橋”。教育活動最常見的形態是持續滲透猶如春風細雨潤物無聲。“新教育活動觀的核心是激活師生在教育活動中的生命活力使教育活動真正成為朝著目標實現的方向而開展的師生積極互動。”
整本《新基礎教育理論》從我國的人口、資源與生態到世界宏觀變化、中國社會轉型、古代中國的教育回溯與反思侃侃而談到當代中國教育變革的任務、策略基礎教育的重建論甚至精細到日常教育實踐(課堂教學、班級管理)等詳細地論述了教育的過去、現狀以及面向未來的'特殊意義讀來令人收獲頗豐。
教育就是育人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作為目標而存在。所以說教育的核心在于一個“人”字。
如果說教育理論是書寫這個“人”字的一撇那么具體的方式方法則是構成“人”的一捺。在理論的依托與指引下行使恰當的教育方法最終能使書寫出的“人”字完整且美觀。
針對以上述恰如書中所談:當前我國學校教學實踐中存在生命價值的缺失。大部分教師對教育價值的選擇還停留在“傳遞知識”上其中有一些教師雖已關注到學生技能、技巧甚至能力和智力的發展但大多僅為點綴。至于認識范圍以外的目標則更少涉及。然而對于學生而言課堂教學是其學校生活的最基本構成它的質量直接影響學生當下及今后的多方面的發展和成長。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他主張要從學生的生活出發來改造以書本作為出發點的舊教育。同樣每一堂課都是教師生命活動的構成如果一個教師一輩子從事教學工作就意味著他生命中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是在課堂中和為了課堂教學而付出的。由此可見課堂教學的意義對于教師和學生的人生無疑是重大的。
【讀《新基礎教育理論》有感】相關文章:
讀《自立》有感04-16
讀犧牲有感04-15
讀《曹操》有感04-25
讀《一九八四》有感04-24
讀魔戒有感04-27
讀《基地》有感04-24
讀推敲有感04-23
讀養花有感【熱門】04-19
【精】讀養花有感04-19
讀黃繼光有感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