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有感(合集15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論語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讀論語有感1
淡淡的書香,古樸的氣質。仿佛帶我穿越了2500年的時光,來到了百家爭鳴的春秋時代。隨著我手中閱讀頁數的增加,如夢驚醒,《論語》帶我走進精神的家園。
我們的班主任方老師在四年級時就讓全班同學背誦《論語》;初次背誦,我并不懂其中意思,一知半解;但隨著深入地背誦,我漸漸地讀懂了其中的深刻含意,我內心甚為歡喜。經過兩年來的背誦,日積月累,慢慢品悟,古人思想的精華好似悠悠的花香,迎面撲來,我沉浸在書香之中。
《論語》是一面文化明鏡,我從中覓到了學習的方法。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笔且覀兂3亓晫W過的知識,才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別人的老師了!边@句話激勵著我,有時間就去復習學過的知識,有時我還會去找老師和同學做更深的了解和鞏固,從知識中找到快樂,找到自我,找到內心的充實……
《論語》教會了我一套處事的方法。子曰:“己所不欲,匆施于人。”告訴我們自己不想要的東西,不要強加給別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也不要強求于別人去做。因為每個人的喜愛不一樣,我們要懂得換位思考。生活中,你幫助了別人,他會對你感激;但是,如果你強迫別人做他不喜歡的事,別人只會越來越討厭你。當我理解這句話的含意后,我沒有強迫別人做不想做的事,我和同學的關系也越不越親密。
《論語》帶給我一種美好的生活態度。子曰:“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比绻腥瞬涣私饽悖惶悖蚰承┦露`解了你,又何必去斤斤計較與其生氣呢?生活中,難免會被人誤解的時候,需要你去包容,你可以耐心地跟他解釋,讓他知道真相;你也可以慢慢地等,讓他自己去理解,讓時間告訴他一切。
《論語》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使我學到了行為禮儀,懂得了人生哲理。通過誦讀經典,我走進了一個妙不可言的世界。我知道了什么是儒家風范,什么是千古美文,他引領我們克服重重困難,向成功邁進;精神之花常在我心中綻放。
夏色斑斕,經典讓書香更濃。一部《論語》,一種人生,我陶醉其中;《論語》文化榜樣的力量,幫助我們指點迷津;跨越漫漫時空,仍然照亮著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
讀論語有感2
在孔子眼里,仁的境界是非常高的。子路忠勇有將帥之才,不是仁;冉有多才多藝有從政之才不是仁;公西赤精通禮儀有廟學之才,不是仁;陳子文不屑與崔抒為伍的清高也不是仁。大概只有方方面面都做到了,做好了,才能達到孔子所說的仁吧。但孔子的仁在我看來實在是太過苛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又怎能要求一個人每方面都做好呢?如果一個人真的做到了孔子所說的仁,那大概不是人,是神吧。
孔子眼中的孝也是非?量痰。要讓父母吃好穿好。父母有錯,指出時應恭恭敬敬,父母不接受,也不應該違抗他們,縱使父母是錯的,這就有點過了。雖然是做到了對父母的尊敬,但親人這樣相處難免疏遠不親近。對父母的愚孝也給很多的子女帶來了痛苦。《孔雀東南飛》中的焦仲卿和劉蘭芝因為愚孝,只能雙雙赴死;陸游和唐婉只能留下‘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陸游)怕人詢問,咽淚裝歡,瞞、 瞞、瞞。’(唐婉)的終身遺憾。如果父母的錯會給我們帶來終身的痛苦,我們還要遵守嗎?如果明知是錯還要去做,明顯是不合理的,不合邏輯的。對父母應該尊敬,但應該把自己跟父母放在同一個度上,而不應該唯父母命是從。如果唯父母命是從就是愚孝!
孔子重交友,認為從朋友身上就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品行,重信義,愛音樂,主張人以修身為本。這些做法在今天仍有可取之處。不得不說人想要一生不犯大錯,是要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想有多少位高權重,富可敵國的人因為一時貪欲而瞬間跌到人生的谷底。但孔子提出以禮治國就太重視禮了。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認為只要每個人都努力做一個君子,那天下就太平了。但這實在是太理想化了。世界上又怎么可能每個人都是君子,每個人都能成為君子呢?人畢竟活在俗世中,有好的一面,也會有欲望和貪念,所以用只用禮來約束眾人一定是行不通的。如果一個君王不像一個君王,按照禮來說又能怎么樣呢?
孔子最多說他兩句就是了。他絕不會主張別的更適合的人取而代之,因為那不合禮。那黎民百姓豈不是照樣遭殃?鬃涌隙ú恢С秩嗣衿饋矸纯沟模驗槟遣缓隙Y。那黎民百姓只能被動接受。當黎民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時候,又有什么精力去學習禮呢?不是照樣禮崩樂壞?所以不能不說孔子的一些思想有些消極,有些過了,不符合中庸之道。人需要更有力的約束,那就是法律。
讀論語有感3
《書海拾珍》一書出版了,翻閱完一篇篇精彩的文章,我不由自主地又拿起已拜讀多遍的《論語》。因為孔子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一直引導著我從事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
《論語》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及弟子之間討論上自堯舜禹下至春秋列國天下大事和修身治學,人倫國事等文化道統的語錄匯編。全書共有20篇,內容包括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觀念、道德修養、教育原則和教育方法等。其中孔子的教育思想給我留下頗深的印象,得到很多的啟示。
一、孔子始終把德育放在首位
對學生進行仁、義、禮、智、信、直、勇等全方位的道德教育,培養學生的道德感和責任感,將人格培養放在第一位,然后才考慮傳授知識。
二、孔子善于因材施教,善于使用啟發式的教學法
在教學實踐中,孔子把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因事而教,因教啟事,收到了相當好的效果。
孔子深知,人的個性和資智有著很大區別。他曾說過:“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就是說,一個人的智力在中等以上,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學習;如果智力在中等以下,那就不必了。同是問“孝”,孔子給子游、子夏、孟武伯和孟懿子的^答~`案就各不相同;同是問“仁”,孔子對子貢、子張顏淵與樊遲的回答也不一樣。他的不同,是解釋的方式、舉例的深淺因人而異,最終目的是要使每個學生循序漸進,直達中心。
孔子善于巧妙地啟發學生,隨時隨地都能把死教材靈活應用。他強調必須重視學生的求知欲望,他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他主張激發學生求知的主動性,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是也。至于如何啟發,在于老師的隨機應變,因勢利導。
三、孔子是“言傳身教”的第一個倡導者和實踐者
孔子認為自己的行為能夠成為別人的榜樣,這比說多少道理都有用,也更有意義,因此他時刻提倡“身正”。孔子一生中,幾乎天天都有弟子跟隨左右,處處以行動和人格感召,使學生不知不覺中受到他的感染。我們教育工作者不應該記住“身教重于言教嗎”?
四、對于學習態度和方法,孔子也有明確的論述。
他教學生學問,一要學思并重,二要下學上達,三要由博而約。學就是讀書,單讀書而不用思想,就成了死讀書;單用思想而不讀書,就是胡思亂想。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所以要一面讀書一面想,一面想一面讀書,這樣功夫與靈感并到,才能獲得真實的學問,才不會盲從或想入非非,才不會對事理妄加揣度,亂下判斷或一味主觀、固執己見。這就是孔子所說的“毋意、毋必、毋故、毋我”。做學問要從基礎著手,一步步往高處走。做學問沒有捷徑,最高明的道理也是從最低淺處得來,每個人都要從事事物物的日常生活了解宇宙之大道。這就叫“下學而上達”。學問通達到一個廣大的范圍,就要選擇其中一點,作高深的研究,這就叫“由博而約”。能由博而約,才能獲得學問上獨到的造詣。
孔子還是堅持師生平等、教學相長的典范。他與學生平等相處,親密和諧。子路對他拜見南子很不滿,他一邊解釋一邊發誓,而不擺老師的架子。他的學生經常與他辯論,他也不認為是對師長不敬,反而認為學生這樣做可以使道理越辯越明。學生們仰慕他的博學多聞,崇拜他的完美人格,眷戀他的和藹可親,所以有些弟子在孔子一生不得志的情況下始終追隨著他。
孔子晚年,許多學生奔赴各國去從事政治、軍事、外交、文化教育、學術研究、商業貿易等各種活動其中有許多人成為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教育家、學者、富商,有的甚至成為王者之師。這自然與孔子科學的教育思想有直接的關系?鬃幼鳛閭ゴ蟮慕逃胰У茏,七十二賢人,真可謂桃李滿天下啊!
在施教的過程中,孔子為后人留下不少至理名言,諸如“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三人行必有我師”、“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這些指導人生的格言警句,將永遠流傳后世。
作為一個教育家,孔子的貢獻在于他打破了傳統固有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觀念。他的教育方針、教學思想一直影響著后人!叭巳藢W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等新課程理念不正是孔子教育思想的'延續和發展嗎?與孔子相比,我是那么渺小,但我愿把他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方法運用到自己的工作中,真正做到教書育人。
讀論語有感4
孔子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有一本書記錄了他與他弟子的言行——《論語》。
《論語》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所編撰的一部語錄體著作。這本書涉及政治、文學、哲學、道德以及教育的道理等多方面,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朱熹把它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稱為“四書”。
這本書里的每一個句子都能告訴我一個道理!叭瞬恢粦C,不亦君子乎。”讓我知道了如何才能保持君子風格;“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讓我明白了“學”與“思”的辯證關系;“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弊屛伊私饬苏J識事物的正確態度;“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弊屛抑懒艘蛞磺腥藢W習,要隨時隨地注意學習······
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這句話闡述了孔子認為可以終身奉行的一個字“恕”。寬恕是一種潤滑劑,可以消除人與人之間的摩擦;寬恕是一種鎮定劑,可以使人在眾多紛擾中格守平靜;寬恕是一縷陽光,可以消融彼此之間的猜疑積雪;寬恕是一座橋梁,可以將彼此間的心靈溝通······寬恕是生活里必不可少的一種因素。如果沒有寬恕,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無比沉重,身后的包袱就會越來越重?傆幸惶欤鼤盐覀儔嚎濉
《論語》中的句子不長,但是每一個句子中都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每讀一次都會有新的感悟。大家有時間可以看看這本書。
讀論語有感5
兩個孤獨的生命面臨著危險的境地,它們如果放棄的話,將立刻腐爛變為土壤,不再擁有那充滿活力迎接陽光的生命了。甲種子做出了這樣的選擇,它說:“我們已經被運送到了這無光的地方,不會有生存的希望了,認命吧,比現在在這兒掙扎好受一些的。”而乙種子卻說:“雖然我們生來是默默無聞的種子,但我們應該努力實現自己作為種子的價值,讓我們的生命多姿多彩,雖然現在身陷絕境,我相信,一定會有機會見到陽光的。”后來,甲種子消融在泥土里。
運貨的車來了,把乙種子運到了戶外,乙種子便成長了。長出了油綠的葉子,開出了滿樹的繁花,引來了成群的蜂蝶。這個故事讓我聯想到了自己,雖然我是一個內向的孩子,不是很優秀,老師曾說過;無論在多么寒冷的冬天,與嚴寒抗爭到底的永遠只有松柏,它們的堅強和堅持讓它們成為冬天里唯一的綠色,是金子,最終會發光。我相信只要我自己拼搏向上,也一定會實現自己的理想的。
蠟燭雖然生命短暫,但它的一生卻因追求而發光,為人類提供了光明,力爭使自己著的更亮,甚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不停止,這與乙種子的精神多像!乙種子的精神讓我心動,更加值得我學習。我相信追求不斷,成功則會不斷,我將堅持到最后一刻!
讀論語有感6
當今社會文化中,無不摻雜著一些無聊的小說,沉迷其中自然沒有什么好處。世界文明的發展提示著人們,要想不斷發展,不斷創新,就必須要溫習歷史彌新的人類文化經典!墩撜Z》,就是如此的一本書。
我認為,《論語》是現代人必讀的文化經典,這本書中,有許多是以下層民眾的思想而起筆的,對我們能有很大的啟迪。為什么孔子的學說能如此地立于不敗之地,這主要是孔子所生的時代與他的理念。
孔子生于春秋后期,在那個禮崩樂壞,諸侯割據的時代,君主視生靈涂炭與不顧,整個社會都處在搖搖欲墜的邊緣?鬃訌男【烷_始接觸社會下層,因此他察夫民心,想要用思想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
孔子生前周游列國,他一直在不遺余力的推行,傳布自己的學說。他心中,始終貫穿著濟世救民的理想,他希望眼前是個和諧的社會,人們都能過上有秩序的生活。但可惜的,是他的思想和學說已超越了權勢,致使他只能惶惶然地坐與車內,隨著簸巔不定的車身,在心中亦再想著濟世救國。
《論語》中蘊含的深刻哲理,也浸誘到中國兩千多年的政治、心理、行為等方面。半部《論語》治天下,也并不是不無道理。
自小我就接觸它,在一日日的堅持中完成了所有的背誦!墩撜Z》就如同中國的圣經,大到齊家、治國、平天下、小到個人的待人接物,一言一行,都在它的規范當中!墩撜Z》中記錄著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或富于變化,娓娓動人。《論語》的智慧具有廣泛普適性,它早已不僅是一部哲學經典,更是一部世俗生活的指導書,因此,他才能夠跨越時空,到今天仍可以給我們的心靈注入鮮活生命力的真正原因。
為人處世、安身立命、齊家治國必讀書,傳世經典,圣賢智慧,逍遙忘今自迷沉。讀《論語》,體驗百態人生。
讀論語有感7
《論語》讀后感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身為中國人,不但要關注當代文化,更應該回顧由我們的祖先從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
由于我學識尚淺,只能品讀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樣受益匪淺?鬃討撜f是中國儒派的創始人了,他的《論語》記錄了他的一些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言論,大多關于學習,最適合我們小學生閱讀。《論語》中有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告訴我們,學習知識并不僅僅是學習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經常溫習,鞏固知識。同時,要把學習當作一個充實自己的過程,懷著愉快的心情去對待它。另一句“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也在強調溫習舊知識的重要性,還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體會、新發現。
從表面上看,要“溫故知新”很困難,但只要你換一個角度去想,總會有新的發現。而我們也從過程中獲取了更豐富的經驗?鬃拥倪@學習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現代教育人士提倡的。通過細讀《論語》,僅閱兩句話,就收獲了這一學習方法,難道那些對古文不屑一顧的人還不刮目相看嗎《論語》中有一段“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講的是積累的重要性。
只有積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時間長了才能成為一座山,到時風雨自然興盛了。只有積累一滴滴的水,才能匯聚成深淵,蛟龍自然來了。只有積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長期不斷,也就養成了品德,心靈也自然升華了。只有積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只有積累每一股細流,才能形成江海。不就是用舉例的方法告訴我們,腳踏實地地積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識、經驗,最后就擁有了相當龐大的實力,成功自然會尾隨而來了嗎《論語》只大家別以為,孔夫子的《論語》像一座大雪山,只有那些專業人士才能攀上去,其實不然。
在我看來,《論語》更像一碗熱騰騰的雞湯,喝下去后讓心靈得到一次洗滌,不,應該用一次升華?鬃拥摹墩撜Z》很少由長篇大論,每一則都很簡練。因為無言也是一種教育,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這句短語就是最好的敘述。
讀論語有感8
這個暑假看完了《論語》這本書,俗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我之前全不知是什么意思。在略讀了論語后我似乎也有獲益匪淺的感覺。
《論語》是根據春秋戰國時期的孔子與他的學生日常言語所撰寫的。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在思想上主張“仁”,在教育上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就是因為有孔子才會有今天的《論語》!墩撜Z》集治國、修身、齊家、平天下于一身,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精華所在。宋人趙普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一書對我們的用處之大了。
我們從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義,禮,自,信”的倫理教育,從孔融三歲讓梨的尊禮,守禮,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憂患意識,無不顯示著儒家學說對國民成長過程中千絲萬縷的滲透。幾千年來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話作為座右銘,作為修身養性的準則,我想這與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著密切的關系,因為,我們都堅信:明天是正直人的世界!
孔子提倡仁愛,但他并不認為應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墩撜Z》告訴我們,要本著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去尊重每一個人,且彼此之間要留有一點分寸,有一點地。常言道:世界是個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稟性,正如有愛茶者喜歡龍井,有愛好烏龍茶一樣,不過都是求真的一種心境。“不奪其真香”,“不損其真味”,那么,還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誠說話,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呼?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呼?”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這是教給我們學習方法啊,很多學生學習很努力,但成績不理想,主要是學習方法不對,學習是要“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的!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這句話教會我如何孝敬父母。而能使我一生受用還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就是我的“圣經”,我更會牢記在心。
我在任何時候都能夠用到《論語》,可以是生活上、改正缺點上,珍惜時間上、學習上以及孝敬父母等等,都可以用到《論語》。《論語》的用處可真不小!這么一讀,我就知道為什么趙普說;“半部《論語》治天下了”,因為《論語》的用處真廣,什么地方都能用得到。只要讀了一小部分的論語,并且理解了,用上了,就會使人一生都受用不盡。
有時經常聽到有些人怨天怨地,怨自己沒出生在一個好的家庭,怨自己運氣不好,做什么事都不順。其實這些人生活還是不錯的,只不過看到生活過得比自己好的就心里不平衡,自己沒本事就怨天怨地怨父母。但真正生活艱苦的人們很少有怨言,而是默默地工作著,生活著,他們用他們的勤勞,他們的質樸,過著普普通通而又充實幸福的生活,他們很滿足自己的生活,他們不去和別人比較什么,他們覺得自己現在的生活很滿足了,當一個人不去妄想而踏踏實實地生活工作著,他們就很快樂了,也就是知足者常樂,F實就是這樣,出生有貴賤,能力有大小,但生活的快樂不快樂,知不知足就要看每個人自己了,每個人應該有自己的理想,但不是妄想,要自己去努力去付出。妄想是無止境的,生活在妄想里的人他們對生活是永遠不滿足的,所以他們活得很累,他們要攀比,他們虛榮心強,見不得別人比他們好,他們永不知足,所以注定他們永遠不會快樂。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人生就在于學習,不分貴賤貧富,讓我們學會在簡簡單單的生活中感悟人生、體味快樂吧!
讀論語有感9
“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信近于義,言可復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節選自《論語.學而》
“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薄墩撜Z學而》我們每天都生活在語言的環境里,人際交往都離不開溝通,我們都在承諾,,但是你說出來的話就一定能夠兌現嗎?你答應別人的事,就一定能夠做到嗎?你說的話能不能兌現,那要看你的諾言離道義有多遠,如果你的諾言符合道義,那么,兌現的可能便會高些,這便是“信近于義,言可復也。”
“信近于義,言可復也,”一個人如果能夠恭謹有禮,對別人畢恭畢敬但又符合禮儀,那么他就遠離恥辱了。“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意思是說,如果他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依靠的都是可親可信的人,那么這個人的為人行事也就很可靠了。
在這里,“信”也沒有被單獨拿出來作為一個核心,而是說講信用一定要符合道義。社會中不斷地出現的種種挑戰,一個人光有單一的內心道德還是不夠的,一定要有一個完善的道理體系。
我們知道,關于歷史,有一個詞語叫做“信史”,其記載真實可靠的歷史。這個詞內涵很重,因為歷史上有很多史官,要用他們的生命來維護歷史的真實,讓歷史的真相得以流傳下來。這是中國歷史上可貴的傳統。
曾經,北魏的司徒崔浩和中書侍郎高允兩個人奉命撰寫北魏的國史,叫做《國書》!秶鴷穼懞靡院,就被鑽刻在首都平城南郊十字路口的石碑上。很多鮮卑貴族看了國史之后,非常不滿,就跟北魏的太武帝拓跋燾進讒言,拓跋燾盛怒之下就下令逮捕了司徒崔浩,接下來就要逮捕中書侍郎高允。拓跋燾就召見高允,問:“《國書》果真都是崔浩一個人寫的嗎?”這個時候,高允明白發生了什么事,但是他這樣回答的:“《太祖紀》由前著作郎鄧淵撰寫,《先帝紀》個《今紀》是我和崔浩兩人共同撰寫的。不過,崔浩兼職很多,至于具體的著述工作,我寫得要比崔浩多的多!蓖匕蠣c一聽,大怒,說“敢情你寫的比崔浩還多,你的罪行比崔浩還大,怎么可能讓你活!”高允不慌不忙,回答說:“我的罪過確實非常大,應該滅族,但我不敢說虛妄的話來騙您。拓跋燾回過頭說:“這就是正直啊!這在人情上很難做到,而高允卻能做得到!馬上就要死了,卻不改變他說的話,這就是誠實啊,作為臣子,不欺騙皇帝,這就是忠貞啊。應該赦免他的罪過,要褒揚他!庇谑牵实凵饷饬烁咴省
誠信,有時候是需要大勇敢的。它需要自己內心對于一種價值的堅持,這種價值延伸出來, 這便不是僅僅是自己的事情,而是關系到更多人的利益。
讀論語有感10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這句話的意思是;年輕人在家孝敬父母,做事要謹慎,說話要誠實,要廣泛愛護眾人,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做了之后,如果還有精力,就去學習文化知識!
我想: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父母?墒怯幸恍┤藢ψ约旱母改冈趺礃幽兀课揖筒坏枚。我只知道新聞上老是播,有好多的老人被自己養育了幾十年的兒女們逐出門外,讓自己流浪在外,迫不得已乞討為生?吹米哉J為冷酷的我都動容。那一些不孝之人永遠都不會明白,自己的父母就像一滴水,他(她)們拼命盡自己的所能呵護你這棵幼苗。卻不知道等這棵幼苗長大之后又是那么庸俗不堪,喪盡天良,不盡自己贍養老人的義務,甚至將老人逐出家門。天理何在?
人除了孝道之外,還有道德仁義。
我曾經在電視上看見過一則新聞:有一個中學女生因為自己的學習不好而傷心欲絕至跳樓自殺。我想:如果當時有一個圍觀的人可以出來引導那個女生幾句,勸慰幾句;如果當時有一個圍觀的人中有一個富有道德文明的人可以站出來叫那些圍觀者不要以激將的方式鼓勵那個女生跳樓,事情就不會那么糟糕了。但是事情總是那么不盡人愿,反而讓人有一種弄巧成拙的錯覺。
應此,我們要牢記:“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句富有人生哲理的話。因為它是指引我們通往人生財富的指明燈,而財富,正是指:道德文明品質。
讀論語有感11
在一個涼風習習的早晨,我坐在書桌旁,打開了一本叫《論語》的書,并開始我津津有味的國學閱讀過程。國學的閱讀是個艱辛的過程,沒想到幾個簡單的中國字的組成,竟包含了如此深奧的道理。我通過一字一句的理解,總算讀完了這第一篇文章,同時我也明白了一個道理:不能只依據利益做事,不然的話就會招來許多怨恨。
這篇文章主要講了,大哲學家孔子以前這樣告誡一些有貪財欲望的人:“放于利而行,多怨。”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你只追求利益,而看不到良好道德品質方面的東西,就會遭到許多人的討厭和怨恨。
我將這篇文章的注解及故事看完后,不僅想到,只依據利益做事,這卻是現代社會上很容易發生的一種現象。由于金錢和地位對事物的侵蝕和沖擊,讓許多浮躁的人禁不住如此誘惑,便拋棄優良的傳統及道德修養,品質上出現瓦解現象,漸漸地開始不停地抱怨,慢慢的唯利是圖。今日何不然!所以我們做事不能只講利益,還要看做這件事是否在道德的準繩上,是否對大多數人是有好處的。
想到這里,我不禁面紅耳赤。記得有一次秋游,我同學讓我幫他買一支棒冰,他在搞衛生,我答應了。但是由于天十分熱,在買回來的路上,我忍不住將他的棒冰也吃掉了,這種見利忘義的行為,讓我吃到了苦頭,這位同學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不再不理我,也不愿意幫我。
《論語》中的這篇文章使我懂得了一個幾千年前古人都知道的道理,這也是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是國學的精華和魅力。幾千年的中華傳統是通過國學世代繼承下來的,所以我們要繼續將國學深入的理解,將優良傳統發揚光大。
讀論語有感12
在我上三年級的時候,媽媽給我買了一本《論語》,并對我說:“孩子,這是一本非常好的書,告訴我們很多做人的道理,希望你有時間多讀一讀!蔽乙郧耙猜犝f過《論語》這本書,但是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內容,于是捧起書翻看起來。我驚訝地發現,很多我聽過的話都在這本書中出現,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怠”等等。這本書中不僅有這些原話,而且有詳細的解釋,告訴我們這些話是什么含義。
讓我感受最深的一句是“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這句話的意思是:同朋友交往,說話要誠實,而且要講信用。讀完這段話,一件幾天前剛剛發生過的事情浮現在我的腦海里。我有一支非常漂亮、很好用的自動鉛筆,很多同學都很喜歡。我的好朋友王強也想要一支。他對我說:“你能幫我買一支同樣的筆嗎?”我滿口答應,說:“沒問題,我今天放學就去幫你買!比欢,放學的時候,媽媽來接我去吃晚飯,我就把這件事給忘了。第二天來到學校,看見王強,我才突然想起昨天答應幫他買筆的事情,可是我不好意思說忘了,于是對王強說:“昨天那種筆賣完了,今天我再去看看。”可是到了放學的時候,由于我在教室做值日,等我急匆匆地趕到商店,已經關門了。第三天,王強沒有問我這件事,我心想:“他一定也忘記了讓我幫他買筆的事,我也不用太著急了,什么時候有機會再去買吧!本瓦@樣,幾天過去了,我一直沒有兌現自己的諾言。直到看到《論語》中“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這句話,我才真正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做人要誠實、守信用,答應別人的事一定要做到,即便由于自身的某些原因沒有做到,也要誠實地對別人講清楚原因。只有自己遵守諾言,才能讓朋友信任我,成為真正的好朋友。當我想到這里,就把事情的經過原原本本地對媽媽說了一遍,媽媽欣慰地笑著說:“好孩子,你能想通這個道理真好,做人就是要從小養成守信用的好品質,這樣無論你將來長大了做什么事,都會擁有很多真正的好朋友!蔽衣犃它c點頭,對媽媽說:“我現在就去幫王強買筆!本瓦@樣,雖然遲到了幾天,但是我終于兌現了自己的諾言!當我把這支非常漂亮的自動鉛筆交給王強的時候,看著他開心的笑臉,我不由自主地也笑了,心里感覺輕松極了!
從那以后,無論我做什么事情,心里都時刻提醒自己,要做一個誠實守信的孩子,兌現自己的諾言!
讀論語有感13
在我最初接觸《論語》的時候,是處于一種孩提的蒙昧狀態,并沒有一個很明確的意識要去讀,要去記憶。
大概是在四五歲的時候,現在想起來,我父親從一開始就沒有要求我死記硬背,卻經常帶我去叔叔、阿姨家參加聚會,有很多人在一起的時候,爸爸就悄悄地跟我說,你看,這里有這么多人,孔子說過一句話叫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么些人里頭,肯定有能當你老師的人,你去看看,你覺得他們誰對人特別有禮貌,誰特別博學,誰做事做得特別麻利,你去看看誰能當你的老師?小孩子嘛,我就這樣跑來跑去看,有的時候看到有些行為是好的,也有的時候看到的是不好的,就會跑回來問爸爸,說你看,有一個叔叔他隨地吐痰了,這個人肯定不是老師吧。然后我爸爸會告訴我說,這也是老師啊,因為孔子說見賢思齊,見不賢則內自省。你看到比你好的人,你要跟他一樣好,這是老師;但是見到不好的人,你要反省自己,你會不會跟他一樣不好,所以這也是一種老師。
我對《論語》的介入一直都是這樣只言片語化進生活的!墩撜Z》對我來講是篤定的、真實的、親切的、溫暖的。
隨著年齡的增大,我讀的書多了,但唯一不變的是對《論語》學習的熱忱。長大的我,不僅停留在誦讀何從生活的角度理解問題,而是去背誦和從做人的角度理解。
我愛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當太陽炙烤著大地時,當熱浪襲來時,期末考試的最后沖刺也到了白熱化階段。作為一名中學生,溫故早已成為主旋律。在這個階段,我明白了要溫習學過的知識,獲得新的理解和體會。山之所以高,那是因為每天都在得到新的石頭;海之所以廣,那是因為每刻都在融合每一滴新的水珠,所以經常溫習學過的知識,我們大腦中的知識也會如同山之高大,海之寬闊。
當然在《論語》中最被推崇的算得上是仁愛與孝道了。還記得小學時的我曾問老師什么是仁,老師的回答就兩個字:愛人。真正的仁愛之心無非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還記得中央衛視曾播過這樣一段公益廣告:一個小孩的母親給婆婆洗腳,她的小兒子看見后也也端來一碰水為母親洗腳。這反映了孝與仁愛都是代代相傳的?催^這樣一個故事:一位農村阿姨,從嫁到這個村子,就義務撫養村里所有的孤寡老人。就這樣,她日復一日地在這些老人家中奔走。她自己的四個孩子在耳濡目染下,從小就覺得村里的孤寡老人就是自己的爺爺奶奶,媽媽忙不過來的時候,他們就會去幫忙給老人們洗腳、剪指甲。這樣一直持續了三四十年。有人評價她:如果富人做這樣的事叫做慈善,那窮人做這樣的事,她就是圣賢。看到她的故事時,我明白了什么是所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當然我們從小就知道的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最有用的。古人尚知要不斷請教他人,要有虛心的態度。然而現在有些同學會想:我是好學生,我才不去問他們,多丟人呀!真的丟人嗎?不丟人!不問怎知如何學!人與人沒有高低之分,沒有貴賤之差,我們都是平等的。我們應該學會謙虛。
中國古代名著經典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顆燦爛的瑰寶,其中《紅樓夢》寫出了滿紙荒唐言,一把心酸淚的封建家族;《三國演義》道出了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局勢。然而只有《論語》奏響了人生真諦與感悟的優美樂章。而《論語》卻奏響了人生真諦與感悟的優美樂章,她對我的一生造成了深厚的影響,相信她永遠會是我人生的指向標。
讀論語有感14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是《論語》中最著名的的一段話,也是我讀過《論語》之后,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話。
《論語》的諸多至理名言代代相傳,而給我印象最深的莫過于孔子在治學方面的觀點了。
在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治學態度。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蓖瑫r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在對待錯怪自己的人的態度上,孔子認為“別人不知道真實的情況而錯怪了你,但是你不發怒責怪他,這樣的人才是君子!痹诂F實生活中,我們常常被人錯怪,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人都會火冒三丈。沒錯,被人錯怪的滋味的確不好受,生氣也是應該的?墒,在這個時候,如果你能理解對方,原諒他,那么你就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當錯怪你的人了解了真相,并發現你是如此大度時,他該是多么慚愧,該多么敬佩你。這比你馬上發火,責怪他效果要好多少倍!
孔子的確是位圣人,在《論語》中,孔子的每句話都可以稱作是經典。在《論語》,中我們可以學到很多做人的道理,如果我們能夠在學習《論語》的過程中,時刻檢討自己并改正,那么用不了多久,我們也會成為品德高尚的人。
這就是我讀過《論語》之后的最大感想。
讀論語有感15
談到《論語》思想,首先當屬"仁"的思想,中國人的讀書人自古以來都以"君子"自居,其中"仁義禮智信"方為君子立身的基本原則。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便成為了華夏民族的主流思想,融入了華人的血液當中并影響至今。要說《論語》就不得不先說說創造他的人---孔子?鬃由诠551年到479年,在這個年代前面有夏朝四百多年,商朝六百多年,到周朝的時候,從開國到孔子有五百多年了,而周朝分為兩部分,西周跟東周?鬃拥臅r代是在東周,東周分為春秋跟戰國兩個時代,孔子是春秋時代末期,他生命結束的時候,春秋時代也隨之結束了。那是一個亂世,亂世就是天子失德、諸侯爭霸、禮壞樂崩、民不聊生。因為天下亂了,每一個人念念書都要問,怎么樣從古人的智慧找到一個方法幫助現在的人?人總是要設法活下去,并且活得有尊嚴,所以才會有百家齊放的現象。
孔子認為周朝的興盛就是靠禮樂的制作讓天下安定。禮跟樂的制作需要兩個條件:第一個,你必須有天子的位置,你還必須有圣人的德行。這兩個配合起來,天子加上圣人就是周公,他治理卓越以后,上行下效,天下大治。
孔子很向往這樣的一種境界,但他并沒有這樣的機會,所以他了解到自己這一生對人生要如何的看法,應該往哪里發展,但是在魯國你要從政的話,是非常危險的,因為魯君跟三家大夫一直在斗爭。所以孔子一直拖延到了五十歲才開始有機會,他在五十一歲的時候正式出來做官,魯定公讓他做中都宰,中都宰就是中都縣的縣長。古代當縣長就已經成為大夫,不過是最基層的,你要當到中央級的話,才慢慢進入權力核心。所以孔子開始是當中都縣的縣長,一年下來,這個縣變成模范縣,全國都跟他效仿,跟他自己制訂的一些典章制度,收稅的方式全國效仿,做太好了,立刻升官,擔任小司空,司空是負責古代建設方面的,工程方面的部門,他是副長官。結果幾個月下來又做得太好了,又升司寇,司寇是負責司法的。所以孔子沒有當過教育部長,卻當過司法部長,負責管法律如何執行的,維持社會治安的。
他當司寇的時候就發生很多事了,比如說他當司寇的時候,整個魯國就開始上軌道了,治得非常好。后來魯君跟齊國的國君相會的時候,孔子跟他去,表現極其卓越。他等于是幫助魯君跟齊君來談判,得到許多外交上的成功,把齊國侵占魯國的幾塊地全部還給魯國,這是孔子的貢獻。讓魯君在齊君前面完全不受委屈,回國之后就攝行相事,代理總理了?鬃幼罡叩墓倬妥龅竭@個位置,做得太好了之后,魯國大治,他當代理總理三個月,魯國大治。司馬遷用八個字形容:"路不拾遺,男女分途。"東西掉地上沒有人去撿,男生跟女生走在路上分兩邊。這個社會實在是很安定。但是社會安定繁榮開始往上發展的時候,孔子很有企圖心,就任命他的學生子路擔任季氏的家臣。想要讓魯國統一,因為魯國分成四分,他要統一。當時都靠城墻,一個城墻很高,里面有一些武器,別人就對你無可奈何,那三家大夫各有城墻,各有武器,所以孔子開始叫子路把這些城墻都給我拆低一點,不要那么高,太高了打不進來,不行。這兵器不能太多,結果三家大夫里面兩家就認了,一家還是起來反抗。到最后還是沒有成功。沒有成功之后,很多反對的力量就出現了。孔子那時候也是一樣,所以孔子在魯國慢慢就發現,批評他的人越來越多,齊國在魯國旁邊,兩國經常在競爭。
所以齊國就派了八十位美女,一百二十匹好馬送到魯國來,那時候魯國的執政的卿叫季桓子,就跟魯定公每天觀賞美女表演唱歌、跳舞,又看這些馬去賽馬,真漂亮。就不再理孔子了,孔子每天把政事批好之后送給他們,他們也不看,就拖著,就擱著?鬃影l現自己不受重用了,所以孔子在五十五歲結束的時候開始周游列國,從此到六十八歲才回來。而《論語》中的大量典故也是在這段游歷期間產生的。
我們常說,看文章不僅要看其詞章、手法,更要看到其本后的精神所在。正所謂人如其文,文如其人,孔子在他的言語中透露的不單單是一些做事的道理、做官的道理、做人的道理,更重要的是這些只字片語背后的儒家精神、文人精神。
回想起來,古來圣賢,他們的行為、品德無一不被后人歌頌。但看看那些圣賢們后來的遭遇又有幾個能做到我們今天所說的"成功"呢?并沒有幾個,沒有幾個能有這樣的運氣。但為什么他們仍然值得后人不斷學習他們呢?這后面的,便是真正的儒家,一個真真正正的文人、知識分子該有的精神。就是不管你的仕途如何,遭遇如何,都要將道德的真精神把握住。它將使得你有一股正氣,一股追求真理,剛正不阿的勇氣。即使明明知道要得罪上級也要把真理道出來的骨氣。這才是一個讀書人要有的氣節,才是儒家的真精神。
今天的國學熱,許多家長都會教自己的小孩學《弟子規》,而《弟子規》表面上看是為了教大家一套乖乖的大道理,諸如做人要孝順,要團結、友愛等等。我們太容易將這一套東西變成馴化人們的一套工具,卻忘了這套東西背后支撐它的是什么。支撐它正是千百年來有志之士追求的那股氣。我相信,孔子當初的言論也并非想讓看《論語》的人,學習如何做一個順民,在遇事時如何趨吉避兇,而是教導人們如何做一個剛健的人。當這股剛健之氣蔓延到每個家庭,沁入所有的制度典籍,那么整個社會將會被一股浩然正氣所充盈。這才是《論語》這類文學經典久盛不衰的原因,才是我們學習它的價值所在。
【讀論語有感(合集15篇)】相關文章:
讀養花有感(合集15篇)03-27
讀《狗》有感(合集15篇)03-26
讀《故鄉》有感合集15篇03-29
讀圍城有感合集15篇03-28
讀《皮囊》有感合集15篇03-20
讀《讀者》有感(合集15篇)03-19
讀《挑山工》有感合集15篇03-16
讀《吶喊》有感(合集15篇)03-11
讀《生命》有感(合集15篇)03-11
讀贊美有感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