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蘇菲的世界》有感【熱】
讀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體會,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蘇菲的世界》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蘇菲的世界》有感1
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當你面對這兩個問題時會怎樣回答?確實,我第一次看到時不知該怎樣解答。有的人認為這樣的問題幼稚,沒有任何意義,但現存的每一件事物必然都有個開始......
因為生命會結束,很多人覺得命運的不公,也許“唯有清晰的認識到有一天終將死去,才能夠體會活在世上多么美好。”大多人只有理想照進現實時,才看得到生命之光。其實,“生與死正是一枚錢幣的正反兩面,不斷翻來轉去,當一面變得更大,更清晰時,另外一面也隨之變得大而清晰。”
在讀《蘇菲的世界》之前,我以為哲學是一門不切實際的學科,但我讀過后才發現其實是最貼近現實生活的。我認為,科學與哲學之間是相輔相成的,失去了哲學,努力追求似乎都失去了意義!
我確實無法真正領略到世界和生命最初的意義和起源,但身為一個活著的人,應當為自己的生命負責。不能碌碌無為,至少為一個小小的目標奮斗過,至少在風雨兼程的路上拼搏過。一個軀體若是沒有靈魂,他不可能走得長久,幸福。
哲學家說人不能只靠面包過日子,每一個人都需要愛與關懷,不過除了這些以外還有一些東西是人人需要的,那就是明白我們是誰,為何會在這里!這是自古以來人們都在爭論不休的問題,但卻找不到唯一的解答。但我們可以努力地活著!也許問題的答案更本不重要!也許到了人生的某一個階段,我們會找到屬于自己的答案!而現在所能做的,就是努力成長,學會勇敢。盛開在荊棘里的花,撲鼻的芬芳才會飄得更遠,更久...... 《蘇菲的世界》是我讀的第一本關于哲學的書籍,對于看似遙遠的哲學我也有了新的理解與感受。我一直認為做人要單純,其實哲學也是一種單純的思維吧!當你逾越了哲學上的關系,人生的體會又會更深切吧!單純是一種態度,我單純,所以我勇敢!當你開始仔細解答“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時,我想你的生命會讓你感到哲學是怎樣的一種態度......
讀《蘇菲的世界》有感2
對于哲學問題的思考,也許是那些哲學家們做的事吧!但對于那些問題會讓我覺得稚嫩又深奧,關乎世界和宇宙是如何戶生的?還有我是誰之類的問題?估計沒有人知道真正的奧秘。
蘇菲不斷地收到了一些不太尋長的來信,甚至她不知道是誰把它放在信箱里的。第一封信寫的是“你是誰”?蘇菲對著鏡子思考了很長時間,卻沒有答案,那活著的意義是什么呢?生與死是一杖錢幣的正反兩面,“如果你沒有意識到人終將會死去,就不會體會活著的滋味”,生命是何等可貴。
蘇菲在艾伯特的指引下,一步步向哲學靠近,她對哲學充滿了好奇心,她不認為這一種枯燥乏味的東西,帶領你探索這一切的一切。不管什么事情,只要你保持好奇心,你會覺得任何時候都有興趣去研究,所以蘇菲在對哲學的研究中充滿了幻想。書上有一句話叫“他們在那兒覺得非常安適,因此不愿再冒險爬回脆弱的兔毛頂端,唯有哲學家會踏上此,危險的旅程,邁向語言與存在所能達到的頂峰”。
所以,對于這些哲學的問題,也許沒有人知道它的奧秘,但,保持一個好奇心,會讓看到的、想到的都富有情趣。
讀《蘇菲的世界》有感3
蘇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是理所當然,這部哲學書讓人懷著對生命的崇敬和對人生的思考,讓我們在經營生活的同時學著成為一位思想家。“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這兩個聽起來簡單卻神秘莫測無法回答的問題你想過嗎?這本書常讓我讀到一半便問題重重,不得不再仔細地回頭。卻也大大地激發了我的好奇心就好像在讀一部偵探小說,腦海中不斷映出“為什么?”。
百科全書上寫有人信仰上帝的存在,可是“上帝是否存在?”很多人說人死后靈魂會升上天堂,可是“人死后是否還有生命?”沒有書籍能夠回答,除了我們思考、思考、再思考。
有哲學家說人死后會透過某種形式存在,要不就不再存在,如果我認為人死后會住在一顆星星上,會活在一朵云彩中,當我們敲開每朵云,可以拜訪這朵云的主人嗎?這樣帶有好奇的思考還叫哲學嗎?亞里士多德說“人與動物有許多相同的特征,但最明顯的不同是:人會思考。”
哲學的種種問題被每一種文化關心著,歷史上,有不同的人對這些問題提出過不同的答案。哲學家如同魔法師,用自己的想法,好奇而產生的念頭給出不唯一的答案。所以喬斯坦·賈德說:“成為一個優秀哲學家的唯一條件就是要有好奇心。
嬰兒,剛剛落于這個世界,對于周圍陌生的一切都好奇著,她們閃亮的瞳孔正向世界傳遞著“為什么”,可惜的是嬰兒不會寫,不會說,不然一定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他們只需提出問題就好,都說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困難得多,提出問題是一種創造力,是一種好奇心。
在我們一天天長大時,似乎對世界開始習慣,認為一切理所當然,其實不然,這是我們缺乏了嬰兒時代的好奇心的一種表現,我們缺乏了提出好奇心的能力,所以哲學家比常人所多的只是孩子的視角。
當你在鋼筋混凝土中來回穿梭,在城市喧嚷中來回奔波,是否要靜下來,找回一份好奇心,思考哲學問題,不再認為世界的理所當然呢?
讀《蘇菲的世界》有感4
讀這本書之前,《蘇菲的世界》這個書名給我帶來的感受并不是小說題材的文章,而更像是《安徒生童話》這樣的童話的文章。
閱讀之后,我才發現,它就像《寂靜的春天》一樣,文章內容和書名給我的的第一印象截然不同。讀下來,《蘇菲的世界》給我帶來的感受就是“哲學與邏輯”這兩個詞,故這本書對我的吸引力非常大,我很喜歡里面的句子,就是那些常常出現的哲學性句子,蘊含著很深奧的道理,而我也樂于去收集它們。
《蘇菲的世界》從開頭講述小女孩上學的路途,到后來更加深層的事件,故事開始的非常平凡,一個小女孩去上學,你可能都開始認為這本書就是講這個女孩的日常的生活,但到紙條,到神秘人的出現,這一個個匪夷所思的人和物,展開了這本書的真正威力,那些事物就是作者設下的一個又一個伏筆,你知道他會派上用場,但你就是不知道他會派在什么東西上,但不管放在什么事物上,他總是按著邏輯來,絲毫沒有凌亂,就是這樣的未知,牽引著讀者繼續讀下去,戀戀不舍地讀下去。
充滿文學性和哲學性的文字,道出了每個經歷不同的人的生活經驗,而文中,許多人物都講出了讓人驚異的哲學道理,這些道理有的懸而未決,還充滿著疑問,有的比較直白,但也不是一眼就能看明白的,不管怎樣,他們也都牽引著讀者繼續思考下去,讓我們去思考這句話的道理,而這些思考,則帶我們進入了作者想要表達的文中的場景。
讀完這本書,我發覺,如果沒有讀這本書,我可能真的會像書中寫的那樣認為世界的存在是理所當然的,體會不到世上的美妙,也不會有這么多哲學的思考,書中還有一段,我印象很深,那就是對“我是誰”的思考,我們自己就單純的是自己的主人嗎,但是在我思考這個問題時,我就已經做出了答案,但是自己卻還是在思考著,想著要是自己是蘇菲,而身邊出現一個像作者一樣的指路人就好了。
讀《蘇菲的世界》有感5
《蘇菲的世界》是一本文學性很強的哲學書。它的主要內容是:以蘇菲不斷受到一位神秘人寄來的信件為線索,從哲學的角度向人們解釋了世界盒大自然等的形成與發展……告訴人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是一個怎樣的世界。
日記
本來哲學是比較枯燥乏味的,但《蘇菲的世界》一書卻截然不同。它在向讀者講述哲學的同時,運用了生動的語言來描繪了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使讀者閱讀時產生一種像讀偵探小說般的心情。書中刻畫了一個勇敢,聰穎的少女——蘇菲。因為追求哲學,就一定要有好奇心,這正是蘇菲最大的特點,所以我覺得作者刻畫這個人物的用意就在于此。
為了向人們解開世界歷史之謎,書中涉及的內容很多。從遠古羅馬到現代,在每一個不同時期,有哪些為社會做出突出貢獻的哲學家,他們主要討論的題目是什么,一些哲學家的經歷和遭遇,這本書都詳細地為人們做了講解,仿佛整部世界哲學史在你面前演變了一遍。它內容廣,但并不紊亂,書中內容分成許多章節,每節題目都點出了該章節內容的中心,或深藏或巧露;而每一節內容都會闡述幾個問題。這樣的分節使人讀后更容易消化,也更容易理解。
書中講述了不少的人生道理,使我獲益良多。而它所講述的有關哲學的知識,開闊了我的視野。其實當中的道理很多問題我也曾想過,但這些問題都在頭腦中一閃而過,因為我覺得它對我來說實在太陌生。當我讀完此書后,我覺得一個生存在世界上的人,連世界從何而來也不知道,也不曾去想,未免有些幼稚。
其中,使我感受最深的是有關雅典哲學家蘇格拉底的故事。大約在公元前三四百年左右,出現了一位對歐洲思想有重大影響的人物——蘇格拉底。他的高明之處在于人談話能夠不斷揭露人們思想上的弱點,令人可以領悟哲學的真理。然而對某些人而言,這樣的談話無疑是當眾出丑,并成為眾人的笑柄,對于那些有頭有臉的人,這就難以接受。公元前399年,他被指控“宣揚新的神明,腐化青年人”而被處以死刑。它本可以懇求陪審團手下留情,免于一死。但是他沒有這樣做,因為他重視良心與真理,到生命結束也是為了真理。他那種為了真理而戰,為真理而犧牲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他使我更深切的體會到死有“輕于鴻毛,重于泰山”這句話的含義。
《蘇菲的世界》一書使我覺得世界上還有很多事情等著我們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使永遠也揭不完的,從前的哲學家為我們解開了不少世界之謎,使后人變得聰明起來;我們不也應該向他們學習,運用哲學的觀點揭開自然與人類社會的奧秘,也為我們后人做一點事嗎?
讀《蘇菲的世界》有感6
哲學一直是我談之色變,聞之避之的,總覺得太深奧、太枯燥晦澀又比較“無用”,所以除了上學時接觸的那點什么馬克思主義哲學,知道那么一丁點王陽明、柏拉圖,基本屬于“哲學盲”。但閱讀《蘇菲的世界》,可謂給我補上了很好的一次哲學入門課。
這本書最與眾不同的是,以小說的形式,通過一名哲學導師向一個叫蘇菲的女孩傳授哲學知識的經過,揭示了西方哲學史發展的歷程。體裁上算是一本關于西方哲學史的小說。鑒于對哲學著作的敬畏之心,閱讀之前先百度搜索了簡介及相關資料,有評論說:“該書是20世紀百部經典著作之一,它不僅能喚醒人們內心深處對生命的敬仰與贊嘆、對人生意義的關心與好奇,而且也為每一個人的成長——使生命從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而進入覺悟之境,掛起了一盞盞明亮的桅燈。”這更堅定了我認真讀完的決心。
遺憾的是,一開始還是讀的有些懵,一直朦朦朧朧,不清不楚的感覺。可以說是開始跟隨敘事者堅持每月一本書悅讀以來最艱難的一次,無論是整體還是局部都無從理清思路,只能在一些細枝末節的地方有所認知、觸動和感悟,好像真正陷入了閱讀的瓶頸期,尤其是在聽完周六線上書吧董艷老師的精彩分享之后,那種巨大的差距感讓我更加焦慮,那種感覺真的很不爽利,也是這篇讀后感一直拖到現在的原因。但我知道,我們要想真正讀有所獲,必須跳出閱讀的舒適區,接受新的挑戰。今天,盡管還是懵懵懂懂的讀完全書,盡管感悟還是不系統不條理,但我想,收獲還是蠻多的,有必要擷取一點呈現出來,以觴讀者,順便完成讀后感的作業。
本書從蘇格拉底時代到薩特,以及亞里士多德、黑格爾、祁克果、柏拉圖等人的思想都通過作者生動的筆觸躍然紙上,很多哲學思想理論帶給我很大的觸動。在第一章“你是誰”一節中,涉及到蘇菲自我認知、思考活著的意義時,有這樣一句話:“如果你沒有意識到人終將死去,就不能體會活著的滋味。”看到這句話,我立刻想起十多年前讀過的一本書《人都是要死的》,快速翻找,竟然找到了當時手寫的長長的讀后感,再次捧讀那些觸動人心的文字,感覺好熟悉,好親切!
生與死,人為什么活著,活著的意義是什么?諸如此類的哲學問題一直很困擾人們。很多時候,我們會認為永生是一種幸福,但書中的主人公雷蒙.福斯卡正是因為有了不死的生命才永遠失去了真正的快樂!因為他的不朽而飽嘗了太多的戰爭、流血、屠殺,看到了太多的衰老、死亡、腐朽;也正因為他的永生才使他一切的奮斗和貢獻都失去了意義,甚至變得毫無價值……的確如此,試想,如果一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如果我們能清楚的意識到人終將死去,那么無論是勇敢的橫渡湖泊還是身先士卒沖鋒陷陣,才會讓人欽佩,因為那是在冒著生命危險,那是一種犧牲奉獻的壯美!倘若你根本不會失去生命或者根本意識不到人終將死亡,即使你一樣的慷慨大度,勇敢無畏的奉獻和付出,但相對于你永生的生命來說,這些犧牲、付出又算得了什么?難怪作者在書中說:“永生就是一種天罰!”“人可以征服饑荒,可以征服瘟疫,人可以征服自己嗎?”這樣振聾發聵的叩問真的震撼人心!估計人若能征服自己,那么福斯卡也應該絕不會喝下長生不老藥了!
《人都是要死的》一書中卡利埃的一句“您是誰?”讓福斯卡感到一種早已忘卻的灼痛,正是這一最簡單又最難以解決的哲學問題使他原有的生命又在他周圍形成!當然也帶給他無盡的思索和探問:生與死意味著什么?一個永生的人連膽怯的權利都沒有,一個永遠不會死去的人,無論經歷過多少、收獲多少,相對于無終止的一生,也只不過是一只飛蟲、一朵水花、一只螞蟻,僅此而已!真的,沒有人能和時間故弄玄虛,阻止他繼續流轉,沒有人能跨越生死界限,沒有人能窮盡自然的奧秘,更沒有人能獲得永生,因為你獲得永生的同時也永遠的遠離了人類,已經孤獨的死去!
正如《蘇菲的世界》中,一開始的蘇菲被“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等問題深深困擾著,但她也清楚的意識到有一天她終將死去,她才能夠體會活在世上是多么美好;她才堅定的認為:“如果你沒有意識到人終將死去,就不能體會活著的滋味。”也才開始在神秘老師的引領下一步步的探尋“世界從何而來”、“哲學是什么”、“人為什么活著”……才開始一點點的明白:“沒有任何事物會來自虛無”、“所有事物都是流動的,變化發展的”,“萬物中皆含有各物的一部分(整體存在于每一個微小的部分中)”,“最聰明的是明白自己無知的人”……
當然,毫無疑問的,我也跟隨蘇菲,跟隨神秘老師雖懵懂但也收獲頗豐的開始觸到了許多哲學的根須,多了許多探問和思索。
正如有人說:《蘇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也是夢的世界。它將會喚醒每個人內心深處對生命的贊嘆與對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懷和好奇。
原來,哲學可以這樣讀!感謝喬斯坦·賈德的《蘇菲的世界》,我想,既然已經打開了一扇窗,一定會有更多的哲學之光照進來。
讀《蘇菲的世界》有感7
自從讀完《蘇菲的世界》后,我深刻的意識到想象力和好奇心的重要性。
《蘇菲的世界》是一部充斥著哲學和童話性質的一本小說。這本書介紹了許多歷史上的哲學人物并講述了他們各自的主義和成就。讀完這本書我思考,為什么是那些人能夠獲得如此成就而卻不是其他人,我想那便是因為他們有好奇心、他們熱愛發問并有無盡的想象力。
試想,若是沒有了想象力和好奇心,牛頓要如何發現萬有引力、若是沒有了想象力和好奇心,達爾文又如何完成他影響世界的《進化論》、若是沒有了想象力和好奇心,怎么會有那么多類似“地球從何而來”一樣引人瞎想令人沉思的問題、若是沒有了想象力和好奇心,我們人類又如何會有至今一樣的進步。不,不會有的,若是沒有了想象力和好奇心,那一切的一切都不曾會存在。
想象力和好奇心是一切創造和進步的基礎,我們的未來定也能在這兩者的推進下不斷的發展、不斷的產生新的理論和概念。
在此我也向各位朋友推薦《蘇菲的世界》,相信特殊的感受。
感謝《蘇菲的世界》讓我再次有了那無限的遐想!
讀《蘇菲的世界》有感8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翻開了《蘇菲的.世界》這本書。最初,我并不知道這是一本哲學書,讀后,我就被它的文字深深地吸引住了,不由自主地跟隨著主人公蘇菲的腳步去探索一個神秘的哲學世界。
這本書講述了一個名叫蘇菲的十五歲少女接二連三收到一些神秘的來信,并開始在她的導師艾伯特的指導下開始研究哲學。隨后他發現周圍的一切都變得十分古怪:魔鏡,叫她席德的艾伯特,寫著生日祝福的香蕉皮,會說話的漢密士.......這些接踵而來的怪事讓蘇菲只能一步步走下去,后來她明白了自己只是存在于席德的世界里,這也一直影響著蘇菲和她的生活,最終她接受了自己的身份,與艾伯特一起逃離了那個書中的世界,來到了席德的生活中。
這本書包含了至少三個敘述者,分別是哲學家艾伯特,蘇菲和席德,他們從各自的角度觀察和描述,構成了一部有副調結構的小說,這個故事是虛構的文本,同時這個虛構的文體又存在干一個更大的虛構文本之中,即席德的世界,而作為讀者的席德其實也不是真實的。這一切讀完之后得仔細回味一番,才能理清線索。
合上這本書,我不由得思考起來:“我思故我在。”我是誰?我真的存在嗎?倘若有一天你的名字由“蘇菲”被改成了“麗麗”,那么你到底是蘇菲還是麗麗呢?我們早已習慣于“我就是我”這個觀點中去了,所以“我是誰”這個問題真的令人很困擾,書中說“存在即是合理。”那么我們所有人便都是這樣合理的存在了吧。關于存在,我認為我們只是存在于這個暫時的時間和空間內,但很多年過去,滄海桑田,時過境遷,那個時候渺小的我們就像一粒沙子融入了大海,這個歷史長河中我還存在嗎?或者說我存在過嗎?這種奇怪的想法是我在讀這本書前從未有過的。
哲學有很多東西等待著我們去探索,我們要像書中所說的那樣,無論何時都要懷揣著一顆好奇心去看世界,你就會發現眼前的一切與以前有多么不同。
讀《蘇菲的世界》有感9
沉睡良久,我們忽然醒了過來。
從“現實”這個夢境,醒來到“被思考的現實”,世界漸漸有了一個輪廓,一切開始看清楚。
——題記
讀完這本書是在我十三歲零九個月的冬天。一個因為清醒而顯得有些凜冽的濕冷冬天。
期末考試結束那天,放學回家的公車上,滿座,我站在那里,手拉著扶欄,用一種平靜的姿勢。車身略微有一點搖晃,白色的車身外殼被雨點敲打著,傳遞著細密瑣碎的聲音。
車廂內溫暖而濕潤的氣流和嘈雜柔和的人語聲融會在一起。可以感覺到,細微的血管在體內跳動,突兀的存在,但是非常溫和。就像車窗外冬天的冷雨。
然后我仿佛逐漸地聾了一般,聽不見車廂里嘈雜的人語聲,非常之寂靜。但是可以非常清晰地聽到,感受到,冬日潮濕的雨點打在車身上。
我安靜地直視著玻璃窗,外面布滿了雨點,透明淡青的顏色。偶爾兩滴滑落,拉開長長的痕跡。
“我們太過于習慣這個世界,以至于不再對它感到驚奇了。”
這句讓人如夢初醒的話,出現在《蘇菲的世界》的前面幾頁,作為一本哲學啟蒙書,這開頭真是微妙而精彩。對于在現實世界中逐漸被忙碌磨得粗糙遲鈍的人們來說,思考身邊這一切,似乎有些浪費時間和不切實際。
實際而忙碌地去生活并沒有錯,但一切微妙而深刻的思想和感受,都來自于細致的思考和體驗。
海倫·凱勒在自傳中曾寫到過這樣一段話:
“有時我會試探我的非盲的朋友們,想知道他們看見了什么。最近我的一位非常要好的朋友來看我,她剛剛在樹林里走了很長時間,我問她看見了什么。‘沒什么特別的。’她回答說。如不是我早已習慣了這樣的回答,我也許不會輕易相信,因為很久以前我就相信了有眼人看不見什么。
我問自己在樹林中走了一小時,怎么可能什么值得注意的東西都沒有看到呢?而我一個盲人僅僅通過觸摸就發現了數以百計的有趣的東西。我感到樹葉的對稱美,用手摸著白樺樹光滑的樹皮或是松樹那粗糙的厚厚的樹皮。春天里我滿懷著希望觸摸著樹枝尋找新芽,那是大自然冬眼后醒來的第一個征象……”
人們對于自己身邊和擁有的事物,常常會覺得習慣和忽視,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是一種殘疾,一種麻痹。
而世界上總有一些人,畢生像個孩子一樣敏感好奇。他們不安于眼前的世界,神經質般地不斷求索,他們尋找著自然的法則,對于人文世界有著最高的關懷。
外貌丑陋的蘇格拉底不知疲倦的思索和謙遜溫和的靈魂不斷發問,相信真善美的柏拉圖書寫著自己的洞穴神話和理想世界,巴洛克時期和文藝復興交接下誕生的偉人莎士比亞讓世界的真假撲朔迷離,笛卡兒、洛克、史賓諾莎、休姆、柏克萊、盧梭、伏爾泰、康德、黑格爾、佛洛伊德……
他們都是哲學家,他們都敏感地意識到了生命這個龐大而神秘的存在,也意識到了溫柔緊密圍繞在身邊的這個匪夷所思的世界,他們是思考者,他們是實踐者,是時代精神偉大的推動者和建立者。
世界和生命的意識形態在漫漫的哲學史上不斷奇幻地彎曲、翻覆、跳躍、變形。真相是什么?最終是否有一個真相等待它們的回歸?可能世界已經“是預先被闡釋的,就像化好妝匆匆赴約的女人”?
真相可能永遠不被解答。
但是,思索的過程,已經幫我們建立了一個更高的精神世界。
車廂搖晃著。溫暖潮濕的氣流讓人心中靜好。
嘈雜柔和的人語聲或許并不是消失了,只是被排斥在主觀意識之外。細密的雨點以難以置信的頻率溫和地敲打著車身。我只是靜靜地直視著玻璃窗。
車窗玻璃外布滿了雨點,透明淡青的顏色。偶爾兩滴滑落,拉開長長的痕跡。
那樣的透明痕跡,仿佛是無規律可循。
但是,有了過去的軌跡,未來,也大抵有了輪廓吧。
簡評:人們往往對身邊的一切麻木而遲鈍,置身于大千世界如同生存在夢境之中,久眠不醒。作者受《蘇菲的世界》的啟蒙,作了一次心靈的遠足,雖然最終無法揭示存在的真相,但這種精神之旅,無疑是有益的,它可以幫助我們試圖建立一個超越于現實的“更高的精神世界”。基于這樣的認識,作者從一次乘車的感受寫起,在一片嘈雜中有如此寂靜的觀照,這正是對思考之價值的生動圖解。因此,與其說這是一篇讀后感,不如說是一個思想者的心靈獨白:它引著我們超越于“夢境”般的現實,走向被思考的現實。一是現實的存在,一是精神的家園。
讀《蘇菲的世界》有感10
這是一本關于哲理的書,我開始是被它的名字所吸引。我認為這會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書。
我開始并不知道,這本書是講些什么的,當我看到第一章,我便知道這是講哲學,每當我看到一個問題,我也會思考,但往往都是以失敗告終,就比如,第一個問題“你是誰?”我當時的第一個回答就是,我就是我,但蘇菲卻比我們想的還要多,她還聯想到了其他的一些事物。比我們想的還要深入,還有“世界從何而來”“哲學是什么”“奇怪的生物”這些問題把我弄得暈頭轉向,使我對這本書沒有了興趣,讓我接著讀下去的是那個寄信胡神秘人,她是誰呢?為什么要寄信給蘇菲呢?
我繼續的往下讀,后面的內容并不象前面那樣難以解讀,而且越往后面讀,我就覺得我的四周被金燦燦的陽光照著。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那次雅典之旅。艾伯特的穿越和雅典兩千四百年前的樣子,使我大吃了一驚,我當時的思想是和蘇菲一樣的,這是不是在拍電影呀!怎么會有人一下子就回到古代的雅典呢?可能是在做夢,對于雅典之旅,這就像是在講一個故事,讓人通俗易懂。
這本書講了許多關于哲理的知識,都發生在我們身邊,但我們都沒有提出疑問,并認真思考過。哲理是一門很復雜又是很簡單的一門學問,但這門學問最重要的就是動腦筋和不論遇到什么事情都會認真思考,直到尋找到答案,我們應該學習蘇菲那種愛思考,堅持不解的精神。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懂得思考,而且都深入的去探究,那這個世界的知識分子肯定會比現在多得多。《蘇菲的世界》帶給了我另一種感覺,一種難以解說的感覺,就好像如果你站在宇宙,你就是宇宙中渺小的塵埃,你非常地想去探索,但宇宙太大了,不論你怎么努力,永遠都觸碰不到它的邊緣,既然望不到邊,那就讓我們更加努力去探索吧
讀《蘇菲的世界》有感11
《蘇菲的世界》是喬斯坦·賈德的一本非常有哲理的哲學小說,讓我讀后深有感悟。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哲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不僅枯燥,而且非常難以琢磨。但是自從我讀了《蘇菲的世界》之后我的想法就改變了。
《蘇菲的世界》是通過一封封神秘而又引人深思的來信把我深深的吸引,帶領我走進哲學的王國,遨游哲學的世界。每一個個深奧的問題,經過深深地思考,去領悟哲學的道理:
一、我是誰?
“我是誰?”這是蘇菲收到的第一封神秘的來信,從此引發了她對身邊一系列事物的思考甚至對整個世界、宇宙的思考。
雖然很少有人真正的思考過這個問題,因為每個人都習慣了“我就是我”的想法,但是如果你的名字由“蘇菲”變成了“菲蘇”,那么你到底是“蘇菲”還是“菲蘇”呢?有時候我也會想“我到底是誰?又為什么會存在在這個世界上呢?”書上說:“存在即是合理”,意思是說存在的是合理的,不合理的就不會存在,因此我便這樣合理的存在了吧!
就像我站在魯迅的故居里,魯迅先生曾經在這里生活過,而我又站在他曾經生活過的地方,突然之間我感覺人活著是件多么美妙、神奇的事啊!而這個世界又是多么神秘啊!
二、要有好奇心
書中來信的神秘人說過:“要想成為一個優秀的哲學家,,只有一個條件——要有好奇心。”是啊,我們學習要有好奇心,做事要有好奇心,活著更要有好奇心,有了好奇心才能懂得更多的東西,可見有好奇心是一件多么可貴的精神啊!
許多人小時候就有好奇心,但是長大了之后,想法現實了,也漸漸習慣了這個世界,認為什么都是應該的,卻丟失了好奇心;此時此刻,我也悲哀的發現我也正漸漸的習慣這個世界,認為有些事都是理所當然的,沒有奇跡,沒有懸念,更沒有什么魔法,一切都是真理,一切都存在了,一切都是合理的,那邊不用再去思考,不用去求知,不用有好奇心。
有人說過:“每個孩子都是哲學家”,我想這也是因為每個孩子都還沒有丟失最初的好奇心吧!
三、沒有至善至惡
大家都認為世界上有善良和邪惡,而那些神話、電影、戲劇、演義都在極力地宣誓“邪惡是永遠戰勝不了正義(善良)的”、“正義(善良)必勝”等等,,漸漸地人們也被這些看法所“感染”了,認為好人就是代表正義(善良),壞人就是代表邪惡,我也是這樣想的;可是當我看完書中第三章后,我的看法就變了。
我跟著蘇菲的步伐,深深地思考,發現原來這個世界上并沒有至善至惡,而這些善惡都是取決于人們對事物的看法。如果大多數人認為某種事物是好的,那么這種事物就會被推崇為善的代表,反之就會被人們唾棄為惡的代表。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的思想也會發生變化,任何事物無論是至善還是至惡,似乎都不是真實的,所以我認為世界上并沒有至善至惡。
……
說實話,哲學實在是一個太大的課題,讓人不得不去不斷地深思,而我就好比一個剛剛步入哲學這個金色殿堂的小孩子,世界太大,而我太小,我就如那布滿夜空的星塵,但是,我相信,我總有一天也會成長起來,也會沿著哲學的階梯,一步步地爬到處,去仔細地審視哲學這個大世界的!
讀《蘇菲的世界》有感12
很早就見過這個書名,《蘇菲的世界》,我一直以為就是類似人物傳記的一本書,我還猜測里面記敘的事情就是一個名叫蘇菲的女孩,她的獨特人生傳奇如是等等,我孤陋寡聞了。可是說實話,這個書名并沒有吸引我。而會開始看這本書在于我聽說了它是一本哲學入門書,于是帶著我對哲學的似懂非懂,想從其中找尋到更多哲學的智慧,所謂啟蒙,那一定更好理解的,所以值得翻一翻呢!
翻開書的那一刻,我就被蘇菲稍顯詭異的生活經歷所吸引,通讀全書,發現這就是作者傳授哲學的一個絕佳的構思,很多人都說哲學枯燥乏味,根本就沒有心情去閱讀,因為它晦澀,讀起來似乎比閱讀古文還要詰屈聱牙,甚至更可惡的是,你每個字都認得,可是組合起來你就會傻眼,但是作者JosteinGaarder卻換了一種方式讓你去學哲學。
生活處處是哲學,可是為何大家一談到哲學都覺得“毛骨悚然”呢,我覺得是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使得人們根本不愿意停下來思考片刻,哲學所設計的問題,類似“你是誰?”我想這個問題的不確定性就給了我們很多思考的余地,可是人們很少去想。
這本書通過哲學家給蘇菲上哲學課的形式給我們介紹了很多哲學家的哲學思想,例如我們耳熟能詳的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尼采……當然還有很多,從伊甸園到黑格爾,再到馬克思,回到近現代的哲學,如此種種,信息量很大,我不敢說每位哲學家的哲學思想我都理解,因為有些確確實實不是看了一遍就能理解的,這本書里有三個敘述視角:蘇菲,席德,艾伯特。故事蹊蹺,蘇菲和席德,這兩個一樣大小的姑娘,仿佛就要被困惑而分不清自己是誰了,到底是小說主人公還是現實中的人,她們困惑,不過強烈的欲望促使她們去學習,不斷地學習,你會發現哲學就是使人智慧的一門學科,是理之源,萬物之解釋都可從哲學之中找尋答案。
因為學生時代就或多或少的接觸過有關哲學的知識,例如尼采的“上帝已死”,蘇格拉底的“產婆術”,歷史書,高中這政治哲學篇里也學過哲學相關的知識。因此,在看此書的時候,很多時候會產生共鳴,再加上它并非一本純理論的哲學書,所以看起來還是不錯的,每次作者講到一個人物,如果不好理解了,通過蘇菲的視角來通俗的解釋一遍,這時你便恍然大悟。
這絕不是看一遍就可以的書,需要多讀幾遍方能理解更多更深的東西!哲學任何時候都不會過時。
讀《蘇菲的世界》有感13
輕輕推開哲學的大門,學習的又一扇窗正向你打開。
你是誰?
世界從哪里來?
簡短的兩個問題,卻讓人一時難以回答,萬般思緒涌上心頭,可以得到無數種答案。這也讓14歲的蘇菲在“哲學家”艾伯特的引導下開始思考,并從這兩個問題中一點一點深入下去,思考一些哲學大師所提出的根本問題。
從古至今,在歷史的長河中,一次又一次的出現思想上的巨星,他們所作的思考對后人有著深遠的影響,一次又一次的劃破天際,打破沉寂。蘇菲對于哲學的認知,還要從一封匿名信說起。信中只問了開頭的兩個問題,就這樣,在一位哲學家的引導下,她開始思考這些問題。
起初,艾伯特只是用寫信的形式來為蘇菲進行哲學課程。從古希臘的自然派哲學開始說起,不,是從哲學根本開始說起。艾伯特曾這樣說:“這個世界就像魔術師從他的帽子里拉出一只白兔。只是這白兔的體積極其龐大,因此這個戲法要數十億年才能變出來。”
哲學永遠不會像世界上的其他事物一般,總覺得這是應該存在的。哲學的存在,就是讓我們學會思考事物的本質,為什么會是這樣或那樣呢?只有感受到世界的與眾不同時,這樣的人才能被稱為是哲學家。他們的思想,如同浩瀚無垠的宇宙中的一顆明星,發出萬丈光芒,照亮了全世界。
“那轟然一響,我們也是星塵……”
我們也是星塵。
我們同星塵一樣,在宇宙中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可貴難得的發出光芒。但它終將會逝去,隨輕煙一同散了。
走進它,了解它,就能打開新世界的大門。
讀《蘇菲的世界》有感14
文學是無數語言文字拼湊而成的藝術,科學是無數定理定律的知識體系,美學是無數人對現實的感覺所組成的審美意識,而哲學,我覺得它是無數個世界的概括與總結。
在現實生活中,很少有人提到哲學,也很少有人討論哲學。在大學里有那么一句話:選擇哲學,等于待業。這句話說明了哲學這條路是條死胡同。在以前我對哲學從來沒有什么概念,也從沒接觸過,但閱讀了《蘇菲的世界》之后,我總算明白哲學并不是那么陌生,其實生活中無處不在,不論是文學、科學、美學等等它們都有哲學。
印象最深的就是開篇蘇菲收到收到了一封信,里面只有一個問題:你是誰?多么奇怪的問題。我也在一直思考這個問題。這個問題看似很簡單,卻又似乎永遠沒有答案。我是金介媛?還是說我是一個生活在銀河系里的地球上的中國廣東廣州的人?但是在這個世界上叫金介媛的已經不知道有多少個,在未來還會出現多少個,他(她)們都叫金介媛,但是就是我嗎?而在廣州又有成千上萬的人他們就可以替代我么?答案顯然不對。在思考了很久之后我只能回答說,我就是我,除此之外找不到任何詞匯來說清楚“我”是誰。就這么一個問題,便把我吸引進了哲學的世界里,它是多么神秘,多么有趣,我似乎永遠也捉摸不透它。
在書中我分清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我認識了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黑格爾、笛卡爾、佛洛依德等等著名的哲學家。記憶中最有趣的一句話就是法國哲學家笛卡爾所說的一句話:Cogito,ergo sum. 這句法語翻譯成中文也就是:我思故我在。
我思故我在。根據字面上的意思很容易理解。意思就是,因為我思考所以我存在,可是笛卡爾為什么要說這么一句話呢?笛卡爾是當時懷疑論者的代表人物,他懷疑這世上的每一樣東西,但有一件事是他絕對肯定的,那就是他一直在懷疑。也因為他一直在懷疑,所以他無時不刻的在思考,而因為他必然是在思考的所以他也一定是個思考存在者。用自己的話來說也就是那句,我思故我在了。
但是這個時候我又有了新的疑問,為什么思考的就一定是存在者呢?不思考難道他就會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么?之后我便用我哲學的頭腦解開了這個疑問。
我原本以為哲學是一門完全不切實際的學問,一門枯燥乏味的學問,但是當我讀完整本書之后,我才發現,其實哲學是最貼近生活的,它就是關于每個人心中的問題的學問,只有哲學才可以打開每個人心中的那個世界,只有哲學才可以解釋我們心中的那些,善與惡、美與丑、生與死。
讀《蘇菲的世界》有感15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地方, 一本書也是如此,一件事物之所以備受人喜愛,定有它自身的獨特,一本書也是同樣,令人深思,發省,覺悟,然后承前人之志也。
其實在老師的推薦前就曾聽說過這本書, 第一反應只覺得名字很奇妙,……蘇菲是誰……她經歷了什么……她的世界怎么了………她是個怎么樣的人………帶著種種疑問,我打開了那本帶有綠色的大門,準備開始探尋一個奇妙女孩的世界。
“伊甸園”“魔術師的禮帽”“神話”“命運”一個個有趣的篇名帶我走進蘇菲一個個奇妙的一天,由一位不知來自何處的哲學大師引領著我們,走進一個個奇妙的時空,我們瀏覽了西方哲學文化的發展史由古希臘時期的蘇格拉底,薩特,由對哲學的一片空白到揭開了哲學的神秘面紗,我仿佛也參與其中來,共睹這其中之奧秘。
“你是誰?”“ 我是誰?”故事開頭作者就給予了我們這個疑問,令人深思,我也一樣,常常縈繞于我的心尖,久久無法散去,我上網找尋了一個可以解釋的答案:弗洛伊特曾提出的一個概念:本我 自我 超我。這或許可以解釋這兩個問題,本我是內心的自己,可以無拘無束 追求自由;自我是思想中的自己,用自己的認知思考問題;超我是現實中的自己,處處受著大大小小的拘束;這三個自己都是我,我是這三個的結合體,這聽起來也許有些難以理解,但作為這個世界一個獨立的個體,這大概是最好的詮釋了吧。
我們在書中相遇,彼此相逢,彼此問候,明白了這個世界像一個魔術師的禮帽,而我們是這禮帽里的兔子,我們對世界的了解還太少太少,更需要仔細的觀察思考,保持好奇,別讓世界改變了那個“本我”。雖然隔著一個時空,也能與你對話,讓你明白這中間的道理,這,也許才是她的世界奇妙之處吧。所以用閱讀,來一場跨時空的對話吧。
【讀《蘇菲的世界》有感【熱】】相關文章:
讀《詩經》有感【熱】03-27
讀邊城有感【熱】03-21
【熱】讀《詩經》有感03-20
讀背影有感【熱】03-15
讀《去年的樹》有感【熱】03-24
【熱】讀《閃閃的紅星》有感03-23
【熱】讀《皇帝的新裝》有感03-17
【熱】讀《神筆馬良》有感03-29
讀《哈利·波特》有感【熱】03-28
【熱】讀《快樂王子》有感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