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三字經有感(合集15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三字經有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三字經有感1
經歷了多少滄海桑田,經過了多少風風雨雨,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一直毅力于世界之巔,源遠流長。其中以少兒啟蒙讀物《三字經》為代表的作品最為典型。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三字一句、含義簡單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但至今為止還未探索出這本書的作者,即使如此,有些人們也把它譜成曲,讓優(yōu)美的旋律凈化心靈,升華個人思想,讓你在體味韻律的同時,獲得并體察到了人生存在的意義以及人的內心世界。
人之初,性本善。
這兩句放在《三字經》的開頭,一語雙關,既從人的本性開始寫起,結構明確,也闡述了人的本性,即人出生的時候,天性本來是善良的,通過錢文忠教授介紹:最初提出這一觀點的人是儒家思想創(chuàng)建者孟子。在孟子的言論中,重點以“仁”為主,我同意這種看法,因為這種觀點可以使很多人避免“霧里看花”,從而走上不歸之路,人性本善,是人類內心世界真是的寫照。
性相近,習相遠。
人的本性差距不大,但是由于受到后天外來環(huán)境的熏染,差距越來越大。可見在古代,就有人對“后天環(huán)境”做出了評價,認為導致人性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這句“古訓”一直沿用至今。在這個繁華都市,形形色色的事物,在給人們增添樂趣的同時,也在無形中改變了人們的天性,沉溺于其中,從而便有了教育。
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如果不去接受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受到變遷,而學習的根本辦法,就是專一”。這是錢文忠教授對這句話的理解,我對這句話,情有獨鐘,因為人性格的養(yǎng)成是要受到后天教育的影響,對于18歲以下未成年人,他們沒有辨別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上網、打游戲、逃學、說臟話,這些現象在中學生中已經是很普遍了,而教育就是挖掘他們本性的善良,讓他們有一個健康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這才是社會發(fā)展的要求。
讀三字經有感2
《三字經》是我國古人智慧的結晶,書中包含了許多優(yōu)秀歷史文化傳統(tǒng)知識和豐富的哲學道理。每個人都應該好好讀讀。
當我讀了《三字經》后,我才知道它的內容博大精深。其中讓我深受感動的是:“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zhí)。”說的是黃香九歲的時候,就知道冬天用體溫給父親暖被窩;“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說的是四歲大的孔融,就知道把較大的梨子讓給哥哥吃。
每當看到這里,我不禁想起以前,我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所有的事情都是老爸老媽安排好的,想著想著,我不由得羞紅了臉。我想:每個人都應該孝敬父母親,體諒父母,幫助父母。各同學、朋友在一起時,不要逞強,要懂得禮讓。
《三字經》里值得我們學習的內容還有很多很多,我將花更多的時間認認真真把它看一遍,從中汲取學習、生活的精神食糧。這真是一本好書呀!
讀三字經有感3
《三字經》是我國古代歷史文明送給我們每個中國人的寶貴遺產,它短小精悍的詞句,蘊含著許多深刻的道理。《三字經》三字一句,兩字一韻,讀起來朗朗上口,《三字經》是每個人都應該讀的啟蒙書,是人們的良師益友。
讀了《三字經》讓我知道了:人剛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善良、美好的,也是一樣聰明的,只是由于自己的勤和懶來決定自身的智慧和笨拙。做事不能半途而廢,要知道謙讓,對父母要孝敬。四時節(jié)序,循環(huán)不已,運轉無窮。人生來就有喜、怒、哀、懼、愛、惡、欲七種情感。對自己的長輩要講禮貌,和睦相處,不能以一點點小利益爭斗。現在,我們要以古人為榜樣,認真學習這些道理。
讀了《三字經》還讓我了解了很多名人的故事。其中孟子的故事是在講,孟子的母親第一次把家安在墓地旁,年幼的孟子便學別人堆土筑墳;第二次把家遷到屠宰場旁邊,孟子又學別人殺豬;第三次把家遷到學宮旁邊,孟子便開始讀書。
孟子稍大以后,拜子思為老師。有一天他對學習開始感到厭倦,便逃學回家。孟母當即氣憤的把織布機上的線剪斷,責備他:你放棄學習,半途而廢,就像織布機上的線剪斷了一樣,最終一事無成。孟子領悟了母親的教誨,立即回到子思門下,發(fā)憤學習,忠實的實現自己的所有決心,終于成為了古代思想。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小時候的教育對人生很重要,不能半能半途而廢。
我喜歡《三字經》,它讓我知道了很多故事,了解了很多道理。
讀三字經有感4
我讀了三字經以后,我才知道,原來三字經有那么長。我們原來只是學了一小部分,我還以為三字經就是我們學的那一點呢。在這里面我最喜歡的一段話就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因為,他讓我知道了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
讀三字經有感5
人剛生下來的時候原本都是善良的、好的。如果性格品質、行為習慣好的話大家都會接近你和你玩兒;如果行為習慣是壞的話,那么大家就不會接近你和你玩兒。
這就是我對‘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的感悟。
讀《三字經》有感
今天我看了一個動畫片的名字名字叫三字經里的故事,故事講得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人叫周楚,他原來沒有媽媽,而且他還一直欺負別的小朋友。十年以后,別人稱她三惡之一,于是周楚把其他兩惡都除掉了,皇上把他升為將軍,于是周楚好好的為人們干事。
人之初,性本善,告訴我們人本來都是善良的。
讀三字經有感6
一天,老師要我們買一本《三字經》讀,這時我心里想《三字經》有什么好讀,還不如動畫片好看呢!放學后,我無奈的來到了書店。
來到書店后,我找到了《三字經》,翻開一看,我的眼睛頓時定住了!我輕聲吟誦起來,人之初,性本善……讀起來朗朗上口,讀著讀著,我的肚子開始鬧起了空城計,我這才回家。從這以后,我每天寫完作業(yè)都不會去理會動畫片了,而是看《三字經》。我最喜歡“融四歲,能讓梨。悌于長,宜先知”這句,這是講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吃,這個道理是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的。而我呢?要大人說才會讓,我真慚愧。以后我也要做一個有自知之明的好孩子。
《三字經》不但是古人智慧的結晶,也是我們小學生必讀的金典書呀!我也要刻苦學習,為著我的理想奮斗!
讀了《三字經》后,我覺得它里面含有一種要為學習“更上一層樓”、尊敬長輩、友愛互助的道理,從小就要立志進取、明理、有德、將來就會成為優(yōu)秀的人。
讀三字經有感7
這個學期我們讀了《三字經》,使我得到許多教育,讓我明白很多,學會做人。雖然每一句都很短,可悟出的道理很深。《三字經》講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也教育應該怎樣去做人。
《三字經》讓我知道許多東西,認識到許多。例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這句話的道理是玉石不經過精雕細琢,是不能變成美玉的。人不勤奮學習,就不會懂得知識和道理,這句話讓我懂得為什么要勤奮學習,現在很難找工作,要沒有知識和技術找不到好工作。還有一句講“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意思是一個人把螢火蟲裝進紗袋里,以此照明看書,家雖貧窮,但從來沒有停止過讀書。讓我感受到他對讀書的熱愛,沒有燈,用螢火蟲當燈,家里貧困,也堅持讀書,為了長大能成為有用的人才。還有一句“若梁灝,八十二。對大延,魁多士。”宋朝的梁灝到八十二歲才中狀元,當他回答皇帝的問題時,他的言論遠遠勝過其他人。我從中悟出,他一直努力奮斗,有堅強的意志,八十二才中狀元,那時他已讀了好多書,回答的更深奧,更標準。
讀完了《三字經》我懂得了很多,每句都悟出一個道理,讓我對學習了解更深,更愛學習,也知道學習的樂趣,我剛開始不太愛學習,覺得太累,可當我讀完《三字經》,才知道重要性。突然我想起一句話“學習的根是苦的結出的果實是甜的。”有了知識才能找到好工作,以后的時代,不會學習那是文盲,也許還會成為眾人的笑柄。
我讀完《三字經》讓我理會很多,同時教育我很多,指給我一條光明大道!
讀三字經有感8
這個暑假我讀了《三字經》這本書,書中一共有六個篇章,分別是:教育篇、行孝篇、常識篇、典籍篇、歷史篇、和圣賢篇。其中有教我們做人的,有教我們做事的,還有教我們學習的。
行孝篇中的黃香九歲就知道給父親暖和被窩。讀了這個故事我很受啟發(fā),我要向黃香學習,多孝敬爸爸媽媽,做一個孝順的好孩子。圣賢篇里印象最深刻的是講的古代的孩子捉螢火蟲照明讀書、借著雪反射的光讀書、讀書防止打瞌睡把頭發(fā)吊在梁上、用錐子扎大腿……等等一些讓我感動的故事。
《三字經》里還有許多哲學故事,給我們樹立了好多榜樣,告訴我們很多深刻的道理,讓我們受益無窮。我要跟更多的好朋友分享這本書。
讀三字經有感9
"人之初,性本善······"相信所有人都耳熟能詳吧。這就是《三字經》。這本書讓我對中華民族上千年的燦爛文化有了嶄新的認識,為作者如此精湛的才藝而佩服;也信服于古代教師獨特得道的教育方法。
中華民族自古就被稱作"禮儀之邦".古代人民一直就有知書達理、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美德。每個人都應具有這樣的美德,這是最基本的。這些美德在孔融、黃香的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詮釋,我們都應該去學習。雖然這些都是小事,但是能反映出一個的人品德是否高尚,修養(yǎng)是否得體。時代在發(fā)展,社會也在隨之發(fā)展著,但是腳步卻變得越來越快,絲毫不會停下來休息一會或者放慢腳步,在這快節(jié)奏的生活中,便會忽略很多,例如友情甚至親情。尋找那丟失已久的親情是任何一個遺失親情的人所應該做的,這起因便是源于人們內心對親情的渴望。一個完整的大家庭,我們做子女就應該孝敬長輩,不僅僅是孝敬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我們都應該孝敬。這樣一來,這個大家庭便充滿孝敬與感恩,為這個家庭增添了許多樂趣與溫暖。但是這種情況在現實生活中有么?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但是又能有多少呢?!估計扳著手都能點的清。現在許多家庭都只有一個子女,父母大都數是很寵愛子女的,是的子女都養(yǎng)成了"唯我獨尊"的心理,讓他們懂得孝敬是十分重要的。
《三字經》中也講到讀書。讀書使人明智,有一句話說得好"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yī)愚".許多人多讀書后不都成功了嗎?像歐陽修枕上讀書,馬上讀書,甚至是廁上讀書,使得他成為了唐宋八大家之一。但是僅僅喜歡讀書也是不夠的,還要讀好書。作者在書中就提到了許多好書。好書能引領你走向光明;反之,壞書則會讓你陷入黑暗。讀好書還是壞書最終取決于自己。
中華民子是個強大而繁榮的民族,我們身為炎黃子孫,就應該對中國的歷史有一定的了解!《三字經》僅用簡短的語言講述了各個朝代的興衰。以史為鑒,可以避免許多不必要的錯誤,因為有時一個小錯誤可能會帶來一生的遺憾。
這本書交給了我許多做人的道理,我們要擁有良書,擁有一顆純潔的心靈。用自己最真實的內心去了解與理解別人,更加親近這個世界。
讀三字經有感10
《三字經》是一部流傳甚廣 、家喻戶曉的啟蒙讀物,它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 、禮貌待人 、勤奮好學 ,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最近我認真的讀了這本書。、
“人之初,性相近,習相遠……”我被這種簡潔精湛的哲言雋語所吸引:“孟母擇鄰” 、“黃香溫席” 、“孔融讓梨”……我被一個個寓意深遠的故事所感動。
我特別喜歡讀“孟母擇鄰”的故事。’昔孟母,擇鄰處“講的是孟子幼年因住在墓地附近,他就常常模仿那些辦喪事的人哭泣。孟母就把家遷到了鬧市,孟子便整天模仿商人吆喝著做買賣。孟母又把家遷到了學堂旁,孟子終于學到了禮儀和文化知識。這說明環(huán)境對人的成長很重要。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嘛。 有了良好的環(huán)境,自身的努力也很重要。“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現在我們的爸爸媽媽都為我們的學習成長安排了好的環(huán)境和物質條件,我們應該立鴻鵠之志,刻苦學習,勇攀高峰,長大做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三字經》使我學到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建議同學們都去讀一讀,它一定會給你帶來很大的收獲。
讀三字經有感11
我以前就讀過《三字經》這本書,我覺得這書很令人深思。
令我感觸最深的是“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這段話的意思是:小的時候應該好好學習,長大以后才能為國家出力。人就好比就是一塊玉,一塊好的玉石如果不進行雕琢,也就是一塊普通的石頭,不能成為一件精美的玉器,人如果不學習,也就不能成為有用的人了。
讀第二遍《三字經》的時候,我想到了我有時做作業(yè)的時候很專心,但也有的時候腦子就不想動了,不愿意做作業(yè),這是不對的。
我覺得人的腦子也像是一塊玉,你不去動它,它就不會給你帶來收獲。
但如果你開動它,就會得到許多奇思妙想。
我覺得少年的時候應該很好的學習科學知識、明白一些道理,長大以后才能明事理,成為一個睿智、正直的人。我覺的現在付出努力都是應該的,這樣才能做一個聰明、正直的人呀!
我的學校是很好的學校,我的班級是很溫暖的.班級,我沒有道理不去努力學習,實現我的愿望。我的愿望是能考上杭外,長大后做浙江省省長。
讀三字經有感12
三字經是一部流傳甚廣、家喻戶曉的啟蒙讀物,他教育我們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禮貌待人、勤奮好學,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最近我專心的讀了一本書。
我特別喜歡讀“孟母三遷”的故事。“昔孟母,擇鄰處。”講的是我國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孟軻,他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家里十分貧窮,但他的母親并沒有因此而放棄對他的教育。他們最初住在墳地旁邊,見多了出殯的,孟軻就模仿著做喪事,孟母擔心這樣下去會影響孟軻的學習,就搬到集市上,于一家屠夫為鄰,可孟軻又模仿起殺牛宰羊來。為此,孟母又把家搬到學校附近。從此,孟軻就跟著私塾中的先生學習禮儀,學業(yè)不斷長進。孟母認為這里的環(huán)境對兒子的成長有利,便長期定居下來。這說明環(huán)境對人的成長很重要,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嘛。
有了良好的環(huán)境,自身努力也很重要。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我們這些小學生,猶如一塊璞玉,玉不琢怎成器?我們應立鴻鵠之志,刻苦學習,長大要做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三字經是讓我學到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懂得了許多知識。你如果還沒有讀過這本三字經,我建議你去讀一讀,它一定會給你帶來無窮的收獲。
讀三字經有感13
上學時媽媽給我買了兒童讀物《三字經》,并告訴我《三字經》是我國古代歷史文明送給每個中國人的遺產,它短小的篇幅,蘊含著許多深刻的道理,膾炙人口、廣為流傳,古人認為,熟讀《三字經》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禮,讓我沒事時讀一讀。我很好奇就根據注音慢慢讀了起來。我發(fā)現它三字一句,很上口,里面的小故事更是吸引著我,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讓我懂得小的時候不學習,長大什么都不會,有什么用呢?“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實禮儀。”讓我明白:我們從小要孝敬父母,尊敬老師,團結同學。 “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讓我知道:尊敬兄長和友愛謙讓的行為,是每個人從小就要學會的。“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我知道意思是蠶能吐絲,蜜蜂能釀蜂蜜。人如果不學,什么都不會,連一些動物、植物都不如。
《三字經》的內容包羅萬象,為我們講道德,論古今,有名人英雄,有歷史戰(zhàn)爭,有學習方法,有自然規(guī)律……它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是文學的寶藏,是永不褪色的經典!通過誦讀《三字經》,使我懂得了要孝敬父母,尊敬老師,團結同學,從小努力學習,長大報效祖國!
讀三字經有感14
寒假里,我按照學校的要求,誦讀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粹之作《三字經》。雖然,我只會背誦一點點,但是里面的故事讓我很感動,很受啟發(fā)。
有一句話是“香九齡,能溫席”。媽媽給我講了這個故事:黃香小時候,家中生活很艱苦。那時候的冬夜里,天氣特別寒冷,而且農戶家里又沒有任何取暖的設備,人們很難入睡。小黃香心里很不安,為了讓父親少挨受凍,他讀完書便悄悄走進父親的房里,給他鋪好被,然后脫了衣服,鉆進父親的被窩里,用自己的體溫,溫暖了冰冷的被窩之后,才招呼父親睡下。黃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親的心。他的故事人人稱贊。
今年過了年,我也九歲了,和那時候的黃香一樣大。我從來沒有認真想到過要為爸爸媽媽做什么事情,有時候我認為我為爸爸媽媽盛飯或者自己洗一雙小襪子,我還覺得自己很能干,很了不起呢。看了這則故事,我很慚愧,我以后也要多孝順父母,像黃香學習。
讀三字經有感15
前段時間,媽媽給我買了好多書,豐富了我的課余生活。其中有一本帶釋義的《三字經》,這是一部國家啟蒙讀物,內容豐富,含義無窮,讀來朗朗上口,音韻和諧。
我認真地讀了一遍,真的不大懂。我去請教媽媽,媽媽說那是文言文,你看不懂沒關系,你可以一邊看釋義,一邊讀文。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多讀幾遍,慢慢就理解了。
我又重新讀起來。其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是說人生下來都是一樣的,但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所以人從小就要好好學習,區(qū)分善惡,才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zhí)。融四步,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是說東漢的黃香,九歲的時候能替父親暖被窩。孔融四歲的時候就懂得把大的梨給哥哥吃,而自己拿最小的那一個。這兩個故事告訴我們:要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培養(yǎng)自己的愛心,友善他人。
想想自己經常對父母發(fā)脾氣,和弟妹爭寵,都覺得臉紅。從現在開始,我也要做一個好孩子,幫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尊敬師長,孝敬父母,和弟妹分享家庭中的天倫之樂。
【讀三字經有感(合集15篇)】相關文章:
【精】讀《三字經》有感03-19
【熱】讀《三字經》有感03-19
讀《三字經》有感【熱門】03-15
【推薦】讀《三字經》有感03-15
讀《三字經》有感【推薦】03-15
讀《三字經》有感【熱】03-15
【薦】讀《三字經》有感03-19
讀圍城有感合集15篇03-28
讀養(yǎng)花有感(合集15篇)03-27
讀《狗》有感(合集15篇)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