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絲綢之路》有感(精選25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絲綢之路》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絲綢之路》有感 1
我喜歡看書,但從不看歷史書,念書的時候,常常因為歷史考試成績太差而挨老師的手板。一直覺得冗長的歷史事件雖比小說包含更為完整的時間、人物、事件、影響,但用不摻雜觀點的態度平鋪直敘已然發生的故事,讓我覺得干癟無味。歷史學,到底是一門怎樣的學科?“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是我所知道的唯一歷史學作用,而何謂興替,何謂歷史規律,不讀史的我便也無從得知。
《絲綢之路》如若放在一年之前來讀,我可能也會覺得難以下咽、無從下手,在這一年之中,我斷斷續續拜讀了曼昆的《經濟學原理》,構建了基本的宏觀經濟學基礎,又涉獵了《未來簡史》等宏觀導向性書籍,將我的視角從微小的個人感官推向了宏觀范疇內的縱橫交錯。以經濟推動歷史進程為主線的《絲綢之路》,正是在追逐利益最大化的路途上,利用宗教統一思想、戰爭掠奪資源、開辟貿易路徑獲得財富等手段,不斷地推動歷史的發展,而經濟行為的全球化則帶來更為密集的思想、資源的交互。“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在欲望的驅使下,帝國不斷更替,文明不斷發展,世界瞬息萬變,而世界運轉的本質,卻從未改變。
歷史,并非單一的事實,而是融合了經濟、政治、宗教、軍事、文化、科技、醫療、環境的綜合體,在這個龐大的架構下,經濟基礎作為一切上層建筑的決定因素,始終根據被稱作“絲綢之路”的貿易通道來分配著世界的財富,而世界的中心從始至終都是據此轉移的.,改變的,不過是“絲路”的存在形式,從有形到無形,從陸路到海路,從馬匹到車船,從絲綢瓷器到黃金石油或是稀土。
隨著財富被不斷地發掘,人類由動物性逐漸向社會性發展,有了充裕的物質條件作為基礎,思想、文化、科技便逐一誕生、進化,同時又反向影響財富的再分配。在書中,可以看到人類對未知領域近乎相同的想象和恐懼、對新領域開拓的近乎相同的霸權和奴役、人們近乎相同的經濟行為,通過“絲綢之路”的連接力量,將貿易、思想、文化等等推向全球化,即意味著,連接將是合作共贏,破壞即是雙刃同傷。絲綢之路無形之中控制著國家的行為,掌握著世界的格局。
在這個網絡信息高速交流的時代,具備一定的基礎知識,才能明辨是非,才能理解國家政策的動向,不被錯誤言論帶偏。自由的言論并不都是正確的言論,而學識、文化、道德觀念的總和才決定了言論的正確性,雖古語常說不知者不罪,但更應知道不知者莫妄言。你我不過如蜉蝣于天地、滄海之一粟,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雖不能一一歷過,但也萬莫如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唯有常學常新、常思常明。
歷史學,是一門包羅萬象的綜合學科,歷史規律從來不是單一的史實研究。各種因素盤根交錯匯成一個結果,它是過去、是現在、也是將來。所學的知識終有一天會被融會貫通,任何的疑問終會在某一些時刻得到又一種解答。這就是初讀《絲綢之路》帶給我的反思與體悟。
讀《絲綢之路》有感 2
這學期,我們學習了一篇課文,名為《絲綢之路》。
這篇課文主要講了兩個內容,略寫了一座古樸典雅的“絲綢之路”巨型石雕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門外,那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和馱著彩綢的一峰峰駱駝,栩栩如生,就仿佛看到了當年絲綢之路上商旅不絕的景象。詳寫了在公元前115年的一個天高氣爽的早晨,張騫的副使帶著中國的產品和文化來到了安息國,從此與其它地區發展了自己的文化和技術,吸收了其它的.文化,促進了亞歐各國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讓我國的音樂、舞蹈、繪畫、雕刻等,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美輪美奐。
聽同學說,通往西域的一路上艱難險阻紛紛向他們襲來,路途中還要經過世界上最熱的沙漠,交通工具就只有駱駝,還要帶上充足的水和食物,一旦沒有,就要以血止渴,以肉充饑,十分困難。我很佩服張騫,雖然他曾被大漢皇帝貶為庶民,流浪四地,但他依然不怕眾人反對,走上了這條漫漫長路,從此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友好往來。
從那以后,一隊隊駱駝商隊在這漫長的商貿大道上進行著貿易活動,由張騫帶領的一隊隊駱駝商隊越過崇山峻嶺,將中國的文化技術帶向中亞、西亞和歐洲,將那里的產品、動物、文化帶到我國。雖然一路上風吹雨打,極有犧牲的可能,甚至行走的道路只有10厘
米至2米寬。但他們仍不怕風吹雨打,從這條大路上帶來了文化,帶來了動物,帶來了貿易,帶來了產品,但是更重要的是帶來了——友誼!
讀《絲綢之路》有感 3
絲綢之路猶如一條運載著千年歷史的長河,為我們留下了無窮的智慧與夢想;它,是使中國繁榮的一個起點,它,也是一條神秘的路。
絲綢之路所經過的國家其中有一個叫做——樓蘭,這是一個至今留有未解之謎的'一個國家;樓蘭曾經是一個小國家,但卻因為絲綢之路繁盛了起來,可這個國家在輝煌近500多年后,神秘消失了,但這個謎,卻被一個瑞典人,在不經意間揭開了……
1900年瑞典地理學家斯文赫定與向導來到羅布泊荒原孔雀河下游進行探險考察,在考察中偶然發現了被埋在地下14個世紀的樓蘭古城,轟動了全國。
我是一個西安人,這有什么呢?但古時的西安曾是十三個國家的首都,也是當時最大的城市,比羅馬大出整整3倍,西安的一個大明宮,就是北京紫禁城的4倍,我十分榮幸,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西安人,我十分自豪,也十分驕傲。
那悠悠的駝鈴聲,始終縈(yíng)繞在我的耳畔;那昏黃一體的駱駝隊,浮現在我的眼前……
讀《絲綢之路》有感 4
拿到書的時候,厚厚的一大本,份量很重,潛意識里覺得我應該看不完,不外乎又是那段歷史,厚重卻又乏味。然而我錯了。談及絲綢之路,我們大部分人的印象里僅僅只有長安到西域的這一段歷史和近年來所提出的"一帶一路"發展前景,它在我們的腦海里只是一個局限于中亞的很小的范圍,并且有著特定的形式模板。在看這本書之前,我從來都不知這個不起眼的被世人所忽略的中間地帶,這個滿是異域國家和邊緣國家的所在地,這個充滿著動蕩,暴力并威脅著國際安全的地區竟然在一定意義上是東西方的橋梁文明的交叉點,作者在書中打開了一扇審視歷史的新窗口,讓我們看到一個復雜交織的世界。
絲綢之路上充滿了挑戰,困難,和天然屏障,也充滿著歷史的驚心動魄各種傳奇。作者跳出了西方人的"西方中心論",以這塊中部地帶作為關鍵點,從貿易商道,宗教信仰,戰爭變革……等角度一一描繪。作者說:"這些國家(指中亞那些國家)絕非在全球事務的邊緣,而是國際交往的中心,并且自古以來就是如此。"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人類文明就是從這里誕生的,這個地區既是世界上主要的宗教發祥地,又是各語言群體相互競爭的熔爐,更是一個見證偉大帝國興盛衰亡的地方。朝圣者,軍隊,牧人和商人的足跡和各種交易往來的進行。思想的交流,相互的適應和不斷的提煉使得這條通道連接了兩端,將各民族地區聯系在一起,成為一個中心樞紐。
對,沒錯。就是我們也會潛意識地忽略的這塊中部地帶,但我們的忽略來自歷史的偏頗,所以這樣說來也無可厚非。盡管這一地區至關重要,卻仍舊被主流史學家長期忽略,不論在東方還是西方。彼得·弗蘭科潘圖站在喋喋不休的東西方爭論之間,來重新梳理闡釋我們人類最近兩千多年所走過的發展足跡。于是它將世界史的一個重要階段,植入了一個全新的框架里面:從公元前6世紀的古波斯帝國開始,到21世紀中國提出"一帶一路"計劃,一條貫穿東西的通道被定義為"絲綢之路",當然,她不僅僅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理解的.絲綢、瓷器、皮毛等東西方經濟貿易的通道,她其實還負載了更為廣博復雜的社會和政治功能,包括但不限于宗教傳播、殖民擴張、霸權爭奪、文化交流等。
全書分為25章,每一章節以清晰的脈絡和筆法重新梳理了那段被淹沒于時光的歷史,每一章節以"路"為名,正是那一條條的不一樣的"路"鋪就了"絲綢之路",每每翻看目錄頁都會帶給我一種深刻而又肅穆的情緒。我想,有很多難以道明的情緒些東西,都在那一個個的方塊字里吧。讀史明智。雖然自己的見解談不上多么通透有力,但在閱讀的過程中有所體會就已足夠。每個人看待事物的方法何觀點不盡相同,沒有什么孰是孰非,但只有我們去了解了歷史,才能夠把握現在,面向未來。
絲綢之路一直都是世界運轉的軸心,誰能掌控絲綢之路這一世界十字路口,誰就能在21世紀中占得先機。 中國無疑比大多數國家都更能未雨綢繆,我國現今提出了"一帶一路"的發展戰略,這個戰略把既目光投向了世界,也把目光回溯到過去,并且展望到未來。"一帶一路"計劃以及中國為此做出的巨大投入,都充分表明中國在為未來著想。身為一個中國公民,我們應該認識到"一帶一路"的重要性,這是新的"絲綢之路",這也是中國新的歷史機遇。不僅僅是中國,自上個世紀以來,長期被視為落后地區的絲綢之路沿途諸國——印度、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伊朗、阿塞拜疆等,也已逐漸積累起自己的財富,崛起成為一股新興的強、大力量。"絲綢之路"正在復興。
讀《絲綢之路》有感 5
今天,我學習了《絲綢之路》這篇課文。使我受益匪淺。
先簡單給大家介紹一下:絲綢之路是古代橫貫亞歐的通道。它東起我國的漢唐古都長安(今峽西西安),往西一直延伸到羅馬,在這條路進行貿易的貨物中,絲綢最有代表性,“絲綢之路”因此而得名。絲綢之路不僅是古代亞歐互通有無的商貿大道,還是促進亞歐各國和中國友好往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歷史上一些著名的人物,如:出使西域的張騫,投筆從戎的班超,西天取經的……
這篇課文講了公元前115年,中國使者張騫與安息國將軍友好往來(代表漢國和安息國),并交換別的'國家沒有的東西。
從那以后,一隊隊駱駝商隊在這漫長中行進,他們將中國的養蟬、繅絲、冶鐵、造紙、鑿井、灌溉等技術帶向中亞、西亞、歐洲,將那里的葡萄、核桃、石榴、黃瓜、芝麻、無花果等食品帶到我國,還有獅子、犀牛、良馬等動物也傳到了我國。
這篇課文講了中西部都在發出勃勃生機!說明了只有互相交換你沒有的東西,才能學到更多的東西。
讀《絲綢之路》有感 6
《絲綢之路》是英國知名歷史學家彼得·弗蘭科潘創作的一部歷史著作。作者跳出歐洲歷史視角,更全面地講述了絲綢之路從誕生到現在的歷史過程。全書圍繞絲綢之路中央的幾個國家,客觀地分析了這段歷史對世界產生的重要影響。
絲綢之路曾經是溝通亞洲和歐洲的主要路線,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它從中國開始,途經中亞、西亞如阿富汗、伊朗、伊拉克等幾個國家,最終抵達歐洲。這條道路使東西方獲得了更多交流的機會,也更多地交換了東西方的產品,對促進東西方經濟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重要作用。絲綢之路的中心是中東的數個國家,這些國家資源豐富,又地處絲綢之路的中央,從絲綢之路中賺取了巨大財富。
但是,擁有資源和財富意味著必將面臨難以解決的不穩定問題。絲綢之路帶來的廣泛交流,使得這一地區中夾雜了各種不同的人種、文化和宗教。每當某一派勢力崛起,它就必然會為掃清自己的敵對勢力而引發戰爭。但戰爭往往又大量消耗了強者的資源,使其衰落,原來的弱者則有機會一躍成為強者,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同樣影響這一地區的還有周圍的大國。這些大國不滿足于本國的資源,當它們發現中東蘊含著巨量資源時,就會設法控制這一地區來獲得本國需要的資源。這又大大增加了中東地區的不穩定性,使本已難以消除的戰爭問題再次升級。
不過中東國家也有一些自我保護的手段。第一是向強國靠攏;第二是堅決維護自己的利益,哪怕要與強國大打出手。
向強國靠攏并不意味著要成為強國的附庸。中東國家可以同時與互相敵對的幾個強國靠攏。強國為了自己的利益,就會對中東國家提供幫助,同時排擠自己的敵國。而敵國也正好在做同樣的事。這樣,小國就可以坐享幾個強國提供的幫助,而不需要成為強國的戰場。但這樣做的弊端顯而易見。這會讓小國依賴于強國的援助,而且一旦強國翻臉,轉而用侵略的方式來奪取資源,那么小國承擔的損失是巨大的。
堅決維護自己的利益是一個冒險的舉動,但在歷史上不乏成功的案例。對抗十字軍東征的勝利、石油輸出國組織的成功都是著名的例子。只要小國把握了正確的時機,就可以通過反抗讓強國蒙受損失,并獲得自身的獨立。
讀完《絲綢之路》,我對絲綢之路的歷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絲綢之路為沿途的國家帶來了經濟繁榮,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發展,為世界所做出的貢獻可謂重大。但是,絲綢之路在帶來繁榮發展的同時,也為沿途地區注入了更多不穩定因素。中東地區的資源和財富,吸引了眾多強國想要把它據為己有,這使得中東成為戰爭的溫床。面對強國,中東的小國不得不選擇自己的對策,一旦選擇失誤就會遭到強國的報復性打擊。
絲綢之路在過去的幾千年間一直決定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路程。即使在科技發達的當代,絲綢之路也發揮著重要作用。絲綢之路在未來仍將左右歷史的進程,它對人類的持續影響永遠不會結束。
讀《絲綢之路》有感 7
這幾天,我們學習了《絲綢之路》這篇課文,讓我懂得了許多與這條路相關的知識。
這篇課文主要講了古代在絲綢之路上發生的事------中國使者(張騫)與安息國將軍交往的故事。絲綢之路是古代橫貫亞歐的通道。它東起我國的漢唐古都長安,也就是現在的陜西西安,往西一直延伸到羅馬。在這條路(上)進行貿易的貨物中,以產自我國的絲綢為主,這就是"絲綢之路"名字的'由來。絲綢之路不僅是古代亞歐互通的商貿大道,還是促進亞歐各國、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而且還有許多名人的故事都與這條路有關:出使西域的張騫、投筆從戎的班超、西天取經的玄奘……我真敬佩(感到)這條路(真是條)偉大的路呀!-----媽媽批注:敬佩應該用于對人,對路說敬佩,感到用詞不當,所以略作修改。
我感到這條路傳承了無數的駱駝商旅,他們越過崇山峻嶺,將中國的絲綢運往亞歐,將那里的食品帶回中國,我國的音樂、舞蹈、繪畫等由于吸收了西方文化的長處而變得美輪美奐……正是這條路傳播了東西方的古老文化;正是這條路傳承了亞歐的文化與友誼-----它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要道啊!亞歐各國的人們能這樣友好相處,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古代中、外人民的智慧和才智;因為他們知道友好相處;因為大家懂得互幫互利!
讀《絲綢之路》有感 8
《絲綢之路》這篇文章描繪了兩千多年前中國與安息古國交流的生動一幕,展現了西部燦爛輝煌的歷史文化。絲綢之路的貿易給東西方帶來的.巨大影響,讓人驚嘆。
“絲綢之路”,一條貫穿東西方貿易的交流之路,從兩千多年前到現在,絲綢之路一直擔任著重要角色。在古代,他讓文明上升了一個新的高度,在現代,像絲綢之路一樣的開放之路也讓世界變得更加繁榮。我國的改革開放就給世界各國人民帶來了好處。
在遙遠的西方,大量的中國商品涌向國外市場,隨處可見:“made in china”。在中國,文化交流,商品貿易也給我國帶來了巨大的利益。比如電腦、電影、汽車等各種商品貿易,都為中國人民創造了更好的生活條件。總而言之,無論是古代的絲綢之路,還是現代的改革開放所獲得的成就,都是各國人民溝通、來往、貿易的功勞,可見不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開放交流之路都是社會進步必不可少的。
通過這篇課文,我知道了國家之間只有互相交流,取長補短,才能互相發展,吸收豐富的文化長處,讓國家強大起來,如果你把自己的長處藏起來,不跟別人交流,那你永遠也不會發展。
讀《絲綢之路》有感 9
來來回回在飛機上把這本大部頭啃完了。雖然后面近代史與現代史的部分大多草草略過,古代史我還是認認真真地看完了。
書的一開頭,作者就說“數千年來,連接著歐洲和太平洋、坐落在東西方之間的那塊區域,才是地球運轉的軸心。”很明顯,作者寫這本書的意圖是要扭轉世界史一如既往的"西方中心論"。且不說他這個企圖有沒有成功,我認為他還是起到了科普"東方中心論"的作用,也即人類歷史起源于東方,一切大事件都與東方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書中有關"絲綢之路"這個概念,比我們通常認為的狹義的絲綢之路(也即從長安出發,通往南亞中亞的貿易道路)。作者所說的絲綢之路,幾乎可以囊括整個亞歐大陸——世界的中心從兩河流域逐漸向歐洲轉移,這一歷時幾千年的過程,也是全球融合的'過程。全球化比我們意識到的開始要早得多得多。
這本書并不晦澀難懂,可以說是一本全球史的科普著作。假如提前熟悉一下世界地圖,閱讀體驗會更順暢。作者書寫的筆法也很有趣,每一章的過渡處會有一種"欲知后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的章回體小說之感。比如這段:"十字軍所面臨的,也是歐洲所面臨的,并不是一條通往天堂的道路,反而似乎是一條地獄之路。馳騁在這條路上的,是蒙古人。"
總體來說,假如你想了解一個大致的世界史,這本書確實是不錯的選擇,會讓你更細致地了解到東方在世界歷史中發揮的重大作用。對我來說,不同民族與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與融合真的很迷人。我們今天所安身立命的一切,有可能是從幾千年前的異域傳過來的。在現今的世界,每一個民族與文化,都應該意識到自己不可能獨善其身。全球化的過程是不可逆轉的。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為什么如此熱愛絲路歷史——因為它本身就是一部全球史。
讀《絲綢之路》有感 10
《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這本書前段時間蹭上了“一帶一路”的熱點,曝光率很高,也想看很久了。書名說是絲綢之路,其實書中介紹的范圍包括中亞、南亞、西亞、北非、東歐,介紹了介于西歐與東亞之間這廣大區域范圍內的文明發展過程。
傳統上對歐亞大陸的歷史介紹都是從南歐、西歐或者東亞視角出發的。介紹羅馬歷史時會順帶提一下波斯、帕提亞;介紹漢朝時會提一下西域諸國。但這樣的方式是破碎的,不連貫的。這本書的突破就是將這個區域范圍內的.文明作為中心來介紹,講了宗教、文化、貿易等方面是怎么交流的。
全書很明顯的以地理大發現為轉折點,在此之前絲綢之路是溝通的紐帶,在此之后就是外部大國爭奪資源和地理優勢的戰場。這也側面反映了地理大發現對世界格局帶來巨大影響。
要說這本書有啥不足的話,個人感覺還是對中國的情況不熟,很多內容沒寫到。另外大博弈之后的部分沒啥新意。當然想入門了解,看看還是不錯的。
讀《絲綢之路》有感 11
近日有幸閱讀了《絲綢之路》這篇文章,了解到了絲綢之路是中國歷史輝煌的一部分,再這條漫漫長路中,以產自我國的絲綢最具代表性,“絲綢之路”也因此得名。絲綢之路講述了我國與其他國家貿易交流的過程,這代表了民族和諧共處,也因此讓我們的科技越來越發達,他們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友好往來。從那以后,他們越過崇山峻嶺,將中國的繅絲、制鐵、造紙、鑿井、灌溉等技術帶向中西亞和歐州,將那里的葡萄、石榴、蠶豆、黃瓜、芝麻、無花果等食品帶到了我國,還有獅子、良馬等動物,也傳進了我國。我國音樂、舞蹈、繪畫、雕刻,由于吸收了外來文化的長處,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美輪美奐。
此時此刻,我對那些西域商人產生了敬佩之情。此文開始就向我們介紹了絲綢之路兩旁的巨型石雕,它反映的是當時那些馱著彩綢的一峰峰駱駝,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一個個精神飽滿,栩栩如生。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偉大的路,還是一條艱辛的路。每一座石雕,每一個腳印,都記錄著英勇的中國人為亞歐的友誼和文化付出的艱辛,正向文中寫的:望著這群石雕,就仿佛看到了當年的絲綢之路上商旅不絕的景象,仿佛聽到了飄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駝鈴聲。
通過閱讀此文,我知道了絲綢之路是橫貫亞歐的通道,它東起我國的漢唐古都長安,往西一直延伸到羅馬。在通過這條慢慢長路進行貿易的貨物中,以產自我國的絲綢最具代表性,因此取名為“絲綢之路”。在這條路上發生的故事不計其數。我印象最深的是張騫不畏艱險,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亞歐內陸交通要道,于西域各國正式開始了友好往來,促進了中西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開拓了絲綢之路,成了中國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絲綢之路是古代橫貫亞歐的通道。它東起我國的漢唐古都長安,也就是現在的陜西西安,往西一直延伸到羅馬。在這條路(上)進行貿易的貨物中,以產自我國的絲綢為主,這就是“絲綢之路”名字的由來。絲綢之路不僅是古代亞歐互通的商貿大道,還是促進亞歐各國、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而且還有許多名人的故事都與這條路有關:出使西域的.張騫、投筆從戎的班超、西天取經的玄奘……我真敬佩感到這條路真是條偉大的路呀!
我感到這條路傳承了無數的駱駝商旅,他們越過崇山峻嶺,將中國的絲綢運往亞歐,將那里的食品帶回中國,我國的音樂、舞蹈、繪畫等由于吸收了西方文化的長處而變得美輪美奐……正是這條路傳播了東西方的古老文化;正是這條路傳承了亞歐的文化與友誼-----它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要道啊!亞歐各國的人們能這樣友好相處,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古代中、外人民的智慧和才智;因為他們知道友好相處;因為大家懂得互幫互利!
讀《絲綢之路》有感 12
《絲綢之路》這本書是由于中華書局于2010年3月出版發行的,大概書本目錄分為十二章節,講述的張騫出使西域,之后經歷的許許多多的事情,最終開辟出了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
大家知道古代的人們對于世界的認識是非常有限的,正因為科學技術的缺乏,人們對于這個世界根本是未知的,更不曾知道人類原來是生存在地球之上。而我們的國家是在亞洲的東邊,再往東就是浩瀚渺茫的太平洋,古代的'人們只能夠往西去探索。
《絲綢之路》恰恰就是人類探索未知領域的先河,故事隨著張騫的西行而展開,一路上遭遇坎坷挫折,經歷各種各樣的境遇,最終開辟了一條絲綢之路。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跡,恰恰是古代中國人創造的一個奇跡,標志著古代中國人與外界的聯系與文化交流。
閱讀了《絲綢之路》之后,我感嘆到古代人們就這樣渴望著與世界交流,當今的人們更不應該不懂交流,我們應該敞開懷抱與世界各地的優良文化進行交流,相互學習先進文化經驗,共同創造美好生活。
讀《絲綢之路》有感 13
絲綢之路屬于中國歷史的一部分,在通過這條漫漫長路的進行貿易的貨物中,以產自我國的絲綢最具代表性,"絲綢之路"也因此得名。
絲綢之路這篇作文講述了我國與其他國家貿易交流的過程,這代表了民族和諧共處,也因此讓我們的科技越來越發達,公元119年,他們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友好往來。從那以后,他們越過崇山峻嶺,將中國的養蠶、繅絲、制鐵、造紙、鑿井、灌溉等技術帶向中亞、西亞和歐洲,將那里的葡萄、核桃、石榴、蠶豆、黃瓜、芝麻、無花果等食品帶到了我國,還有獅子、犀牛、良馬等動物,也傳進了我國。我國音樂、舞蹈、繪畫、雕刻,由于吸收了外來文化的長處,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美輪美奐。
就像課文所寫的`,2000多年后的今天,每當人們凝望"絲綢之路"巨型石雕,無不引起對往日商貿、文化繁榮的遐想……我們今天凝望著的"絲綢之路"巨型石雕,就好像看到了"絲綢之路"上商旅不覺得景象。
讀《絲綢之路》有感 14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公元前11世紀,漢武帝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連接歐亞大陸的偉大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的起點是西安,終點是天山天池,一路上會穿過很多的高山和文化遺址,還有大沙漠,絲路全長約1.2萬米,真是嚇死人的長度啊!
我從書中了解到:全世界每年約有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在變成沙漠,如果照這種速度發展下去,200年后,地球上所有的綠地將會完全消失……
有調查結果顯示,全球沙漠總量的87%是由于人類對環境的破壞和濫用資源造成的,氣候或氣象等自然因素造成的沙漠化只占13%!
我覺得如果我們人類再不停止公害污染,就會得到大自然的報復的.!地球是我們大家的,我們要愛護環境保護環境,從小事做起,人人都要盡自己的一份力,對不對,同學們?
這本書還有很多關于山地車的知識,我最喜歡半光滑輪胎了,嘻嘻!
讀《絲綢之路》有感 15
我讀了一片課文叫《絲綢之路》,我大致給大家講講。
有一次古羅馬的凱撒大帝去劇場看戲,他身上的袍子很漂亮,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一聽說美麗的長袍是用中國的絲綢做的,那時沒有飛機、汽車是怎樣把中國絲綢送到遙遠的羅馬的呢?
在漢代,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張騫獻出了畢生的精力,在“西域”共同抗擊匈奴。但是在路上就遇到了匈奴兵,張騫一行人死的死,傷的傷,活的也被當成了俘虜。
張騫被軟禁后,一舉一動都受人監視。一轉眼十一年過去了,在一天夜里逃了。張騫等人馬不停蹄的.到了西域各國,并了解了哪里的人口、兵力、風俗、物產,然后一起打敗了匈奴,打出了一條路。
張騫用了一生的精力打通了這條路,表現了我們中國人是很厲害的!
讀《絲綢之路》有感 16
《絲綢之路》這篇文章主要描繪了兩千多年前中國與安息古國交流的生動一幕,再現了西部燦爛輝煌的歷史文化,說明了絲綢之路不僅是古代亞歐互通有無的商貿大道,還是促進亞歐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絲綢之路是古代橫貫亞歐的通道。它東起我國的漢唐故都長安,往昔一直延伸到羅馬。在通過這條漫漫長路進行貿易的貨物中,以產自我國的絲綢最具代表性,所以"絲綢之路"因此而得名。張騫在公元前119年他第二次出使西域,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友好往來。在此,我十分敬佩張騫,他真是一個愛國愛民,堅韌不拔,開拓進取的.人,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絲綢之路"著走群獨傲是歷史的濃縮,也是昔日輝煌,繁華的見證。
讀了這篇課文后,我知道了國家之間只有互相交流,取長補短,才能互相發展,吸收豐富的文化長處,讓國家強大起來,如果你把自己的長處藏起來,不跟別人交流,那你永遠也不會發展。
讀《絲綢之路》有感 17
我學過《絲綢之路》這篇課文后,知道了古代交易的繁榮,人們交易全靠這條偉大的 “ 絲綢之路 ” 。這條絲綢之路是古代人張騫開辟的,它東起我國今陜西西安,往西延伸至羅馬。
本文講的是張騫出使西域的一個情節。張騫到了安息國,把我國當時有名的絲綢贈送給了他們,而安息國也拿了一個非常大了鳥蛋給了我們,每個足有斤把重,這就是中國當時沒有的鴕鳥蛋。
通過這次交易,不僅促進了與各國的友誼,還得到了自己沒有的東西,真是一舉兩得。
于是,中國更加頻繁的與各國交易。將中國的`養蠶、繅絲、冶金、造紙、鑿井、灌溉等技術傳向各國。并將那里的食物、動物、藝術等引進我國。我國因為吸引了外來文化的長處,變的更加強大。
現在的社會也是這樣,要和各國之間增加友誼,相互交易,相互取長補短。如果你永遠不把自己的長處展現出來,那你永遠也不可能發展。
每當想起 “ 絲綢之路 ” ,都會想起古代商貿的繁榮和開辟 “ 絲綢之路 ” 的張騫。
讀《絲綢之路》有感 18
我為什么要寫這一篇讀書筆記呢?因為我讀完這本書之后,覺得這是一部基于出土的各種貼近現實生活的古代官私文書等等進行的邏輯分析的著作,是基于古代社會生活與物質文化史的角度來進行的研究;與以往基于經史子集之類的官方史學文獻的建構史學有所區隔,因為建構史學往往是政治史、斷代史,一板一眼的論述很多,貼近生活的描寫則少了許多。
從古到今,歷史著作都有一個不能說好、也不能說不好的.傳統,那就是往往著重描繪歷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而非貼近古代現實的社會生活。往往讀者們在讀這一類史學著作的時候,雖然也能了解古代社會的整體情況,卻很難對古代社會的細節描寫感同身受,因為歷史著作并不十分重視這一點。最終知識性的體驗有余,而生活性的體驗則不足的情況。
這本書之所以讓筆者印象深刻,就是因為這本書主要是基于絲綢之路沿線的敦煌等地出土的各種并非史學典籍而是與日常生活相關的各種官方的、私人的文書為脈絡試圖對當時絲路沿線城鎮人們的生活風貌展開研究。這種給予讀者一定生活性體驗的著作,給人的感覺總比那些一板一眼對古代某些人、某些事進行論述的著作,讀者讀起來更溫情一些,想象古代社會生活更容易一些。至少,我是這么想的。
讀《絲綢之路》有感 19
這幾天,我們學習了《絲綢之路》這篇課文,讓我懂得了許多與這條路相關的知識。
這篇課文主要講了古代在絲綢之路上發生的事------中國使者(張騫)與安息國將軍交往的故事。絲綢之路是古代橫貫亞歐的通道。它東起我國的漢唐古都長安,也就是現在的陜西西安,往西一直延伸到羅馬。在這條路(上)進行貿易的貨物中,以產自我國的絲綢為主,這就是"絲綢之路"名字的由來。絲綢之路不僅是古代亞歐互通的商貿大道,還是促進亞歐各國、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而且還有許多名人的故事都與這條路有關:出使西域的`張騫、投筆從戎的班超、西天取經的玄奘……我真敬佩(感到)這條路(真是條)偉大的路呀!-----媽媽批注:敬佩應該用于對人,對路說敬佩,感到用詞不當,所以略作修改。
我感到這條路傳承了無數的駱駝商旅,他們越過崇山峻嶺,將中國的絲綢運往亞歐,將那里的食品帶回中國,我國的音樂、舞蹈、繪畫等由于吸收了西方文化的長處而變得美輪美奐……正是這條路傳播了東西方的古老文化;正是這條路傳承了亞歐的文化與友誼-----它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要道啊!亞歐各國的人們能這樣友好相處,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古代中、外人民的智慧和才智;因為他們知道友好相處;因為大家懂得互幫互利!
讀《絲綢之路》有感 20
通過這本書,我知道了國與國之間只有互相交流,取長補短,才能相互發展共同繁榮,吸收豐富的文化長處,讓國家強大富饒起來。如果把自己的長處藏起來,閉關鎖國,不跟別人交流,那你永遠也不會更好更快地發展。
絲綢之路從2000多年前至今,一直擔當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古代,它讓文明上升了一個新的層次,而現在,類似絲綢之路的開放交流之路也讓世界變得更加繁榮昌盛。中國的.改革開放給世界各國人民都帶來了好處,在西方,大量的中國制造的商品也都隨處可見。在中國,與西方的文化交流、商品貿易也給我國帶來了巨大的利益。比如電影、汽車、手機各類電子產品等商品貿易,為中國人創造了更好的生活條件,說明了從古至今只有開放交流,來往溝通貿易,才能使社會進步,國家進一步的繁榮富強。
絲綢之路這本書生動地描繪了與外邦交流的一幕,展現了輝煌燦爛的歷史文化,絲綢之路的貿易給東西方帶來的巨大影響和變化令人驚嘆。談談現代,也依然要走“絲綢之路”一直延續下去,和他們平等相待,相互交流取長補短共同繁榮下去。
讀《絲綢之路》有感 21
在閱讀本書之前已經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以及其他渠道關注到這本書了,的這本《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引發了廣泛的討論。在我讀過的為數不多的關于古老絲綢之路的著作中,這本可以說是最公正、客觀的,它展現了那段燦爛歷史豐富多彩的側面。
與前人的作品相比,這部全新的世界史是在全球史觀的新史學轉向下的研究成果,即放下傳統的西方中心主義,關注其他地域的地方性知識。西方不再是世界中心,也不是唯一權威與最終話語權,更不是評價一切的標準制定者。這本書將焦點放在歐洲與美國之外,以絲綢之路為中心的區域,這種圍繞一個固有主題而選定的區域來踐行全球史觀是非常恰當而明智的選擇。
作者圍繞著絲綢之路為我們編織了一個宏大的故事,他是一位受人尊重的歷史學家,不僅因為其嚴謹的.學術作風,以及各種不同視角的描述,而且還能做到雅俗共賞,既能兼顧學術又引人入勝,可謂難得之極。其對于歷史的敘述,令我們大開眼界,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總是會順著他的思路來,讓我們不得不深入思考他的觀點。雖然我不熟悉絲綢之路的歷史,也不知道作者的書寫是否完全符合史實,但通過作者嚴密的論證和恰當的證據支撐,我們完全能夠順利接受作者的觀點。這個偉大的游戲,正如英國人所說的,從來就不是一場游戲。資源,財富和安全,權力,宗教和身份,混合創造一個動蕩的地區,影響世界。
可以說這是一本野心膨脹和雄心勃勃的書,帶我們通過層層迷障到達那段的歷史,打開門,理直氣壯地揭露了背后的利益和陰謀。因為這個世界是弱肉強食的世界,如果你沒有強大的外在實力與強大的內在信心,那無數歷史事實告訴你軟弱與謙卑往往不能獲得同等的尊重,而是意味著在這場生存斗爭中你還沒有做好準備,那么在這個吃人的社會中被淘汰的結局也許就是最好的歸宿了,你也許會委屈,也許會不甘,但事實如此不會改變。
我強烈推薦這精美的和引人入勝的歷史敘事,讀起來就像一個精心制作的紀錄片。
讀《絲綢之路》有感 22
讀完了《絲綢之路故事集》這是一本關于古絲綢之路的簡史,從絲綢之路的始末興衰,輻射沿途的地域故事,簡單易讀。
其實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遠不止是一條古代經濟貿易路線,更有文化藝術的交流,音樂舞蹈甚至到日常服飾和食物,還有宗教信仰的傳播,古絲綢之路的興衰見證了一個最重要的意義:世界重心的轉移。并提出一些思考,為什么后來是西方突起而不是我們?我們在繁榮中是怎樣逐漸落后的?這些思考將對我們今后的發展具有極大的警示作用。
同時這條古絲綢之路反映了古代世界格局的變化,而今天重新拓展的一帶一路也將重新伴隨著中國的復興建設而再次改變世界格局。看史知興衰,看史也要警惕為何興衰呀。
這本故事集比較淺顯易懂,語言平實,適合入門閱讀,我讀過另一本《絲綢之路文明啟示錄》則是從人類文明的.宏觀角度分析,深度研讀了古絲綢之路的歷史文明變遷,并提出“東方文藝復興”的思路,伴隨祖國經濟騰飛,軍事力量增強,在文化藝術領域同樣要有所進步。任重而道遠呀!
讀史書的時候總是會覺察到微微的時代風向,歷史的實質進步永遠建立在反思和沉淀之中。蠻力與武器永遠殺不死一個崇尚知識的民族,而強大的文明卻往往是緩慢自殺的……
讀《絲綢之路》有感 23
翻開我最愛的《絲綢之路》,仿佛就翻開了絲綢之路的歷史,看到了長長的駱駝隊,聽到了悠揚的駝鈴聲……從書中我知道人類社會最早的遠距離貿易在中國漢代就開始了,中國的絲綢、瓷器就是靠勞動人民通過征服荒漠運到了古羅馬……
看著書頁上跳動的文字,我的心被書中人物的聰明才智深深吸引,也為前人翻越戈壁與群山峻嶺,打通連接東西方貿易之路的韌勁所折服!可是絲綢之路沿途幾乎都是沙漠,氣候干旱、雨水稀少,晝夜溫差極大,他們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難開辟了這條偉大的經濟之路?這些疑問令我深深著迷,我不禁想要了解中原與西域的文化交流。我與媽媽決定去河西四郡,探索這條神奇之路。
第一站我們來到了甘肅省博物館。博物館像個龐大的“檔案袋”,里面匯聚了甘肅的“前世今生”。在展館里我看到了書本中的青銅器瑰寶“馬踏飛燕”,馬兒昂首嘶鳴、四肢修長有力,三足騰空飛奔向前,一足輕踏飛燕的速度與自由。由書本中的圖片到見到實物,我內心一次次受到沖擊——“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更堅定了我西部之旅的決心。
一路西行,在甘肅張掖,見到七彩丹霞猶如斜鋪的彩虹,在陽光照耀下熠熠生輝,就如上天隨手打翻了調色盤,我深深驚嘆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祁連山腳下,我看到了萬匹駿馬奔騰的宏偉氣勢,看到了水草豐美牛羊漫坡的景象,我似乎有些理解書中“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的哀怨;在甘肅酒泉看到嘉峪關萬里長城的雄偉氣勢,我仿佛回到了兩千多年前金戈鐵馬、戰士戍邊的場景;玉門關如今只剩斷壁殘垣,向西望去一片戈壁,我情不自禁吟誦起王之渙的“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我們來到絲綢之路上的明珠——敦煌莫高窟,這也是書中最吸引我的地方。在開放的`洞窟中我見到了許多書本中描述的壁畫和雕像,每一幅都精美絕倫,比書本上更震撼,但正因為有書本作為載體,才讓這些藝術文化走向世界。莫高窟向世人展示了古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和藝術發展,書中對“莫高窟是沙漠中的美術館,墻壁上的博物館”的評價果真是恰如其分。
從《絲綢之路》到十天走過甘肅六城,這次出行最大的不同在于,從前我都是到目的地聽導游講解,因為沒有深入地了解背景知識,經常一知半解;此次,我的內心有一股強烈的驅動力帶著我奔赴遙遠的西北。一路上我細心觀察、用心傾聽、動筆記錄,在實踐中成長。“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期待著邂逅更多好書,開啟新的旅程。
讀《絲綢之路》有感 24
一年前,提出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為"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即刻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重視和熱烈響應。這不僅是現實的需要,更是文化的吸引。
絲綢之路這個以和平、繁榮為內涵的歷史概念與中國未來全球化發展的關系,中國在絲綢之路中占有什么位置,都可以在劉迎勝教授的新書《絲綢之路》中找到答案。
"絲綢之路起源于各人類文明中心之間的相互吸引。"這是《絲綢之路》一書開宗明義的一句話。四大文明古國即古代中國、印度、巴比倫和埃及,散布于亞、非大陸,地理位置的排列,決定了古代文明中心之間的交流主要是東西人類文化之間的交流。這是絲綢之路產生的決定性因素。在數千年的人類文明史上,不同文明的人們征服巨山大川,克服天然的、地理的巨大障礙,建立了聯系東西方的絲綢之路,如同絲綢的璀璨斑斕一樣,絲綢之路在人類文明史上光彩奪目,絢爛輝煌。
絲綢是華夏祖先對人類文明的重要貢獻,這種源于農耕文明的絲織物,由于其輕軟、耐用的特性,對于歐亞大陸上的游牧民族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這是絲綢西傳的特性。隨著我們祖先絲織技術的進步,絲綢象征著華美、尊貴、富有,中世紀歐亞大陸乃至歐洲的貴族對絲綢產生迷戀甚至膜拜,這是絲綢西傳的文化特性。絲綢因其物質的、文化的特性,成為溝通東西文明的紐帶和媒介。東西方之間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之間,以絲綢為介質,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在橫貫數萬里的`地理區間內,相互進行著交通往來和文明交融。時至今日,生活在這個世界相當多的人們仍然享受著絲路文明帶來的福蔭。
既然絲綢之路是聯系、溝通東西方的通道,生活在不同地區的人們就會走自己最適合的通道,因而絲綢之路猶如溝通東西文明的血管,有很多條,但主要的也就是兩條大動脈:陸路和海路,也就是草原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由此構成本書的兩個組成部分,上篇為草原絲綢之路,下篇為海上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一書是劉迎勝關于絲綢之路學術研究和科學考察的成果,由此構成本書最突出的特色。作者早年師從蒙元史大家韓儒林先生,通曉十幾種語言,包括歐亞大陸的古代語言,在蒙元史、中外關系史、內陸亞洲及中國伊斯蘭文化研究領域,取得了國際學界公認的學術成就。這本書作為學術大家長期從事學術研究和科學考察的結晶,其權威性、前沿性在絲綢之路主題圖書中獨樹一幟。
書中,作者實地考察與文獻記錄相結合的論述隨處可見,有著很強的現場感,更不用說訂正傳說中以訛傳訛的謬誤了。無論是草原絲綢之路還是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元素無處不在,中國始終是絲路的主角,中國古代文獻的記錄是最為豐富的,成于中國知名學者的著作也最具參考價值。
絲綢之路是不同文明相互吸引的產物,從古至今,絲綢之路一直銜接著"中國夢"與"世界夢",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古老的絲綢之路必將煥發新的生機,中華文明必將對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讀《絲綢之路》有感 25
最近老師的講了《絲綢之路》這篇文章,我為那些西域商人產生了敬佩之情。
課文一開始就向我們介紹了絲綢之路兩旁的巨型石雕,它反映的是當時那些馱著彩綢的一峰峰駱駝,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一個個精神飽滿,栩栩如生。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偉大的路,還是一條艱辛的路。每一座石雕,每一個腳印,都記錄著英勇的中國人為亞歐的情誼和文化付出的艱辛,正向文中寫的:望著這群石雕,就仿佛看到了當年的絲綢之路上商旅不絕的景象,仿佛聽到了飄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駝鈴聲。
通過老師的講解,我知道了絲綢之路是橫貫亞歐的`通道,它東起我國的漢唐古都長安,往西一直延伸到羅馬。在通過這條慢慢長路進行貿易的貨物中,以產自我國的絲綢最具代表性,因此取名為“絲綢之路”。在這條路上發生的故事不計其數。我印象最深的是張騫不畏艱險,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亞歐內陸交通要道,于西域各國正式開始了友好往來,促進了中西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開拓了絲綢之路,成了中國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我還知道投筆從戎的班超,他為了祖國的利益,在西域竟然住了32年,才使西域和內地連為一體,為中華民族的基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我還知道去西天取經的玄奘,熱愛建筑的鐵木爾......他們都為亞歐文化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我也要好好學習,將來為祖國作貢獻。
【讀《絲綢之路》有感】相關文章:
絲綢之路讀后感08-06
《絲綢之路》讀后感08-08
絲綢之路教學設計09-13
《絲綢之路》讀后感精選(9篇)11-09
絲綢之路的讀書筆記03-12
[讀圍城有感]讀圍城有感05-04
讀竊讀記有感06-02
讀《竊讀記》有感06-28
讀《學弈》有感,讀《學弈》有感作文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