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外部空間設計讀后感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外部空間設計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藝術,是歷史賦予每一個文化藝術類刊物的必然使命。《設計與空間》是既有文化內涵,又具藝術特點的雜志。我國有五千多年的文明發展史,優秀的文化、傳統的藝術燦爛輝煌,瑰麗多彩,勿容多說,《設計與空間》就是扎根于這塊肥沃土壤里的一棵幼苗。我想象《設計與空間》雜志是否開辟專題欄目去介紹,多從遠古到現代的優秀作品中去體味我國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去領略獨具魅力的傳統藝術。從中尋找民族文化藝術的源和脈,去把握現代藝術設計中的中國特色,正真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比如:能采訪到大師級藝術家,介紹其作品,配發欣賞文章、評論等(我國有很多融會貫通東西方文化藝術的大師,如:韓美林、陳漢民、靳埭強、陳紹華、杭間等等)。請大師們現身說法,藝術感染力最大,這當然也很難。如果《設計與空間》雜志,能提供這方面的欄目,讓讀者從仰望大師,到了解大師的藝術創作和藝術生涯,無疑會使讀者的藝術人生有所感悟。就會讓很多人受益匪淺。那么《設計與空間》雜志就更有內涵和活力了。假設在《設計與空間》的啟蒙和影響下,在浙江林學院或其它地方,能誕生象韓美林大師級那樣的人才,那么《設計與空間》雜志,不僅是優秀文化、傳統藝術的傳播者,而且是優秀文化、藝術人才的引路人。
從文藝理論的角度,選擇案例,為讀者提供“學以致用”的知識和藝術養分。
《設計與空間》雜志,出生貴族,有很好的依托,理論基礎濃厚。用理論剖析案例,是行之有效的吸引讀者眼球的很好方法。它不是從理論到理論,而是用實例來說話,讀者易懂、易記,印象深刻。就我個人對類似雜志的印象來說:清華大學的《裝飾》雜志,學術氣氛濃厚,理論多,實例少,為學術交流的導向性刊物;南京林業大學的《室內設計與裝修》,以案例的作者自己來寫創作體會,圖文并茂,很有說服力,讀者閱讀不累,既具專業性,又大眾化,通俗易懂;《中國廣告》雜志用很多廣告公司策劃的成功案例來介紹、來闡述,也很有說服力;還有中國藝術研究院的《美術觀察》雜志里面“藝術批評”專欄等等。都是用理論來剖析實例,以實例來說明理論,讀者易懂而成為經典。
以上是我對《設計與空間》雜志的一些很不成熟的想法,純屬個人愛好。在雜志剛剛“呱呱落地”的時候,就有那么多的希望和等待,這是不是操之過急、急于求成?我不知道,也不知道我的想法是否與《設計與空間》創辦人宏偉目標相一致,我只是一名讀者出于的關心。但我知道:一個嬰兒的成長,要經過漫長歲月,不單需要父母的精心呵護和培養,同時也需要社會的關懷和愛護。成長的過程本身是一種美,是曲折的美,變化的美,是不斷完善的美。
《設計與空間》雜志,名字取得很好。“設計”二字解釋多種多樣,“設計”的范疇很大(這為雜志內容的多元化打下了基礎,為各相關學科的交流預留了空間)。但“設計”的功能只有一個,就是設計“美”。“空間”是時間與距離的和,也就是說:空間=時間+距離(這為雜志跨越千年歷史長河、跨越東西方間隔距離,尋找藝術的美,設計了空間)。《設計與空間》就是“美的空間”或“美的時空”,讀者們在《設計與空間》中尋找“美的空間”,并通過“美的時空隧道”去領略東西方文化、藝術的精彩,去享受遠古的和現代的藝術美感。這應該是《設計與空間》雜志創辦人的初衷吧!《設計與空間》雜志應該是美的傳播者。
創辦一個刊物很不容易,要投入大量的精力、財力、人力、物力,其中的艱辛只有當事人心知肚明。
【外部空間設計讀后感】相關文章:
外部公司掛靠協議03-24
專賣店空間設計調研報告01-27
空間的留言02-22
空間的經典說說03-19
空間經典留言06-18
經典的空間留言10-02
給空間的留言10-01
經典空間留言10-01
經典的空間說說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