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后感3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總結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后感1
在魯迅先生的文章話語中,充斥著對封建主義的不滿,與對國家淪落到帝國主義的控制之下的激憤。魯迅先生為革命,對國家的一絲不茍的精神及面對帝國主義的大無畏主義,深深震撼了我。
很小的時候,在網上便見到了魯迅先生的照片:少年的魯迅先生,身上透著一絲傲氣;中年的魯迅先生,目光中帶著一絲深遠;晚年的魯迅先生,整個的帶著期望,遠望中國的前程。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中,隱隱便能望見,魯迅先生幼年時代的縮影:無憂無慮的“百草園”生活,輕松而自在,草邊的蟋蟀,橄欖葉的夏蟲,山海經的故事,童年思想中的故事,以及傳奇的幻想。不是刻薄生硬的批評,而是簡潔優美的筆調,逼真,形象,栩栩如生。
在文中以后的日子里,魯迅先生把童真與自由帶到了三味書屋,朗朗的讀書聲,教書先生的搖頭晃腦的自得其樂的誦讀聲,魯迅先生攜著這一切的一切,從幼年走到了少年,到中年到老年……文中的主人公形象,如此清晰,是帶著無所顧忌的童真的孩子,文中也處處夾雜著童真的語言。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后感2
這是一篇描寫魯迅童年生活的散文。
他小時候的家有個后院,相傳叫百草園,里面有很多草,卻是他的樂園,這說明他小時候家里很窮,他也很調皮。他把后院的景色寫的很生動,仿佛我親眼看到似的;他寫的動物也栩栩如生,瞧“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他寫的很逼真,巧用擬人句寫出了油蛉、蟋蟀、黃蜂、鳴蟬的特點,如同大合唱一般。
書上還寫了園里有一條很大的赤練蛇,還有一條“美女蛇”。剛看到這兩個詞我就有些毛骨悚然,誰都知道蛇是很危險的,魯迅先生巧用“美女蛇”來漲高我們的情緒,讓讀者想往下看,“美女蛇”是什么。
最終,魯迅先生被送到了三味書屋里去讀書,結束了在百草原的自由生活,過起了無趣的讀書生活。“我就只讀書,正午習字,晚上對課。”
讀完之后,我覺得魯迅先生沒有我們自由,我們可以光明正大玩,或干什么,而他只能偷偷的玩。我們的確幸福多了!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后感3
這些字眼似乎被作者施加了魔力,我一看到就想快點往下看,想了解作者是怎樣做時間的小主人的。
這篇文章主要講的.是“我”在父親嚴格教育下,從孩提時代起,就養成了今天能完成的事決不拖到明天的習慣。這種習慣使我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學習和工作任務。
怎樣做時間的小主人,而不浪費生命,這是一個既有趣又發人深省的問題,我也曾經想過。抓緊每一分每一秒,很好地利用時間。也許就是這個問題的答案吧。想是這樣想的,我卻沒有這樣做。記得有一次老師布置了很多作業。我回到家后并不是想著寫作業。而是這摸摸,那摸摸。這與作者“關起門來加倍努力完成”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暑假前我給自己定了一個寫作業的計劃,之前我是很有信心按計劃完成的,但按計劃做了幾天后我就因怕辛苦放棄了。人們常說習慣是童年養成的。這話是很有道理的。由于我從小就沒有養成堅持不懈和珍惜時間的習慣,導致現在做什么是都要花很長的是才能完成。
讀了《從小做時間的小主人》后,我學到了很多,也悟出了一個道理:斤斤計較時間,努力擠出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這樣才能做時間的小主人而不浪費生命。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后感3篇】相關文章: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魯迅自述)01-10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設計(11篇)03-04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設計11篇03-04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書筆記(15篇)02-08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書筆記15篇12-15
從“家訓”到“管理”09-06
從創業到創收還有多遠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