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故鄉》有感(通用15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故鄉》有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故鄉》有感1
前不久,我閱讀了一本名叫《紅色羊齒草的故鄉》的書,它是由美國作家威爾遜·羅爾斯原著,翻譯成中文的小說。這本書受到《朗讀手冊II》、美國亞馬遜讀者、英國亞馬遜讀者、岡村迪安(美國加州圣馬特奧公共圖書館官員)等眾多讀者的好評。
書中講述了一個名叫比利的男孩,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擁有一對心愛的獵犬。他憑著艱苦的勞作和頑強的毅力,最終如愿以償地得到了一對獵犬——老丹與小安。比利與愛犬形影不離,一直穿越山頭、尋蹤冰河,捕捉浣熊,結下生死的情誼。
勇敢忠誠的老丹和小安獲得了捕獵比賽的金獎杯,追蹤到了最為狡猾的浣熊鬼,在奧沙克山區亨有了很大的聲譽。然而在一次狩獵中,比利遭遇山獅,生命危在旦夕,勇敢的老丹用生命守護了小主人,深情的小安也不愿獨活于世……
在比利心中留下的,不僅有老丹和小安,還有它們墳頭充滿傳奇色彩的紅色羊齒草,以及那美麗紅葉掩埋的童年記憶……
這本書擁有令讀者感動落淚的巨大力量,這種力量讓人無從抗拒。合上這本書,我的淚不由自主地往下流,一遍又一遍地回想著老丹和小安對比利的忠誠,如果沒有它們的忠誠,那就再也無法看到這本書了。老丹與小安為了比利,付出了生命,它們那種勇于獻身的精神非常值得我們尊重和學習。
讀《故鄉》有感2
在寒假,我打算既做完自己的作業,又充實我的寒假生活。所以我讀了幾本優質的青少年讀物,諸如:《故鄉》《海底兩萬里》《獵人筆記》《白洋淀紀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但令我最受感慨的還要數魯迅的《故鄉》。
要了解一部書就要先了解作者和其寫作背景。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樟壽,后改周樹人,浙江紹興人。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著有《狂人日記》《故鄉》《朝花夕拾》等。《故鄉》一共10個章節(不包括小引和后記),按照“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情節安排,依據所聞所憶所感從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農村破產,農民生活痛苦的現實,可至今讓我記憶猶新的是最后一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這篇文章主要寫了對方的論點和論據,然后駁斥對方的論證。其中,魯迅先生的那句名言:“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真是太對了。在我們生活中,無論是默默無聞的清潔工、秉公執法的警察,還是豐功偉績的鐘南山院士、袁隆平爺爺,他們都是同魯迅說的那樣的人——中國的脊梁,他們都是我們中國必不可少的人。正是他們每天堅守在自己的職位上,一心一意為國家,為人民,正是因為有他們這樣埋頭苦干,拼命硬干,舍身求法的人,才讓我們中國飛速發展起來。
我再舉一位科學家——鄧稼先。
鄧稼先是我國的“兩彈元勛”, 正是他,讓中國擁有了國防和武器;正是他,使中國不再受他國核武威脅;正是他,讓中國從“任人宰割”到“站起來了”,他一生都在為國家奉獻著。無私奉獻,不求名利,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就是魯迅先生所說的中國的脊梁!
正是這些“脊梁”,祖國不斷強大起來,國家全面進入小康,GDP、軍事實力穩步提升,世界地位升到一個又一個新高度!
我為我是一個華夏人而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而我們作為祖國新一代的花朵和希望,更應該努力學習,奮發向上,為祖國的建設添一把新火,也做那些中國的脊梁。
愿我的祖國永遠能夠繁榮富強,國泰民安,涌現出一批又一批祖國之棟梁,中國之脊梁!
讀《故鄉》有感3
在作者的故鄉里,故鄉的一草一木、一情一景牽動著作者的一起一波的懷鄉之情,文中所講到的小河、野花、油菜花、棉花,雖是略寫但是足足可以表明作者對他的故鄉的思念和作者對故鄉風景的贊美和喜愛,更讓我感覺到了作者故鄉風景的美麗、迷人,故鄉的蘆葦讀后感。最主要的還是作者故鄉的蘆葦,他利用花花草草們的襯托,更生動的描寫出了蘆葦的樸實、有蓬勃的生命和極其廣泛的作用,贊頌蘆葦樂于獻身的精神,思鄉之情才得以升華。
作者在文中這樣描寫蘆葦:對于故鄉的農民來說,他是取之不盡的建筑材料:常用它搭瓜棚、豆架,打籬笆,編葦席、葦簾子。用蘆葦蓋得房子,冬暖夏涼;每年春節,給孩子做花花綠綠的馬燈、八角燈,少不了要用蘆葦做支架;蘆蔑又可以做風箏,編制各種工藝品,散花著特有清香的蘆葉,可以用來包粽子;雪白的蘆根,又甜又脆,可以食用,還可以治病......
蘆葦的用處極其的多,而且它對于人類的生活非常有用,希望大家可以保護蘆葦、不亂折損蘆葦。
在大家過端午節的時候吃的粽子就是用蘆葉包裹的,如果沒有了蘆葦就沒有了蘆葉,那香甜的粽子少了蘆葉的清香,會不好吃的。
蘆葦對于我們大家,非常重要,一定不要折損它。
讀《故鄉》有感4
窗外,天灰蒙蒙的一片,刺骨的寒風肆意地吹著地上的枯萎的樹葉。格外地寒冷,不禁讓人打起哆嗦來。一看就知道是秋天來了。
在這日子里,我讀了《故鄉土,祖國情》這篇文章之后,我才體會到什么是愛國。英國的英格索爾說過:“力爭使祖國變得更加美好的人才是最愛國的。”這不就是曾經在我們中國母親在最苦難的時刻拯救過我們中國的那些偉人嗎?就是因為他們,我們的中國才有今天,才有今天這段輝煌的歷史。沒有祖國,就沒有我們的棲息之地;沒有祖國,我們就沒有了今天的快樂生活;沒有祖國,我們就沒有了這幸福的家園。相對而來,有了祖國,就有了我們今天擁有的一切,有了尊嚴,有了……《故鄉土,祖國情》里的主人公肖邦,他就有著一顆愛國之心。肖邦是波蘭的音樂天才,他那時只有16歲,彈的琴就十分美妙、唯美。他認真勤奮地學習音樂,終于有了個好結果。但是天空不會永遠是晴空萬里的,總會有烏云出現。當時俄國占領了波蘭,肖邦情不得已地離開了祖國。肖邦抵達維也納不久,華沙人民起義,把俄國趕出了波蘭。那一個晚上,肖邦寫了三首曲子,這三首曲子都十分深切地寫出了他內心的感受。他之間去了許多國家,創作了許多曲子,他在國外漂泊的歲月中,不幸染上了肺癆。最后,去世了。他死的時候,手中緊緊地握著祖國的泥土。在1849年10月17日,巴黎所有的優秀藝術家都參加了肖邦的葬禮,他們演奏了肖邦的遺作《葬禮進行曲》。
這一位才華橫溢又具有愛國之心的音樂家,就這樣帶著亡國與祖國之土長眠于地下了。
肖邦永遠忠于祖國,他用他的歌聲為祖國歌唱和戰斗。
讀《故鄉》有感5
今年暑假,我閱讀了《紅色羊齒草的故鄉》,它詮釋了一個完美地愛的傳奇。
這本書主要講了:小男孩比利一家住在深山里,他靠自己的力量實現了愿望——獲得了一對浣熊獵犬。并且在他們的一起努力下,老丹和小安不負眾望,贏回了捕獵比賽的金獎杯。但老丹卻用生命守護了主人,小安也不愿獨活于世。于是,一株紅色羊齒草悄悄地在墳頭綻放……
在這本書中,我最欣賞的就是比利和這兩只浣熊獵犬之間互相關愛的情感,還有就是這對浣熊獵犬之間團結、互助的深厚情誼。比利深受著它們:他從不會打它們,最多最多只是訓斥;在嚴寒的冬季,他不畏河水有多冷,毅然下水救起困在旋渦里的小安;不管誰,只要有傷害小安的舉動,他就會上前阻止甚至打架……正是因為這樣,獵犬們才對比利忠心耿耿,讓比利有求必應。
老丹和小安之間也互幫互助,只要小安不在,或它沒分到屬于它的食物,老丹就不會吃自己的那份食物。相反,小安也是這樣。還有,它們倆如果有誰沒出獵,另一個肯定不會走,哪怕被主人拽走,它也會想方設法地回到狗舍,陪伴另一只。
由此,我也想到了我和我那5歲的妹妹——豆豆。豆豆很可愛,而且和我感情特別好,每次別人問她:“你最喜歡誰呀?”她總會大聲說:“張可姐姐——”;每一次去外婆家吃飯,她都會緊緊地抱住我,久久不肯讓我離去。
有一次,我帶豆豆在公園里玩,豆豆不小心跌了一跤,皮擦破了,疼得哇哇直哭,怎么都不肯站起來走,還嚷嚷著:姐姐抱我!姐姐抱我!怎么辦呢?她雖然只有5歲,可是依然很重。但看著妹妹那眼里的淚花、看著那信賴的眼神,我深呼一口氣,咬緊牙關,背起了妹妹,一步一步,一腳深一腳淺地往回走,路上好幾次都想放下,但終究沒有放下,最終把豆豆背回了家。我想:這就是愛的力量,愛的傳奇!
其實,親人之間也好,同學之間也好,如果都能像比利和浣熊獵犬那樣相處,那么,每個人都能寫出屬于自己的愛的傳奇!
讀《故鄉》有感6
許多人曾把絢麗多彩的朝陽描繪成徐徐向我們走來的花枝招展的少女,更多的人也曾用五彩繽紛的語言描繪出火紅的夕陽西下之后,在這一派迷人的夜色之中,偶然捕捉到了星光的星光倩影……
遠處閃爍著的圣潔的光,已分不清哪里是燈哪里是星了,這里是燈的海洋,這里是星的海洋,仰望空間,那天幕上競鑲嵌著無數晶瑩的珠寶,就像那驟然揭開的灰色的貝殼,柔軟的里層競孕育著一層迷人的飽滿的珍珠,萬頭攢動。然而這里與之不同的是,天幕中閃爍的光是銀白色的,這,不禁使我又想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潔白的荷花!但我覺得,這里,難道不比那“剛出浴的美人”般的荷花還要醉人嗎?這竟使我的貪婪的私欲發作起來,伸開雙臂去捕捉它來盡情的玩賞。然而,那又是怎樣可笑的妄想啊!它們是圣潔的,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當我微微動了一下,由于癡神仰望而有些酸痛的脖頸的時候,與我眼光平行的遠處,居然呈現出一片奇秘的海洋,海面上波光粼粼,但沒有洶涌的波濤,沒有吼叫的海風。然而這里并不是寂靜的,聽,那里有清脆的“嘀嘀嘀”的聲音,噢,還有兩顆閃亮的流星在后面緊緊追逐。
啊,那故鄉的夜晚!那迷人的星光與萬家燈火!
讀《故鄉》有感7
十四歲時第一次讀周作人先生的《故鄉的野菜》,感覺特別的親切。像野菜一樣樸素卻充滿生活氣息的語言,抒寫著故鄉自然清新的野趣,洋溢著淳樸又濃郁的鄉情。
“婦女小兒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籃’,蹲在地上搜尋,是一種有趣味的游戲的工作。”多有鄉野氣息!“花紫紅色,數十畝接連不斷,一片錦繡,如鋪著華美的地毯,非常好看,而且花朵狀若蝴蝶,又如雞雛,尤為小孩所喜。”多美啊,真是妙趣橫生!“清明前后掃墓時,有些人家——大約是保存古風的人家——用黃花麥果作供,但不作餅狀,做成小顆如指頂大,或細條如小指,以五六個作一攢,名曰繭果。”真讓人垂涎!諸如此類自然清新的文字,字里行間充滿了獨特的故鄉鄉野意趣,讀來無不讓我遐想聯翩,心生歡喜。“薺菜馬蘭頭,姐姐嫁在后門頭。”“黃花麥果韌結結,關得大門自要吃:半塊拿弗出,一塊自要吃。”讀著這些歌謠,我的耳畔似飄蕩著那些和我一樣的鄉里孩子們俏皮的童聲了……
我從小生活在七仙嶺下,從名字看,她就很吸引人。相傳當地黎族女子勞作之余用橘葉泡溫泉洗浴,得以容顏美麗,王母娘娘聽說后,派七仙女下凡偷師,誰料七仙女來到保亭后,被熱帶雨林溫泉風光所迷,化作七峰永駐人間。七仙嶺以山上的熱帶雨林和溫泉著稱,位于我們縣的東北邊,是海南省的名山之一。她“身上”無奇不有,她是我們的樂園。
春天里,七仙嶺到處是胖嫩胖嫩的野菜,簡直是一座天然的大菜園。《故鄉的野菜》中講到的這里幾乎都有,蕨菜呀,薺菜呀,馬蘭頭呀,還有好些叫不出名的。我甚至懷疑所有的“綠葉”都是野菜,她們看起來太誘人。望著滿山的嫩綠,我們這群山里的孩子心都蕩漾了。周末作業,父母嘮叨甚至是老師的責怪都擋不住我們的腳步。我們在山上肆意的說笑、歡呼、奔跑,時而也聚精會神的尋著自己或家人鐘情的野菜,摘野菜,挖野菜。不知不覺籃子滿了,可是心未滿,把籃子隨意放在一處,又開始追逐說笑了。每次回家的時候,籃子總是充實又美麗,因為它不僅裝著野菜,還有野花的裝扮,還有歡笑的陪伴……
在七仙嶺上我很多次想著自己壯麗的未來:像蒲公英一樣飛出大山,在更廣闊的天地里扎根、茁壯……
可十四歲那年讀了《故鄉的野菜》后,望著大山,我矛盾了。心想:很多現在理所當然的東西在未來會變得遙不可及,或許他們還會被時間或空間與我永遠分離。眼前的“樂園”——七仙嶺,春日里胖嫩胖嫩的野菜,伙伴俏皮的童聲,山野中奔跑著的矯捷的身影……
近日再讀《故鄉的野菜》,矛盾被解開了。或許在離開的日子里,遺憾是美,懷念也是一種美:或許離開是為了更好的回歸。
故鄉的野菜不會忘,故鄉的野趣不會忘,野菜旁的暢想不會忘。
讀《故鄉》有感8
《回到故鄉的狼》一文中,作者將北美第一批殖民者對狼的殘忍、西歐查理曼大帝對狼的仇視與土著印第安人對狼的尊重、古埃及的呂科波利斯城市對狼的崇拜、加拿大人對狼的寬容、一個中國朋友對狼的懷念,這兩類對狼的截然不同的態度相對照,在其具有強烈情感傾向的語言中,我們看到了作者對狼的存在的重視。作者引用了殖民者說過的一句名言:“惟一的好狼是被打死的狼”,并指出:“人在對狼的態度轉變中,經濟利益是惟一準則,狼在生態環境中所起的作用,則從未被考慮過。”
作者的語氣中流露出了對捕殺狼的行為的憤怒,對人類以經濟利益為準則而瘋狂的捕殺狼的不滿。作者認為人不能簡單的從自身的利益出發,為了保護人類自身的利益就盲目的開展“滅狼”計劃。作者看到的是狼在生態整體中所起的作用,這與“生態整體主義”的主張是相契合的。“生態整體主義(ecological holism)的核心思想是:把生態系統的整體利益作為最高價值而不是把人類的利益作為最高價值,把是否有利于維持和保護生態系統的完整、和諧、穩定、平衡和持續存在作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作為評判人類生活方式、科技進步、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終極標準。”
作者的出發點是生態系統的整體利益,而人類大肆捕殺狼的出發點則是基于人自身的利益,根本不去考慮狼在自然整體中的作用。沒有考慮到失去了狼,鹿就會過量繁殖而超過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造成生態失衡。如果人能站在生態整體的高度,就會看到大自然的所有生命都是相互聯系的,是不可或缺的。狼的存在雖然使鹿的生命受到了威脅,但是從生態整體來看,卻保護了整個環境的平衡。作者對大地倫理的認識恰恰就是以有機整體的世界觀為基點的倫理見解,《回到故鄉的狼》一文展現了作者的這種生態整體的倫理觀念。
讀《故鄉》有感9
抱著對“故鄉”這個刺眼詞語的好奇心,我讀完了魯迅先生的《故鄉》。心中不禁涌起一絲心酸,又何嘗不是感同身受,亦或許進一步說是探尋到“故鄉”與“童年”的真諦。
回到別了二十余年的故鄉的魯迅,眼前的鄉景卻已不再是那心心念念的故鄉了,放眼一望,滿眼的蒼黃,橫著蕭索的荒村啊,已早無生氣。但故鄉本應如此,只因自己的心情早已改變,遭逢的事多了罷,也就有所不同。回到兒時的記憶,才知什么是美好,什么是純真。兒時與閏土的鄉憶啊,卻早已回不去,那記憶早已在時光的翩擦下,隔上了一層厚障壁。那兩小無猜的關系啊,唯存記憶罷。再見已是生死無話,誰還能不動聲色地飲茶。
“故鄉”這兩個或許會令人感到溫暖又或許使人心酸的字眼,只會隨時間的消磨給人留下記憶罷,事物終究都會變。人原本可以和平友好地相處,但在那封建的思想影響下的人也會變得不堪,唯有記憶是不變的!即使當今社會沒有從前的殘暴壓迫和剝削,也會附隨成長遠離故鄉,淡化那記憶中的熟悉感。
萊辛曾說過:做孩子的時候感到無聊,期盼著長大,長大后又向往返回童年,我們活得既不是為了現在也不是為了將來,我們活得似乎永遠不會死,我們死得也好像從來沒活過。既然當今沒有以前那樣的壓迫,為何總要活得不是為了現在也不是為了將來,為何總沉浸在那已逝去的時光中,為何總向往著能否回到過去的幻想?憶雖美,但已逝。人總不能往回走,兒時那美好的時光啊,就讓它永遠存在你那美好的記憶里吧,兒時的故鄉啊,就讓它一直為那記憶的存在而存在吧!
往前走,有一天你能自然微笑面對過去,面對那充滿鄉憶的故鄉時,你一定過得比別人好!
讀《故鄉》有感10
“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是魯迅先生在他的文章里寫的一句話,如此一句話,卻深深的扎根于我的腦海,至今還引我深思。
魯迅先生的文字,將我帶入了他回憶的浪潮里,牽引著我步入了他的故鄉——紹興。兒時的回憶總是那么美好,包括魯迅先生也有一份美好回憶,這份美好回憶來自于他兒時的伙伴,閏土。
“深藍的天空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 ”這些充滿童趣的文字,使我更加體會到了魯迅先生在回憶兒時閏土時的.心情,仿佛處于滿片的花海,蝴蝶翩翩起舞,陽光也傾灑而下。
在那樣一個備受壓迫、飽受艱辛、磨難的社會生活環境下,人們變得麻木、自私自利。文章中的閏土和楊二嫂的前后變化令我感到咋舌,從少年天真活潑的閏土變為現在滿臉愁苦、麻木遲鈍的中年閏土,從年輕、美麗、守本分的豆腐西施變成如今尖酸刻薄、搬弄是非、唯利是圖的楊二嫂,這一個個鮮活的例子,體現了當時典型的市儈形象,不得不讓我感嘆。
魯迅先生回到故鄉后,所見所感全都抒發在了這一片文章里。
故鄉的蕭索景象和故鄉人的蛻變,使魯迅內心感到失望,并同時燃起對新生活的向往。
正如魯迅先生他自己所說的:“希望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也許正是因為魯迅先生的這份對未來新生活的向往和希望,也激發起我對自己充滿未知未來的向往和探索的勇氣。
伴隨著魯迅先生的回憶,我又深深的品味起那一句引人深思的話語。
讀《故鄉》有感11
讀了季老的《月是故鄉明》,我深有感觸。季老身在異國他鄉,到過許多風景區,風景區的月亮圓圓的、亮亮的,掛在天空,他并不喜歡。在他看來,那婀娜多姿的月亮遠不及故鄉山頭的小月亮。故鄉的月亮雖然暗淡,季老卻認為這才是一種不同尋常的美。因為故鄉的小月亮,在故鄉的天空照著自己牽掛的故鄉與親人,季老認為故鄉的月亮才是最明亮最美麗的。
看到季老飽含深情地描述故鄉的山山水水,我也深刻感受到了季老的思鄉情結。讀了他的文章,讓我禁不住想起了爸爸常帶我去的故鄉,我也想寫寫故鄉的山水和月亮。
我的故鄉在常德市桃源縣于家坪,那里有一半以上的村民姓于,所以取名于家坪。
我喜愛故鄉的那條小溪,自從爸爸帶我去了那里,我便覺得即使是大江大海,也比不上它的純潔和美麗。
小溪的兩旁生長著一排叫不出名字的樹,它們斜斜地生長著,一條長長的樹陰是我的避暑之地。我和爸爸踩著泥走在溪邊,驕傲的太陽被茂盛的枝葉頑強地擋住兇狠的光芒。
小溪淺的地方一根手指就能觸到溪底,鵝卵石上溪水歡快地淌過。冬天,我把手伸進溪水,一陣刺骨的涼傳遍全身,我的心仿佛正接受著一場異樣的洗禮。
走在溪邊,潺潺流水的聲音劃過耳畔,仿如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
我繼續前行,一個小型的天然瀑布在眼前呈現!幾塊又高又大的石頭屹立著,小溪水從“高處”流下,落差只有幾十厘米,比起廣西邊界波瀾壯闊的“德天瀑布”來,這個小小的“瀑布”就像害羞的農家少女,有一種淳淳的農家氣息。
好多奇花異草伴著小溪成長,或濃或淡的花香沁人心脾。遠處,農家的屋頂冒著炊煙,還能聞到柴火做飯的香味。啊,這就是故鄉的氣味,是我喜歡的味道。
晚上,我躺在床上,透過玻璃看著天空,發現這里的天空與我居住的城市完全不同,月亮是那么的婀娜,星星是那樣的明亮。
回到長沙后,我不止一次夢見故鄉那“唱著歌”的小溪,還有“吐著”芳香的花朵和不斷向我“擠眉弄眼”的星星,再看天上的那彎月亮,不知為何,我覺得它竟然變得有些蒼白、有些憔悴了。
讀《故鄉》有感12
讀完了故鄉,我也擔心長大后會和自己的同學生疏了。
小時候,魯迅與閏土都是哥弟稱呼,可這次一見,卻完全不同了。閏土一來,就喊他老爺,還叫水生給他磕頭。他在家里很拘束,完全沒有以前小孩子的無拘無束了。小時候,他在家里和在自己家一樣,什么都干。和魯迅也是好兄弟,什么都和他說,還答應他,去自己家捉魚、看西瓜、撿貝殼……可是這次,他的處境很艱難,對魯迅也是恭恭敬敬的了。
我們現在還是小孩子,什么都不懂,所以,同學與同學之間,也是比較無拘束的。可是再長大一些,就會有許許多多的顧慮,等到同學聚會的時候,每個人就都會有自己的心事,再也不會和別人什么都說了。所以我們也要珍惜現在的每一個人,小時候就要放開一點玩,長大了就不能玩了。
當閏土出現在魯迅面前時,魯迅很熱情的去接待他,可是閏土卻像不認識的農民與地主之間的關系一樣很恭敬得叫他,使他們都很尷尬。只是因為閏土的心里,不像以前,裝著的是稀奇事,而是他的生活平困,不好意思面對“老爺"。最后沒辦法,魯迅只好用送東西來收場了……
讀《故鄉》有感13
《故鄉》這本書是出自大作家魯迅之手。它揭開了舊社會勞動人民的艱辛。在歷經二十年之后,文中的閏土已不是那個活潑可愛的孩童,而豆腐西施的可愛美麗也早就逝去,成了歷經滄桑的鄉下人。
《故鄉》里,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莫過于閏土了。因為他少年時期和中年時期完全不一樣,簡直是天差地別。在魯迅先生的眼里閏土少年時是一個活潑可愛,勤勞能干的少年。還見多識廣,會講許多有趣的事給魯迅聽,才使魯迅先生對鄉下的生活有了向往。雖然他們相處的時間不長,但是在魯迅先生和我的記憶中,他是天真浪漫的。
可在二十年后,他們相遇時,閏土完全變了。一點以前的樣子也沒有,甚至連少年時的影子也沒了。原先紫色的臉蛋,已變成灰黃灰黃,還刻上了很深很深的皺紋,他已失去了從前的純真,變成了一個可憐呆板的人。我知道這是舊社會人過度的勞動,才變成了這樣。原先的健康已變疲勞不堪所取代,他肩上的生活壓力太大了,把他壓得連背都直不起來。他是多么可憐啊!他看起來不像中年人,更像個老年人。
在書中,魯迅先生是這樣描寫閏土的“他看見我,臉上浮現凄涼和歡喜的眼神。嘴動了動,想要說什么。終于他的神情變得恭敬起來,分明說道老爺……”從這里,我知道長大后的閏土已經知道自己和魯迅的差距,已經變得自卑起來,已經明白自己和魯迅再也回不到童年快樂的時光,再也感受不到過去的兄弟情誼了。
從閏土的身上我知道了舊社會的黑暗,也知道以前勞動人民的苦難。我慶幸自己生在新中國里,我為此感到幸福。
讀《故鄉》有感14
當天真自由的童年走到盡頭,比利心中留下的,不僅有老丹和小安,還有它們墳頭充滿傳奇色彩的紅色羊齒草,以及那美麗紅葉下掩埋的童年記憶。
書架上,一本藍封皮的書總放置在那,這本書就是《紅色羊齒草的故鄉》,第第讀起它,我總會情不自禁地流淚:男孩比利最大的心愿,就是擁有一對心愛的獵犬。他在2年艱辛的存款后,終于如愿以償地得到了老丹和小安,他和它們一起穿越山頭,尋蹤冰河,捕捉浣熊。
勇敢忠誠的老丹和小安為比利得了捕獵大賽的金獎杯,捕獲浣熊鬼。然而在一次狩獵中,比利遭遇惡獅,生命危在旦夕,勇敢的老丹用生命守護了小主人,深情的小安更不愿獨活于世上。
讀完故事,我竟發現,淚,不知什么時候爬上了臉龐,是呀,比利所擁有的愛,信仰,責任,誠實,勇氣與毅力,有廣度,有深度,更有分量,令人敬畏。在那個樸素,質樸的年代,人們平和,謙遜,卻扮演著凡人中的英雄角色。文中兩只可愛的獵犬勇敢,聰明,在小主人遇到危機挺身而出,護主,愛主的情感洋溢在字碼之情。
放下書,將書慢慢放回書架,我踱步到窗前,回味書的內容,突然間,猛然醒悟:原來這就是生死與共的情誼。
讀《故鄉》有感15
我們學過一篇課文叫《月是故鄉明》。這篇文章讓我想起了小時候和奶奶一起看月亮的場景。
文章講的是作者在故鄉時天天都會看月亮,看月亮時還會做一些趣事。可是后來作者離開了故鄉,去世界各地看月亮,每當作者看到月亮,都會想起自己家鄉的月亮,表達了作者對家鄉月亮的思念。
我記得在我五歲的時候,那時是夏天。每當月亮從天邊緩緩升起,我和奶奶吃完晚飯,就會搬著椅子出去看月亮,奶奶搬著大木椅,我搬著小木凳出門賞月。
有時候奶奶看著天上的月亮還會給我講嫦娥奔月的故事,我聽得津津有味。而有的時候我們什么也不說,什么也不談,只是靜靜地望著那一輪皎潔的月亮。
還有的時候,我們會一邊吃著冰棒,一邊閑聊。奶奶常常會問我長大了想做什么,我那時還太小,總是想去太空,于是我想了想說,我要當宇航員,去月亮上找嫦娥,但是我不知道的是,做宇航員是要經過嚴格的考驗的。奶奶沒有說話,只是笑著看著我,然后又看著月亮。
“月是故鄉明”,我什么時候才能像以前一樣,什么都不用想,什么都不用干,只和奶奶一起看月亮呢?
【讀《故鄉》有感(通用15篇)】相關文章:
讀中庸有感通用12篇03-27
讀邊城有感通用15篇03-21
讀《狗》有感通用15篇03-20
讀《皮囊》有感(通用15篇)03-20
讀《散步》有感(通用15篇)03-16
讀《自律》有感(通用7篇)03-14
讀《駱駝》有感通用15篇03-08
讀《林徽因傳》有感(通用9篇)03-28
讀《風之王》有感(通用15篇)03-27
讀《林海雪原》有感(通用9篇)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