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毛澤東傳》有感【精】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毛澤東傳》有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毛澤東傳》讀了將近一半了,與之前讀過的傳記相比,部分內容略顯艱澀,主要是在某些地方加入了對政治、時局及人物的心理和動機的思考與推測。目前針對此書前半部分,簡要講下自己的幾點感受。
一、求知若渴
首先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毛澤東的求知若渴,關于毛澤東讀書的情況,摘要如下:
通過他母親家的關系,澤東到湘潭一個失業的法律專業學生家獨立地學習了6個月。雖然迫于他父親的壓力,也許還因為在湘潭遇到經濟困難,他又回到家里,但這6個月的讀書、聽課和辯論,徹底改變了他的生活,從此他不再是父親已成年的“寶石”。
“知識改變命運”,“知識”的含義是寬泛的`,實際上知識改變的是思想,然后在思想的推動下,才改變命運。毛澤東年少時讀書的經歷,即使經濟困難時,也沒有放棄讀書,或許沒有最初的書籍、遍歷帶來的思想沖擊,便不會有他后面波瀾壯闊的人生了。
二、對目標的執著與狂熱
毛澤東青年時期一直致力于研究中國未來的形式以及如何拯救中國,即使有時身無分文,有時身處險境,也一直堅定不移地向著目標前進。要想取得一件事情的成功,需要有明確而堅定的目標,對目標有著激情,為之不懈努力、持續耕耘。
三、關于理論與實踐
中共發展初期,多數人都認為應該照搬蘇聯的方法,推動工人階級運動,走向社會主義,超過90%的人認為從農村發展共產主義是可笑的,因為他們不相信,落后的山溝里,能有先進的共產主義誕生。但毛澤東并未篤信此方法,而是通過深入地實踐調查,通過一系列農村運動,發展出了農村包圍城市的理論,發展出了“槍桿子里出政權”的理論。對此他還寫過一篇文章,抨擊沒有實踐經驗的人士,名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任何事情,都沒有一個永久不變的解決套路。對于復雜的問題,影響結果的因素有成千上萬種,事情的發展都具有一定的復雜性與不確定性,需要通過實踐,才能找出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案,只會紙上談兵是不可取的。
四、毛澤東思考問題的眼光的長遠性
毛澤東的民族主義沒有退潮。在中共領袖中,幾乎只有他一個人在農民集會上講反對帝國主義。他警告說,國民黨干的最壞的事情之一,是和外國人結成同盟,并敞開大門讓外國人來統治中國。1932年4月,毛澤東和朱德對日宣戰。這在當時讓人(中華蘇維埃之外聽到這話的少數人)聽了發笑,但是十年以后,這看上去就像是天才的一筆,雖然他們在幾年之內沒見到一個日本人,雖然他們只控制很小比例的中國人口(他們只能管轄不到900萬人)。但是毛澤東是有眼光的。他的目標不是抽象的社會主義方案,不是俄國革命的重復,并不是“另一個十月”就可以概括在江西山區里流汗流血的目的。他關于世界革命的夢想并不清晰。中國是底線。如果中國處于危險之中,那就沒有什么比挽救中國更重要。中國沒有了,那么一切關于革命的談論就只是沒有根的知識分子的空談。
毛澤東的眼光及其長遠,已經站在了一個制高點去俯視整個斗爭過程了,對于事物本質的洞察能力極強。
【讀《毛澤東傳》有感【精】】相關文章:
讀《岳飛傳》有感05-27
讀貝多芬傳有感05-09
讀呼蘭河傳有感05-27
讀《蘇東坡傳》有感05-24
讀名人傳有感05-13
讀《名人傳》有感05-11
讀《水滸傳》有感05-20
讀貝多芬傳有感(15篇)05-09
讀《駱駝祥子》有感【精】05-28
讀《蘇東坡傳》有感15篇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