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慢慢來》讀后感(15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孩子你慢慢來》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孩子你慢慢來》讀后感1
我曾經無意間見到過這首小詩,當時看的時候就帶給我很大的震撼,一個成年人一位母親需要有多大的耐心多大的智慧等著孩子,讓孩子慢慢來啊!直到有一位同事向我推薦了中國臺灣作家龍應臺的散文集《孩子你慢慢來》,我才有機會慢慢品讀了作者作為一位母親的耐心和智慧。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扎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慢慢來,慢慢來。
回想自己成長的經歷:在我的記憶中,曾經無數次遭到爸爸的訓斥,或者因為和小伙伴在河邊釣魚回家晚了,或者因為一次作業沒完成,或者因為在外面玩泥巴的時候把衣服弄得很臟等等,更不用說聽父母給我耐心的講解問題,小時候的好奇心可能就這樣慢慢的磨滅了。但是龍應臺老師對于孩子的教育充滿了耐心,她不會厭煩于和安安的對話以及安安的問題,反而還會和安安互動,滿足孩子的好奇,解答孩子的疑惑,甚至引發提問,從不厭倦,哪怕安安的話還說不完整、表達不清。
如今身為母親的自己,從中得到的最大的啟示就是要對自己的孩子有耐心,耐心地給孩子講故事,耐心地解答孩子的任何問題,耐心地面對孩子所犯下的任何錯誤。當作為家長擁有了耐心,那么對孩子的尊重、理解和愛才會恰到好處,避免走進兩個教育誤區,要么過分的溺愛,要么經常的訓斥和大罵。
身為教師的自己,對待學生又何嘗不需要足夠的耐心呢。
《孩子你慢慢來》讀后感2
讀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首先被這本書的封面吸引了,在秋季一條鋪滿橙色落葉的馬路上,一個孩子靜靜地低著頭,仔細的看著地面上的各種形狀的落葉,他像是一個探索家,在厚厚的落葉中尋找著新大陸,也許他的母親就在不遠處,遠遠的看著他,陪他慢慢的走著。
很喜歡這本書的卷首語,傳達一種對生命的尊重和靜逸的感覺,“我在石階上坐下來,看著這個五歲的小男孩,還在很努力地打那個蝴蝶結:繩子穿來穿去,剛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開來,于是重新再來;小小的手慎重地捏著細細的草繩。淡水的街頭,陽光斜照著窄巷里這間零亂的花鋪。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愿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這個孩子從從容容地把那個蝴蝶結扎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書里記錄了孩子成長中的點點滴滴,和每個家長遇到的一樣,有讓你出乎意料的驚喜,有讓你不知道如何解答的困惑,有時讓你感受到暖暖的溫情,有時又讓你怒氣沖天。每個家長都知道碰到這些讓你無奈的事必須控制自己的情緒,但在面對這個古靈精怪、奇思妙想的孩子時,所有的定力似乎都要打個折扣。我們忍不住會教訓他應該怎么樣,會拿他和別人家的孩子進行對比,總是很欣喜他有出乎意料的進步,卻難以容忍他有任何形式意義上的退步。
時間很快,我們是否陪孩子認真走過,一晃孩子已經上了小學了,在參加孩子家長會的時候,坐在孩子的小課桌后面的時候,一種恍若隔世的感覺,不同的時代印記了每個時代兒童成長的經歷,當我們做為家長時能深深感受到,這是又一種經歷,和孩子一同去重新認知一個幼小生命如何成長,去品味我們兒時未曾仔細體味的童真,孩子,我們和你一起慢慢走。
《孩子你慢慢來》讀后感3
寒假期間,老師布置了一項作業,讓親子共讀一本書,然后和媽媽各寫一篇讀后感,于是我和媽媽去書店選了一本叫《孩子你慢慢來》的書,這本書是臺灣著名女作家龍應臺寫的。
看完這本書,我很羨慕書中華安和飛飛兩兄弟,因為他們有一位特別好,特別善解人意的媽媽。還記得篇頭那段話: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子,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扎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這段話可以看出龍應臺阿姨的耐心,一顆尊重孩子的心。
書中還有些話反映了龍應臺阿姨是位慈祥善良的母親:有一次,弗瑞第偷了一包糖讓她和華安吃,而龍應臺阿姨并沒有吵他們,也沒打他們,而是慢慢地教育,讓他們什么是好事,什么是壞事,什么事應該做,什么事不應該做。書中還有些事反映出華安和飛飛是特別善良的孩子,這樣的品質都歸功于他們有位教育有方,以身作則的好媽媽。
我很羨慕他們兄弟兩個,也很佩服他們的媽媽,那種理解他們,尊重他們的教育方式,而我每天聽到的都是媽媽的催促聲和抱怨聲。從早上起來,穿衣服嫌我慢,洗漱嫌我慢,吃飯嫌我慢,就連走路都嫌我慢,做作業嫌我慢、嫌我寫的字不好,嫌我做題馬虎,嫌我不整潔,嫌我……,每件事只是催促,不會耐心地教育我。在這里我要對媽媽說幾句話:媽媽,我只是個孩子,正處在發展階段,凡事不可能像成年人那樣行動敏捷,但我一定會努力做好,希望您能像龍應臺阿姨那樣理解我,尊重我多對我說幾句“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慢慢來”!
《孩子你慢慢來》讀后感4
讀《孩子你慢慢來》我看到了“堅守”。在種種矛盾的沖擊下的生活,需要每一方的堅守和努力。對母親來說是矛盾的:“誰能告訴我做女性和做個人之間怎么平衡?我愛極了做母親,只要把孩子的頭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覺得幸福。可是我也是個需要極大的內在空間的個人……
女性主義者,如果你不曾體驗過生養的喜悅和痛苦,你究竟能告訴我些什么呢?”對兒子而言,主流文化和外來文化的沖擊力也是巨大的。在《孩子你慢慢來》的最后,華安寫道:“那是第一次,我發現,德國是一個母親不熟悉的異國文化,在這個異國文化——我的本土文化里,我比她還行。”
無論是時代之差甚至是文化差異。不變的是母親對孩子的濃濃的愛,是各自對理想對生活態度的堅守,是堅持對這個世界抱有追尋和感性。龍應臺在書里展現給孩子的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思考方式。母親潛移默化地告訴孩子,快樂的實質不是金錢和名聲,我們不是在進行一場比賽,看看到終點能獲得什么樣的獎品。而是在于將自己的絲毫努力或者掙扎本身納入世界中,在感受時間的溫柔美好時回報以熱忱認真。
我們在生活在工作的道路上,何嘗不是不斷成長,如同“媽媽”和“華安”一樣,摸索著前行。我們不必比較工作貴賤,或者人生意義高低。當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在這樣一條道路上,誠然還會有無數前赴后繼者。我們將面臨著拷問、質疑、動搖,我們也將收獲喜悅和快樂,或許更多的是日復一日的平淡。好在時間還長,我們大可以用輕松的態度打量這個世界,用最真實的態度感受這個世界的溫柔繾綣,并報以會心一笑。
《孩子你慢慢來》讀后感5
最近一段時間,由于工作等方面的諸多不順,自己心浮氣躁,神態飄忽不定。為了讓自己的精神得以放松,為了讓自己的心靈得以凈化吧,我重新拾起《孩子,你慢慢來》細細品讀。
“我在石階上坐下來,看著這個五歲的小男孩,還在很努力地打那個蝴蝶結:繩子穿來穿去,剛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開來,于是重新再來;小小的手慎重地捏著細細的草繩。淡水的街頭,陽光斜照著窄巷里這間零亂的花鋪。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愿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這個孩子從從容容地把那個蝴蝶結扎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這是書中卷首的一段話,正是這段文字吸引我繼續讀完這本書。它在給了我無限感動的同時也給了我一些啟發。
青蛙有青蛙的世界,蝌蚪有蝌蚪的世界。作為青蛙的我已忘記自己是怎樣的長大,已不能切身的理解蝌蚪的想法,尤其是近階段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心態就明顯有心急的嫌疑。“你看你啊,講了幾遍還不明白嗎”“怎么到班里這么長時間還沒有把書拿出來”等的話語經常不經過自己大腦就熟練地從口中蹦出,說完后意識不到有什么不妥卻也沒見起到什么效果,反而更讓自己心里添堵。文中的“媽媽”是個聰明、睿智、理性的母親,她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選擇了一個非常簡便卻又符合兒童身心生長的方法――孩子你慢慢來。這個在我們的教學中不是也可以較好的運用嗎?
班里的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的發展水平不同,因此我們在教育時應提出不同的要求:發展水平高的學生,你有能力快點就快點,而對于水平稍低的學生,你慢點老師也等你啊!
《孩子你慢慢來》讀后感6
暑假把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看完了,躺在沙發上看著書,嘴角禁不住一次次上揚。這樣美好的感情,這樣溫柔的成長,讓我心亦變得如斯溫柔。
孩子,你慢慢來記錄下一個母親其間經歷過的每一絲喜悅和惆悵,當有人發問“在今天這樣的世界里,我們到底要如何來帶領我們的孩子?從我們的子宮里孕育出來的孩子,曾經和我們靠得那樣近,依賴得那樣深的孩子,在我們的血脈里萌芽,在我們呼吸里成長,在我們眼前哭泣著微笑著一天一天長大的孩子,他們將來的世界究竟會是什么樣的面貌呢?”時,她說,我愿從容地等待,在孩子的身旁陪伴他靜靜地成長,孩子你慢慢來 ,慢慢來。她曾像所有的中國母親一樣,希望孩子的作業能寫得更漂亮一些,能得“三只老鼠”(一種鼓勵),但是,淚水涌上了孩子的眼睛,他咆哮著說“你總要我得兩只老鼠三只老鼠,這么好那么好,我有時候也要得一只老鼠——我也有權利得一只老鼠,就得一只老鼠呀……”她楞在了那里。正是這樣的吧,有了孩子,和孩子一起的時候,才能學會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去看世界,徹底顛覆成年人的自以為是。
《孩子,你慢慢來 》所包藏的母愛,除了一個母親能用心感受到,還有任何一個愛媽媽的孩子都能挖掘。我好羨慕安德烈 和飛飛 。在這個沒有冬陽的日子讀這本暖暖 的書,整個人都暖和了,被溫情包圍許久感動。
《孩子你慢慢來》讀后感7
我愛讀書,卻不甚讀教育理論的書,枯燥的字眼很難讓我靜下心來。手指在幾本書脊上徘徊,最終抽出《孩子你慢慢來》。“孩子你慢慢來”這幾個字尤其入眼,這個求快求精的時代還能有這樣一隅安靜的角落??這幾個字那么的包容,又極具魔力,吸引著我讀下去。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臺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漂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扎好,用他五歲的手指。”
這是《孩子你慢慢來》中序篇《蝴蝶結》中的一段文字。龍應臺的文字,如水般柔情,又如火般溫情;其中帶著女性細膩的美與善,又有令人傾慕的大智。只這樣一行字就足以讓我陷于其中。于是,我一有時間就打開書本,完完全全投入于閱讀中。沒有音樂清茶相伴,就是那么簡簡單單地閱讀,樸素真實的文字沁入心脾。
看《孩子你慢慢來》,心中有這樣一些情愫在蕩漾——一個媽媽的甜蜜和幸福、回憶做一個孩子的童真和成長的快樂。這些感受凝在一起,讓人很難說出到底因為什么而感動,而喜悅,而舒暢,可確實就是能感覺到在笑,那種嘴角輕輕揚起的笑。對,看這本書時心情一直如輕風般緩緩流動,沒有太大的起伏波動。讀的時候總是自然而然的想起自己當媽媽的情景,想起小人兒成長的溫馨片段。
在整本書里很多溫情的片段,帶給人暖暖的感覺。
《孩子你慢慢來》讀后感8
暑假把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品味了一遍,一家人一起看書,心不由得歡喜,嘴角禁不起一次次上揚。
我喜歡龍應臺的文字,如水般柔情,又如火般溫情:其中帶著女性的細膩的美與善,品味著字里行間,富有深意的話語,不經淪陷其中,一絲絲情愫在心里泛起波紋——這些包含著做母親的心腹,回憶兒時的天真快樂……這些情愫凝聚融合在一起,很難讓人說出是什么味道,但卻是令人感動,喜悅,舒暢。
我很羨慕安安,因為他是幸運的,他的母親也是幸運的,因為在孩子的問題上她選擇了這樣一個理智的做法——慢慢來,是的,慢一點,又何嘗不可,我們可以慢慢享受這些上天賜予我們的豐盛禮物,細細去品嘗,才能更真切的感受愛,我們才會生出更多溫柔的情懷,更多的愛。
讀完這本書,媽媽感慨良多,她對我說:她不該把自己的所有希望都壓在我身上,叫我自己把握住自己,做自己的主人。這是在看完這本書后媽媽所說的,我以為,她是深刻的感悟到應當學會寬容與等待,慢慢的,等待那些命運的必然的到來,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長,這需要足夠的耐心與堅持,我很慶幸,應為我的母親正在朝這個方向努力著。
忽然想起《孩子你慢慢來》中的卷首語:“我在石階上坐下來看著這個五歲的小男孩……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愿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這個孩子從從容容地把那個蝴蝶結扎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慢來,慢慢來。”
我只想對母親說:“人生的路很長,我們美好的人生旅程,剛剛起航,讓我們慢慢來,慢慢來。”
《孩子你慢慢來》讀后感9
看到這個書名,或許很多人會覺得我母愛泛濫吧!其實,我們為什么不能換種角度去看這本書呢?從孩子的角度去閱讀這本書,或許我們會明白父母的用心良苦!當我們放學了,很久很久后沒見人,是父母的內心最著急;當我們犯錯了,是父母內心最掙扎是懲罰還是原諒;當我們誤解父母,是父母最難過。
這本書中龍應臺用最樸實,簡潔的文字把華安、華飛的生活趣事、有教育意義的事寫出來,這些童年的事與我們好像絲絲相連,仿佛我們也經歷過,而我們經歷時少的是父母的旁白,在這書中,龍應臺把我們缺少的旁白補上了,我們或許能從旁白中懂得父母內心的想法吧!
“母親以一種安靜的、潛移默化的方式,把我教育成了一個‘像一株小樹一樣正直’的人。”這句話是華安寫給媽媽龍應臺的信中的一句話,沒錯,在孩子面前,父母是榜樣,他們在孩子面前必須表現最好的一面,因為他們知道他們是孩子的模仿對象。
可是如果我們從父母的角度想想,因為我們,父母有很多事情都放棄,他們也想一覺睡到自然醒,他們也想瘋狂的玩,他們也有很多大抱負,可是因為我們,他們選擇了退步,選擇以后在實現,而是把我們放在了生活的中心,一切都會考慮我們的感受在先。其實想想,我們真的欠父母太多了……
“我的母親也曾經坐在草地上遠遠地看著我爬行?現在,母親的手背上布滿了老人斑,那只曾經牽過我、撫過我頭的手。生命的來處與去處,我突然明白了,不透過書本和思考,透過那正在爬行的孩子。”
或許現在再多的道理,再多的理論,再多的勸解,我們都還不能完全明白父母的辛苦,而當我們為人父為人母時,不用一言一語我們就會完完全全理解。
《孩子你慢慢來》讀后感10
這本書是大作家龍應臺記錄她的兩個孩子-華安和華飛的成長經歷。
書中每一個小故事都能體現出一位母親對她的孩子們的尊重。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華安和一個同伴的盜竊行為。華安的同學弗瑞第進了一家超市,趁售貨員小姐不注意,藏了一包糖,就溜出這家超市,找到了華安,請他一起吃糖果。華安當然不問糖果是怎么來的,就與他一起分享了。超市的老板眼睜睜地看著這一切,等他“欣賞”完這一切后,第一時間把華安的母親找來。這位母親來后,并沒用罵他們倆是小偷,而是溫柔而嚴肅地問了弗瑞第當時的情況,并告訴他亂“拿”東西是不對的,從弗瑞第的口中還了解到華安是他的“共犯”。當然,這位母親也還是用同種語氣告訴了華安“共犯”是什么,并讓他寫檢討。
從這件事中,就可以感受到這位母親對孩子的尊重;假若她當時直接就罵那兩個孩子“小偷”,那么就不知道他們將來會不會因為這句話而去偷更大的東西了?對孩子的尊重真的很重要。
生活中,還有類似的事情。有一件事,發生在我小時候。那時,家里有一盒進口的巧克力,不但氣味很香,而且味道很甜。還小的.我,覺得有好東西應該和別人分享,于是竟把它拿進廚房,切成一小塊一小塊,放在地上喂起螞蟻來了。晚上,我興沖沖把這件事告訴了媽媽。媽媽當時夸我了一句很有愛心,就忙著做家務了。現在想想,媽媽真是太偉大了。我做了這樣一件大“好”事,媽媽不僅沒批評我還夸了我的獨立選擇和獨立做法,這比起一個一不小心弄臟了衣服上一個角就要被父母批評的孩子要幸福多了。
尊重的力量可真強大。這本書不光是記錄兩個孩子的成長經歷,還是一本會告訴你人與人溝通的秘訣的寶典,所以我建議大家去看一看。作文
《孩子你慢慢來》讀后感11
《孩子你慢慢來》這篇文章,是本書的開篇。作者描述了在花店買花時看到的一個情景:一個5歲的孩子,非要自己動手給花束系上蝴蝶結,而作者就那樣坐在斜陽淺照的臺階上,愿意靜靜地等。在等待的過程中,作者追敘了一個昔日冰冷的事實:一個追不上別的孩子功課的女學生,帶著自己的弟妹,跳進了冰冷的河里。由那凄慘的一幕,作者想到了,孩子,你慢慢來。
《孩子你慢慢來》,心中有這樣一些情愫在蕩漾--感受做一個媽媽的甜蜜和幸福、回憶做一個孩子的童真和快樂、親近小植物小動物時的歡欣和好奇。這些感受凝在一起,讓人很難說出到底因為什么而感動,而喜悅,而舒暢,可確實就是能聽到自己的笑聲不斷,輕輕帶過的那種笑。
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是如此純真、可愛、充滿好奇心,無意中能給成人最大的喜悅和安慰,但不是每個媽媽都像安安的媽媽一般耐心、細心。而我們面對著這么多孩子的教師又何嘗不是如此。孩子們從感知父母家人的撫愛開始,認識周邊的寸土、花木、蟲魚,了解身邊的人和語言,然后再漸漸接觸更多無形的東西,他們開始知道人間有美麗的傳說和信仰,也有殘酷的戰爭和殺戮。這一條長長的細細的成長之路,一切都要慢慢來。在一個班級的孩子的認知水平和家庭環境地的不同也使每一個個體的成長不同。我們老師是不是也能對慢一些的孩子們說一聲:孩子你慢慢來呢?
《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值得每個人都去看一下,非常的精彩和有趣。
《孩子你慢慢來》讀后感12
“我在石階上坐下來,看著這個五歲的小男孩,還在很努力地打那個蝴蝶結,繩子穿來穿去,剛好可以拉的一刻,又送了開來。于是,重新再來,小小的手慎重地捏著細細的草繩。淡水的街頭,陽光斜照著窄巷里這間零亂的花鋪,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愿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這個孩子從從容容地把那個蝴蝶結扎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龍應臺看著那個五歲的孩子,愿意用自己一生的時間去等孩子扎好那個蝴蝶結。看到這里,我不禁仰天長嘆,看看現在那些奔忙于課外班的孩子們,周末比上學的日子還忙。唉,我發自內心地為他們嘆息,具體在這個方面,美國 和中國也是十分不一樣的,美國是給孩子些時間,讓他們探索一個問題,但中國是某段到某段時間做某事,孩子們還沒有探索透某個問題,就進入下一個環節。孩子們無法探索透問題也就失去了探索的樂趣,而美國的孩子有足夠的時間去尋找問題,也有自己的自由。()比如:上課時不給老師通報一聲就去上廁所,在中國你可以試試,看老師不批死你才怪。現在的社會,每個家長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總是以為自己給了孩子最好的教育,但事實上呢,孩子并不快樂!他們小小的年紀能接受這些額外的知識嗎?孩子就像植物,生長有個體之別,有時令之分,而我們正在把他們催熟,正在拼命地把它們往外拔,就像現在版的拔苗助長。教育不是賽跑,人生更不是!請多點耐心,給點時間,等待孩子的成長,教育是慢的藝術,所以讓孩子慢慢走好他的一生吧!
《孩子你慢慢來》讀后感13
暑假里我讀過的書中,我最喜歡《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的作者是龍應臺,它講述了龍應臺和她的兩個兒子華安和華飛發生的故事,生動地體現了兒童的天真、童趣和龍應臺對兒子深深的愛。
文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次,華飛、華安和他們的朋友一起在華安家的大院子里玩,他們在墻角發現了一只卡在墻洞里出不來的老鼠,覺得它很可憐,想要把它從墻洞里救出來,又怕把老鼠弄疼,于是叫龍應臺幫忙。龍應臺聽到要讓她與老鼠“親密接觸”,頓時渾身起雞皮疙瘩,但孩子們百般請求,好硬著頭皮,用紙包著老鼠前身把它拉出來。孩子們躲在她后面好奇地看著。突然,老鼠被拉出來了,龍應臺沒捏牢,老鼠慘叫著,飛快地從草地上竄走了,嚇得龍應臺倒在了地上,孩子們也驚訝地張大了嘴巴。龍應臺沒有因為做這件事受驚而生氣,而是覺得孩子畢竟是孩子,得慢慢來,便一笑了之。
我小時候,也經常干一些愚蠢可笑的事,印象最深的是:一次,我上完廁所,沖完馬桶,覺得很奇怪:馬桶可以沖掉那么多東西,那最多可以沖掉多少呢?于是把廁所里的那卷衛生紙一股腦兒地全扯進了馬桶里,然后按下沖水按鈕。結果馬桶被堵住了,廁所里“水漫金山”。爸爸知道后,狠狠地批評了我一頓。我很委屈,想:我又不知道馬桶會被堵住!唉,為什么我的爸爸就不懂得讓我“慢慢來”呢?
童年是天真爛漫的,希望我們的父母像龍應臺一樣,珍惜我們的童年,讓我們“慢慢來”。
《孩子你慢慢來》讀后感14
《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里的龍應臺是一個母親,作為母親的龍應臺和作為一個獨立的人的龍應臺有著豐富、激烈的內心沖突,而正是通過對這一沖突的訴說,表現出她內心深處的母愛。但它不是傳統母愛的歌頌,是對生命的實景寫生,只有真正懂得愛的作家才寫得出這樣的生活散文。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扎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讀著龍應臺者如水般溫潤柔情的文字,體會著母子間的款款深情,讓我如此享受。可愛的孩子,是這樣讓人心生溫柔;可敬的媽媽,是這樣慈愛和包容;慢慢的成長,又是這樣一個美好的過程。而最為感動的是“慢慢來”,這是多么難能可貴的三個字,這是一種對生命最本真的敬重。
孩子總會慢慢長大,為什么我們總是等不及?如今這個浮躁的社會,快節奏的生活,讓浮躁的我們似乎忘了一些更重要的東西。有多少孩子每天都是在“快一點”的催促聲中度過,“快點起床”,“快點吃飯”,“快點寫作業”……想說“慢慢”真的不容易。
萬物生長皆有規律,孩子亦如此,三歲孩子有三歲孩子的認知,五歲孩子有五歲孩子的快樂,七歲孩子有七歲孩子的興趣。每個孩子都是一朵花,養孩子就像種花,父母要學會靜待花開,不要總想去催熟。正如思想家盧梭所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擾了這個秩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曾讀過一首小詩,同樣給我很多啟發。
《孩子你慢慢來》讀后感15
這是一本口碑很好的書,很早就聽過,提起龍應臺,第一反應是她的散文《野火集》。我會以為那是一個兒童文學作家的散文。這里的龍應臺全然沒有《野火集》里的憂國憂民,呈現于書里眼前的只是一個母親,愛著她的兩個孩子,僅此而已,卻使我產生了更大感動與共鳴,差不多是一口氣讀完龍女士的這本《孩子你慢慢來》。這書適合所有已經或將會成為母親的人看,適合所有教育工作者看。不過,這本書里面的文章,大概是龍應臺所有文章中最特別的,它們完全是溫情與理性交融、母愛的光澤與孩童的諧趣洋溢的生活散文。誠如封底所言:“這本書里的龍應臺是一個母親,與生命的本質和起點素面相對,做最深刻的思索,最不思索的熱愛。它不是對傳統母職的歌頌,它是對生命的實景寫生,只有真正懂得愛的作家才寫得出的生活散文。”
大部分的女作家在文章里都會流露出一點女性獨有的筆調,但是看她的文章一開始會讓人覺得是個男作家寫的。而這本書則完完全全是從一個女性的感受,一個媽媽的視角寫的,所以充滿了溫馨的感覺。如天上的云,一團團一塊塊的,有時白、有時黑,云的背后是藍色的天空,偶然飛機經過時有長長的尾巴,把天空分開,如此細膩的描寫,眼前彷佛出現龍應臺女士如何跟兒子相處和教導的畫面。諸如送孩子上學時見到一景一物,嚴選孩子看的故事書,孩子犯錯時循循善誘……這些平常的事,描寫得細膩動人,像有一股暖流注入心中。
【《孩子你慢慢來》讀后感】相關文章:
孩子你慢慢來讀后感06-14
《孩子,你慢慢來》讀后感09-18
《孩子,你慢慢來》讀后感02-25
《孩子你慢慢來》讀后感12-28
《孩子你慢慢來》讀后感01-08
《孩子你慢慢來》讀后感11-06
龍應臺孩子你慢慢來讀后感12-13
孩子你慢慢來讀后感(15篇)02-09
《孩子你慢慢來》讀后感(精選15篇)04-23
《孩子,你慢慢來》讀后感15篇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