憫農讀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體會呢?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憫農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憫農讀后感1
聽媽媽說,我小的時候胖乎乎的,身體很棒,上幼兒園之前幾乎沒有進過醫院。可是上了幼兒園之后就開始挑食了,而且還經常剩飯,身體也沒有從前好了。媽媽真是為了我的吃飯問題傷透了腦筋。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了上小學后。
一個周末,媽媽帶我離開了城市,到了較遠的村子。我們就坐在田間地頭看農民伯伯種地。天吶,這個境像就跟我在書上見到的一模一樣。他們頂著太陽,弓著腰,掄著鋤頭,在地里勞作,還不時的用掛在脖子上的毛巾,擦拭不停滴下的汗水。這不就是我剛學過的古詩《憫農》嗎?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原來媽媽帶我來這是想讓我感受到種糧食的過程真的是很辛苦,是想讓我知道不應該浪費每一顆米粒。
從那以后我知道了,每一種蔬菜,每一粒米飯都是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種出來的,我會把碗里的飯菜都吃干凈,不再浪費了!
憫農讀后感2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唐代詩人李紳寫的詩詞告訴我們:中午太陽當頭,農民仍在鋤地,一串串汗珠滴進了禾下土中。有誰知道餐桌上盤中的香米飯,一粒一粒都飽含著農民的辛苦。
但是,我們有些同學在中午,飯吃了一半,菜吃了一半,湯喝了一半就倒進了垃圾桶。有的甚至說不好吃,只吃了一兩口,就不要了。一餐午飯,浪費的糧食和蔬菜多可惜呀!我不知道,這些同學知道不知道糧食的來之不易?知道不知道爸爸、媽媽工作、勞動得來的錢來之不易?據資料顯示說,每年我國浪費的食物,可以供2億人吃一年了。這是一個多么驚人的數字!
同學們,我們不因該浪費糧食,盤中的食物來之不易,我們要珍惜現在有吃、有喝過著的幸福生活。我們要積極響因學校提倡的“光盤”行動,從自己做起,不浪費我們盤中的餐。
憫農讀后感3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痹谖疫呀呀學語的時候,媽媽就教給我這首《憫農》,當時因為我小,不理解詩的含義,吃了還是掉,以我媽媽的話說就是:“哎呀!你看看!太浪費了,掉的`差不多都比吃得多!”但是,雖然媽媽千叮萬囑,但我還是改不掉這個壞毛病。
上一年級了,我們的語文老師給我講了《憫農》每句詩的意思,我聽了以后,十分后悔,心想:“我以前為什么不聽媽媽的話,節約糧食,珍惜農民伯伯們的勞動成果呢?”因此,我下定決心,以后一定要節約糧食。要知道,這一粒一粒的大米,是農民伯伯在春暖花開的春天;烈日炎炎的夏天;秋高氣爽的秋天;北風呼嘯的冬天,用汗水一滴一滴澆灌出來的。所以,我今后一定!一定!一定要節約糧食,不浪費一粒米!
我在這忠心的告訴大家,我們以后要節約糧食!
憫農讀后感4
《憫農》第一首的開頭兩句中,“一粒粟”經過農夫的辛勤勞動后化為“萬顆子”,正因為農民的辛勤勞動,才使得有如此的豐收景象。然而“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普天之下,即使沒有荒廢不種的地,勞苦的農民依然要餓死。
這首詩前兩句贊揚了農民的辛勤勞動,后兩句則突然寫農夫即使這么辛勤地勞動,也還是要餓死。前后形成如此大的反差,表達了對農夫的同情,也諷刺了當時不合理的社會財富分配制度。
《憫農》第二首的第一句,“鋤禾日當午”,簡潔地交代了農民勞動的時間、事情和天氣。正午時分天氣很熱,而農民依然在鋤地,寫出了農民辛勤勞作的形象。最后兩句詩則抒發了詩人的感慨:有誰知道碗里的飯每粒都是勞動人民辛苦勞動得來的嗎?提醒我們要珍惜每一粒糧食,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
這兩首詩通俗易懂,敘議結合,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關心,也呼吁我們要珍惜糧食。
【憫農讀后感】相關文章:
精選《憫農》讀后感03-03
《憫農》讀后感11-16
古詩《憫農》讀后感02-07
憫農古詩05-27
《憫農》讀后感13篇11-16
《憫農》讀后感(精選20篇)11-24
《憫農》讀后感14篇11-28
讀《憫農》有感04-26
憫農古詩鑒賞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