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傳》讀后感通用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蘇東坡傳》讀后感通用,歡迎大家分享。
《蘇東坡傳》讀后感通用1
“猿吟鶴唳本無意,不知下有行人行。”蘇軾用他豪放的筆墨揮灑著,用詩句詮釋著自己的人生。而林語堂筆下的蘇東坡,更是如一顆閃亮的明星,在中國文學歷史的長河中,閃爍著……
讀完《蘇東坡傳》,我依舊感嘆著這位大文豪坎坷曲折的人生歷程,可又為他在苦難中豁達大度而感到敬佩。他是一個詩人,更是一個朝代的忠臣,老百姓的摯友。
蘇軾多次被貶官謫遷,他豁達、樂觀,無時無刻關心百姓,為百姓著想。記憶最深的一次是蘇軾任杭州通判,西湖本身的詩情畫意,讓蘇軾的詩意大發,寫下無數膾炙人口的佳作,讓人回味無窮。他為百姓做過很多事情,曾經立過一家公立醫院,在三年內治療了一千個病人,最重要的一件事便是解決杭州居民用水的大問題,因為沿海的長墻常年未修,因此有許多淤泥,運河河床的疏浚需要很大的人力和物力。蘇軾根據潮汐來控制水,通過自然環境將水過濾,并開通了一條新運河與西湖相通,他還解決供水問題,選擇用黏性大的膠泥燒成陶瓦管子來代替大竹管,使杭州家家都有西湖的`淡水喝。我不禁感嘆蘇軾的聰明才智,也為他有這份關心百姓的用心而感到驕傲,在滿是淤泥的官場中,他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做一個為百姓做事,不貪污錢財,人人道好的良官,讓我更為敬佩。“處此亂世,他猶如政壇風暴中之海燕,是庸妄官僚的仇敵,是保民抗暴的戰士”,正是蘇軾的代言詞。
但在生活中,他保持天真淳樸,終身不渝,不忮不求,純然隨心。元豐四年,蘇東坡開始在“東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稱“東坡居士”。“身著紫袍,頭戴黑帽,手持藤杖,倚石而坐”最樸實的平民形象,為他添了幾分淳樸和自然。那時候的他,或許是最卸下包袱的時候吧,他種的地上冒出針尖般的綠苗時,他會歡喜得像個孩子般跳起來。他看稻莖立得挺直,在微風中搖曳,或是望著沾滿露滴的莖在月光之下閃動,如串串的明珠,他感到得意而滿足。那份自得,是在這個亂世中少有的吧,也因為他的灑脫,才讓后人銘記。
我欣賞蘇東坡,因為他有“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的豪邁氣概,有“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的超曠爽朗,有“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壯志躊躇。他的筆墨,有對這個世間的感嘆,更多的表現了他善良的心理,和對人生的豁達。在《蘇東坡傳》中,雖沒有花很多筆墨寫他的詩詞,可通過平常的小事,描繪出的他如同一個孩童,對世事的樂觀,保持內心的天真,發自內心的快樂和誠懇。
林語堂先生在原序中有這樣一句評價“蘇東坡的快樂,無所畏懼,像一陣清風度過了一生,不無緣故”是的!他以他的本性照亮了我,在成長的道路上給我鼓勵,在給予我詩詞享受的同時,帶給我的更多的豁達開朗的態度!
《蘇東坡傳》讀后感通用2
“他是道地的中國文人氣質。佛家否定人生,儒家正視人生,道家簡化人生,這位詩人從他的心靈見識中產生了他混合的人生觀。”而這位詩人就是林語堂先生筆下的人物——蘇軾。
《蘇東坡傳》的作者林語堂先生是中國福建人,中國現代著名學者和文學家。當他在1936年全家赴美的時候,他帶上了許多記載了蘇軾的文獻以及蘇東坡先生本人的親筆。他心中早已就想寫下此書,來紀念蘇軾。可見蘇軾在他心中的魅力。
林語堂筆下的`蘇軾生性是急躁的,“如蠅在食,方吐為快”;是大度的,“君子相決,惡言不出”。也正是因為他的這番性格使他結交了許多好友。在烏臺詩案中,蘇軾大難臨頭。皇太后,太皇太后,都紛紛為他求情。那時太皇太后身患重病,神宗想向天下祈福,而太皇太后卻拒絕了。她說:“我不需要你祈福,只要你放了蘇軾就可以了。”由此可見太皇太后對蘇軾的眷顧。可當時北宋正處于變法關鍵時期,而變法也是為了大宋提振經濟,神宗不敢與發起者王安石挑起事端,只能放了蘇東坡但卻貶了他的官職去了黃州。可蘇東坡沒有因此畏懼,他一向樂天的精神使他愈挫愈勇。這便是蘇軾啊!
蘇軾的文章至情至性,有血有肉。他告訴了我,一篇文章的好壞并不在于它的辭藻是否華麗,句式是否優雅,而是在于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容與情感。這點使我受益匪淺。
同時林語堂筆下的蘇軾也是一位非常真實的人。他用佛教感化女鬼,用文字乞求上蒼。他一生好“道”,從小就受其影響,還有記載說他幼年時與老子在夢中相遇。在他游歷四方時,他還為各道館撰文。他與百姓一起共赴天災,受百姓愛戴。
蘇軾并不迷戀官職,他只是希望為國家出一份力罷了。杜甫,辛棄疾,陸游……多少愛國詩人用筆宣泄情感,寫下沉郁憂愁的文字。可蘇軾不同,他不是憤世嫉俗的,他在處事中發現了人生繁復的種種。秉承堅韌的性格,使他有了“老夫聊發少年狂”的氣勢。
有人說,黃州是蘇軾的終點,卻也是蘇東坡的起點。蘇軾是屬于宋朝朝廷的,而蘇東坡是屬于他自己的。正是因為他明白了那些令人心寒的道理,所以他才會一鼓作氣,滿腔熱血。他寫詞,只是為了將心里的想法表達出來;他寫文章,是為了展示自己的看法;他寫書法,“我書造意本無法”;他繪竹,竹即為他,在逆境中拼搏,不屈。這就是蘇東坡啊!
我曾認為蘇軾是一位賣弄風騷的墨客。只會為國家大事哀怨,為兒女情長不知所云。可我讀了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后,讓我從東坡的每一個字眼中看到了積極向上,這就是文字的力量。而這千千萬萬份力量,匯聚成了一位大寫的東坡居士!
《蘇東坡傳》讀后感通用3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
——蘇軾
只需靜靜地摩挲一下中國文化,眼前就會出現一個理想文人的形象。他左手詩詞、右手書畫,瀟灑從容地漫步在文化長廊里,信手拈來,都是后人津津樂道的談資,他就是蘇東坡。
瀟灑,這是我拜讀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之后最強烈的感受,蘇東坡的一生將這兩個字演繹得淋漓盡致,無以復加。
蘇東坡的瀟灑首先表現在思想的率性上。無疑他是一位巨儒,又時常與和尚們談經論佛,也曾潛心于瑜伽與煉丹。可以說從沒有哪一種思想派別在他身上達到統治地位,他用儒家的生活哲學處世,又從佛學中體會到生命只是一種表相,進而追求靈魂的永恒,同時還用道家的信念將生命簡化。蘇東坡游刃有余于各家學派,是一種思想上的“逍遙游”,令人歆慕。這種心態使他可以隨時達到“忘我”的境界:在獵場上他“左牽黃,右擎蒼”而望“千騎卷平岡”,在赤壁他憑吊千年前周郎的“雄姿英發”;他一方面與歌妓共覽夕陽“斜照江天一抹紅”,另一方面又癡情地懷念亡妻而“唯有淚千行”;他不似那一班搔首弄姿的小文人,花開花謝也總能惹得他們潸然淚下,但他又確實懷著悲天憫人的人道情懷,興修水利、賑濟災民,造福一方。這些例子不勝枚舉,而它們只不過是蘇東坡的軀殼,那行云流水、天馬行空的自由思想,才是蘇東坡傾注其中的情感與靈魂,才是千百年來將人們深深感動、被人們真心崇拜的精神內核。
林語堂先生說蘇東坡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我想,這也正是蘇東坡的人格魅力之所在。蘇東坡遭遇了失意文人無一幸免的貶謫,他在被貶之初就告誡自己:人要“一蓑煙雨任平生”,小人的誣陷、皇帝的誤解,在他眼里都“也無風雨也無晴”,可以說是有“慷慨”而無“悲歌”,越是逆境反而越顯豁達。相比之下,李白太狂妄,杜甫太沉郁,溫庭筠太輕佻,李后主太凄洌,而蘇軾的樂觀與憂郁卻相得益彰,表現出一種歷盡悲歡、洗盡鉛華后的從容。體驗了人生大起大落之后的蘇軾,迎來了鳳凰涅槃般的脫胎換骨。我相信,他也經歷過精神上痛苦的掙扎,但是,作為一位融儒道佛于一身的思想家,蘇東坡經過深刻的自省,終于殺出了一條血路,浴火重生帶來的是人生道路上更加灑脫自信的步伐。
一個可以著意揮灑真我性情的人,一個可以在世人面前談笑風生的`人,在他身上一定可以找到這樣兩種素質:天真與單純。從蘇東坡先后與王安石及司馬光集團反目來看,他竟然簡單地把政治的斗爭套用到“有是非之辯,無名利之爭”的理想境界中去,可見其天真到了何種地步。他就像在進行一場一個人的戰爭,為了理想、為了清新的空氣、為了在這個污濁的世界中保留些許單純而戰!同荊軻一樣揮舞著單刀,刺向整個王朝!
在林語堂先生的筆下,在蘇東坡的身上,瀟灑被詮釋成一種釋然的心態,一種趨近完美的生活方式,一種沒有圓滑的成熟,一種充滿智慧的率性,一種與自然締結的盟約,一種用天性寫就的浪漫。
《蘇東坡傳》讀后感通用4
日月經天,江河行地。歷史在浩蕩的長河中一點一點沉淀,當我們回首去聆聽和撫摸這塵封記憶時,卻總有那么一個名字,在浩瀚的歷史天空中,響徹回蕩……
“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往事如煙,逝水流年,唐朝宋代,騷人墨客,浩繁如星辰,照耀神州,有李杜蘇辛,正如“光焰萬丈長。”唐詩宋詞對中華文化影響巨大。深邃如江海,高妙如山川。李太白的云帆點綴了滄海之水;辛棄疾的醉眼迷離了刀光劍影;陸游的夢鄉回蕩著鐵騎錚錚;蘇東坡的華發張揚著少年意氣。
林語堂,一代國學大師,是一位以英文書寫揚名海外的中國作家,也是集語言學家、哲學家、文學家于一身的知名學者。由他所著的《蘇東坡傳》,顧名思義,講述的是東坡傳奇的一生。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縱觀蘇軾一生,可謂造化弄人,屢遭波折。年少成名,曾經廟堂之高,也曾游放嶺南,一身才華,卻起伏坎坷。盡管人生盡是不如意,可蘇軾沒有自怨自艾,他苦中作樂,興趣廣泛,親近自然。擅長詩詞、文賦、書法、作畫,甚至是烹飪,以至于后來的“東坡肉”聲名遠揚,流傳至今。
蘇東坡幾乎無一不精,無一不能,在中華文化史上,蘇東坡無疑是一座巍峨的高山。林語堂評價說:“蘇東坡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則是由于他對自己的主張原則,始終堅定而不移,二則由于他詩文書畫藝術上的卓絕之美。”
人生給每個文人的.似乎都是一場盛大的疼痛,元豐二年,烏臺詩案,子瞻首歷人生黑暗,于生死間來去幾番,仕途終不得圓滿。子瞻仕情漸疏,于坡地開墾,補貼家用。東坡之號,自此而始。“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這是何等坦然!宦海沉浮,直面挫折;“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蕭且須行?”這是何等灑脫!昂然挺立,捋須而笑。官場失意,政治低迷,子瞻淡定吟詠間,深刻的憂傷日漸明媚,子瞻懂得放——放生離死別于山水之間,愁苦與大江俱東,被浪淘盡;放官場浮云于田園之中,三百顆荔枝入口,失意消亡于嶺南。將滿未滿又如何?如此豁然心境,使蘇軾之月昭質未損,熠熠生輝。
林語堂稱東坡為樂天派。似乎是沒有什么可以使東坡真正止步不前,有所畏懼的。他敢于說:“我坐華堂上,不該麋鹿姿。”敢于向帝王直言陳述:“苛政猛于虎。”林語堂評價說:“他的一生是載歌載舞,深得其樂,憂患來臨一笑置之。”正是因為東坡的性格樂觀豁達,豪放不羈,他的詩詞奔放靈動。“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詩詞的背后是詩人廣袤千里的闊達胸襟。在面對人生中一座難以翻越的高山,一個個大雨磅礴的日子時,該如何度過低潮期,我想東坡給了我最好的答案。
蘇軾的光芒,大概只有朔望之月最適合,將滿不滿,昭質未損,既曄然而明朗,又淡然而溫柔。繁華邊際,清輝蔓延。
【《蘇東坡傳》讀后感】相關文章: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09-24
初中蘇東坡傳讀書隨筆大全10-29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精選29篇)03-26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精選25篇)08-14
讀《蘇東坡傳》的心得體會08-25
《蘇東坡傳》讀后感09-03
蘇東坡傳讀后感09-08
《蘇東坡傳》讀后感優質01-24
蘇東坡傳讀后感范文09-30
《蘇東坡傳》讀后感[推薦]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