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鶯鶯傳讀后感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鶯鶯傳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鶯鶯傳讀后感1
初讀《鶯鶯傳》看到的是張生的冷漠、崔鶯鶯被拋棄的故事,究其背后才知道,拋棄與被拋棄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一個時代的問題,那個時代的傳統思想,那個時代的封建禮教。
崔鶯鶯是一個出身于沒落士族的女子,經過種種機緣巧合與張生相遇,由此展開了所有的故事情節。還記得第一次崔鶯鶯看見張生的場景,張生只覺得眼前一亮,而崔鶯鶯則是病弱樣子但仍舊掩遮不住滿臉的紅光艷麗,初讀文章還以為崔鶯鶯只是單純的不想和張生見面,但是經過思考之后,不難發現,那滿面的紅光不正是看見意中人的嬌羞之作嗎?張生和崔鶯鶯的故事可謂復雜,紅娘傳信給張生,滿心歡喜的應約卻發現崔鶯鶯只不過是把自己叫來批評一番。書信往來、張生守窗,看似浪漫的追求情節與那個時代格格不入,崔鶯鶯夜間探望也只是偷偷摸摸,哭哭啼啼,那種看似神往的愛情在那個時代即為禁地,彼此交好喜歡卻只是偷偷摸摸,告訴父母只字不提,原因在于難上加難。在崔鶯鶯也表達了心意以后,兩人便書信往來,之后張生進京趕考未中,滯留京師,認為崔鶯鶯乃是天下之“尤物”,終是變心,一年多以后,崔鶯鶯另嫁,張生另娶,而最讓我們想不到的就是張生路過崔鶯鶯門口竟想以“外兄”相見,但是終于還是遭到了崔鶯鶯的拒絕。
故事的內容很簡單也很明晰,通過張生和崔鶯鶯的相遇、相戀到相離的`故事傳達給我們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文中鮮明的就是崔鶯鶯的形象亦或者說是她的性格。由一開始的柔弱嬌羞到最后的剛強,這是全文一個很明顯的變化,如果說張生的變心是意外,倒不如說是必然,這仿佛是那個時代幾乎所有的女子的一種經歷,用心付出、真心以對,最后只有拋棄可言,不公平、沒道理,但就真真切切的存在于那段歷史之中。
崔鶯鶯是勇敢的,為了愛邁出了那艱難的第一步,她對張生態度的猶豫不定不正是他內心情感的變化嗎?同時她也是可悲的,最后被拋棄的凄涼傷痛只能獨自一人承擔,這不正是那個時代封建禮教的反應嗎?處在那個時代,無論愛情多美好、多真摯,最后也只能是一個悲劇罷了!
封建禮教下的故事相必就給我們的更多的應該是思考,我們不應該憤憤不平,更應該珍惜我們現在來之不易的生活和現在屬于我們每一個人的自由、平等。
鶯鶯傳讀后感2
說起《西廂記》,人們往往會想到的是崔鶯鶯與張生在鶯鶯塔發生的愛情故事。我雖未曾拜讀過《西廂記》,但在傳奇小說《鶯鶯傳》中我亦結識了一個徘徊于封建禮教與自己幸福追求之間的崔鶯鶯,以及那個曾經與她定立山盟海誓,但最終卻將她拋棄,甚至粗口相加的張生。
張生因為救崔家于兵亂之中而結識了鶯鶯。起初,二人彼此之間產生了好感。鶯鶯托自己的婢女紅娘給張生傳書,但在封建大戶人家長大的崔鶯鶯怎能跳出門當戶對的包辦婚姻的圈子,去大膽的追求一個路過蒲州,借住于普救寺的書生張生呢?于是當張生照著書中的旨意出現在鶯鶯面前時,得到的只是徘徊于禮教與愛情之間的鶯鶯的嚴厲數落,說他是“非禮之動”。這當然使張生遭受了無比巨大的打擊,陷入了對愛情的絕望。
可是對愛情的`追求還是推動著鶯鶯來到了張生的帳前,不堪屈服于禮教,對愛情大膽追求的鶯鶯開始了與張生的深夜幽會,她敢于反抗,她有對自己的愛情的執著追求,她沖出了封建禮教中的條條框框,但她卻沒有因此而得到她想要的幸福,她所追求的自由浪漫的愛情。
崔鶯鶯是值得同情的,她有過對自由的追求,但換回的卻是愛人對她的遺棄,她雖然向著沖出封建枷鎖的道路前進著,但作為那個時代的女性,她依然被禁錮于封建思想的枷鎖中,對張生的離開,她只好選擇無耐的忍受,而對于后來家庭包辦她的婚事,她也只能默默的接受。她內心的種種反抗,斗爭,終究不能跳出那個時代,不能跳出她應有的命運。
作者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在命運中掙扎的崔鶯鶯,也寫了一個背信棄義的張生,他在封建主義的理想中,為了追求長安城里的物質生活,拋棄了曾經追求過的伴侶,他同樣是受害者,但為了開脫自己的罪行,他甚至對崔鶯鶯惡語相加,全然不顧以往二人的愛情,叫人憎惡反感,同時又增添了一份對崔鶯鶯的同情,憐憫之心。
在這個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故事里,封建教化給人們帶來的傷害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一個無法走出愚昧思想的女性,一個在那個社會里失去了道義的書生,帶給了我們對那個社會,那個時代的更多思考,那時的女性更值得我們去同情,
那個枷鎖更應當被我們打破。
鶯鶯傳讀后感3
今人讀王實甫《西廂記》,多贊嘆鶯鶯和張生反封建禮教的精神,以及他們對愛情的堅貞。“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大團圓結局也更符合大眾的心理期待。
今之廣為流傳西廂故事,本源于唐元縝的傳奇文《鶯鶯傳》。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對其評價是“雖文章尚非上乘,而時有情致,固亦可觀,惟篇末文過飾非,遂墮惡趣。”不過魯迅又說:“其事之振撼文林,為力甚大。”
一篇“尚非上乘”之作,何以“振撼文林,為力甚大”?
今天重讀了元稹的傳奇《鶯鶯傳》,慨嘆良久,總算有所感悟。
不少人對傳奇中張生始亂終棄、文過飾非的行為頗有微詞。如毛滂的《調笑令》:“薄情年少如飛絮。”;鼓子詞“最是多才情太淺,等閑不念離人怨。”“棄擲前歡俱未忍,豈料盟言陡頓無憑準,地久天長終有盡,綿綿不似無窮恨。”都是譴責張生的薄情,對鶯鶯的遭遇表示同情。
其實張生不是薄情,而是忍情。薄情是情淺而輕棄,忍情是情深而痛絕。
傳奇中最為感人的筆墨就是崔鶯鶯寫給張生的'書信和元縝的《會真詩》。我們知道,張生原型就是作者元稹本人,所以書信和詩就是當事人真實的內心寫照。這是詩的最后幾句:“冪冪臨塘草,飄飄思渚蓬。素琴鳴怨鶴,清漢望歸鴻。海闊誠難渡,天高不易沖。行云無處所,蕭史在樓中。”前四句寫鶯鶯的相思,后四句寫張生的無奈。其中用了“蕭史”的典故,可見二人之恩愛與用情之深。
元好問的“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可稱愛情絕唱。然而,在現實面前,有多少人真的會為情而生死相許?有多深的情經能得住生死相許?尤其是對于男人,愛情只是生命中的一部分,功名和前程才是頭等大事,為一女子犧牲仕途經濟,何異于周幽王之寵幸紅顏不顧天下?所以張生的選擇,是最合乎情理的選擇。這一點,鶯鶯自己一直都相當清楚,所以從始到終,她的行為和言辭其實都很理智。
元縝想借人托事,記錄那段刻骨銘心的經歷。人的情感和理性的沖突,這才是更普遍的,更具有悲劇意義的沖突,令人深思。而王實甫的改編,使之變成愛情與某種外在勢力的沖突,我認為反倒具有局限性。傳奇之悲劇結局,給人現實主義的震撼,而雜劇的喜劇結局,終究是浪漫主義幻想。為何將合乎情理的悲劇結局,硬是改編經不起推敲的喜劇結局?這或許是因為戲劇的功能本質上講就是安慰劑罷了。
真是無情何必生斯世,有情終須累此生。可發一嘆。
【鶯鶯傳讀后感】相關文章:
鶯閱讀習題及答案參考03-08
名人傳貝多芬傳讀后感04-11
《名人傳貝多芬傳》讀后感04-26
名人傳貝多芬傳讀后感06-25
名人傳的讀后感讀后感《名人傳》01-03
名人傳讀后感《名人傳讀后感》03-23
名人傳讀后感,名人傳讀后感05-02
《名人傳》中《托爾斯泰傳》讀后感03-23
名人傳貝多芬傳讀后感8篇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