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24個比利》有感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24個比利》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24個比利》這本書,是我從電影里了解到的,感覺不可思議,便想探其究竟。
這本書跟我看過的《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里講述的案例很相似,但是《24個比利》更令人難以置信。這本書講述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比利是一名多重人格高達24之多的精神分裂者。也是美國史上第一位犯下重罪結果卻獲叛無罪的嫌犯。他體內的人格可以互相交談、下棋,互相控制對方的行為,所有的人格都居住在一個大廳中,誰走到大廳中心的一盞聚光燈之下,誰就是現在控制比利身體的人格,但這些人格互相都不會知道對方干了什么,所以比利接受治療之前的生活是極其混亂的。作者丹尼爾·凱斯與比利的交談經歷也是相當的坎坷,因為每一次跟比利的見面都全然不同于上一次,每一次的見面都是全新的另外一個人,無法流暢的溝通及連貫起曾在比利身上發生過的事情,也就無法理清比利在不同人格下所做的那么多個令人無法理解甚至可笑的冒險行為。
功夫不負有心人,作者丹尼爾·凱斯也終于等到了比利24個人格完全融合在一起的時刻,也終于通過比利的賬單、收據、保險單、學校和員工的記錄以及母親、妹妹、雇主、律師和內科醫生提供的材料,最后才理清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用時2年。
在我個人看來,比利出現這種多重人格,出現精神分裂,究其原因是來自比利童年時的悲慘遭遇:被繼父忽視并虐待。比利的繼父性格暴躁,殘忍,又極度自私,母親又軟弱且無力改變現狀。繼父對比利活埋及強暴的一系列暴行都使聰明及敏感但是又弱小無助的比利恐懼,渴望生存的比利內心承受著常人無法想象的思想壓力。比利就變成了犧牲品。比利是弱勢群體的代表,類似的事情或許更多,比利的人格分裂也是社會陰暗面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