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品三國讀后感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你想知道讀后感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易中天品三國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為了看另一部三國書,又翻出這本重溫一遍做準備。想當初第一次在百家講壇聽易老師講故事真心驚艷,對一個對三國故事非常無知的觀眾來說感覺很新奇很有吸引力。現在重看一遍,難免感覺這開頭——為曹操的形象平反——多少有點故意吊人胃口的意思。曹操固然沒有文學與民間傳說中那么不堪,但也沒必要非為他殺呂伯奢一家辯護吧,也沒必要非在奸雄前加上“可愛”兩字吧,硬要說真小人好過偽君子也是有點多余。不過曹某的民間形象和孔明一樣,在兩個方向上被極端化也是事實,為了吸引觀眾來這么一反轉的亮相,也算可以理解吧。尤其在后續中,對各人的整體評價還是比較客觀的,對曹操晚年的兇殘實話實說,對諸葛亮一生的政治水平的評價也是很高的。
初入三國,總是對其中無數英雄豪杰年紀輕輕就病歿離世無法充分施展才華抱負而扼腕,如孫策周瑜郭嘉等等。但是再看看其他那些長壽之人的后半生,有年老昏花漸負盛名安全感喪失而不斷自爆其短的(曹操孫權),有政治理想利益關系和領導漸漸沖突而郁郁不得志甚至死于非命的(荀彧陸遜)。所以那些英年早逝者,把生命終結于盛名巔峰時期,又何嘗不是一種幸運,再活下去,誰知道哪天也是晚節不保呢。
作者用三國各自內部集團的矛盾和士族與庶族的階級矛盾來解釋赤壁之后各國的政治綱領、軍事行動、人事任命(包括曹操殺孔融楊修崔琰等人的真相,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北伐屢戰屢敗還要屢敗屢戰的苦衷,孫權稱帝后冷落張昭逼死陸遜的原因)及三國歸晉的結局,也顯得十分有理有據合情合理。所以三國雖然只有三國,但每個集團內部還分各個小團體互相勾心斗角,大大增加了局勢的復雜、邏輯的隱蔽與故事的精彩性。然再復雜的故事,總結一下本質卻也只是一句話,在當時的情況下,士族階級掌握政權是勢在必行的,所以三國的全軍覆沒也是不可避免的。每次看到這樣的分析,都會不自禁地YY那些古人們如能穿越時空,看到后世對他們如此的評價,會作何感想。再奸雄再智慧再努力再隱忍,其身份決定了竟都是難逃失敗一劫的。好在目前尚無穿越的技術,所以我們還是繼續該奸雄奸雄,該努力努力,結局就任留后世去評說(或者更可能是化為塵埃隨風飄散)吧。
【易中天品三國讀后感】相關文章:
《易中天品三國》讀后感04-04
讀《易中天品三國》有感04-27
《易中天品三國》讀后感9篇04-14
易中天語錄12-30
品三國_《三國演義》讀后感04-14
易中天的語錄34條11-16
品三國讀后感04-29
《品三國》讀后感01-28
易中天的語錄34句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