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預約死亡》有感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體會,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預約死亡》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預約死亡》通過作者在臨終關懷醫院的親身經歷,以及對普通人面對死亡的探索,深刻而真實地揭示了人類對于死亡的態度和社會對待死亡的現狀。讀完這篇作品,我深感震撼和思考。
在中國人的文化中,死亡是最不愿被提及的事,在病床上痛苦掙扎,沒有絲毫尊嚴。絕大部分人的死不會像司馬遷所說那樣重若泰山,平平無奇地走完這一生,這本書卻以普通人的死亡為切入點,講述臨終關懷的意義。
首先,作品中作者通過生動的描寫和幽默的語言展現了對生命和死亡的深刻理解。
從照鏡子發現歲月的痕跡,到比喻生命如鉤子懸掛在時間的峭壁上,再到醫生對于死亡的態度和醫患關系的描寫,都讓人不由得陷入對生命和死亡的沉思之中。尤其是對普通人的死亡進行的探索,讓我深刻認識到,生命的終結并不總是如我們想象的那樣壯烈,而是更多的是平凡而安靜。這種對生命的理解和對死亡的接受,使我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都有了更深層次的尊重和珍惜。
其次,作品中對于醫生在面對死亡時的態度和行為進行了深刻的揭示。
作者通過對話和觀察,展現了一些醫生對于死亡的冷漠和對于生命的功利。醫生們往往更注重于治療和挽救生命,而對于無法挽回的生命則顯得漠不關心。這種醫生的態度,既體現了對生命的珍視,也暴露了對于死亡的恐懼和無奈。而作品中對于普通人在死亡面前的孤獨和無助,更是令人心生感慨和反思。我們作為普通人,可能會在生命的最后階段,經歷著無人問津的寂寞和無助,這種現實讓人深感不安和悲哀。
在小說中有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情節,主人公為了感受垂死者的感覺親自躺在了原本屬于垂死老人的病床上,而這正是畢淑敏寫書時的真實體驗,她抬眼看者死者生前看到的最后景象,看到墻壁上有一個小的圓點,應該是刷墻壁時漆凝聚成的通常表面粗糙,但是她伸手一摸,卻感覺似玉般光滑,垂死者看到的是頭上蒼白的天花板,在力能觸及的范圍內有個小圓點,這個點應該被很多病人摸過,在那一刻她仿佛與那些人有了聯系,不禁感嘆我們要像歡呼一個新的生命到來一樣也滿懷尊重的送每一個生命遠行。
作品中對于死亡的描寫和思考,讓我更加坦然地面對生命的不確定性和死亡的必然性。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無法逃避的命運,但我們可以選擇用怎樣的態度去面對它。通過深入思考和對生命的珍惜,我們或許可以更加從容地面對死亡的到來,讓生命變得更加完整和有意義。
就像在文章的最后,畢淑敏用非常樂觀的文字寫著。“住在臨終關懷的醫院的病床上,我呼吸著新鮮的陽光,由衷地微笑起來。是的,我們還有好多年呢!陽光打在粉墻上,照亮一幅瀟灑的草書,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按照齊大夫的解釋,這句話該是:像愛我們的孩子一樣,去愛全人類的孩子。”看到這里,我也由衷地笑了起來,預約死亡,也就是在預約屬于我們當下的幸福感。正如泰戈爾所說:“使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讀《預約死亡》有感】相關文章:
死亡的說說05-23
描寫死亡的句子11-06
死亡證明05-25
死亡詩社讀后感04-14
《死亡如此多情》讀后感02-25
死亡證明集錦01-14
村級死亡證明06-16
村級死亡證明03-13
醫院死亡證明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