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愛的藝術》有感
愛是什么,為何我們需要愛等問題,這些在《愛的藝術》中心理分析學家弗洛姆有著不同于一般人對愛的詮釋。
讀《愛的藝術》有感 篇一
愛,總是一種容易令人動容的情感。我們向往愛,追求愛,呵護愛,也曾經或將要在愛的道路上經歷許多不盡為人知的苦楚與困惑,究其原因很可能是我們還沒有真正了解愛,或者說沒有體會到愛是一種藝術。
20世紀著名的心理學家弗洛姆在他的著作《愛的藝術》中就肯定了愛是一門藝術,向我們娓娓闡述了愛的理論,并引導我們進入愛的實踐。我想,當我們透徹了解了愛,我們的思想會到達一個新境界,靈魂也會得到升華,因為愛的過程是一個全面的、凈化人心的過程。
提到愛,我們最先想到的便是愛情。古今中外,多少人沉浸在纏綿的愛情中,或離或聚,或悲或喜。作為渺小的個體,我們大多數人無法不被這些情感所困擾,每個人對待愛情也都有自己的看法。到了一定年紀,我們會渴望愛情,憧憬愛情,愛的種子在心中的萌芽是那樣的自然,不需要理由。這就是大自然的規律,是人類生存的規律。或許像弗洛姆認為的,人內心存在一種孤獨感,它使得我們尋求與外界的聯系,選擇群居甚至縱欲的方式解決由孤獨感引發的恐懼。真正的愛情,可以幫助人從精神上削弱孤獨感,愛情的磨合是絕佳的擺脫孤獨恐懼的方法,精神的力量是無窮的。愛的藝術是一種平等與和諧的藝術,我們懂平等,也懂和諧,但是我們還做不到。在有的人心中,愛情是兩個靈魂的邂逅,充滿浪漫氣息,但這遠遠不夠。兩個靈魂兩顆心,相遇相知相戀,愛意令兩個人融為一體卻又保持著各自的個性,他們撫慰了彼此的心靈,他們用個人的生命完成對另一個人的生命的承諾,他們的愛會給這個世界帶來美好,這是我心目中的愛情。
愛并不只局限于愛情,還包括博愛、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愛、自愛乃至上帝之愛。我特別為書中所講的“博愛”而感動。“對所有的人都有一種愛意的責任感”,即使無法每個人都做到這樣,但只要有一個人做到了,他便會引導更多人擁有博愛之心。世間萬物,會因為有這樣的博愛而充滿生氣與希望。我想,博愛不是泛濫的愛,它也是建立在道德基礎與社會法則之上的,或許,博愛也可以說成是公正、責任、善意的結合體吧。
愛的這門藝術,需要人們看清自己,也要看透愛。弗洛姆用了兩句簡單的話來表明不同程度的愛,讓我印象深刻:童稚的愛是“因為我需要你,所以我愛你”,成熟的愛是“因為我愛你,所以我需要你”。細細體會,給我很大感觸。經歷了年少無知,看多了世間冷暖,當我們成長到一定階段,我們懂得了愛的付出而不考慮自私的擁有,收獲愛反而會變得次要,重要的'是我們通過愛的給予締造了愛的升華,展現了自己生命的價值與活力。
讀一本好書,給自己思考感悟的時間,讓自己得到心靈的成長。哪怕現實太現實,也要努力學習愛的藝術,實現生命的價值。
讀《愛的藝術》有感 篇二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對學生真正的愛是一種強烈的不可抑制的愿望,這是一種要把你認為是自己身上最好的東西獻給學生的愿望。”我想這種強烈的愿望,每一個身為老師的人肯定都能夠有強烈的體會,但是,在我們現實的教學工作中,這種強烈的發自內心的愛的付出,是否都有很好的結果,是否都能讓被愛的學生感受到并且也因此產生愛的互動呢?這真的需要打個大大的問號!
不久前看了我們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愛的藝術——中小學德育工作案例選》,書中展示了我們加興地區94位中小學老師與學生之間一個個愛的故事,看完之后,很為書中這些老師的處事方式折服。這里面有很多老師的名字我都不是很熟悉,但是從這一個個小小的教育故事中,我充分領略了這些老師精湛的教學藝術和從他們身上所散發出來的人格魅力,每一個小小的故事都閃爍著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人性的光輝。掩卷沉思,為何類似的教育情境,不同的老師處理,會有截然不同的結果?我想,這里蘊涵著一個很樸素也很深刻的命題,那就是教師應該如何培養自己愛的能力?教師究竟該怎樣去表達自己的對學生的愛才能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不僅如此,這份深沉的師愛如何才能夠產生強大的推動力,可以推動學生向著更美好的地方前進?這真的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根據我們的經驗,相愛的兩個人是很希望一直呆在一起的,有的甚至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師生之愛雖然不比男女之愛,但每當聽到明天放假學生就歡呼雀躍,聽到要上課了又愁眉不展,甚至有逃學厭學少年頻頻出現在我們視野中,這就不得不令我們反思了:為何學校如此沒有魅力,為何我們教師熱愛著學生卻換來如此冰冷的現實?西方哲學家弗羅姆認為,愛是一門藝術,是一門需要知識和努力才能學會的藝術。如果不盡自己最大的能動性去發展自己的整個人格并以此達到一種創造性傾向,那么所有愛的努力都注定要失敗。愛就像磁鐵棒,有可能彼此吸到一起,也可能彼此排斥,這主要取決于愛的藝術。因此愛是一種能力,是需要學習的。
那么教師應該如何去發掘展示愛的能力呢?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嘗試:
首先,要明確師愛內涵。
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有些盛氣凌人、占有欲強的教師可能會一直認為孩子無能為力,學生永遠是孩子,學生無非就是一個受控在自己手心里的教育對象,因此他可以管制和決定學生一切愛好生活習慣,這時候,這份師愛只是支配控制的借口。學生在這樣壓制下感受到的“愛”能有多美妙呢?師愛,平等了嗎?
與此相反,不少教師對一些優秀的學生一貫“仁愛”有加,無限“信任”,潛意識中總是將他們與成績較差的學生區別對待,這樣的厚愛,到底有多少感人的力量?就像有位名人曾說的“愛孩子是連母雞都會做的事情”一樣,有些老師跟很多父母一樣把溺愛當成真愛,這就違反了愛的本質。每一個孩子的眼睛都是雪亮的,對于老師的愛,任何正常的學生都渴望得到公平的享受。師愛,公平了嗎?
如果沒有對師愛的內涵深刻感悟,我們在愛的道路上必然迷失方向,如果我們連方向都迷失了,還能指望到達多美好的境界?
我想,師愛與父母之愛是很相似的,但他又高于父母之愛,它應該更理性,更道德,更具有美感,它具有強烈的感化、激勵作用。正因為如此,所以同樣的話父母說出來學生可能會不聽,但是如果是老師說的,結果就會很不一樣, 尤其是對低年級的學生而言。可見,明確師愛真正內涵真的不是無足輕重。
其次,教師要培養自己愛的能力,必須要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人格即個性,是指一個人各項比較重要和相當持久的心理特征的總和,不但有先天的氣質,也有后天的性格因素,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統一體。古人云,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如果教師本人沒有自己鮮明人格特質,沒有與眾不同的可愛之處,沒有給人一身正氣的感覺,沒有平易近人的溫柔品性,等等等等,看你的感覺和看大街上陌生的叔叔阿姨大叔大媽沒什么區別的話,即使你對學生一腔熱血,估計學生也不大會領情,這點對高年級的老師而言可能更有體會。學生很有可能因為不喜歡一個老師而開始不喜歡這個老師的課,甚至對該門課產生強烈的反感。所以,教師一定要塑造好自己的人格魅力,盡量把自己內心有生命力的東西給予學生。
一個有人格魅力的老師應該是善良慈愛的,對待學生是信任和寬容的,對待教育事業是無限忠誠的,同時他也應該是一個執著追求,在事業上力求卓越的人,而不只是把教書當做謀生的手段的人。如果教師能夠做到如此熱愛自己的事業,學生必然也會被老師的精神所感化。如果沒有感人之處,如何能去指望感動學生?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讓學生被你的魅力所征服這應該是教育最美好的開端!
最后,愛的表達需要一定的方式,也需要一定的前提,前提就是對學生的尊重和信任。對人的尊重是不管大小,不分男女和貴賤的,一個公平的師長可以讓一個學生在生命的最初體會到人世的美好,同樣,教師對學生的信任也可以催生或者激發學生身上本來就具有的向善和向美的力量,即使他一時是多么的不懂事或者所做的事情是多么令人生氣或者傷心!
讀《愛的藝術》有感 篇三
我們常常能在各種影視劇或者小說中看見如下俗套的臺詞——“我這么愛你,你為什么就是不愛我?”不知道說話的人是否突然大腦短路覺得愛是一件可以等價交換的物品,所以我愛你你就應該愛我,你不愛我就是你的錯。但是我們冷靜下來,理性思考一下就知道:愛從來就不是一種平等的東西。如果我們追求完全平等的愛,那么只能說明我們根本就不懂得愛。
事實上,從古到近,無論中外,像自由之類抽象的名詞一樣,愛也是一個人類永恒追求與探索的話題。我們為什么需要愛,怎樣去愛,愛又能帶給我們什么,一系列的問題常常困擾著我們。
首先關于我們為何去愛。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認為,這是擺脫孤獨感的需要,結合愿望的需要。確實,每個人都是孤身一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最終仍要孤身一人回歸。天性的孤獨感使我們難以忍受長期的獨處,積極地走向外界去尋求同伴,與群體相結合,而性別的差異又促使了兩性的特殊結合。其實擺脫孤獨感有多種形式。比如狂歡、從眾或者創造性活動,但是這樣的結合并無法使人脫離孤單的宿命。狂歡的快樂稍縱即逝,而且僅僅在某些特殊的文化特殊的時間才被允許,否則自我就會產生強烈的罪惡感與負疚感;從眾常常使我們失去自我,活在社會規范的條條框框中,正如弗洛姆尖銳地指出:當今的平等性與其說是“整體性”,不如說是“同樣性”,我們的人生幾乎是被安排好了的,什么時候上學,什么時候工作,什么時候成家,什么時候養育后代,即使具體細節稍有差異,但仍是大徑相同的;而創造性活動,我們面對的不過是死物,根本無法產生精神上的交流。也因此,只有愛才是唯一正確,唯一真正有益于我們擺脫孤獨感的結合方式。
但是,正如開頭我們提到的那樣,很多時候,我們并不懂愛。我們總以為愛是一種有跡可循的東西,覺得付出就應當得到回報,甚至以愛之名傷害著別人。我們不難看到有些姑娘像菟絲子一樣,什么都依靠著自己的男朋友,沒有任何主見。“我如果愛你,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當代女詩人舒婷在《致橡樹》里這樣寫道。這樣的愛情才是我們真正應當追求的,不是控制與庸附的共生性結合,而是“在保持一個人的完滿性和一個人的個性的條件下的結合。”它并不如我們生活中的許多活動一樣,存在明確的目的性,一定要說的話,它的目的就是付出,就是給予,使你所愛的那個人活得幸福。這也是為什么人人都在感嘆如今的愛越來越不純粹,真正的愛情越來越難得的原因。當今的社會文化使我們越發功利化,就像某句調侃所說“有的人,沒占到便宜就會覺得自己虧了”,于是我們很難再看到“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種和諧而完滿的感情。什么丈夫幾十年如一日照顧癱瘓妻子,老伴攜手環游世界的新聞常常讓我們感動不已,可是,愛情難道不該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的么?
對于愛,我們需要關心,需要了解,需要尊重,還需要責任感。沒有關心與了解,我們無法親近我們所愛的人,實現精神上的交流;沒有尊重,我們無法保持雙方的個性和愛的自由,愛便會成為枷鎖,困得人無法喘息;沒有責任感,我們無法維系長久的情感,愛便會淪為鏡花水月的過眼云煙。斯滕伯格的愛情三元理論認為愛=激情+親密+承諾,除了生理上的著迷情緒,后兩者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而愛,除了幫助我們了解我們所愛的人,也幫助我們發現了自己。我們本是孤立的兩個人,卻因為愛而融為了一體,相互了解,彼此信任,通過對方得以看見自己,探知自我。這是一件多么神奇而美妙的事情。
“愛——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讀《愛的藝術》有感】相關文章:
讀《藝術的故事》有感09-14
讀《愛》有感03-28
讀《教育是慢的藝術》有感01-01
讀教育是慢的藝術有感04-01
讀《愛的生日》有感02-13
讀《簡﹒愛》有感01-05
讀母親的愛有感01-22
讀《與愛同行》有感01-27
讀《愛瑪》有感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