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的家教對聯品賞
1、近代湘潭學者王湘綺先生,學問淵博,品格高尚,他寫給后人的家訓是一副語淺意深的妙聯:
戳破窗紙容易補,敗壞道德最難修。
2、老舍在女兒出嫁后,對女兒的生活仍非常關心,他寫有一副對聯給女兒女婿:
勞逸妥安排健康多福,油鹽休浪費勤儉持家。
此聯充分體出了老一輩對兒女的無比關心和希望。
3、馮玉祥為即將上抗日前線殺敵的侄兒寫了一副對聯,鼓勵他奮勇殺敵,并囑他帶在身邊:
孝子賢孫須先救國,志士仁人最重保民。
4、教育家陶行知很重視對孩子的`教育,他常勸孩子要少年勤奮學習,莫誤好時光。他寫了一首訓子聯曰:
“人生天地間,各自有秉賦,蹉跎悔歧路,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多少白發翁,寄語少年人,莫將少年誤。”
他的兒子沒有正規學歷,卻背著父親向一位校長索要了一張畢業文憑。陶先生知道后,馬上叫兒子將文憑退了回去,并手寫一聯:
寧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
5、革命老人吳玉章撰寫一幅教子聯,掛在堂前:
“創業難,守業亦難,明知物力維艱,事事莫爭虛體面;
居家易,治家不易,欲自我身作則,行行當立好楷模。”
他教育子女要艱苦創業,勤儉持家,不可追求虛榮,做了長輩后更要以身作則,身教重于言傳,處處做出好樣子,成為后代效仿的楷模。
6、著名作家冰心的祖父寫有一副對聯:
知足知不足,有為有弗為。
這副對聯,他對冰心作的解釋是這樣:有些東西,比如衣、食、住吧,雖然簡陋一些,也應當“知足”,而在追求知識學問和修身養性上,就常常應當“不知足”。對于應當做的有益于世道人心的事,就要勇往直前去做,而對那些違背道義的事,就堅決不做。
7、“父母為先立好樣;子女隨后爭自強。”
這是臺灣億萬富翁王永慶的教子對聯。意是父母應先為子女樹立良好的榜樣,一言一行直接影響到子女今后的成長。
8、父母總是期望兒女能成才,有所作為的,為此,明代作家馮夢龍在《醒世恒言》中說:
“種田不熟不如荒,養兒不孝不如無。”
9、林則徐的父親林賓日是一名教員,他善于運用講故事、打比方等方法教育小則徐,他給小則徐留下這樣一副對聯:
粗衣淡飯好些茶,這個福老夫享了;
齊家治國平天下,此等事爾曹任之。
上聯是他生活上自奉之薄,下聯是表示對兒子的操守和抱負充滿信心。這幅對聯對林則徐終身受用不盡,最終成為流芳千古的民族英雄。
而林則徐繼承家風,提出了讓兒孫自強自立,不能有所依賴的主張。他寫了訓子對聯曰:
“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么?賢而多財,則損其志;
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么?愚而多財,益損其過。”
林則徐還有一副自題于福州文藻山故居的教子聯:
“師友背臨容膝地;兒孫莫負等身書。”
勸導后輩勤奮讀書,日后能成為于國于家的有用之才。
10、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的“訓子聯”最感人肺腑: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詩人這首絕筆聯抒發的愛國主義精神 與岳母給岳飛刺背上刺:“精忠報國”相映成輝。
11、清代詩人蔣心余有教子聯曰:
“寶貴無常,爾小子勿忘貧賤;
圣賢可學,我清門但讀讀書。”
他將這幅對聯掛在祖宗牌兩旁,要子孫孫永遠記取不忘。
12、“拙因知事少;老悔讀書遲。”
這是明代著名學者笙重光曾經題寫過的一副教子聯。該聯勉勵子女多讀書,多學知識,免得老時后悔不及,也是對后世寄予的殷切期望。
13、“咬定幾句有用書,可充飲食;
養成數竿新生竹,直似兒孫。”
這是清代鄭板橋寫過的一副家教對聯。他教育子女精讀一些好書,做像新竹那樣蓬勃向上,虛心而耿直的人。
14、 “淚酸血咸,悔不該手辣口甜,只道世間無苦海;
金黃銀白,但見了眼紅心黑,哪知頭上有青天。”
這是清代有個姓潘的山東人在江南某地當縣官,上任之初,其父撰贈的一副家教聯。告誡兒子,做人應寬厚仁慈,與人為善,不可見利忘義,為非作歹,人間自有王法,否則到了那時,才醒悟到淚酸血咸,頭有青天,悔之晚矣。
15、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
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經典的家教對聯品賞】相關文章:
化妝品店對聯02-27
重陽節品尊老敬老對聯賞析01-15
書房對聯(對聯)07-04
賞雨—學生作文01-11
客家民俗賞丁01-12
日本習俗賞櫻01-14
《賞荷》教學設計11-23
對聯故事及對聯范文08-06
關于春天的對聯對聯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