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做人爱视频免费,97久久精品人人搡人妻人人玩,欧洲精品码一区二区三区,999zyz玖玖资源站永久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國富論全冊讀書筆記

時間:2021-01-28 17:46:37 讀書筆記 我要投稿

國富論全冊讀書筆記

  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為古典經濟自由主義奠定了基礎,其發表標志著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誕生,迄今為止,人類的主流經濟都是建立在《國富論》的基礎之上的。下面是國富論全冊讀書筆記,歡迎閱讀。

國富論全冊讀書筆記

  國富論全冊讀書筆記

  《國富論》--第一天--第一部分

  序言:1.勞動產品(包含交易所得)能供養的消費者和數量大小,便決定了國家所需物品和便利的供應狀況的好壞。第一部分:勞動生產力的提高的原因又是如何分配。第二部分:探討資金的本質、資金積累的方式。第三部分:闡釋不同國家對勞動整體上的管理和指導有不同的規劃。第四部分:闡述關于國計民生的不同理論及其應用效果。第五部分:探討一個國家或者一個聯邦的收入。

  第一章:分工

  1.分工的出現大大地提升了生產力、使勞動中的技巧、嫻熟度和決策更為重要。

  PS:小小的一枚針需要18個步驟,抽鐵絲,拉直,切斷,削尖、打磨...。如果一個技工沒有受過培訓和學習使用機械,一個人一天也很難造一枚針.而10個工人一天就能早4.8萬枚。大公司工作職能很細致,大的城市有更多就業機會,都是因為分工。

  2.分工能讓同樣數量的勞動力產出有巨大提升有三方面:第一,每個人的熟練度增強了。第二、減少了在不同工作之間轉換的時間。第三 促使了機器的發明,簡化了工序,節省了勞動力。

  PS:第一條沒得說,人更專注了效率提升。第二條很有體會, 在不同的事情之間切換,都感覺心累。編程的時候被打斷幾次,那代碼就不用寫了。第三條,越是簡單機械的工作,越容易被機器取代,現在送菜的都有機器人。另外這讓我想到,如果創業,還是要有一個優秀的團隊,決策者、技術、業務、財務。要比單打獨斗的概率大多了。

  3.沒有了成千上萬勞動者的相互協作和彼此配合,就很難供應得了一個文明社會中哪怕是卑微者最簡譜的生活。

  PS:現在是全球化的分工,郎咸平教授有一個6+1產業鏈. 6指的是:“產品設計”、“原材料采購”、“訂單處理”、“倉儲運輸”、“批發經營”、“零售服務”。1是指的:“產品制造”。 附加值最低的就是這個“1”,中國占了很大部分,現在面臨著制造業升級。我們寫代碼也就是這個“1”,如果要追求勞動價值最大化就不能只關注這一個環節(當然軟件產品沒有上面6個環節)。

  《國富論》--第一部分--第二天-(二、三章)

  1.人有交換物品的天然傾向(想想動物雖然有會使用工具的,但沒有動物會相互交換)。

  2.一個人如果能夠利用別人的利己之心,讓別人看到出手幫他對自己是有好處的,他就很可能成功。

  PS:(交換-->就是取長補短,君子性異也,善假于物也)

  3.分工起源于交換,所以分工的范疇就受限于交換強度,也就是市場的大小。

  PS:大家爭論選擇Java還是C#的時候就是受到了市場的影響,干同樣的活,價錢不一樣(創造的價值不一樣),心就躁動了。

  4.交通的便利會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文明的起源都是在沿海和沿河的地方,而不但是因為水源,還因為運輸。

  PS:國家熱衷于搞基建:高速路、動車高鐵,現在飛機場也在使勁造。當然經濟不只是這一個因素,后面繼續探索。

  《國富論》--第一部分--第三天-(四、五章)

  1.貨幣成為一切文明國家的交易中的一般媒介,才能實現其他貨物的相互交換和買賣。

  PS:物與物交換太有局限了性了,于是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出現。(以后錢都是一個數字了)

  2.價值:一是指特定物品的效用;二是表示擁有某個物品從而有能力購買其他的物品。分別代表是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價格)。

  PS:使用價值很大的物品,往往交換價值卻很少,比如水。反過來,交換價值很大的物品,常常也沒有什么使用價值,比如鉆石。

  3.勞動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換價值的標準尺度。一個物品的真實價格即換取這個物品需要付出的代價。(在作者看來即使是貴金屬價格也是波動的,勞動又是一個抽象的概念)。

  PS:不太理解,價格不是主要由供需決定的嗎?

  《國富論》--第一部分--第四天-第六章-價格由哪些部分組成。

  1.在決定人員的工資水平時,通常不僅要考慮其勞動量和技巧,而且要考慮這個人要承擔的責任,不過他的工資和他所管理監督的資本并不保持一定的比例。

  PS:很多時候我們只看到了別人的勞動量和技巧,比如管理者;學習技能也是勞動成本。比如程序員。

  2.大多數商品的價格由三部分組成:地租,勞動者的工資和資本的利潤。

  PS:房子的地租是最明顯的,傳說政府占了60%,然后是資本的利潤和工人的工資;如果是海產品,一個是漁夫的工資,另外一個就是漁業資本的利潤。如果是程序員單獨給別人寫軟件賺錢,那就是相當于只有工資的部分。

  《國富論》--第一部分--第五天-第七章- 商品的自然價格和市場價格

  這一章主要是講市場價格與自然價格之間差異波動的討論,下一章討論勞動工資。

  1.商品的市場價格,都會受到其供需量,以及愿意支付該商品自然價格(地租、工資和利潤)的人數多少的影響。

  PS:供需影響,JAVA和.Net的工資差異是受到市場的影響。特別是企業的需求(開源組件多,企業成本低),而不只是語言的優劣。

  2.市場價格會受到不同情況的影響而波動,不斷的向自然價格靠攏。但也會因為某些天然原因,或者某些特殊政策規定,市場價格能夠在想當長的時間里大大超過其自然價格。

  PS:國喪期間,黑布存貨往往短缺,所以持有黑布的商人的利潤會增加。而紡織工人的工資卻沒有增高。因為稀缺的是商品而不是勞動;房子就是一個受到政策影響,而使得市場價格遠大于自然價格。

  3.制造業方面的秘密(比如某種方法能降低50%的不良率,降低50%的成本,都會帶來高額的利潤),比商業運轉上的秘密要保持的時間長一些。

  PS:祖傳秘方,可口可樂;制造工廠內部一般禁止拍照,特別是蘋果的產線都是密封的,而商業模式就很容易模仿。

  4.壟斷價格在所有時期,都是會向買著壓榨的最高價格,而自然價格或者自由競爭的價格是賣者一般能接受的最低價格。

  《國富論》--第一部分--第六天-第八章- 關于勞動工資的討論

  這一章比較長。

  1.勞動的自然報酬或者自然工資水平是由勞動的產品所組成的。

  PS:看工資高低不一樣,不能只看年資,還要看成果。

  2.我們常常聽到工人們的聯盟,但是很少聽到雇主們聯手,可誰要認為雇主們很少聯合起來,那他就太簡單幼稚了。雇主們為了把勞動者工資降低到一般水平以下,有時候也會組成特殊的團體,這種團體一般在達到目的之前是十分秘密和低調的。

  PS:蘋果,谷歌,微軟這些企業之前都有一個互不挖腳的協議,但現在好像廢除了。

  3.對于產業工人的需求,必然隨著一個國家收入水平和資本的增加程度而增加。也就是國家的財富增加了,對工資勞動者的需求也會增加。反之,對工資勞動者的需求量很難提升。

  PS:這也許是國家追求GDP的一個原因,拉動內需從而拉動就業。但是現在經濟增長放緩,工資增長肯定也是會放緩的。

  4.中國一直以來是世界上最為富裕的國家:土地肥沃,人口眾多而勤勞。但是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國保持了靜止狀態。中國下層人民的困苦遠超歐洲最窮困的貧民(這個《異類》里有講過)。

  PS:好像是從明朝開始,中國在歷史上的低位開始走下坡路。中國的封建社會處于了一種”平衡“狀態,科學發明很少,記得最近看過有本書里說到過這個問題。

  5.如果國家經濟出現倒退,雇傭勞動力的資本顯著下降,這樣高級職業的人找不到工作會投入較低等的工作,這樣最下等的職業中超過了需求,職業競爭變得激烈,很多人沒有工作,就會走向違法犯罪的道路。這種壞現象再會逐層的往上層傳遞。

  PS:這就是美國各界總統非?粗厥I率的。每個星期都會發布初請人數和非農業就業人口數。低失業率是社會穩定的基本要素。

  6.勞動者收入增加是國際財富增加的必然結果,同時也是國家財富增加的特征。反過來說,勞動者窮苦困難,是社會停滯不前的標志,而勞動者饑餓難耐,是社會快速倒退的標志。

  PS:國家近些年一直在提高每個城市的最低基本工資,想實現藏富于民。老百姓好,才是真的好。

  7.勤勞和人的一切特質一樣,越是受到鼓勵就越發凸顯。如果工資是按勞動產品的數量來計算,很多勞動者會在短短幾年里吧身體干到垮掉。在特殊的業務上,都有因為操勞過度而病倒的人。因為在人類的天性中,在緊張的勞動之余,總需要一定程度的放松,如果不遵守這樣的規律,通常是會很危險的,有時候會致命的。在任何一個行業,一個能夠并且長期連續工作的勞動者,如果保持長期的健康,則在一年中的工作量絕對比疲勞作戰的人要多出很多.(作者這是良心話。。

  PS:我個舅舅是因為勞累現在落下了病,在家休養;一張一弛,文武之道。我爸從小給我說的,所以現在,身體累就得休息。同志們,要愛惜自己!。

  《國富論》--第一部分--第七天-第九章- 關于資本的利潤。

  1.一個國家資本的一般利潤必然隨著其市場上的一般利息率的變化而變化。當利息率下落的時候,利潤必然是下落的,反之則上升。

  PS:用錢能賺到更多的錢的地方,那使用錢的成本必然也會上升。

  2.都市的資本利潤率比一般農村資本利潤率要低。但都市的勞動工資一般要比農村要高。

  PS:大城市資本多,資本競爭多,但勞動力要比農村稀缺。建筑工人到城市的工資可能是農村的兩倍。

  3.人們說,錢生錢,一旦取得了少許,就不會愁不能取得更多。最困難的時候是一開始的資本積累。

  PS:基數不大,難生什么錢,余額寶放1000萬,現在一天的利息是660,如果是年化6%的理財,利息一年是60萬,當然你有一千萬,你已經看不上6%的年化回報了。你的第一桶金在哪里?

  4.工資的提高對于商品價格的提升,是單利對債額的累加作用,而利潤的提高對商品的價格的提升,是復利對債額的累加作用。

  PS:簡單的說就是高利潤比高工資更加傾向于提高產品的價格。一個工人一天的工資增加5塊錢,產品增加的價格就是雇傭工人的數量乘以他們工資的天數再乘以5。但如果是資金的利潤增加5%,那么每個環節都要乘以(1+5%)。國家提高最低基本工資的時候,對物價也促成了上漲,但國家又在不斷的降息降準,現在看來除了能夠刺激資金流轉,還能有一定抵消物價上漲的作用。不過長期來看來,物價還是上漲了很多。

  《國富論》--第一部分--第八天-第十章- 關于不同的勞動和資本用途導致不同的工資和利潤(上)。

  這一章很長,分了2節,這一節討論職業本身的性質導致的不平衡。

  1.職業本身分為愉快的和不愉快的;職業學習的難度不同,學習的成本不同;工作分為安定和不安定的;職業所承擔的責任不同;職業成功的可能性大小不同。

  PS:不同的工作有不同的工資,正是職業本身的差異造成了工資上的差異?p工比織工少,因為前者容易些,而織工比鐵匠少,因為前者環境干凈些,但鐵匠又比礦工少,因為沒有礦工危險。屠夫的職業讓人生厭,劊子手人們不愿意,但他們的報酬比一般的工作要高出很多。同樣,程序員工資高,是因為學習成本高。我們把健康托付給醫生,把財產甚至名譽和生命托付給律師,使得醫生和律師的責任大,所以他們的'報酬也高。----什么都有代價。

  2.輕視危險和奢望成功的心理,一生中以選擇職業的青年時期最為活躍。普通青年歡歡喜喜的應募參軍或者出海航行,比上流社會青年熱衷于從事所謂自由職業,更為明顯。

  PS:是否還在蠢蠢欲動的年紀。

  《國富論》--第一部分--第九天-第十章- 關于不同的勞動和資本用途導致不同的工資和利潤(下)。

  資本都是趨利避險的,在純市場的條件下,資本和勞動會向更高利潤和工資的地方流動,但實際沒有這么自由。這一節就是要討論政策對著兩者的影響。

  1.政策會限制一些職業上的競爭人數,使愿加入者不能加入;或者同行排外,也是限制競爭人數的主要手段。

  PS:政策上限制我就想到了參軍。同行排外那就多了,電影《師父》里面講天津的武行有個規矩,要在天津開武館,必須要成功踢館8家以上,而且最好是天津人。至于傳內不傳外的說法更多了。

  2.政策會增加某些職業中的競爭,使勞動和資本的所有厲害有了另一種不均等。

  PS:高考報考志愿的時候記得有一個是讀師范類學校可以免學費,這樣就增加了師源也減輕了一些家庭的負擔。

  3.要做一個出色教師,其所需要的時間與研究,天資,知識和勤勉,至少比現在著名律師和醫師所需要的相同。然而他們的報酬是比不上律師和醫師的報酬,前者擠滿了靠公費受教育的窮苦人,使得競爭非常充分,而后者是自費教育的少數人。

  PS:職業也是看供需。

  4.政策會妨礙勞動和資本的自由活動,使人們不能自由地由一職業轉移到其他職業。

  PS:美國的壟斷是市場壟斷,而中國的壟斷就是政策性壟斷。雖然現在是國退民進,2014年的牛市也被成為改革牛,比如發放民營銀行牌照,準許民營企業買賣加工石油(試點),國企改混合所有制等等,但對經濟的提振效果還不明顯。普通人要從事相關領域的工作還是很難,比如石油體系。

  《國富論》--第一部分--第十天-第十一章-論地租(上)

  這一章很長,分上中下三部分討論能否夠提供地租的土地生產物。

  1.地租:是租地人按照土地實際情況所支付的最高價格。

  PS:現在我們常聽到的一個詞是“地王”:政府采用招標拍賣掛牌方式出讓宅用地,往往競出天價。這占到了高房價中很大一部分。

  2.地租成為商品價格構成部分的方式是和工資與利潤不同。工資和利潤的高低是價格高低的原因;而地租的高低,卻是價格高低的結果。

  PS:換句話說,這塊地值不值錢,要看這塊地是干什么的,是什么位置。

  3.在一切大國中,大部分耕地都用來生產人類的糧食或牲畜的糧食,此等土地的地租和利潤,支配其余一切的耕地的地租和利潤。

  4.為防止市場供給過剩,在豐年有時候會把每個黑奴所生產的煙草燒去若干,就像荷蘭人把他們的香料燒去若干。

  PS:現在社會主義也開始“倒牛奶”了。這么正常的市場行為,小時候被當做批判資本主義的證據,想想好愚昧。

  5.馬鈴薯耕地的產量不亞于稻田的產量,卻比麥田的產量要大的多,一畝地生產馬鈴薯1.2萬磅,不算怎么好,但一畝地產2000磅小麥已經很優異了。但馬鈴薯很難保存一年,不像谷物那樣容易儲藏。(土豆味道不錯,也有營養,適合種植的土地很廣,從南到北都能種,發芽的綠塊有毒要去掉)

  PS:補充常識:南美洲出產的馬鈴薯、玉米、甘薯、花生、辣椒、番茄等等作物惠及全世界啊。民以食為天,耕地的地租主要由糧食決定的。

  《國富論》--第一部分--第十一天-第十一章-論地租(中)--不一定提供地租的土地產物

  這三節就是在討論不同產物產和地租的關系。

  1.對自己所消費不了的剩余食物有支配權的人,一定愿意用剩余食物或其代價來交換以滿足其他欲望的東西。用滿足有限欲望以后剩余物品,來換取無限欲望的滿足。(有了好的,還想更好的。)

  PS:這也許就是社會進步的動力:欲望。我想到了共享經濟,比如滴滴打車,把多余的資源拿出來交易是多么正常的事情。

  2.地租在世界上豐富錫礦產生錫的價格中所在的部分,可能比地租在世界最豐富銀礦產生銀的價格中所占的部分大。

  PS:錫要比銀便宜,但錫的稅占錫價格的比例反而要比銀要高。更多的人愿意走一私銀。也就是說,銀的性價比更高。

  3.對金屬的需求,一半處于效用,一半出去其美質。這種美質特別適宜做衣物和家具的裝飾。而寶石除作為裝飾物之外,沒有其他效用。其美質的價值因為稀少而大大增加。

  PS:長的漂亮就是一種資本啊。

  《國富論》--第一部分--第十二天-第十一章-論地租(下)--生產物與地租兩者價值比例的變動。

  1.與總能提供地租的生產物(生活必需品)的價值相比,不固定提供地租的生產物的價值不斷地增長。隨著技術和產業的發展,衣服、居住材料、化石和礦物以及貴金屬和寶石的需求日漸增加。

  PS:一條街上賣金銀首飾的數不過來了;生活越來越好,服務業越來越發達。

  2.各國的金銀價格隨各國財富的增加而上升,所以不論礦山的狀態如何,金銀在富國的價格自然要比貧國的價格高。

  PS:需求最大的地方,價值最大。平臺很重要。

  3.品質低劣并不是價格低賤的原因,而是價格低賤的結果。

  PS:一分錢一分貨。想買個200塊的茅臺,那是你自己太貪了。

  4.隨著改良,一切制造業的費用大概都會逐漸降低。機械的改善,技巧的進步,更妥當的分工都是改良,這使任何作業所需的勞動量大減。近兩個世紀,物價跌落最顯著的要算那些以賤金屬為原料的制造品;但毛織業制造品沒有任何顯著的跌價。

  PS:電子產品的價格不用說了,嚴重不保值。但我們買衣服鞋子,是越來越貴的。作者認為是毛織業上的分工狀況,今日和百年前大致相同。

  5.一切社會狀況的改良,都有一種傾向直接或者間接使土地真實地租上升,使地主對他人的勞動或勞動生產物有更大的購買力。相反的情況,如果技術退步、產業凋敝、社會財富衰落都傾向于降低真實地租,減少地主的財富。

  PS:社會越是發展,積累的財富越多,地主(政府)獲益最大,地租上升,房價也會上升。如果是大蕭條,經濟崩潰,社會財富銳減,一個地區經濟發展不起來,房價也傾向于下跌。

  6.勞動者在繁榮中不能享受得地主階級那樣大的利益,在衰退的社會中卻要蒙受任何階級所不曾經歷過的痛苦。他們沒有了解一般社會利益的能力,他們的教育和習慣不能使他們對任何消息做出適當的判斷。

  《國富論》--第二部分--第十三天-第一章--關于資產的劃分。

  在徹底實行分工之后,一個人的大部分需求必須依賴于他人勞動的產物來供給。這一篇要要說明的是:資財的性質,資財積蓄對資本的影響。

  1.對投資者提供收入或利潤的資本,有兩種使用方法。第一種是資本可以用來生產、制造或購買物品,然后賣出取得利潤,商人的資本不斷以一個形態用出,以另一個形態收進,這樣的資本成為流動資本;第二種是資本用來改良土地,購買有用機器和工具,或用來配置無需易主或無須進一步流通即可提供利潤的東西,這樣的資本稱為固定資本。

  PS:房,車,設備是固定資本;產品,貨物是流通資本。你有哪些資產?存款,現金,股權,債權,房產......

  2.一個國家或者一個社會的總資財就是全體居民的資財;社會上一切人民學到的有用才能也是財產的一部分。

  PS:你身上的知識也是你的固定資產。

  《國富論》--第二部分--第十四天-第二章--關于貨幣。

  1.貨幣是流動資本的一部分,是商業的上大工具,是貨物借以流通的手段。而維護這個工具的成本也是昂貴的。但它不是社會收入的一部分。

  PS:小時候學習的概念:貨幣是一般等價物。意思就是用來可以換(買)東西的;構成社會收入的只是貨物。

  2.以紙幣代金幣,可以說是用低廉得多的一種商業工具代替另一種極其昂貴的商業工具。一國流通的貨幣,對于靠它而流通的貨物的價值比例可能是1:5(不確定),.這樣流通所需要的金銀量可以減少到原來的20%。那么其余80%可以用來增加產業的數量。因而大大增加土地和勞動年產物的價值。

  PS:想起網上關于GDP的段子,A讓B做了一件事給B 5000W,B又讓A做了一件事給A 5000W,然后就創造了一個億的GDP。這個可以段子可以用來理解貨幣的流通性。

  3.任何國家,各種紙幣能流通的全部金額,絕不能超過其所代替的金銀的價值。

  PS:要不然就要貶值了。

  4.蘇格蘭各銀行,在一個較長時期要求顧客經常定期的歸還貸款。如果不能,甭管他有怎樣大的財產和信用,再也不能向銀行貸一分錢。如此有兩個好處,銀行不必去搜集證據就能準確的判斷債務人的盛衰情況;由于這樣的謹慎,銀行方面就不至于發行過剩的,為社會所不能容納的紙幣;慎重的銀行活動可以增進一國產業,這不在于增加一國資本,而在于使本無所用的資本大部分有用。

  PS:有借有還,再借不難; 商人就不得不存儲應急的滯財(沒有放銀行)這是死的資財,無利于商人自己和他的國家,一個好的金融體系對國家發展來說是多么重要。習要搞一帶一路,先成立亞投行。

  5.一種事業若對社會有益,就應當任其自由競爭,競爭越自由、越普遍,那事業也就越有利于社會(銀行)。

  PS:有一種事業叫中國的銀行業。

  《國富論》--第十五天--第二部分--第三章--關于資本積累、生產性勞動和非生產性勞動。

  1.能增加某物價值的勞動可稱為生產性勞動,若不能可稱為非生產性勞動。

  PS:制造工人的勞動能讓原材料產生更多價值,而為生產性勞動;家仆的勞動,不能增加什么價值。制造工人的工資雖然由雇主墊付,其實也是制造工人自己創造的(比如軟件外包的程序員),君主以及他的官吏和海陸軍都不是生產性勞動者,其生計由他人的勞動年產物來維持。

  2.資本的增加是由于節儉;資本減少是由于奢侈與妄為,一個人節省了多少收入,就增加了多少資本;節儉可增加維持生產性勞動的基金,從而增加生產性勞動人數。奢侈者濫用資本,不量入為出,而導致生產性資金減少,而妄為是指商業和工業上的一切不謹慎,無成功希望的計劃,也導致減少了生產基金。

  PS:誠然,不能只儉不勤,節儉所積蓄都是勤勞得來的。資本浪費了,生成性勞動減少,進而價值減少。

  3.一個人之所以會浪費,當然是因為他有享樂的欲望,但一般都是暫時的,偶然的;一個人之所以會節儉,是因為他有改良自身的狀況的愿望。這愿望雖然是冷靜的、沉著的。幾乎沒有一個人會有一刻覺得完全滿意,一般人都覺得增加財產是必要的手段,這手段最通俗,最明顯。有的富翁簡直是室滿奴婢,廄滿犬馬,大吃大用地花。有些寧愿儉約,卻修飾莊園,整飭別墅,頻興建筑,廣置家具、書籍圖畫。把收入花費在比較耐用的物品上,那不僅有利于積蓄,而且又較易于養成儉樸的風尚。

  PS:看完這節好好存錢,沒錢你想干嘛。購置資產是多么重要。

  4.地大物博的國家不會因為私人的奢侈妄為而貧困,但政府的奢侈妄為卻有時把它弄得窮困。增加一國土地和勞動的年產物的價值只有兩個方法,一為增加生產性勞動者的數目,一為增進受雇勞動者的生產力。

  PS:鼓勵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增加就業,提高產能。但是產能過剩呢?

  《國富論》--第十六天--第二部分--第四章--關于借貸出去以獲得利息的資財

  1.借到的資財,可以用作資本,也可以作為目前消費的資財。前者用來維持生產性勞動,可以再生產價值并提供利潤。后者就需要侵蝕某種收入(如地租或地產),否則就無法償還資本和支付利息。

  PS:借錢給別人的時候,要清楚他是要去干嗎。如果是項目資金周轉,那還好,如果他是消費玩樂(賭博),那就要謹慎。我表弟給他所謂的伙計借出去了不少錢,但還有很多收不回來。

  2.一國的資本增加了,那么投資的利潤必減少;維持生產性勞動的基金增加了,對生產性勞動的需求也增加了。因此勞動者不愁無人雇傭。資本家間的競爭提高了勞動的工資,降低了資本的利潤。

  PS:現在中國就是這樣,錢多,人工貴,銀行利率一降再降(日本現在是負利率,老百姓自己買保險柜把錢存家里了)。

  3.法律往往規定合法的最高利息率。這個最高利率總應高于最低市場利率,但是也不應該高得太多。

  PS:如果法定利率高達8%-10%,那么大部分借出的貨幣會到浪費者和投機家手里,因為只有他們愿意付高利息。這樣一國資本將有大部分不能用在有利的用途上,這樣對整個生產性基金是有害的。而在略高于最低市場利率的場合,更多的錢就會借給誠實人,因為這樣穩當的多。

  PS:所以要打擊高貸。這兩年很火的P2P一開始就是年利率高于10%,有的甚至有20%多,每年都有很多跑路的p2p企業,去年最大的就是e租寶。涉案500多億。

  《國富論》--第十七天--第二部分--第五章--關于資本的各種用途。

  1.資本用以維持生產性勞動有四種用途:第一,獲取原材料;第二,加工制造;第三,運輸;第四,批發零售。

  PS:這應該是基于成熟的產品,現在還應該有設計研發和市場推廣吧。

  2.有些政論家對商店老板的成見是完全沒有根據的。小商賈群立,雖然他們相互也許有妨害,但是對社會毫無妨害。所以不要對他們課稅,或限制他們的人數。

  PS:1949-1979,社會就是‘工-農-兵-學-商’這樣的排位,知識分子和商人成為邊緣。特別是那十年,家里自己種個菜都不行。現在城管和路邊攤簡直是階級斗爭。路邊攤可能不衛生,影響市容,但確實方便了很多人,是有實際存在的需要的,政府不應該趕盡殺絕,好歹他們自己靠自己養活,可以引導和監管。

  3.制造者的資本應留在國內。因為這樣所能推動的生產性勞動量必較大,對本國土地和勞動的年產物增加的價值也較大。即使不在本國境內的制造者資本對本國也很有效用。

  PS:奧在任期間,美國失業率從10%降低到5.8%。他所才用的就是制造業回流。中國勞動力薪酬水平每年增長15%-20%,美國從2011年來,每年每小時工資僅增長1.6%。

  4.一切批發貿易可以分作三類,即國內貿易,消費品的國外貿易(進口)和運送貿易(跨國貿易)。為本國計,與其鼓勵消費品國外貿易,不如獎勵國內貿易,與其獎勵運送貿易,不如獎勵消費品國外貿易和國內貿易。

  PS:很明顯,這三種貿易中,國內貿易對本國利益最大。俄羅斯面對歐洲制裁,也是走內需這條路,買不到的就自己造,鼓勵購買本國機器設備。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架馬車分別是投資、消費和凈出口。這里消費就是指定內需。中國人口基數龐大,而且不缺錢,如果內需刺激起來對本國經濟是有很大幫助的。但是,讓國人痛心的是,產品質量,食品安全,沒有多少讓老百姓放心的。但這也是新一代人可以作為的地方。

  《國富論》--第十八天--第三部分--第一、二章。

  1.文明社會的重要商業,就是都市居民與農村居民通商。農村提供生活資料和制造材料。都市則以一部分制造品供給農村。

  按照事物的本性,生活資料比先于便利品和奢侈品(先溫飽再富裕),所以先要增加農村產物的剩余,才談得上增設都市。

  PS:都市的增設不能超過農村所能支持的限度,否則多數人寧愿投資改良土地,而不愿投資于工業及國外貿易。要不然鬼城是怎么來的,F在鼓勵農民工買房,是不是有點揠苗助長的感覺。

  2.如果把土地只看作謀生的手段,那么和動產一樣,按照自然繼承法,會分給家內所有的兒女(羅馬人不分長幼和男女,都可以繼承);不過當土地被看作權力強弱所系的時候。就被認為不分割而專歸于一人比較適當,長男繼承法慢慢盛行起來;一種法律在初成立時都有環境上的需要,并且其合理也只是這種環境。

  PS:全世界封建制度就是這么來的吧;上次兩會提高交稅上限是2011年,3500起征。五年了環境變了,今年兩會該提一提了。

  3.人類的好勝心理多以統治下等人為榮,而以俯就下等人為恥。所以如果法律允許,在奴隸和自由人之間,他一定愿意選用奴隸。

  PS:很多老板都喜歡老實聽話的人...

  4.對農民征稅,幾乎等于禁止農民把積蓄投資于土地。

  PS:我記得農業稅是我小時候取消的,到后來,種田還有補貼,不過很少,一畝田才幾十塊,事情到現在,村里還自己種田的人很少了,吃糧食都要買了,田要么荒了,要么種了果樹,要么租給了蔬菜公司;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國富論》--第十九天--第三部分--第三章-都市的興起與發展。

  1.當人們勤勞的結果確有親自享受的把握時,他們就自然會努力改善他們自身的境遇,不僅要取得生活必需品,而且要取得生活上的便利品和娛樂品。所以以生產生活必需品以外的東西為目的的產業,在都市建立的時期,比在農村早的多。

  PS:都城成立之后,市民的權利要比農民有保障的多,對必需品以外的物品需求更大。發達國家城鎮化達80%以上,世界平均是55%,而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6%。國家推行城鎮化,是想以此來帶動經濟。

  2.對精良制造品的嗜好,就通過國外貿易逐漸普及到未有精良制造的國家。一經普及,便會引起很大的需求,商人為免去運輸費,自然會想到在本國建立同種制造業。

  PS:原生產物甚至粗制造品很難負擔由陸運運往遠地的費用,而精制造品不會遇到這種困難,因為精制品包含更大的價值。有很多服裝批發商,一二線城市賣最新款,三四線城市還在賣去年、前年的款式,再往西部的城市,可能就是幾年前的款式了。

  《國富論》--第二十天--第三部分--第四章--關于都市商業對農村改良的幫助

  1.都市工商業對農村的改良和發展有三點幫助:1.為農村原生產物提供了一個巨大而便易的市場,從而鼓勵了農村的開發和改進;2.都市居民所獲財富常用以購買待售土地。大部分是未開墾的土地;3.工商業的發達會逐漸使農村居民有秩序,有好政府,有個人的安全和自由。

  PS:第三點效果最重要,但不太為世人所注意。

  2.大部分地方,城市工商業是農村改良與發展的原因,而不是它的結果;無論哪一個國家,通過工商業而獲得的資本,除非其某一部分已在土地耕作與改良事業上得到保障和實現,總是極不確定的資產。所以說,商人不一定是某一特定國家的公民。

  PS:資產是會流動的,除非已經是本國的固定資產。去年新興市場的資本凈流出估計達到7350億美元,除了其中590億美元以外,其余全都是從中國流出的,這也反應了中國經濟增長開始減緩;固定資產也會有接盤俠,李嘉誠就跑掉了。

  國富論-第二十一天-第四部分-第一章

  政治經濟學體系是為了國民富裕而存在的科學,第四部分主要討論其中的重商主義和重農主義。

  1.貨幣不僅是交易的媒介,更是衡量價值尺度的工具。所以,貨幣是比其他任何商品都更容易取得我們所需物品的工具。人

  PS:大家對錢的概念應該是很清楚的

  2.有的時候,整個商業城市及其周邊地區都會普遍抱怨貨幣的稀少。這些大部分源于營業過度。貨幣的減少,一部分源于求借者難以借貸,另一部分在于債權人也擔心債款無法收回。這與金銀的稀少無關。

  PS:營業過度是指沒有按照資本制定經營計劃,沒有量入為出,導致信用困境。去年鬧錢荒的時候余額寶收益是6個點以上。自從央媽不斷雙降增加流動性,貨幣基金收益普遍只有兩三個點了。

  3.在戰爭期間,政府會對制造業提出加倍的要求。大部分的制造業會在破壞性大的戰爭中顯現得極度繁榮,反之會在恢復和平的

  PS:美國是如何崛起的...

  4.大部分產品沒有市場的時候,是不可能出現的現象。隨著勞動生產力的改進,產品數量的增加,居民實際收入與財富也跟著增加。

  PS:隨著不斷的創新和分工的細化,以及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都會產生很多新的市場。未來國人越來越富裕,旅游,健康,理財、藝術文學、娛樂這些領域會越來越火。

  5.政治經濟學的目的就變成增加國內產業產品的輸出,而盡量減少供國內消費的外國產品的輸入了。所以,要想讓國家致富,限制輸入和鼓勵輸出是必要的兩個手段。而輸入的限制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只要是國家能夠生產的供國內消費的外國商品一概限制;另一種是,凡是在對外貿易中,貿易差額對本國不利的都加以限制。還有的是和主權國家簽訂有力的通商條約,或是在遙遠的國家建立殖民地以促進輸出。

  ps:一個國家出口大于進口才是有利于國家財富積累的。不過對于出口有反傾銷法。

  國富論-第二十三天-第四部分-第三章

  1.獎勵金和獨占權雖然是為了本國的利益而設立的,但是由它們所促成的貿易卻是對本國不利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反之,那些不受限制而正常進行的兩地貿易,雖然不可能達到對兩地均衡有利,但是一定對兩地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PS:國家壟斷的行業名以上是為了國家利益,但實際不一定有利于國家。

  2.在作者看來所謂利益并不是金銀量的增加,而是一國土地和勞動年產物交換價值的增加,或是一國居民年收入的增加。

  PS:兩國貿易對本國有利的不是貨幣的增加而是民富。想想中國一萬多億美債...

  3.每一國的商人和制造者,都擔心會在技術與活動上碰到另一國的競爭者。激烈的民族仇恨和商業上的忌妒兩者相互助長,但實行開放門戶并允許自由貿易的都市與國家,不但不會因此而滅亡,反而能致富。

  PS:荷蘭是一個自由港國家,國民財富全部都來源于對外貿易,而大部分必要生活資料也得自于對外貿易。

  國富論-第二十四天-第四部分-第四章-關于退稅

  1.商人和制造業者不以獨占國內市場為滿足,卻為他們的貨物謀求最廣大的國外銷售市場。但是他們想要在沒有管轄權的情況下獨占外國市場,簡直是不可能的。所以說,他們只好請求獎勵輸出。

  PS:退稅是最合理的獎勵。在商人輸出時,退還本國產業上的國產稅或部分國內稅,輸入的外國貨物在再次輸出時,也可以退稅。

  2.關稅的收入不但不會因此種退稅而受損,反而還會得利。因為在退稅時需要保留一部分的關稅。如果保留了全部的關稅,那么那些納稅的外國商品因為缺乏市場,不能輸出或輸入。這樣的話,那部分本可以保留的關稅便無從收到了。

  PS:退稅制度可能被濫用,有很多低價高報、虛進虛出、買票退稅等騙稅案例。

  國富論-第二十五天-第四部分-第五章-關于獎勵。

  1.只有那些商人售貨價格不足以補償資本并提供其普通利潤的商業,或是售貨價格不足抵償貨物上市時費用的商業才需要獎勵金。而獎勵金的目的在于補償這樣的損失,獎勵它繼續經營或是開創一種被認為開支大于收益的商業。

  PS:比如中美都對光伏產業進行過扶持。以支持該行業的發展。但政府獎勵行業的前提是該行業目前利潤底但又要維持其發展。

  2.國產商品輸出獎勵金辦法,最惹人反對。因為它不僅迫使國內一部分產業,流入較少利益的用途,而且迫使流入實際不利的用途。沒有獎勵金就不能經營的生意,必然是一種虧損的生意。

  PS:因為獎勵會給國家收入加上了一個極大的耗費,給人民大眾加上了一個極重的賦稅,但他們自己的商品卻沒因此顯著地增加其真實價值。或多或少地妨礙土地的改良。

  3.建立獎勵金制度的這一類法律實際上毫不值得稱贊。在可自由而安全地向前努力時,各個人改善自己境遇的自然努力,是一個那么強大的力量,以致沒有任何幫助都能單獨地使社會富裕繁榮,而且還能克服無數的頑強障礙,即妨害其作用的人為的愚蠢法律。

  PS:政府的主要職能是提供一個相對公平公正的環境,在耕者有其田,織者有其衣的條件下每個人能動性發揮出來。而不是過多的干預市場。

  這一章的內容比較長,書中有很多細節論證,有興趣的可以細究。現在流傳這樣的話,政府鼓勵你做的你很可能吃虧,政府禁止你做的你很可能占便宜。比如樓市的調控,比如對動漫產業的獎勵。從04年開始地級政府對動漫按每分鐘五百到三千這樣獎勵,結果涌現了大量良莠不齊的動漫公司,很多相互抄襲來套取政府補貼,反而讓那些真心想做動漫的企業為難。

  國富論-第二十六天-第四部分-第五章-關于通商條約

  1.如果某一國家受條約約束,只允許某一外國的某種商品輸入,而禁止其他外國的這種商品輸入,那么商業上受惠的國家,至少它們的商人和制造者必然會從這種條約中取得很大利益。他們往往能以比自由競爭場合更高的價格出售他們的貨物。這樣的條約雖然有利于受惠國的商人及制造業者,但是必定對施惠國的商人及制造者不利。

  PS:這相當于把有害于他們自己的獨占權給予了某一外國,那么他們就常常需要比以自由競爭場合更昂貴的價格購買他們所需要的外國商品。獨占權可以看成壟斷。

  2.有的時候,商業國給某一外國某種商品以有害本國的獨占權,只是因為希望在兩國間的全部貿易上,本國每年所售能夠多于每年所購買的,以至于金銀的差額每年都對自己有利。

  PS:國家之間沒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扇∷瓒际强梢哉劦。英國和葡萄牙曾有這樣的協議:葡萄牙永遠準許英國呢絨及其他毛制品照常輸入葡萄牙,而英國必須以后永遠準許葡萄牙產的葡萄酒輸入英國,并比法國的葡萄酒關稅低1/3。

  國富論-第二十七天-第四部分-第六章-關于殖民地。

  殖民地的來由:當聯邦人民增加到領土不能維持的時候,就會遣送一部分人到更遼遠的地方尋找新的住處。馬可波羅是第一個到過中國和東印度的歐洲人。哥倫布把美洲當成了印度。

  1.冒險家輸入歐洲的黃金,極大部分是通過沒有抵抗的土人掠奪而來。

  PS:基本上在圣多明各及哥倫布所發現的一切地方,6-8年的時間就完全被剝奪盡了。

  2.文明國家的殖民地,因為土地荒蕪、人口稀少容易對殖民者讓步,他們帶來關于農業和有用技術和知識,還有統治者的習慣,關于政府的觀念等。

  PS:新殖民相當于文化輸出。聽說被德國殖民的青島的橋梁一百多年還能維修。被英國殖民的香港確實帶來了社會上的進步。當然這里不是要頌揚殖民,但這種影響是有目共睹的。

  3.能夠使一國違反自然趨勢而提高普通利潤率的東西,必然能夠使它的各種無獨占權的貿易蒙受絕對和相對的不利。

  PS:母國對殖民地貿易有獨占權,相關貿易利潤必然比自然水平高,這樣會迫使一部分資本從近國的消費品貿易,流入遠國的消費品貿易。用作者的比喻是有些重要的生理器官長得過大,以至容易發生許多危險的疾病。人為的造成一個大血管過分的膨脹,并迫使大部分的產業與商業流入這個血管,只要這個血管略有停滯,就容易處于危險的紊亂中。

  4.高利潤率都會破壞商人在其他情況下自然形成的節儉性,高利潤時,簡樸似乎是多余的,而窮奢極欲似乎更加適用于寬裕的境遇。大商業資本的所有者必然是全國實業界的領袖和指導者。他們對國民的影響很大。如果雇主放浪,隨便,那么傭工也會如此生活,而維持生產性勞動的基金不會增加,國家資本就會逐漸枯竭。

  PS:上梁不正下梁歪。社會的上層也深深影響著下層。中國社會的風氣和國外不同,受政府官場的影響最大。這個大家是可以感受到的。

  這一章雖然標題是殖民地,但主要是在講獨占(壟斷)的危害。一個行業一直被壟斷,輕松的高利潤不會促使增加對這個行業進一步的改進。而一個行業如果停滯,必然會影響到整個社會的發展的。

  國富論-第二十八天-第四部分-重商主義、重農主義

  1.獎勵輸出和阻抑輸入是重商主義提出的兩大富國手段,但是對于某些特定的商品所奉行的政策卻相反,即獎勵輸入和阻抑輸入;讓本國商人處在有利地位,并使他們在外國市場能比其他各國貨物價格低的價格出售。

  PS:不負責的說大部分國家都是如此吧。

  2.消費是一切生產的唯一目的,生產者的利益必須在促進消費者利益時加以注意。國家對于只要能和本國產物和制造品競爭的一切外國商品加以限制,顯然就是為了生產者的利益而犧牲了國內消費者的利益。為了生產者的利益,消費者不得不支付此種獨占所增加的價格。

  PS:國家通過政策限制競爭就是在犧牲消費者的利益。生產的不能消費就會產能過剩,比如鋼鐵。

  3.準許一切此等商業國享有貿易上最完全的自由,就是提高這種剩余生產物價值,鼓勵這種剩余生產物增加,并從而鼓勵國內土地改良及耕作的最有效方策

  PS:愛它就給他自由。

  4.如果農業國以高關稅或禁令壓抑外國人民的貿易,就必然在兩個方面妨害它本身的利益:減低農產物的真實價值,因而減低農業利潤率;(2)提高其他一切資本用途的利潤率。農業因此成為利益較少的行業,而商業與制造業卻因此變得更有利可圖。

  PS:資本就像水,堵住一個地方就會從另外一個地方冒出來。

  5.制造業的完善,全部依賴于分工,而制造業所能實行的分工程度,必然受市場范圍的支配。中國的幅員那樣廣大,居民數量眾多,氣候也各種各樣,因此各地方有各種各樣的產物,各省間的水運交通大部分又是極其便利的。所以單單國內市場就能夠支持很大的制造業。

  PS:體量大有一定程度的分工。

  6.君主的三個義務:第一,保護社會,使不受其他獨立社會的侵犯;第二,盡可能保護社會上各個人,使不受社會上任何其他人的侵害或壓迫,也就是要設立嚴正的司法機關;第三,建設并維持某些公共事業及某些公共設施。

  國富論-第二十九天-第五部分-第一章-君主或國家的費用

  第五部分討論的是國家的收入,第一節先講國家或君主有哪些費用。

  1.國防費:國家君主的首要 義務是保護本國的社會安全,抵御暴力和侵略行為,只有借助武力來完成;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這筆開支會越來越大(以前是冷兵器)。

  PS:民兵;常備軍都是需要開支。美國這幾年軍費開支都是五千億美元以上,比全球前十四個國家的總和還多。

  2.司法經費:保護成員免于不公平和壓迫行為所害。

  PS:富人比窮人更需要民事政府,少數人的富裕是以多數人的匱乏為前提的,因此富人的富裕會激發窮人的憤怒。

  3.公共工程和公共機關費用:維持某些公共機關和公共工程。機關不用說了,公共工程主要為便利社會商業,促進人民教育的公共設施和工程。

  PS:商業的發達,全賴有良好的道路、橋梁、運河等工程;與野蠻未開化的國家通商,常需要特別保護。

  3.1 大部分的職業,都局限于少數極單純的操作,但人類大部分智力的養成,必由于其日常職業。一個人如把他一生消磨于少數單純的操作,且這些操作所產生的影響是極其相同,那么他就沒有機會發揮他的智力或運用他的才能來解決問題。這樣一來他自然要失掉努力的習慣,而變成最愚鈍無知的人。

  PS:學習如逆水行舟,不經則退;同事離職,老東家漲薪超過現在的東家來留他,但還是走了,理由是那塊他已經很熟悉,學不到什么東西了。

  3.2 國家應在各教區設立小學,取費之廉,務必使一個普通勞動者也能負擔的起,讓人民容易的獲得基本的教育。學校教師的報酬不可全由國家負擔,因為全部分擔,教師會馬上習于怠惰;一個人不能適當使用人的智能,那是人性中更重要部分的殘廢和畸形。

  PS:國富論成書于1776年,我過實行九年義務教育是1985年。

  4. 維持君主尊嚴的費用;總督或市長的官邸自不能與國王宮廷比其華麗。

  PS:這個不用多說。

  國富論-第三十天-第五部分-第二章-關于公共收入的源泉

  1.一國支出的費用由兩個來源:第一,特別屬于國家或君主的資源;第二就是人們的收入。對于前者,一是親自使用這筆資財;二是把它貸與他人。前者是利潤,后者是利息。比如國營的企業、銀行、郵局;對于后者就是指賦稅,賦稅包含四種,加于地租的稅;加于利潤的稅;加于工資的稅;不分彼此,加于這三種收入的稅。

  2.賦稅四種原則,一、一國國民都須在可能范圍,按照各自能力的比例,繳納國賦,維持政府;二、國民應當完納的稅負必須是確定的,不得隨意變更(賦稅雖再不平等,其害命尚小,賦稅不確定,其害民實大)。三、各種賦稅完納的日期及納方法,須給納稅者以最大便利;四、一切賦稅的征收,須設法使人民所付出的,盡可能等于國家所收入。

  3.地租稅即加在地租租地上的賦稅,例如房租稅

  4.利潤稅即加在資本收入上的賦稅。由資本所生的收入或利潤自會分成兩個部分:其一為支付利息,屬于資本所有者;其二為支付利息以后的剩余。有營業利潤稅,死者傳給生者的一切財產,國家都可征稅(萬惡的資本主義,原來遺產稅早就是你們發明的)比如荷蘭:一般遺贈課以5%乃至30%的稅。夫妻遺贈,不論夫贈給妻或妻贈給夫,都取稅1/15。直系繼承,后輩傳與長輩的悲慘繼承,則僅稅1/20。變賣新房屋的稅(二手房交稅)等

  5.勞動工資稅:當勞動需要及食物價格沒有變動時,對勞動工資直接課稅的唯一結果,就是把工資數目提高到稍稍超過這稅額以上。(比如稅率如為10分取1,勞動工資不久就會升漲1/8,而不只1/10。)

  6.原打算無區別地加在各種收入上的稅,即是人頭稅和消費品稅,這種稅必須不分彼此地從納稅者各種收入中支付,不管那收入是來自土地地租、資本利潤或勞動工資。

  PS:不論采用哪種人頭稅,想按照人民收入比例征收,都不可能,這種不可能似乎就引起了消費品稅的發明。國家不知道如何直接地并比例地對人民的收入課稅,它就努力間接地對他們的費用課稅,比如奢侈品稅。

  7.一種重稅有時會減少所稅物品的消費,有時會獎勵走一私,其結果是,重稅給政府所提供的收入,往往不及較輕的稅所能提供的收入,當收入減少是由于消費減少時,唯一的救濟方法,就是減低稅率。

  國富論-第三十一天-第五部分-第三章-關于公債

  1.近代各國政府平時的經費,多半是等于或大約等于其收入;所以一旦發生戰爭,政府就會按照費用的比例而增加收入,但又不能突然增加巨額的稅,這樣會傷害人民感情,使得他們嫌惡戰爭,而且費用不定,對應增加多少稅沒有把握,這個時候采用舉債,就容易解決了。

  PS:政府有個習慣,就是年終突擊花錢,理由就是今年的預算沒花完就會影響到明年的撥款,08年兩會,廣州地鐵2號線預算106億,但結算時只花了88億,節省了18億,但原廣州地鐵老總盧光霖卻受到上級批評;現在地方政府發現的公債都叫做地方債,作為政府籌措財政收入的一種形式發行,一般用于交通、住宅、教育、醫院等。目前這個數額是很龐大,到13年上半年已經到了17.9萬億。網站沒找到最新數據。這看起來是兩個非常矛盾的地方,一方面錢花不完,一方面又借錢花。

  2.當國家費用由舉債開支時,該國即有資本的一部分,必逐年受到破壞;通常用以維持生產性勞動的若干部分年產物,必會被轉用來維持非生產性勞動。

  PS:回到全書開始的部分,只有資本不斷的投入生產性勞動,才會創造更大的價值和財富。你的錢被借走了,當然不能再投入生產,這也是為什么借錢要有利息。

【國富論全冊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清燉全雞美食做法12-10

2018年考研全流程03-01

企業工商注冊全流程05-15

畢業留言冊01-24

畢業冊留言08-26

全科醫師證考試條件06-07

納西族婚俗全解11-23

2016濰坊創業政策全解讀02-01

英國留學獎學金申請全解析09-26

關于德國留學獎學金全解析08-30

主站蜘蛛池模板: 皮山县| 金平| 廊坊市| 太和县| 华宁县| 德州市| 卢龙县| 邵阳县| 垫江县| 玉门市| 麻栗坡县| 宜黄县| 肇庆市| 安塞县| 西乡县| 雷波县| 景洪市| 龙州县| 石渠县| 花垣县| 固镇县| 青州市| 舒兰市| 扎赉特旗| 遵化市| 毕节市| 汝阳县| 偃师市| 康平县| 吐鲁番市| 湄潭县| 炎陵县| 长治市| 达州市| 菏泽市| 巴里| 丰镇市| 太保市| 临沧市| 会昌县| 正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