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節拜年的習俗和由來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關于春節拜年的由來
大年初一,人人都早早起來,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提供的關于春節拜年的由來,快來隨小編看看吧。
春節拜年的起源和變遷
先秦
拜年嗑寫在桃木上
過年引語:萬壽無疆;豐年多黍多稌。
過年特點:先秦時期,新年習俗處于萌芽階段。農耕社會,人們渴望豐衣足食。
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春節的雛形。當時興起的“桃梗”就是最初的春聯。《淮南子》說,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著降福的咒語,一年一換,后蜀皇帝孟昶在過春節時心血來潮,令人將桃樹削片,他提筆在上面題寫了聯句“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這就是中國最早的春聯了,這也是當年的拜年嗑。
春節最初的雛形,主要源于年頭歲末祭神、祭祖活動。春秋《詩經·豳風·七月》寫道:“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凌陰。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韭。九月肅霜,十月滌場。朋酒斯饗,曰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大意是,臘月里鑿冰咚咚響,正月里藏進冰窖冷颼颼。二月里取出冰塊行祭禮,獻上韭菜和羔羊。九月霜降天氣爽,十月清掃打谷場。滿斟美酒敬客人,宰殺羔羊共品嘗。登上公堂同聚會,牛角大杯擎過頭,高聲齊祝壽無疆!
還有一首《詩經·周頌·豐年》,吟詠年終慶祝豐收的禮儀活動:“豐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廩。萬億及秭,為酒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禮,降福孔皆。”《豐年》是遇上好年成舉行慶祝祭祀的頌歌。因豐收而致謝,以豐收的果實祭祀最為恰當。“降福孔皆”既是對神靈已賜恩澤的贊頌,也是對神靈進一步普遍賜福的祈求。
《史記》記載,夏代元旦為正月初一,殷商元旦為十二月初一,周代元旦為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統一全國以后,規定每年十月初一為元旦。秦朝過年的日期正在秋末,恰適合慶祝豐收,與西俗萬圣節的時間接近。一般人們都把西方圣誕節比為中國的春節,其實按著慶豐收和驅鬼的雙重意義演變,中國的春節更像西方的萬圣節。
《詩經·七月》中記載了西周時期舊歲新年交替時的節慶風俗,“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慶賀豐收,孝敬老人。”是說人們收獲之后釀制美酒,慶賀豐收,孝敬老人。歡慶活動大致在冬天農閑之際,它是后來新年習俗的雛形。
秦漢
過年時間正式固定
過年引語:稱觴舉壽,欣欣如也。
過年特點:祭祖是漢朝春節的重要活動和習俗。
大多數學者對過年節日的形成時期,傾向于漢代。
百姓們經過春秋戰國四分五裂的局面,苦不堪言。秦雖統一中國,但徭役賦稅苛酷,民不聊生。直到漢代,才出現社會較為穩定、經濟日趨繁榮的局面,百姓們有了休養生息的機會,為歲終的慶祝和新歲的祈福創造了條件。
在漢蔡邕撰寫的《獨斷》一書中,有關于神荼和郁壘二神的故事,左扇門上叫神荼,右扇門上叫郁壘,民間稱他們為門神。故事說明了過年掛門神習俗,以證明春節在漢代的興盛。
西漢初期,漢武帝太初元年時,經司馬遷提議,漢朝天文學家落下閎、創立“太初歷”,將原來以十月初一為元旦歲首改為以正月初一為元旦歲首,從此后世沿襲不改。
祭祖是漢朝春節的重要活動和習俗。據崔提《四民月令》稱:“正月之朔,是為正日。躬率妻孥,潔祀祖禰。及祀日,進酒降神畢,乃家室尊卑,無大無小,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婦曾孫,各上椒酒于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
“春節”這個名稱和季節并不匹配,因為古代本有春節,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后漢書》記載:“春節未雨,百僚焦心,而繕修不止,誠致旱之征也”,說的就是立春,到南北朝時,“春節”泛指整個春季。
從漢朝到南北朝,正月初一過新年的習俗越來越豐富,燃爆竹、換桃符、飲屠蘇酒、守歲陽、游樂賞燈等活動都已出現,逐漸成為中國第一大節日。
晉朝
最早出現“除夕”稱謂
過年引語:嘉慶肇自茲
過年特點:“除夕”守歲之風俗盛行
據《大中華文化知識寶庫》等史料記載,“除夕”源于先秦時期的“逐除”;而把“農歷一年中最后一個夜晚”稱為“除夕”的中國最早文獻資料,就是晉朝周處所著的《風土記》。
《風土記》中特別記述了除夕大年夜當時守歲的習俗,《風土記》中記載:除夕之夜大家終歲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饋歲”;酒食相邀,稱“別歲”;長幼聚歡,祝頌完備,稱“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守歲”。此習俗,經唐宋相襲,并沿襲至今。
同時《風土記》中還有除夕之夜燃放爆竹以“辟邪驅鬼”(即“年”這種猛獸)的記載。
詩人辛蘭在《元正》里寫道:“元正啟令節,嘉慶肇自茲”。
春節拜年的起源和變遷
春節拜年的起源和變遷
唐朝
李世民給大臣送賀卡
過年引語:愿得長如此,年年物候新
過年特點:拜年發明“拜年帖”
唐朝時期,年才有了節日的味道。唐朝詩人盧照鄰在《元日述懷》中寫道:“人歌小歲酒,花舞大唐春。愿得長如此,年年物候新。”寫出了當時百姓圖的就是歲歲有余,家庭和睦,歡樂和吉祥。
那時人們拜年除登門拜年,還發明一種“拜年帖”,有點兒像現代的“賀年片”。
“拜年帖”由古代名片演變而成。據考證,西漢時沒紙,削竹木為刺,上書名姓,叫“名刺”。后來還用大紅絨線在織錦上繡字為“名片”,東漢后用紙代木,叫做“名紙”。六朝時簡稱為“名”,唐代叫“門狀”,宋代還別稱“手刺”、“門刺”,明清時曾叫做“寸褚”、“紅單”。
在“刺”上寫上賀詞,成為專門的“書面”拜年形式,發明于唐代。唐太宗李世民過年時,用赤金箔做成賀卡,御書“普天同慶”,賜予大臣。由于這一形式由帝王發明,迅速在民間普及,不過民間沒皇家那么奢侈,不敢使用金箔,改用梅花箋紙,豎寫,右上端為受賀者官諱,左下端為賀者姓名。當時這種“拜年帖”被稱為“飛帖”。
這種“拜年帖”從唐朝發起,到宋朝逐漸流行,到了明清開始泛濫,其形式也大于內容。清褚人獲在《堅瓠首集》中記載:“元旦拜年,明末清初用古簡,有稱呼。康熙中則易紅單,書某人拜賀。素無往還、道路不揖者,而單亦及之。”
大年初一過后,唐朝人開始走親訪友,互相邀宴,稱為“傳座”。唐朝詩人李郢寫道:“鏘鏘華駟客,門館賀新正”,寫的就是在春節時走親訪友的熱鬧景象。
宋朝
過年開始吃餃子放爆竹
過年引語:敬賀正旦
過年特點:過年吃餃子、放爆竹,“拜年帖”盛行
中國人的春節習俗很多始于宋朝。
宋代人過年開始吃餃子,宋朝稱餃子為“角子”。宋代已普遍開始用紙包火藥做成爆竹。除夕、春節放爆竹之俗便逐漸盛行,宋代的除夕夜,爆竹之聲通宵不絕。《東京夢華錄》說:“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聞聲于外。”據記載,宋朝的爆竹品種不下百余種。
“拜年不必進府門,送上名片抵見人。各處賀歲皆如此,贈予紙店大筆金。”“拜年帖”在宋朝才逐漸形成風俗,當時被稱為“飛帖”,那時家家戶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就是放“飛帖”之用。
北宋著名文人秦觀有一份拜帖,上款為:“觀敬賀子允學士尊兄正旦”,下款是:“高郵秦觀手狀。”敬賀正旦,即“恭賀新年”的意思。賀卡可以溝通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此種交往又往往以短句表達,比如宋代常寫“敬賀正旦”,久而久之,賀語就出現了程式化,言簡意賅、講究喜慶、互送吉語,傳達人們對生活的期冀與憧憬。
明朝
十五賞燈會十分盛行
過年引語:舉酒相祝,又遇新年
過年特點:接灶神、貼門神、賞燈會
到了明朝,過年習俗十分隆重,接灶神、貼門神、除夕守歲、十五賞燈會都已經盛行。
明代《萬歷嘉興府志》中記載:“除夕,易門神、桃符、春帖,井隈皆封。爆竹,燔紫,設酒果聚飲,鑼鼓徹夜,謂之守歲。”而沈明德有一首元旦《蝶戀花》小詞,道盡明代杭州民間元旦風俗,“接得灶神天未曉,爆仗喧喧,催要開門早。新褙鐘馗先掛了,大紅春帖銷金好。爐燒蒼術香繚繞。黃紙神牌。上寫天尊號。燒得紙灰都不掃,斜日半街人醉倒。”
明朝過年時,不得不提賞燈會。曾任順天府宛平縣知縣的沈榜,所著的地方史志書籍《宛署雜記》記載:過年從正月初十到正月十六,是賞燈的日子,各地制燈工匠和商人云集京城,把自己的產品拿到東安門外迤北大街售賣。燈市上形形色色的花燈,應有盡有,專程前來觀賞的人摩肩接踵,男女皆有,熱鬧非常。正月十四開始試燈,各種花燈開始點亮懸掛;正月十五燈會正式開始;正月十六罷燈。
明代京城拜年有兩種形式,一種是見面跪拜,即使是人們在路上見到親友也會下車,在路中叩頭拜年。另一種拜年是客套的禮儀形式,明朝中期京師有所謂“望門投帖”之俗,一些朝官之間為以送賀帖的方式,作為年節應酬的禮儀形式。
明人張瀚在《松窗夢語》中說:“今海內士庶咸重歲首,而慶拜往還,舉酒相祝,惟吾杭最盛。”當時有諺曰:“老子回頭,不覺重添一歲;孩童拍手,喜得又遇新年。”可見民間年節老少歡娛情景。
清朝
皇帝寫福字賜給群臣
過年引語:新春大喜大福,榮貴平安,加官進祿,萬事如意。
過年特點:過年很奢侈,皇帝寫“福”字賜大臣
清朝非常重視過大年,清朝宮廷管過年叫春節,從臘月開始就忙碌起來。
過年時,皇帝有寫福字下賜群臣的習俗,追溯起來,是從康熙開始的。清代昭梿所著的《嘯亭雜錄》記載:“其內廷翰林及乾清門侍衛,皆賜雙鉤福字,蓋御筆勒石者也。其余御筆皆封貯乾清宮,于次歲冬間,特賜軍機大臣數人,謂之賜余福。”
清代過年一直延續至元宵佳節才算完,猜燈謎是甚為流行的取樂方式。據《武林舊事》等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富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元宵佳節,帝城不夜。”
清代的大戶人家過年相當奢侈。《紅樓夢》中就有描寫。賈府過年比較講究,到了臘月二十九,各色齊備,兩府中都換了門神、聯對、掛牌,新油了桃符,煥然一新。全家人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接著是朝賀,“賈母等人按品上妝,擺全副執事進宮朝賀,兼祝元春千秋”。賈府的田地很大,收租收物是賈府每年最重要的經濟來源。當時的黑山村烏莊頭送來了“年貨”,附帶著一張“拜年帖”,書中寫道:“那紅稟上寫著:‘門下莊頭烏進孝叩請爺奶奶萬福金安,并公子小姐金安。新春大喜大福,榮貴平安,加官進祿,萬事如意。’賈珍笑道:‘莊家人有些意思。’賈蓉也忙笑道:‘別看文法,只取個吉利兒罷。’”
每年除夕都要祭祖,賈家是大家族,宗祠建得極有氣派,書中描寫“五間大廳,三間抱廈,內外廊檐,階上階下兩丹墀內,花團錦簇,塞的無一隙空地”。
賈府自家真正的過年時間,最主要的方式是親戚之間宴請“年酒”。賈府過年取樂更多是在“元宵開夜宴”上,賈母在花廳上擺了酒,還叫人去請族中男女來一起喝酒、聽戲,還要大把給戲子們賞錢,以顯示賈府表面的富足。
清朝拜年形式也比較復雜。各個階層人士的社會地位不同,習俗也不一樣。當時拜年也稱“辭歲”。有特殊關系的人,新年辭歲必須遵例而行。如京師大臣必須給皇帝辭歲;王公府第中的“包衣人”、“府哈喇”必須給本府主人辭歲;本族的晚輩必須到設有“桿子”、“板子”、“影堂”的族長家辭歲;無論已婚或未婚的女婿,必須到岳父家辭歲等
拜年習俗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愿的一種方式。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拜年一般從家里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后,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后,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后,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六中描寫北宋汴京時云:“十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相互慶賀。”明中葉陸容在《菽園雜記》卷五中說“京師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親友多出實心。朝官往來,則多泛愛不專……”。清人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描寫,“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至有終歲不相接者,此時亦互相往拜于門……。”
在古代,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仆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游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畫家、詩人文征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于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余譚》中說:“京師于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
根據彼此的社會關系,拜年大體可分五類:
一是拜家里長輩。拜年一般從家里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后,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后,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后,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二是走親戚。初一或初二必須到岳父、母家,并須帶禮物。進門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后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
三是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喧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后,應擇日回拜。
四是感謝性的拜訪。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枕。
五是串門式的拜訪。對于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禧發財"、"一順百順",在屋里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在古代,從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數家庭均不接待婦女,謂之"忌門"。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婦女則須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訪,所以拜年的時限可以延長到正月十五燈節左右。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禮,日后補行的,謂之"拜晚年"。
春節拜年的寓意
1、寓意尊老愛幼
拜年是一種尊重長輩,關愛晚輩的表現。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形式也有所變化,但不變的是對長輩的敬重和對晚輩的疼愛。
2、寓意親朋團圓
拜年是一種增進親情,友情的方式。春節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也是最難得的團聚時刻。無論遠近,人們都會盡量回到家鄉,和家人,親戚,朋友一起過年,共享天倫之樂。拜年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中進行的,人們通過走訪,聚餐,聊天等方式,交流心情,分享經歷,增進感情。
3、寓意吉利如意
拜年是一種祈求好運,表達美好愿望的方式。在拜年時,人們會說一些吉祥話或祝福語,比如“恭喜發財”,“萬事如意”,“身體健康”,“學業進步”等等。這些話語都是希望自己和對方在新的一年里能夠順順利利,幸福美滿。除了說話,人們還會用一些吉利物品來裝飾自己的家或送給別人,比如紅色的春聯,燈籠,窗花等,或者寓意吉祥的水果,糖果,酒水等。這些物品都是寄托了人們對新年的美好期待。
4、寓意辭舊迎新
拜年是一種告別過去,迎接未來的方式。春節是農歷新年的第一天,也是一個新的開始。在這一天,人們會把舊衣服,舊物品都扔掉或換掉,把房子打掃干凈,換上新衣服,貼上春聯,掛上燈籠,擺放花果等,以示喜慶和吉祥。
5、寓意祭祖祈福
拜年是一種緬懷先人,祈求祖靈保佑的方式。在春節期間,人們會去掃墓,上墳,燒香,獻花等,以表達對祖先的敬仰和懷念。人們也會在家里擺放祖先的牌位或照片,向他們敬拜,祭拜,以感謝他們的恩德和貢獻。人們還會希望祖先的靈魂能夠保佑自己和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健康,幸福。
6、寓意文化傳承
拜年是一種弘揚民族文化,傳承優秀傳統的方式。拜年是中國人幾千年來形成的一種習俗,它蘊含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精神。通過拜年,我們可以了解中國歷史,文化,風俗等方面的知識,也可以體驗中國人的情感,價值,理念等方面的特點。拜年也是一種教育后代,培養民族自豪感的方式。通過拜年,我們可以把中國文化的精髓和優良傳統傳遞給下一代,讓他們認識自己的根,愛自己的國。
7、寓意社會和諧
拜年是一種促進社會交往,維護社會秩序的方式。在拜年時,人們會遵守一些禮儀規范,比如按照長幼順序拜年,不說不吉利的話,不做不禮貌的事等。這些規范都是為了保持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拜年也是一種消除矛盾,化解沖突的方式。在拜年時,人們會對過去發生的不愉快或誤會表示歉意或諒解,互相寬容或原諒,以達到和解的目的。
8、寓意樂觀向上
拜年是一種展示自信,積極進取的方式。在拜年時,人們會對自己過去一年的成就或收獲感到滿意或驕傲,也會對自己未來一年的目標或計劃感到充滿信心或期待。拜年也是一種激勵自己,鼓舞他人的方式。在拜年時,人們會對自己或他人提出一些建議或鼓勵,比如多學習,多鍛煉,多努力等,以激發自己或他人更好地面對新的挑戰或機遇。
【春節拜年的由來】相關文章:
春節拜年的由來10-03
春節拜年的習俗和由來03-12
春節的由來03-04
春節由來簡介02-26
(精華)春節的由來06-14
春節年糕的由來10-03
春節由來的資料03-13
有關春節的由來03-03
春節的由來與傳說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