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春節詳細介紹
2022年的春節又將來臨了,下面是中國人才小編給大家整理關于中國春節詳細介紹,快來隨小編看看吧。
中國春節詳細介紹 篇1
中國春節的由來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親們忙著避難,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并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不信,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里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燈火通明。“年”獸怪叫了一聲,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竄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里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著余光.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
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里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獸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中國春節詳細介紹 篇2
中國春節習俗有哪些
守歲 接財神 貼對聯
拜年 放爆竹 壓歲錢
貼福字 吃餃子 吃年糕
春節又稱元日、元旦、無正、元辰、元朔、歲旦、歲首、歲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過年,為夏歷新年的第一天。由于歷法不同,各代歲首之日不盡一致:夏代為正月初一,商代為十二月初一,周代為十一月初一,秦代為十月初一,漢武帝時又恢復到正月初一,并延續至今。
“春節”,各代所指也有區別。漢代指立春這一天,南北朝指整個春季,到了近代才指正月初一。它是我國歷史最悠久、活動內容最豐富、禮儀最隆重、場景最壯觀、食品最精致的一個傳統節日,全國56個民族中的53個(除去藏、白、傣族)都要舉行盛大的家宴或族宴慶賀,故又稱“元日大慶宴”。
春節風俗習慣:祭灶神
祭灶,是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傳說到了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一年的善惡,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匯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的命運交于灶王爺之手。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百姓供上紅燭、糖瓜,以隆重的禮節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農村很多地區還沿襲這種風俗。
春節風俗習慣:觀社火
除了廟會,民間自演自娛的社火也是歷史悠久的年節娛樂活動。社火源于古老的土地神與火神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傳說中的火神。在以農業文化著稱的中國,土地是人們的立足之本,它為人類的生存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火,是人們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類生存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遠古人們憑著原始思維認為火也有“靈”,并視之為具有特殊含義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觀念。古老的土地與火的崇拜,產生了祭祀社與火的風俗。隨著社會的發展,祭祀社火的儀式逐漸成為規模盛大,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民間娛樂活動。
春節風俗習慣:中國結
中國結又稱盤長結,每一個結都是從頭到尾用一根紅繩編結而成。中國結發源于遠古時期,當時還沒有文字,人們為了記住某些事情,在一根繩上盤上不同的結以示記憶,這就是“結繩記事”。當時,人們用這種方法除了記住生產和生活中的重要事情之外,還是年輕人用于表達愛情的物品。作為一種裝飾藝術品,中國結給人以純樸、吉祥的印象。它內含濃郁的.民族鄉土氣息,外形又很雅致,既體現遠古時代的神秘,又體現中國人的靈秀。因此,它很快成為人們在春節期間室內懸掛,或互相贈送的物件。優美的造型、古色古香的韻味給傳統佳節增添祥和、吉利的氣氛。
春節風俗習慣:掃塵
“二十四,掃塵日”。迎新首先要除舊。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民間素有的傳統習俗。掃塵之日,全家上下齊動手,用心打掃房屋、庭院,擦洗鍋碗、拆洗被褥,干干凈凈迎接新年。其實,人們借助“塵”與“陳”的諧音表達除陳、除舊的意愿。
春節風俗習慣:貼春聯
貼春聯這種春節期間的活動從宋代開始盛行,每到過年時家家有貼春聯的習俗。
春聯,俗稱“門對”,又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稱春聯。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后來畫門神像于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春聯真正普及始于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史料記載,有一年過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副春聯,以示慶賀。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后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
春節風俗習慣:除夕守歲踩歲
除夕是指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與春節首尾相連,是“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時刻。“除”是“去”的意思,除夕的意思就是“月窮歲盡”,表示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除夕之夜是年節的第一個高潮。守歲,俗稱“熬年”,是從吃年夜飯開始。年夜飯是一年中最具家庭親情、充滿溫馨祥和的家宴,此時,人們不僅享受著滿桌佳肴,更享受著濃濃的親情和節日的喜慶。年夜飯之后,除了年幼的孩子外,全家人開始守歲,共同辭舊迎新。
除夕夜,我國民間還要舉行踩歲活動,即在院內將芝麻稈粘上用黃紙卷成的元寶形,攢成一捆,謂之“聚寶盆”。然后,全家人用腳將其踩碎,以“碎”諧“歲”,并借用芝麻開花節節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興旺,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如今踩歲習俗已被燃放鞭炮替代。
春節風俗習慣:拜年
拜年,是春節期間的重要活動,它與除夕夜的團圓飯一樣,是最能體現“年味”的春節習俗。在過去家庭拜年順序為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一般大年初一晚輩給長輩拜年,祝愿長輩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新年后給親戚拜年,一般的規矩是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親戚。在同學、同事、朋友、合作者、鄰里之間也要相互拜年。在“過年好”的道賀聲中,拉近了心與心的距離,增進了人與人的感情。正如古語所說,拜年“以聯年誼、以敦鄉情”。
春節風俗習慣:壓歲錢
除夕守歲之時,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也叫壓勝錢。因為“歲”與“祟”諧音,長輩們希望壓歲錢能驅邪免災,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壓歲錢寄托著長輩對晚輩的殷切希望和深情關愛。
春節風俗習慣:放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劈劈啪啪的爆竹聲辭舊迎新。燃放鞭炮是中國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據史料記載,最早的爆竹是用竹竿之類的易燃品制成的火炬。因為我國南方盛產竹子,這個習俗首先是從南方流行起來的。當竹子燃燒時,竹節里空氣膨脹,引起竹腔爆裂,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爆竹的名稱也由此得來。大約到了唐代,人們把火藥裝在竹筒里點燃。宋代人們已經普遍使用內裝火藥的紙卷代替竹筒,也就是現在的炮仗了。
春節風俗習慣:逛廟會
逛廟會,是大多數中國人的春節情結,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春節廟會最早是民間的宗教儀式,廟會之時,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場”以祭祀神佛,人們也要進香朝拜、許愿、還愿、求福。廟會期間,也少不了商販叫賣、民間藝術表演。廟會上有許多歷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喜愛的傳統項目,比如,舞獅、舞龍、扭秧歌、踩高蹺、跑旱船等。
中國春節詳細介紹 篇3
歷代春節食俗
東漢時期,祭祖是春節的重要活動和習俗。據崔提《四民月令》稱:“正月之朔,是為正日。躬率妻孥,潔祀祖禰。及祀日,進酒降神畢,乃家室尊卑,無大無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婦曾孫,各上椒酒于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
南朝時期,春節闔家互相拜賀、飲宴,并開展娛樂活動。據粱人宗懔《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欽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下五辛盤。”還有畫雞、燃爆竹、懸索、乞如愿等游戲。
唐宋元明清時期春節食俗中的禮儀成分逐漸加重。據南宋吳自收《夢梁錄》記載:“土大夫皆交相賀,細民男女亦皆鮮衣,往來拜節”,《梵天廬叢錄》記載:“男女依次拜長輩,主者牽幼出謁親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清波雜志》載:“宋元佑年間,新年賀年,往往使用傭仆持名刺代往”。親朋拜年,主家必須設宴款待,酒肉異常豐盛。據《嘉泰會稽志》記載:“元旦男女夙興,家主設酒果以奠,男女序拜,竣乃盛服,詣親屬賀,設酒食相款,日歲假,凡五日而畢。”至清代,《帝京歲時紀勝》云:“士民之家,添衣冠,肅佩帶,祀神祀祖;焚楮帛畢,味爽闔家團拜,獻椒盤,斟柏酒,扶蒸糕,呷粉羹。出門迎喜,參藥廟,謁影堂,具柬賀節。路遇親友,則降輿長揖,而祝之日新禧納福”,對于前來拜年春,“縱非親厚,亦必奉節酒三杯。若至戚忘情,何妨爛醉!俗說謂新正拜節,走千家不如坐一家。而車馬喧闐,追歡竟日,可謂極一時之勝也矣”。
中國春節詳細介紹 篇4
一、先秦時代
先秦文獻中并沒有出現春節的名稱,但是已經出現了蘊涵春節意義的詞語。我們可以從先秦的文獻典籍中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尚書 舜典》中記載:“正月上日,受終于文祖……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
《尚書正義 孔安國傳》曰:“上日,朔日也……月正,正月。元日,上日也。”
《舜典》的意思是說,正月初一這天舜在祖廟里接受了堯的禪讓;《孔安國傳》意思是說,正月初一舜到祖廟祭祀祖先。這是有關春節起源的最早的文字痕跡。從僅有的一些文獻我們無法判斷先秦時期,春節的通用名稱是什么,但是“上日”和“元日”似乎被后世繼承的要多一些。特別是“元日”,兩千多年以來一直在沿用。
二、秦漢時期
清代黃生曾考證認為“正月”之“正”的讀音并非源于秦始皇諱“政”,而《釋文》也有:“正音征。”因此,正月之正讀平聲是很古的事了。
漢代對春節的叫法比先秦時期要多了。《漢書 孔光傳》:“歲之朝曰三朝。”顏師古注曰:“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這是把春節稱為“三朝”。也有把春節稱為“三始”的,《漢書 鮑宣傳》:“今日蝕于三始,誠可畏也。”有的叫“歲旦”,《東觀漢記 吳良傳》:“歲旦,與掾吏入賀。”也有叫“正旦”的,《東觀漢記 戴憑傳》:“正旦朝賀,百僚畢會。”在《四民月令》中有:“正月一日,是謂正日。”“正日”的說法應該比較正式,因為《四民月令》是東漢時代的農家月令書,相對而言比較權威。這時,先秦時期的“元日”也有使用。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
這一時期,春節的`名稱又有新的創造。象“元辰”、“元正”、“元首”、“歲朝”、“履端”,另外還有模仿漢代的“三朝”、“三始”而創造的“三正”、“三元”。而且現在比較流行的“元旦”、“新年”的說法也是這一時期的創造。在《玉燭寶典》卷一中有“肇惟歲首,正月元旦……”梁蕭子云《介雅》詩:“四氣新元旦,萬壽出今朝。”而在北周庾信《春賦》:“新年鳥聲千種囀,二月楊花滿路飛。”但是這兩個現在比較流行的名字,當時并沒有通行,人們還是慣常用“元日”、“正旦”和“正朝”等。
四、隋唐宋元明時期
隋唐宋元明時期,可以說是“元日”一統天下的時代。《古今圖書集成 歷象匯編 歲功典》卷二十三共收錄了隋唐宋元明時期有關春節的詩歌120首,其中題目中用了“元日”的有69首,有些詩雖然題目中沒有,但是很多在詩句中出現了。今天我們常用的“年”也是出現在這個時期,但是當時并不常用。
五、清代至近代
清代至1948年春節的名稱基本上固定在“元旦”上。同樣以《古今圖書集成 歷象匯編 歲功典》為例,清代已經把“元旦”作為類目名。而且在《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中有90%以上的地方志中使用了“元旦”一詞。
“元旦”作為春節的名稱,并不是僅指正月初一,而是包括好幾天,這和“元日”只代表新年初一一天不同。
六、“春節”名稱的由來和盛行
“春節”一詞最早源于東漢時期的文獻。但當時并不是指新年,和今天我們所說的春節并不是一個意思。《后漢書 楊震傳》有:“冬無宿雪,春節未雨,百僚燋心。”這里的“春節”是春季的意思。南宋著名詩人文天祥在《文山集》卷二十中有《二十四日》一詩:“春節前三日,江南正小年。”根據考證,詩中“春節”應是“立春”而不是正月初一。
直到清代一些地方才將夏歷的新年稱為“春節”,但是清代影響最大還是“元旦”,“春節”在當時并沒有什么影響。“春節”的普遍使用是在1912年辛亥革命以后。
1912年1月2日,孫中山通電全國,宣告“中華民國改用陽歷,以黃帝紀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為中華民國元旦”。于是舊歷的元旦也就改為了“春節”,雖然民國禁止陰歷節令的娛樂活動,但是由于民國四分五裂,人們還是習慣于過傳統的“元旦”——“春節”。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在12月23日通過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中,規定了“新年”(公歷元旦)、“春節”(傳統的年節“元旦”)、勞動節、國慶節等為法定節日。從此“春節”才替代了流行了三百多年的“元旦”,沿用至今,而“元旦”則成了公歷新年的節日名。
【中國春節詳細介紹】相關文章:
詳細自我介紹12-31
介紹中國春節的作文05-29
中國春節的來源介紹08-06
中國春節英文介紹10-14
個人詳細自我介紹02-06
鼠標參數dpi的詳細介紹12-08
中國傳統節日詳細資料03-24
面試自我介紹詳細輔導09-25
佳恩別哭劇情詳細介紹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