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大年初一金雞報曉春節習俗
大年初一,金雞報曉。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壓歲錢,壓住邪祟。初一占三元,歡喜過大年。
隋代杜臺卿在《五燭寶典》云:“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為“頭”,后引申為“開始”,因為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正月初一還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別稱,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開始。
正月初一,也就是大年初一,是農歷新年的第一天。春節是我們中華民間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它標志農歷舊的一年結束和新的一年的開始。嚴格意義上春節是指除夕和正月初一。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從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春節期間,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
初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后,碎紅滿地,燦若云錦,這被稱為“滿堂紅”。吃過早飯,就是春節里的一項重要活動,到新朋好友家和鄰里祝賀新春,拜年。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仆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承放飛帖之用。大戶人家特設“門簿”,以記客人的`往來和飛片,門簿的首頁多虛擬“親到者”四人:即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坊巷;富有余老爺,住元寶街;貴無極大人,住大學士牌樓;福照臨老爺,住五福樓。以圖吉利討口彩。至今的春節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
古代,從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數家庭均不接待婦女,謂之“忌門”。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婦女則須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訪。拜年活動要延長很長時間,到正月十五燈節左右。傍晚時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節”,初十以后叫“拜燈節”,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禮,日后補行的,謂之“拜晚年”。
舊時民間以進入新正初幾日的天氣陰晴來占本年年成。其說始于漢東方朔的《歲占》,謂歲后八日,一日為雞日,二日為犬,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偉人,八日為谷。如果當日晴朗,則所主之物繁育,當日陰,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習,認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氣清朗,無風無雪為吉。
古時春節在門窗上畫雞來驅鬼怪邪氣。晉朝人著的《玄中記》里度朔山上的天雞,當太陽剛剛升起,第一道陽光照到大樹上時,天雞就啼鳴了。它一啼,天下的雞就跟著叫起來了。春節門窗上畫的雞,就是象征著天雞。古神話中還有雞是重明鳥變形的說法。據說堯帝時,友邦上貢一種能辟邪的重明鳥,可是貢使不是年年都來,人們就刻一個木頭的重明鳥,或用銅鑄重明鳥放在門戶,或者在門窗上畫重明鳥,嚇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來。
因重明鳥樣類似雞,以后就逐步改為畫雞或者剪窗花貼在門窗上。雞為“五德之禽”。《韓詩外傳》說,它頭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敵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類,是仁德;守夜不失時,天明報曉,是信德。故而不但在過年時剪雞,而且把新年首日定為雞日。
俗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霉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大年夜掃除干凈,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這一風俗禁忌至今仍為人們所遵從。歡歡喜喜過大年,大年初一禁忌多,不過各種習俗和禁忌,是十里不同風,五里不同俗,不必過于執著,其首要是討吉利、得彩頭,大家掌握了,一是注意,二是一旦破了忌,可以通過口彩來化解,免得落個春節不快樂,沒有了歡歡喜喜過新年的好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