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春節的資料分享
春節一般被認為是古代最重要的節日,所以相關民俗文化極多。以下是 關于春節的資料分享,歡迎閱讀。
先秦
拜年嗑寫在桃木上
過年引語:萬壽無疆;豐年多黍多稌。
過年特點:先秦時期,新年習俗處于萌芽階段。農耕社會,人們渴望豐衣足食。
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春節的雛形。當時興起的“桃梗”就是最初的春聯。《淮南子》說,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著降福的咒語,一年一換,后蜀皇帝孟昶在過春節時心血來潮,令人將桃樹削片,他提筆在上面題寫了聯句“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這就是中國最早的春聯了,這也是當年的拜年嗑。
春節最初的雛形,主要源于年頭歲末祭神、祭祖活動。春秋《詩經·豳風·七月》寫道:“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凌陰。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韭。九月肅霜,十月滌場。朋酒斯饗,曰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大意是,臘月里鑿冰咚咚響,正月里藏進冰窖冷颼颼。二月里取出冰塊行祭禮,獻上韭菜和羔羊。九月霜降天氣爽,十月清掃打谷場。滿斟美酒敬客人,宰殺羔羊共品嘗。登上公堂同聚會,牛角大杯擎過頭,高聲齊祝壽無疆!
還有一首《詩經·周頌·豐年》,吟詠年終慶祝豐收的禮儀活動:“豐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廩。萬億及秭,為酒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禮,降福孔皆。”《豐年》是遇上好年成舉行慶祝祭祀的頌歌。因豐收而致謝,以豐收的果實祭祀最為恰當。“降福孔皆”既是對神靈已賜恩澤的贊頌,也是對神靈進一步普遍賜福的祈求。
《史記》記載,夏代元旦為正月初一,殷商元旦為十二月初一,周代元旦為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統一全國以后,規定每年十月初一為元旦。秦朝過年的日期正在秋末,恰適合慶祝豐收,與西俗萬圣節的時間接近。一般人們都把西方圣誕節比為中國的春節,其實按著慶豐收和驅鬼的雙重意義演變,中國的春節更像西方的萬圣節。
《詩經·七月》中記載了西周時期舊歲新年交替時的節慶風俗,“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慶賀豐收,孝敬老人。”是說人們收獲之后釀制美酒,慶賀豐收,孝敬老人。歡慶活動大致在冬天農閑之際,它是后來新年習俗的雛形。
秦漢
過年時間正式固定
過年引語:稱觴舉壽,欣欣如也。
過年特點:祭祖是漢朝春節的重要活動和習俗。
大多數學者對過年節日的形成時期,傾向于漢代。
百姓們經過春秋戰國四分五裂的局面,苦不堪言。秦雖統一中國,但徭役賦稅苛酷,民不聊生。直到漢代,才出現社會較為穩定、經濟日趨繁榮的局面,百姓們有了休養生息的機會,為歲終的慶祝和新歲的祈福創造了條件。
在漢蔡邕撰寫的《獨斷》一書中,有關于神荼和郁壘二神的故事,左扇門上叫神荼,右扇門上叫郁壘,民間稱他們為門神。故事說明了過年掛門神習俗,以證明春節在漢代的興盛。
西漢初期,漢武帝太初元年時,經司馬遷提議,漢朝天文學家落下閎等人創立“太初歷”,將原來以十月初一為元旦歲首改為以正月初一為元旦歲首,從此后世沿襲不改。
祭祖是漢朝春節的重要活動和習俗。據崔提《四民月令》稱:“正月之朔,是為正日。躬率妻孥,潔祀祖禰。及祀日,進酒降神畢,乃家室尊卑,無大無小,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婦曾孫,各上椒酒于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
“春節”這個名稱和季節并不匹配,因為古代本有春節,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后漢書》記載:“春節未雨,百僚焦心,而繕修不止,誠致旱之征也”,說的就是立春,到南北朝時,“春節”泛指整個春季。
從漢朝到南北朝,正月初一過新年的習俗越來越豐富,燃爆竹、換桃符、飲屠蘇酒、守歲陽、游樂賞燈等活動都已出現,逐漸成為中國第一大節日。
晉朝
最早出現“除夕”稱謂
過年引語:嘉慶肇自茲
過年特點:“除夕”守歲之風俗盛行
據《大中華文化知識寶庫》等史料記載,“除夕”源于先秦時期的“逐除”;而把“農歷一年中最后一個夜晚”稱為“除夕”的中國最早文獻資料,就是晉朝周處所著的《風土記》。
《風土記》中特別記述了除夕大年夜當時守歲的習俗,《風土記》中記載:除夕之夜大家終歲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饋歲”;酒食相邀,稱“別歲”;長幼聚歡,祝頌完備,稱“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守歲”。此習俗,經唐宋相襲,并沿襲至今。
同時《風土記》中還有除夕之夜燃放爆竹以“辟邪驅鬼”(即“年”這種猛獸)的記載。
詩人辛蘭在《元正》里寫道:“元正啟令節,嘉慶肇自茲”。
唐朝
李世民給大臣送賀卡
過年引語:愿得長如此,年年物候新
過年特點:拜年發明“拜年帖”
唐朝時期,年才有了節日的味道。唐朝詩人盧照鄰在《元日述懷》中寫道:“人歌小歲酒,花舞大唐春。愿得長如此,年年物候新。”寫出了當時百姓圖的就是歲歲有余,家庭和睦,歡樂和吉祥。
那時人們拜年除登門拜年,還發明一種“拜年帖”,有點兒像現代的“賀年片”。
“拜年帖”由古代名片演變而成。據考證,西漢時沒紙,削竹木為刺,上書名姓,叫“名刺”。后來還用大紅絨線在織錦上繡字為“名片”,東漢后用紙代木,叫做“名紙”。六朝時簡稱為“名”,唐代叫“門狀”,宋代還別稱“手刺”、“門刺”,明清時曾叫做“寸褚”、“紅單”。
在“刺”上寫上賀詞,成為專門的“書面”拜年形式,發明于唐代。唐太宗李世民過年時,用赤金箔做成賀卡,御書“普天同慶”,賜予大臣。由于這一形式由帝王發明,迅速在民間普及,不過民間沒皇家那么奢侈,不敢使用金箔,改用梅花箋紙,豎寫,右上端為受賀者官諱,左下端為賀者姓名。當時這種“拜年帖”被稱為“飛帖”。
這種“拜年帖”從唐朝發起,到宋朝逐漸流行,到了明清開始泛濫,其形式也大于內容。清褚人獲在《堅瓠首集》中記載:“元旦拜年,明末清初用古簡,有稱呼。康熙中則易紅單,書某人拜賀。素無往還、道路不揖者,而單亦及之。”
大年初一過后,唐朝人開始走親訪友,互相邀宴,稱為“傳座”。唐朝詩人李郢寫道:“鏘鏘華駟客,門館賀新正”,寫的就是在春節時走親訪友的熱鬧景象。
宋朝
過年開始吃餃子放爆竹
過年引語:敬賀正旦
過年特點:過年吃餃子、放爆竹,“拜年帖”盛行
中國人的春節習俗很多始于宋朝。
宋代人過年開始吃餃子,宋朝稱餃子為“角子”。宋代已普遍開始用紙包火藥做成爆竹。除夕、春節放爆竹之俗便逐漸盛行,宋代的除夕夜,爆竹之聲通宵不絕。《東京夢華錄》說:“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聞聲于外。”據記載,宋朝的爆竹品種不下百余種。
“拜年不必進府門,送上名片抵見人。各處賀歲皆如此,贈予紙店大筆金。”“拜年帖”在宋朝才逐漸形成風俗,當時被稱為“飛帖”,那時家家戶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就是放“飛帖”之用。
北宋著名文人秦觀有一份拜帖,上款為:“觀敬賀子允學士尊兄正旦”,下款是:“高郵秦觀手狀。”敬賀正旦,即“恭賀新年”的意思。賀卡可以溝通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此種交往又往往以短句表達,比如宋代常寫“敬賀正旦”,久而久之,賀語就出現了程式化,言簡意賅、講究喜慶、互送吉語,傳達人們對生活的期冀與憧憬。
明朝
十五賞燈會十分盛行
過年引語:舉酒相祝,又遇新年
過年特點:接灶神、貼門神、賞燈會
到了明朝,過年習俗十分隆重,接灶神、貼門神、除夕守歲、十五賞燈會都已經盛行。
明代《萬歷嘉興府志》中記載:“除夕,易門神、桃符、春帖,井隈皆封。爆竹,燔紫,設酒果聚飲,鑼鼓徹夜,謂之守歲。”而沈明德有一首元旦《蝶戀花》小詞,道盡明代杭州民間元旦風俗,“接得灶神天未曉,爆仗喧喧,催要開門早。新褙鐘馗先掛了,大紅春帖銷金好。爐燒蒼術香繚繞。黃紙神牌。上寫天尊號。燒得紙灰都不掃,斜日半街人醉倒。”
明朝過年時,不得不提賞燈會。曾任順天府宛平縣知縣的沈榜,所著的地方史志書籍《宛署雜記》記載:過年從正月初十到正月十六,是賞燈的日子,各地制燈工匠和商人云集京城,把自己的產品拿到東安門外迤北大街售賣。燈市上形形色色的花燈,應有盡有,專程前來觀賞的人摩肩接踵,男女皆有,熱鬧非常。正月十四開始試燈,各種花燈開始點亮懸掛;正月十五燈會正式開始;正月十六罷燈。
明代京城拜年有兩種形式,一種是見面跪拜,即使是人們在路上見到親友也會下車,在路中叩頭拜年。另一種拜年是客套的禮儀形式,明朝中期京師有所謂“望門投帖”之俗,一些朝官之間為以送賀帖的方式,作為年節應酬的禮儀形式。
明人張瀚在《松窗夢語》中說:“今海內士庶咸重歲首,而慶拜往還,舉酒相祝,惟吾杭最盛。”當時有諺曰:“老子回頭,不覺重添一歲;孩童拍手,喜得又遇新年。”可見民間年節老少歡娛情景。
清朝
皇帝寫福字賜給群臣
過年引語:新春大喜大福,榮貴平安,加官進祿,萬事如意。
過年特點:過年很奢侈,皇帝寫“福”字賜大臣
清朝非常重視過大年,清朝宮廷管過年叫春節,從臘月開始就忙碌起來。
過年時,皇帝有寫福字下賜群臣的習俗,追溯起來,是從康熙開始的。清代昭梿所著的《嘯亭雜錄》記載:“其內廷翰林及乾清門侍衛,皆賜雙鉤福字,蓋御筆勒石者也。其余御筆皆封貯乾清宮,于次歲冬間,特賜軍機大臣數人,謂之賜余福。”
清代過年一直延續至元宵佳節才算完,猜燈謎是甚為流行的取樂方式。據《武林舊事》等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富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元宵佳節,帝城不夜。”
清代的大戶人家過年相當奢侈。《紅樓夢》中就有描寫。賈府過年比較講究,到了臘月二十九,各色齊備,兩府中都換了門神、聯對、掛牌,新油了桃符,煥然一新。全家人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接著是朝賀,“賈母等人按品上妝,擺全副執事進宮朝賀,兼祝元春千秋”。賈府的田地很大,收租收物是賈府每年最重要的經濟來源。當時的黑山村烏莊頭送來了“年貨”,附帶著一張“拜年帖”,書中寫道:“那紅稟上寫著:‘門下莊頭烏進孝叩請爺奶奶萬福金安,并公子小姐金安。新春大喜大福,榮貴平安,加官進祿,萬事如意。’賈珍笑道:‘莊家人有些意思。’賈蓉也忙笑道:‘別看文法,只取個吉利兒罷。’”
每年除夕都要祭祖,賈家是大家族,宗祠建得極有氣派,書中描寫“五間大廳,三間抱廈,內外廊檐,階上階下兩丹墀內,花團錦簇,塞的無一隙空地”。
賈府自家真正的過年時間,最主要的方式是親戚之間宴請“年酒”。賈府過年取樂更多是在“元宵開夜宴”上,賈母在花廳上擺了酒,還叫人去請族中男女來一起喝酒、聽戲,還要大把給戲子們賞錢,以顯示賈府表面的富足。
清朝拜年形式也比較復雜。各個階層人士的社會地位不同,習俗也不一樣。當時拜年也稱“辭歲”。有特殊關系的人,新年辭歲必須遵例而行。如京師大臣必須給皇帝辭歲;王公府第中的“包衣人”、“府哈喇”必須給本府主人辭歲;本族的晚輩必須到設有“桿子”、“板子”、“影堂”的族長家辭歲;無論已婚或未婚的女婿,必須到岳父家辭歲等。
上世紀初至40年代過年不放假
過年引語:恭賀年禧、恭賀新禧
過年特點:門縫兒塞名片
據《國家人文歷史》登載,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后,正式通電各省,改用陽歷紀年。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后,繼續推行新歷。同時考慮到民眾生活的需要,新歷下還附有舊歷。此后,公歷新年稱元旦,農歷新年則稱之為春節。此種稱謂沿用至今。
政府大力提倡新歷法,必然率先垂范,只要在政府部門工作,春節就別想休了,本屬于新年的節日就都給了元旦。老舍當年在一所小學當校長,春節時期,照常上課,大過年的,他只能抽出兩個小時回家探望一下,然后淚別老母親。
辛亥革命帶來了全新的時代,從禮儀上,以前跪拜與作揖禮節被廢除,脫帽、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禮節逐漸成為中國人際交往的“文明儀式”。
當年的拜年也很有講究的,傳統的拜年方式是作揖和磕頭,平輩之間作揖,晚輩給長輩拜年得磕頭,當然長輩也得給晚輩壓歲錢。新式的拜年方式是發名片:把自己的名片塞到人家門縫里,或者交到人家的仆人手里,連招呼都不用打,就等于拜過年了。
拜年的名片有講究———必須要“掛紅”,要么紅紙黑字,要么白紙紅字,總之得有紅色,表示喜慶。名片上還最好再帶上“口彩”,例如“恭賀年禧”、“恭賀新禧”、“恭祝年豐”這樣的祝福語。
1928年張學良東北易幟,中國實現了名義上的大統一,政府不僅重申春節不準放假,而且欲徹底廢除舊歷,以顯示其“革命”的決心。放假方面,則嚴令各機關、各學校、各團體,“除國歷規定者外,對于舊歷節令,一律不準循俗放假”。傳統歷法就此成了禁止使用的“廢歷”。1929年春節若有人在街上喊“春節快樂”、“恭喜發財”,會被當成反動派。
50年代在家過年三天然后上班
過年引語:過年大喜,好日子終于到了!
過年特點:老傳統的串門拜年,年味最濃。
那時的春節,人們是在“當家做主”的巨大喜悅中度過的,“過年大喜,好日子終于到了!”“大喜大喜,今年又比去年強!”等話語掛在嘴邊。
人們常編一些鼓詞、快板書、歌、詩詞自娛自樂。1958年流行的一首歌名叫《歡度佳節迎新春》,其中寫道:“歌聲震云霄,萬家燈火明,歡度佳節美景迎新春,抬頭看,這里是獅子在跳躍,那里是長龍在翻騰,彩燈萬盞慶豐收,萬人同聲唱和平,唱和平。”
抗美援朝時期,每逢過春節,祖國各地人民都要寫信慰問志愿軍,而志愿軍戰士也要寫信給祖國人民祝賀新春。1953年,一級戰斗英雄王海在他的信中寫道:“正當春節就要到來的時候,請接受我———一個戰斗在朝鮮天空的中國人民志愿軍空軍戰士,向你們———我們偉大祖國人民致以最熱烈的祝賀。”
人們一般只是初一到初三在家過年,然后便投入到生產建設中去,勞動者們在工廠里載歌載舞,說得最多的就是“勞動最美”。
60年代單位開起了團拜會
過年引語:爸爸同志,媽媽同志,春節好!
過年特點:發電報給親人送祝福
60年代的春節令人難忘。平日里粗糧細做難見葷腥,除夕夜的富強粉肉餃子顯得分外香;平日里沒有零花錢,春節里糊個紙燈籠,買個風車,哪怕是逛趟廟會什么也不買,都能讓孩子大人高興一年。集體性是60年代春節的特征。單位發票看電影、操辦游藝會、團拜,街道統一發票證、購貨本,組織打掃衛生。推開不同的門,每張餐桌上的菜肴是相似的,每個房間家具擺設是相似的,人們的穿戴是相似的,對生活的渴望也是相似的。
那時,只有一些國家機關或高干家中有電話,還是那種古老的轉盤式電話。而對普通老百姓而言,寫信、發電報是最常用的拜年方式,電話拜年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稀罕事。
當時,鞠躬拱手的老禮不時興了,見面只是互相點點頭道聲:“過年好”或“春節好”。
五六十年代,“團拜”興起,大家在單位開個會,領導在會上和大家互相拜年,不少單位在大年初二組織團拜,領導們倡議“四要四不要”,即使是跟自己的長輩也要說:“爸爸同志,媽媽同志,春節好!”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70年代百姓拜年多了家長里短
過年引語:過一個革命化、戰斗化的春節
過年特點:春節前捎封家書
上世紀70年代,既感受如火如荼的“革命歲月”,又迎接改革開放的第一縷陽光。當時過年的口號是:“過一個革命化、戰斗化的春節”。春聯大致相同:“東風浩蕩革命形勢無限好,紅旗招展生產戰線氣象新”。
70年代人情味濃了,有了“喜氣洋洋過春節,身強力壯迎長征”的春聯。70年代的開篇話語是“滿懷革命豪情迎接偉大的70年代”,以及一直持續到1977年的“過一個革命化、戰斗化的春節”的口號,70年代早期春節提出的口號是:“中國應當對于人類有較大的貢獻”以及“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對普通百姓而言,過年互相拜年時,說得最多的是“過年好”這樣的傳統話語。時代話語變得輕松,春聯由最初的豪言壯語變得具有人情味和生活色彩,老百姓拜年也多了家長里短的寒暄。
80年代送賀年片流行起來
過年引語:您過年好啊
過年特點:賀年片都要攢起來
1983年,第一屆現場直播的春節晚會一炮打響,大年三十兒,一家人一邊包團圓餃子吃年飯,一邊看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與熒屏上的明星同喜同樂。
80年代是激情飛揚、萬象更新的年代,流行語已經大大不同了,光說貼春聯,詞句都洋溢著時代氣息,“新長征起步春光明媚現代化開端金鼓歡騰”;“富國安邦人歡財旺移風易俗送舊迎新”。當時,興起來倒貼在單元門上一個大大的“福”字,對未來美好的憧憬表露無遺。
80年代,最流行的可能就是“脫貧致富”了。“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種樹”、“只生一個好”、“樓上樓下,電燈電話”、“解放思想,改革開放”這些口號流行語滿街都是。聽人們拜年聊天,聽不到為衣食犯愁,聽不到忌諱與掩飾,豪言壯語少了,一句普普通通的“您過年好啊”,含意是那樣豐富。在改革開放前沿的廣東,“恭喜發財”重新成為時髦拜年話。
對學生們來說,過年互送賀年片這一方式開始流行起來。
90年代選擇自己中意的過年方式
過年引語:身體健康、恭喜發財
過年特點:BB機成為拜年工具
進入上世紀90年代,老百姓的生活好了起來,年夜飯上不但有了雞鴨魚肉,海鮮品種也多了起來。電話拜年、打傳呼拜年、賀年卡拜年……這些都成為當時流行的拜年方式。從1996年開始,我國有了7天春節長假。春節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假期。90年代初開始,廣州、北京、上海、南京等中國主要城市陸續立法禁放鞭炮。隨著爆竹聲越來越遠,很多人認為,年味在90年代越來越淡了。春節越來越多元化,人們開始選擇自己中意的過年方式,喜歡個性過年。
1998年對北京、上海、廣州等10個城市的調查顯示:“身體健康”是人們排名第一的愿望,當時人們的祝福大多是“恭喜發財”。
本世紀初一條短信大家發
過年引語:健康、幸福、富裕
過年特點:發短信拜年成為一種時尚
2002年5月1日,中國移動和聯通實現了手機短信互通。自此,手機短信開始在人群中流行。從這一年開始,發短信拜年開始流行起來。
短信拜年的拜年嗑相當多,健康、幸福、富裕是主旋律。短信內容都是些當年的流行語,而且每年都不一樣。比如近年的電影《讓子彈飛》改編的:“讓新春的子彈飛一會兒,注入快樂,裝進真情,釀造甜蜜,溢滿溫馨。唱著幸福的呼哨,朝著你的方向飛去,希望第一個射中你:新春快樂!”
每年的生肖年也常被編排進短信中,像“小兔跳一跳,健康追著跑”;“虎年最富,龍年最隆”;“金牛來到,祝你:逢牛年,辦牛事,做牛人,走牛運,壯牛體,發牛財,牛氣沖天哞哞叫,生活幸福哈哈笑!”
由于都用網上的短信,所以會出現一條短信大家都發的現象。
現今網絡熱詞進入拜年話
過年引語:土豪、高端大氣上檔次
過年特點:網絡拜年最潮流,QQ、視頻、微博、微信都用上
網絡發達的現在,好多的網絡熱詞紛紛進入年話。例如:“21世紀什么最貴啊?你的紅包啊!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嚴肅點、嚴肅點,不許笑,俺拜年呢!你想想,你坐著火車出了城,吃著火鍋唱著歌,突然就收到我的祝福短信,那是多幸福啊!”“新年天氣預報:你將會遇到金錢雨、幸運風、友情霧、愛情露、健康霞、幸福云、順利霜、美滿雷、安全雹、開心閃,它們將伴你整一年!”
今年的網絡熱詞也是相當多,像“甄嬛體”、“土豪”、“高端大氣上檔次”、“我和我的小伙伴們都驚呆了”、“點贊”、“媽媽再打我一次”、“喜大普奔”,這些網絡熱詞也會成為2014年的最流行的.拜年嗑。
隨著網絡的發展,網上拜年越來越時尚了,好多人選擇用QQ、微博、視頻拜年。
拜年講述
上世紀50年代
83歲的王樹仁回憶,小時候,拜年都是登門的。記得每年大年三十吃完餃子,就要跟著父親去爺爺、奶奶家拜年,給爺爺、奶奶拜年是要磕頭的,還要說上吉祥話,爺爺、奶奶會高興地給上5毛錢壓歲錢。到了初一,就要輪到大爺、叔叔、姑姑家去拜年,初一一大早就要出門,挨家走一趟,每到一家都要喊長輩稱呼,說上幾句“新年好!”每到一家,都會吃到長輩們給的糖果,不過那時候因為要挨家去,年里各家都忙,所以誰都不會逗留很長時間。
70年代
68歲的趙先生回憶,1977年,他在外地工作,每到過年前,都要先給家人寫一封家書,問候新年好。寫信的時候,前面的稱呼了一大堆:“爸爸、媽媽、小弟、小妹,全家好!”信的內容,除了報告自己在外地情況外,基本都是些問候的話。最后落款還寫了一句:“祝全家新春快樂。致革命敬禮!”當時信件郵出去,路上走了好幾天,一直到出了正月,才收到家人的回信。
80年代
33歲的李冰說,學生時代,新年一到互送賀年片、明信片,特別流行。賀年片上寫上祝福的話語。賀卡都是郵寄過來的,每次一收到賀年片都特別高興,賀年片也特別精美,有帶音樂的,還有能閃的,后來又有了立體的。因為賀年片特別多,小孩子們都攢著,一張張地放在箱子里,平常還翻出來看看。
90年代
劉先生介紹,24歲那年,上班的時候,為了工作需要,配了第一部BB機,當時是挺牛的。那時候過春節,單位里好多同事都有BB機了,所以大家都是用呼機拜年,傳呼臺十分火爆,服務人員會把你說的祝福話一字一句地敲上去,當時就覺得這種方式特別好,有些平時不好意思說的話,都能說出去。那時候,新年的鐘聲一敲過,家里的電話鈴聲、呼機聲就響個不停,呼機上會收到好多祝福的話,非常幸福。
本世紀初
“我每年過年年三十晚上,都在發短信,一直發,手機也一直響,甚至連春晚都沒時間看。”今年28歲的彭程說,一直以來,他和朋友之間的拜年方式都是發短信,一天發很多,一般從年三十的早上起來,手機就不停地響。短信內容基本差不多,好多都是網上的帖子轉載的,因為收到的多,還要一一回復,所以經常是一條短信大家互相轉發,轉來轉去的,有時能收到好幾條一樣的短信。不過,對于短信的內容基本也不計較,都知道是拜年的嗑,除非有一些逗樂的還能多看幾眼,看后笑半天。
當今
31歲的王聰說,每到過年,她多數都不出門泡在網上,一開QQ,小企鵝不停地閃,都是好朋友的留言,都是拜年的,有發吉祥話的,也有發圖片的,還有一些動畫的網絡視頻,有時候群里面的好友在線的都上來打個招呼,有些平常不聯系的,這時候聯系一下,特別親切。
43歲的姜雨松有個妹妹在國外,經常通過網絡視頻聯系。一到過年,他就把老爸、老媽叫到電腦前,視頻連線,和國外的妹妹網上“見面”,一家人在電腦前聊天拜年。而且,他平常喜歡發微博,每年新年他都會發一條微博,把祝福送出去,還有好多朋友看回帖。
微信最近這一年來火得不行,微信的使用量遠遠超過微博、短信。22歲的杜微說,微信拜年,不但可以發文字,還能發聲音,她今年想用微信錄制一段視頻,發送到朋友圈里拜年,多有創意啊,比傳統的短信好玩多了。
春節大講堂
過年,是所有中國人內心深處最溫暖的字眼之一。因為這個字,和團聚、和親情、和家、和親人,緊緊地連結在一起。
在外地勞碌的子女,盼著過年,嘗一嘗家鄉的飯菜,向父母問一聲安;在家中的老人,盼著過年,兒孫滿堂,歡愉熱鬧,讓親情縈繞在老房子的每個空間。
年是團圓的酒,醉了歸鄉的游子;年是枝頭的花,裝點著人們的笑顏;年是火熱的炕,撫慰你一整年的疲憊和辛勞;年是鍋里的餃子,熱騰騰、香噴噴,只要吃下它,來年一整年都會那么香甜。
對每個中國人來說,年,是最重要的時刻。
對所有中國人來說,年,還濃縮著文化的積累和傳承,是文明的成長與演變。
今天,我們過年。在我們暢敘親情、闔家團圓的時刻,不妨把目光投向遠古和從前,看一看悠悠五千年歷史中形成的豐富多彩的民風民俗;看一看上世紀初以來,拜年方式的演進和改變。
相信您也會感受到,在諸多有形的改變中,有些無形的東西一直沒有變,還將伴隨我們到永遠、永遠。
【關于春節的資料分享】相關文章:
關于感恩的手抄報資料分享12-01
有關于春節的手抄報資料06-02
感恩手抄報資料分享12-01
關于春節的手抄報資料圖片大全06-10
春節手抄報的春節習俗資料04-17
婦女節手抄報資料分享12-02
讀書節手抄報資料分享11-30
描寫春節的手抄報資料05-22
春節的手抄報資料大全05-22
春節資料手抄報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