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閩南春節風俗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閩南過年風俗
閩南,即指福建的南部。閩南地區信奉神明,所以過年風俗特別多。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閩南過年風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閩南春節習俗
閩南地區的春節習俗較為完整地保留了中華民族過春節的傳統,“敬天”“敬神”“拜祖先”是其中最為濃重的春節禮俗。過去,從閩南地區到海外的華人華僑光宗耀祖的三件大事是“娶妻”、“生子”和“建大厝”(建大房子),而在傳統春節,海內外的閩南人都無一例外地把“敬天”、“敬神”和“拜祖先”三大習俗給保留下來,并作為最隆重的三大禮俗,而正月初一拜天公便是其中最為隆重的禮俗之一。閩南春節習俗如下:
1、筅塵日
這是年終的大掃除。人們為了迎接新年,用嫩竹枝葉、榕樹枝葉,或用稻草、甘蔗葉等扎成長長的撣子,用來清掃屋角梁上的灰塵蛛網,同時也用“桌布巾”來清洗各種農具、物品。“筅塵”的主要目的當然是為了清潔干凈,以便能清清爽爽過個年,同時也是為了驅除病疫,掃除瘟物,祈求來年平安。掃完塵,掃把上的嫩竹枝葉、稻草、甘蔗葉等一般都不會丟棄,而是收藏起來,待到除夕夜時,再拿出來,用來作燃料,以便“跳火群”。
2、蒸碗糕
“筅塵”節之后,在閩南一帶的很多地方,如泉州、晉江、石獅等沿海一帶,為過好春節,還要蒸“碗糕”,這“碗糕”也稱為“發糕”。在閩南語里,年糕是越“發”越好,因為“發”就是發財、發達的意思。蒸“碗糕”得先“發酵”,所以“碗糕”寓意著能夠發達發財、發家致富。而且,米粉發酵好了,用旺火去蒸,糕的頂部就會裂開,寓意為“笑口常開”,象征全家幸福安康、歡歡喜喜。“碗糕”大都是放糖蒸的,是甜味的,寓意生活甜甜蜜蜜,吉祥如意。
3、敬天公
是每一年正月初一最為隆重的儀式,新年的第一天敬奉上天,向上天祈福,今年豐收平安。子正之時(零點)一到,四處爆竹聲響成一片,人們即在家中廳堂設案,擺上三牲、果合、清茶、金楮等供品,燃三炷清香,點燭,恭拜“天公”,敬祀祖先。這種祭祀一直持續到初四。
4、開正
除夕之夜守歲至深夜12點鐘響,迎來了新年黎明,在子正之時“敬天公”的同時,家家戶戶燃放爆竹,開門迎春納祥,俗稱“開正”。
5、賀正
清晨,無論男女老少,紛紛起床盥洗,穿上早已準備好的新衣服。早餐合家吃面線加雞蛋,吃蛋去殼,意在除霉氣,迎吉祥,面線則象征福壽綿長。早餐后即出門走訪鄰居親友,笑臉相迎,首次見面皆要互道“恭喜”,俗稱“賀正”,亦拜年之意,一直到元宵。有客上門,要奉上糖果、蜜餞,或喝甜茶、咖啡,讓客人“甜一下”,以示有個甜蜜的開端。
6、團拜
所謂“團拜”,即使村民一起到村里最大的祠堂敬拜天公,在早上八九點的時候開始。團拜的由來與村民的生產有著密切的聯系,在祠堂敬拜天公時,有一個最為重要的儀式叫做“爻杯”。“爻杯”在閩南以及臺灣一帶盛行,也叫“博杯”、“擲筊”。
7、壓歲錢
未成年晚輩給上輩拜年,上輩給一“紅包”作為壓歲錢。
福建過年風俗
一、掃巡
興化話把大掃除叫“掃巡”。這是個良好的衛生傳統。俗語說:“千補萬補,洗凈見先祖”、“掃巡四面光,洗凈見祖公”。掃巡日一般定在農歷十二月初十日至二十日戶都選個“雙日”中的大晴天(“雙日”是莆仙群眾的吉利數碼),把家里能搬動的東西,都搬到戶外,先洗凈讓太陽曝曬,一求干,二消毒。然后室內再“掃巡”。
二、祭灶公.
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舉行“祭灶”,就是送灶公上天。祭拜時燒一紙線,送灶公上天是祈求玉皇賜福,豐衣足食。
三、二十五日頭
農歷十二月廿五日,是莆仙習俗公定的大日子,俗稱“二十五日頭”。這一天,一般是大晴天,相傳為“天官賜福”的日子。這一天,也是發善心積德的日子。凡種種原因向神許愿的金錢、谷物,都要主動送到城隍廟(或村里宮廟),由經辦人化為施舍給窮人、乞丐。這一天必須做好事,如債務未清者,也不能討債。
四、做年糕
十二月二十六日起,戶戶做豆腐,買年貨,尤以做年糕最為繁忙。
莆仙過年還準備其他年貨,如做豆腐。80年代后,在小康之家,時令佳肴逐漸取代傳統的年糕、食品。
五、辭歲
“除夕”前一天,俗稱“小除”,戶戶放鞭炮,貼新春聯。當晚,家家戶戶堂上點花燭,疊紅橘果如塔狀,上插“三春”紙花,供“隔年飯”于灶頭,備辦豐厚祭禮和“貢銀”,祭祀天地神,名為“辭年”。
除夕俗稱:“做歲”,除夕夜叫“三十暝”。逢小月叫“廿九暝”,全家同桌飲宴稱為“圍爐”,宴席菜一般備10碗,魚不切尾,螃蟹要10腳全。飲宴結束,大放鞭炮,長輩要給兒童分壓歲錢,一般通宵不睡,俗稱“守歲”。
80年代以來,隨著人民生活的提高,成年的晚輩往往給年邁的長輩奉獻壓歲錢。以表孝道。
過年時,莆田民間每有做“紅團”和“番薯起”的習俗,一以孝敬祖先,二為時令口福,三取一家人紅紅火火、大吉利、大平安、大團圓之意。
“紅團”皮的制作是有一番技巧的。把糯米浸水后,撈起瀝干,用手工舂成米的粉末(俗叫“米祭”),一篩再篩,取其最細的粉末,晾干備用。用時,加入適量的開水和“食物紅”一起揉勻成粉紅色的團皮,搓成圓長條,再以手摘成等量的一塊塊的團皮塊。
“紅團”的餡大都是甜的,也有咸的。甜的加紅糖就行;咸的則須加入蔥花、香菇絲和搗碎的炒花生米等調味品,別有鄉土風味。“紅團” 的餡分三類:一是以綠豆為餡(綠豆去砂和雜質,洗凈去殼)。俗叫“綠豆餡”;一是以糯米為餡,俗叫“糯米餡”;一是以番薯干粉為餡,因為從前山區和沿海地帶,少產稻米,全年主糧就是“番薯”、“番薯干”。“做歲”時做“番薯干餡”的團,倒是不忘苦日子的樸素民風。
做“紅團”時,家庭主婦要巧為分工。搟團皮的要厚、薄適度,不能太厚、太薄;捏團餡的要大小(粒)均勻,不能太大或太小,兩者要適當配合。否則,團皮包著餡后,用“紅團印”一打印,有時會被壓破,有時則個子太小,不美觀。做“紅團”時,主婦邊示范、邊指導婦孺搟團皮、捏團餡、打印、襯“奎葉”(學名“蓑荷”),剪去多余的邊角,整整齊齊地入炊具,扣緊炊蓋,約蒸25分鐘后出炊,就可以食了。
“紅團”所用的木印,俗叫“紅團印”。它是一種精巧的手工工藝品。印模中刻有“富”、“貴”、“壽”、“喜”等字樣,四周還刻有花鳥圖案,連結 “番薯起”是以“番薯”為主料,先把鮮“番薯”削皮、洗凈、切塊、蒸熟后撿去薯筋、硬粒、剁成純柔的“番薯泥”,放入瓷缸內,加入“米祭”和酵面,發酵后再以適量白糖(或紅糖)及堿拌和,然后細心打印,在其上面點紅,上蒸籠蒸熟后即成食品。“點紅”的紅,同樣寓一家人紅紅火火,“起”(方言),有發達、興旺之意。“番薯起”的特點是地瓜味濃,軟香可口,是時令、經濟的農家食物。
“紅團”和“番薯起”是莆田人家“過年”時的獨特美食文化。
閩南除夕到元宵習俗
臘月三十除夕:貼春聯吃過年飯跳火群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聯”,過年的門聯都是紅色的(除了有喪事的家庭頭年貼綠色春聯,第二年貼水紅色春聯,第三年貼紅色春聯),貼上了春聯意味著來年春意盎然,紅紅火火。古詩云“爆竹聲中除舊歲,總把新桃換舊符”,說的就是燃放鞭炮告別舊年,貼上門聯喜迎新春。
據說,除夕貼春聯的習俗始自明代的南京。據史書記載,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時,曾令“公卿庶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并令春聯所用的紙箋必須以朱砂染色,名為“萬年紅”。“紅”、“朱”同意,這暗示著朱家子孫可永坐江山。據說,這就是漢地大年貼春聯風俗的開始。朱元璋當然希望,朱家掌管天下的能是“萬年紅”(萬年姓朱)。現在,全國很多地方,包括閩南一帶,依然是延續著貼春聯的習慣。春聯讓新年更具紅火的景象。
辭年:
家家戶戶都要祭祀祖先,盡力備辦豐盛菜肴敬神敬佛,表示辭舊年。還有人人要換上新衣裳,準備迎新年。大人們在除夕要給小孩送“紅包”,給壓歲錢,希望年輕一代在將來能富裕吉祥。
此外,家家還要準備“門蔗”。即,過年時各家各戶要在房門兩側放上兩株貼上紅紙的連根甘蔗,叫做“門蔗”,在閩南方言里,“蔗”與“佳”近音,“甘蔗”寓意著甘甘甜甜,漸入佳境,歡歡喜喜過年。在深夜,還要用這甘蔗來頂住大門,據說,這樣一頂,來年盜賊就不會光顧了。“門蔗”頂門,圖的是全年的平安、吉祥。
吃過年飯:
除夕夜最重要的事當然是全家團圓了,家家戶戶圍爐吃團圓飯,連外出經商或做工的親人也要趕回來過年。大年三十,或大年的最后一天,除夕之夜,圍爐團圓,這是中國人的共同傳統,在閩南一帶,圍爐很有特色,也很講究。
閩南人吃年夜飯時,要“添碗筷”,就是說,桌上的碗筷一定要成雙,要多擺上幾個碗,幾雙筷子,為還沒有回來的親人準備著,擺成雙數,成雙成對,多出幾雙筷子,表示年年有“剩”(閩南語中的“剩”與“春”字同音)。同時,在除夕夜宴上,年夜飯有好幾樣食物是絕對不能缺少的,如長年菜、年糕、雞、魚、蘿卜、血蚶等。
一家圍爐時,每個人都要盛一碗米飯,而且,不能把米飯吃完,表示年年有“剩”(與“存”或“春”同音),飯后大家還要吃柑橘,表示吉(桔)祥如意。
跳火群:
除夕夜,吃罷年夜飯,將稻草、地瓜藤等堆放在家門口點燃,男人們按輩分依次跳過火堆。
跳火群的習俗產生于元末明初。成吉思汗滅宋建元后,雖然大局已定,但社會仍動蕩不安。為了鎮壓人民的反抗,元朝制定了“三戶養一元”的集權統治政策,即民間三個家庭就必須聯合供養一名元朝士兵,并受其監督。三戶人家的所有刀具、斧頭、剪子等利器都要交給元兵保管,每次使用刀具,需先申請,經批準后方能借出,用完后又要立即上繳。高壓政策下,民眾自是積怨很深。到了元末,戰亂、自然災害不斷,民不聊生。朱元璋率兵攻入燕京后,閩南的漢人為了擺脫元兵的壓迫,便乘機起義,約定于除夕之夜,以年節需要用刀為由,將元兵保管的刀具、斧頭等利器同時全部借出。是夜,民眾以放火為號,奮起反抗,將元兵于一夜之間斬殺殆盡。故而閩南地區有“三家養一元、一夜殺完全”的俗語。
自此以后,每到除夕夜,閩南的家家戶戶都會燃燒火堆,最初是為紀念這場起義,后來逐漸成為一種民間習俗,并附有“燒舊歲災禍邪氣,迎新年吉祥喜慶”之意,表達了人們辭舊迎新、趨吉避兇的心愿。因此,跳火群時便有這樣的歌謠:“跳入來,年年大發財;跳出去,無憂也無慮;跳過東,五谷吃不空;跳過西,錢銀滾滾來。”
正月初一:敬天公給壓歲錢
敬天公:
子正之時(零點)一到,四處爆竹聲響成一片,人們即在家中廳堂設案,擺上三牲、果合、清茶、金楮等供品,燃三炷清香,點燭,恭拜“天公”,敬祀祖先。這種祭祀一直持續到初四。
開正:
除夕之夜守歲至深夜12點鐘響,迎來了新年黎明,在子正之時“敬天公”的同時,家家戶戶燃放爆竹,開門迎春納祥,俗稱“開正”。
賀正:
清晨,無論男女老少,紛紛起床盥洗,穿上早已準備好的新衣服。早餐合家吃面線加雞蛋,吃蛋去殼,意在除霉氣,迎吉祥,面線則象征福壽綿長。早餐后即出門走訪鄰居親友,笑臉相迎,首次見面皆要互道“恭喜”,俗稱“賀正”,亦拜年之意,一直到元宵。有客上門,要奉上糖果、蜜餞,或喝甜茶、咖啡,讓客人“甜一下”,以示有個甜蜜的開端。
團拜:
清乾隆《泉州府志風俗志》引宋代郡志所載云:“元正賀禮,鄉老相約聚拜,省往復之煩。郡守、縣令率僚屬會焉。舊于貢闈,后于承天寺,至淳祐間(1241一1252年)乃即泮宮。鄰里則各于側近庵宇,會集齒長,歲推一人,具酒果為禮。今此禮廢。”解放后又恢復。
壓歲錢:
未成年晚輩給上輩拜年,上輩給一“紅包”作為壓歲錢。
正月初二:女兒女婿日迎灶君
女兒女婿日
正月初二,漳州民俗稱之為“女兒女婿日”。這一天清早,女兒、女婿和外甥,穿著盛裝,隨帶雞、豬腳、面線、豬肚、糕粿和糖果餅干等,一起來到外公、外婆家。女婿帶領一家人來給岳父、岳母大人拜年,其禮數之重與為老丈人祝壽差不多。岳家設宴款待,岳父同眾女婿以及自己的兒子一桌,岳母同眾女兒、兒媳圍成一桌,而眾多表兄弟姐妹圍成一至幾桌,大團圓歡宴。
迎灶君
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灶君上天述職,正月初四回來,家家戶戶于該日迎灶君,復之如送只禮,意求灶君保平安添福壽,故亦稱“接神”。
舊俗送神均在下午舉行,接神則在初四清早即要舉行,即“晏送神,早接神”,其意在于要把神早早接回,讓神佑護的時間盡量多延長。
接神的禮品與送神時略同,也是三牲果合、金香燭炮,先焚香迎接神社氏下降,斟酒祭獻之后,再鳴炮燒金,以示歡迎。并祈求諸神佑護合家大小,一年平安如意。做大歲。
正月初三:老鼠娶親不去串門拜年
閩南的初三這一天:一般是家人在祭拜去世親人的日子,所以如果初一、二沒去拜過年的家里一般是不去的。如果冒然去給人家拜年,會讓對方覺得帶來晦氣。所以這天大都是戶外活動,而不去串門拜年。
正月初四:迎神日
迎神日
亦稱接神日。據說,舊年的臘月那一天,家家戶戶把灶君公(灶神)等送上天了,諸神也過節了,在天宮中游玩,而正月初四這一天,人們要恭恭敬敬地把灶神等迎接回家中供奉,以求神佛能保佑全家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吉祥。
接財神:自從十二月廿四日送走注在人家的諸神以后,今天諸神返回人間述職,當然要早一點接神,表示勤勞好兆頭,如果太晚接神,財神都被接走,新的一年如何有財氣呢?
正月初五:祭財神開工
祭財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財神。民間傳說,財神即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
清代顧祿《清嘉錄》云:“正月初五日,為路頭神誕辰。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爭先為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又說:“今之路頭,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謂五路,當是東西南北中耳。”上海舊歷年有搶路頭的習俗。正月初四子夜,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并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虔誠恭恭敬財神。初五日俗傳是財神誕辰,為爭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搶路頭”,又稱“接財神”。
五祀即祭戶神、灶神、土神、門神、行神,所謂“路頭”,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財神須供羊頭與鯉魚,供羊頭有“吉祥”之意,供鯉魚是圖“魚”與“余”諧音,詩個吉利。人們深信只要能夠得到財神顯靈,便可發財致富。
因此,每到過年,人們都在正月初五零時零分,打開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煙花,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滿懷發財的希望,但愿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來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發大富。
隔開
意即春節假期到今天結束,一切恢復正常,撤去供神的的春飯和年粿,清除屋內的穢物。而現工商業社會的年假也到初五開始上班。
開工
一班公司行號大都選這天開工(除非初五在黃歷上實在不宜開工,才擇日期)但都只是舉行祭拜儀式,召告一下,讓多日為動機器運轉的一下,檢查一切正常,然后老板發個「開工紅包」,讓所有員工討個吉利后即回家,明天正式上班。其實這個儀式就是「收心操」不是嗎?
正月初七:眾人生
眾人生
舊俗正月初七是眾人的生日,俗稱“眾人生”。
這一天的清早,家庭主婦要比平日更早起床,為全家老小煮一鍋美味可口的面線,摻入春節期間早已準備的肉丸子、炸排骨、魚丸、香菇、蝦米等佐料。而晉江還有一種和其他地區不同的做法,即在上述面線中加入幾塊甜煎粿。
備好線面以后,主婦又得準備一些煮熟剝殼的雞蛋和鴨蛋,每人兩個,因傳統風俗是“一雞一鴨,吃到一百(歲)”。其風俗有如做生日吃雞、鴨蛋一樣,其差別只是一人生日和眾人生日而已。
正月初八:谷神節
谷神節
或“谷日節”。據說,如果這一天天氣晴朗,這一年必是稻谷豐收;而如果這一天是陰雨天,則這一年必是歉收的。”谷日節”實際上是蘊涵著古人對農業的重視,對糧食的珍惜。
古詩《谷日題春》曰:“新春逢谷日,喜見艷陽天。積雪融甘水,熏風醒沃田。農夫犁杖撫,童子馬韁牽。汗灑糧倉滿,敲詩賦盛年。”在閩南一帶,“谷神節”的活動不是很熱鬧,倒是家家戶戶在忙著準備著初九敬“天公”(玉皇大帝)的各種貢品了。
正月初九:天公生
天公生
正月初九,即“天誕日”,玉皇大帝神誕。古時,善信在這天往元妙觀行香。
從正月初一至初四,人們歡度春節。初五,百業經營,俗稱“初五隔開,初六淘肥,初七人生日,初八五谷生日”。
初九民間普遍“敬天公”。從子時起,家家戶戶燃放鞭炮,廳堂點燃紅燭燈,曰“天公燈”,祈求今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在大廳的天井口用兩條長凳架起一塊八仙桌,桌上靠后擺上一道紙糊的高大“天公廟”,座前擺上三牲,隆重的主牲是大豬頭,其次是五斤大豬腳,邊牲是雞、魚或魷魚干或目魚干,這三項組成“三牲”,放在一個大長方形木盤或圓形大瓷盤中,以及酒瓶、酒杯,這些都得在當日清早擺好。點上一對大紅燭,焚香之后,長輩領著合家大小,跪在桌前,叩謝玉皇大帝保庇平安順舒的浩蕩天恩,與此同時,也向玉皇大帝有所祈請,并許愿日后隆重酬謝。
做天香
即(設天香清醮)。正月,各鋪境各自擇日舉行慶典,除擺壇祭拜外,還有“添香”、“投符”、“贊誕”、“巡境”等活動。
正月初十:地媽生
地媽生:
正月初十是大地母親的生日,這一天也要準備豐盛的菜肴來敬拜大地母親,感謝其養育之恩。
閩南民謠:
初一早(早早起來之意)
初二早
初三無歹志(無事情);
初四神落地(灶君從天上匯報回來);
初五隔開(告一段落);
初六舀肥(掏糞便,農事開始);
初七七元(取菜、果等七樣做“七寶羹”);
初八完全(年糕吃完了);
初九天公生(天公生日);
初十地公瞑(土地公生日);
十一請女婿;
十二倒去覓(婦女再回娘家探望一下);
十三吃糜配芥菜(糜即稀飯,連日吃膩了酒肉,改改口味);
十四結燈棚;
十五上元丸;
十六看大燭;
十七倒燈棚(節日就這樣過去了)。
正月十五元宵節:看花燈猜謎語
元宵
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古代以正月十五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合稱“三元”。據道家的說法,上元乃三官大帝之一的上元天官賜福之日,居“三元”之首,須往三官廟行香。泉俗素稱“上元小年兜”,十分隆重。吃“上元丸”、潤餅菜:“上元丸”,古稱“浮元子”,亦稱“元宵丸”,是元宵節的應節食品。此食俗始于宋代,取其圓形,寓有全家人團圓、吉利、美滿之意。
泉州的元宵丸聞名遐邇,其制法獨特,以炒熟的花生仁去膜搗末,加上白糖、芝麻、蜜冬瓜、金桔泥、拌以焗蔥白的熟豬油、香蕉油(香料),捏成丸餡,沾濕后置于盛有干糯米粉的盤中,反復數次滾轉而成,煮熟后食之香甜而不膩嘴。
上元節當夜有孝敬神祗之俗,然后合家吃潤餅菜,亦寓團圓美滿、包金包銀之嘉兆。
祭春是日以元宵丸湯供祀祖先、神明,謂之祭春,并作家人早餐。
鬧元宵
以社會活動過節,俗稱“鬧元宵”,出門游上元,看花燈、焰火、猜謎語、攻炮城,舉辦文藝踩節:化裝游行有宋江陣、踩高蹺、迎閣、騎馬隊,樂隊有南音、十音、車鼓陣、籠吹,舞蹈有舞龍、舞獅、火鼎公火鼎婆、踢球舞、拍胸舞、劍舞、扇舞等。
《泉州府志》引明晉江人何喬遠的《閩書》云:“泉中上元后數日,大賽神像,妝扮故事,盛飾珠寶,鐘鼓震鍧,一國若狂。”又引《溫陵舊事》云:“吾溫陵以正月謂之朝拜,亦曰“會”。蓋合閭里之精虔以祈年降福,亦遵古儺遺意,相沿已久。”“董其事者鳩金定期設醮,然后迎神周其境內。人家置幾櫝焚香楮甚恭。”神皆四舁,惟通淮關大帝、花橋吳真人、南門天妃、虎山王相公、古榕玄壇元帥,則八抬。”“神之前為道士,又前為鼓吹,又前為巡逆……鑼聲震天地。”
鬧花燈,亦稱“燈節”,家家張燈,戶戶結彩,鬧花燈。唐代士族南下,將鬧花燈習俗帶到泉州。宋代泉州花燈之盛,冠絕天下。宋《五雜俎》:“天下上元,燈燭之盛,無逾閩中。”明代時連杭州點燈,也要請泉州燈匠精制。
掛燈:元宵前夕,多數人家在居家、店鋪門口懸掛花燈或大紅燈,烘托喜慶氣氛。生男孩之家,制作或購買花燈,掛到寺廟、宗祠,以示“添丁”;德化有的還要宰殺一只公雞、加一籃白果(米字旁)敬祖。
送燈:
有年內出嫁的女兒,娘家在節前要買繡球燈或蓮花燈一對派男童送到女婿家,祈祝早日“出丁”;對嫁后未生男孩的,娘家習慣贈予“觀音送子燈”,謂之“送燈”。賞燈:元宵夜,男女老少成群結隊上街賞燈。
游燈:
元宵夜,小孩手提春燈,點上蠟燭,走門串戶,結成游燈隊伍,信步游燈。
出燈:
小孩游燈時不慎把燈燒了,稱“出燈”,寓意“出丁”,是人丁興旺好兆頭;如燒的是紅燈,預示生女孩;燒了白燈,預示生男孩。
猜燈謎:
猜燈謎是逛燈會的又一趣事。把謎語貼附燈上,供人邊賞燈邊猜謎,猜中者向主持人領取獎品。“請替身”、“過關限”舊時郡城、晉江、惠安一帶,要“請替身”、“過關限”。所謂“替身”,是指能立置的小蔑紙人,家庭主婦要先略備酒菜敬祭,并念道:“吃肉緊迫迫,吃酒跑溜溜,吃主人酒菜,替主人消災。”然后焚燒掉。
有的還要用紅紙剪成或扎成一個城門樣的關隘,再舉行一個過關儀式。這是春節系列民俗活動結束前夕,再一次祈冀在新的一年里消災消難,前途光明。祀“棕蓑娘”沿海一帶未成年女孩還時常結伴祀“棕蓑娘”。備好食品及一寸長的小紅繡鞋一只或小衣衫一件,到廁所內上供,祝曰:“棕蓑娘,水芒芒(容貌美),教阮綆(織),教阮紡。教阮綆布好布邊,教阮做鞋好后跟。教阮舉大針,補大裘;舉針仔,挑繡球。舉剪刀,剪花樣,剪得照人照人樣。”其供品或邊祝邊吃,或祝畢帶回,小紅鞋或小衣衫則要焚化。
“棕蓑娘”當為全國許多地方所敬妃的廁神紫姑。《顯異錄》曰:“紫姑,萊陽人,姓何名媚,字麗卿,壽陽李景納為妾,為大婦曹氏所嫉,正月十五日夜,陰殺之于廁間。上帝憐之,命為廁神,故世人以其日作其形,于廁間迎祝,以占眾事。”泉州未成年女孩敬祀“棕蓑娘”,在于祈求來日心靈手巧,精于女紅,與全國其他地方占蠶桑、占姻緣、占得子等有所不同。
過年風俗
正月初一
傳統年俗中,初一拜年一定是長輩或者左鄰右里,一般不出遠門去拜年。民俗專家告訴記者,其實拜年時跟除夕守歲直接相關的。在傳說中,每到除夕年獸都會出來為害,人們經過一夜的守歲和子夜的燃放鞭炮,嚇跑了年獸,所以初一早上人們開門互相道賀。
正月初二
正月初二也是拜年,但是這一天嫁出門的閨女是要帶著女婿一起走娘家的。其中又以新婚夫婦走娘家的規矩多。比如說帶的禮物都要是成雙成對的。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時,還要再捎回去一部分。
正月初三
傳統習俗中,正月初三被認為是老鼠嫁女兒的日子,所以到了晚上要早早休息,不能打擾到老鼠嫁女兒。老鼠大有“誰不讓我過好這一天,我讓誰難受一整年”的味道,如果驚擾了老鼠嫁女兒,老鼠就要禍害這一家。
正月初四
大年初四是祭財神的日子,過去,老板想將某人“炒魷魚”,這天就不請他來拜神,對方也就心知肚明,自個收拾走人。還有傳說說,灶王爺這天要來查戶口,因此也不宜遠出。
正月初五
初五又被稱為“破五”,這一天對于商家來說是個大日子,祈求一年財源廣進,迎財神正是這天。 “商店這天要開張,放鞭炮。 ”
正月初六
初五剛把財神迎進門,初六就要送走窮神。送窮神這一天,要在家里面進行大掃除,掃出來的垃圾,還有沒用的破衣服等等要全部扔掉。此外,還要喝一種素菜湯,這種湯是用菠菜、青菜等七種蔬菜做成的。
正月初七
亦稱“人勝節”、“人慶節”、“人口日”、“人七日”等。傳說女媧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漢朝開始有人日節俗,魏晉后開始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從晉朝開始有剪彩為花、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發上。
正月初八
民間以正月初八為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稱為順星,也稱“祭星”、“接星”。又傳說初八是谷子的生日。這天天氣晴朗,則主這一天稻谷豐收,天陰則年歉。
正月初九
正月初九是天日,俗稱”天公生“,傳說此日為玉皇大帝生日。主要習俗有祭玉皇、道觀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時,婦女備清香花燭、齋碗,擺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蒼天,求天公賜福。
正月初十
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設祭享祀石頭,恐傷莊稼。也稱“石不動”“十不動”。河南風俗這一日家家向石頭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饃餅,認為吃餅一年之內便會財運亨通。在山東鄆城等地有抬石頭神之舉。初九夜,人們將一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大石頭上,由十個小伙子或十個小姑娘輪流抬著瓦罐走。石頭不落地則預示當年豐收。
正月十一
民歌中有“十一請子婿”的說法,即正月十一是’‘子婿日“,岳父們在這一天宴請子婿。相傳,這是因為初九慶祝”天公生“的食物到初十還吃不完,所以,就在十一這天用來請子婿吃飯,娘家也不必再因此破費了。
正月十二
從新年到正月十一,人們吃的食物中大多豐富且多油。因此,從這天開始,人們開始飲食清淡,清腸潤燥。更重要的是,由于三天后將是元宵節,從這天開始就要準備。家里將會買燈籠,搭燈棚。
正月十三
今天是農歷正月十三。元宵節的準備還在繼續。在中國南方,這天要欣賞燈籠。絡繹不絕的中國人會在這天去城隍廟賞花燈。而這僅僅是元宵節的序幕。除了傳統的紅燈籠外,還有許多不同樣式的花燈。燈展通常從今天開始到正月十八結束。
正月十四
今天是農歷正月十四。在中國大部分地區,十四這天所有的事都是為了第二天的元宵節。這天,燈會正是開放供市民購買燈籠。為了元宵節,像舞龍和舞獅的表演開始在大街上演習。也有人寫燈謎猜燈謎來增加節日歡樂氣氛。在中國,燈謎是非常傳統的字謎游戲。大人和孩子都喜愛解決這些問題。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陜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南方過年風俗
貼對聯。說到過年一定要說說對聯,那可是每家每戶都要貼的,為的就是給新年求一個好兆頭,一般貼在正門。
掛燈籠。在南方,特別是在南方的農村,家家戶戶都會在春節掛起大紅燈籠,象征著新年紅紅火火。
祭祖。這個有些朋友可能不知道了,在南方,很多地區過年都要先祭拜祖先,表達對祖先的尊敬,也希望祖先能夠保佑家人新年里身體健康、紅紅火火。
吃魚。說到吃魚,大家應該都能想到“年年有余”,對的,在南方吃魚就是取的“年年有余”的意思,期望新年能夠賺得更多。
拜年。說到這個可能小朋友們比較開心了,因為可以拿到紅包。拜年是從中國古代就傳下來了的,鄰居親戚互相拜年,來增進感情也求得好運。
給壓歲錢。傳說有種叫“祟”的小妖怪,喜歡除夕深夜出來摸小孩子的頭,孩子往往被嚇哭,后來有一家子用紅紙把銅錢包住放在枕頭邊,祟就被嚇跑了。后來慢慢演變成了壓歲錢。
南方過年習俗和北方過年習俗區別
①春節慶祝活動
春節的慶祝活動其實并不很大,從古時候傳來的習俗每逢春節必有舞龍舞獅。但是北方地區主要會舞獅,而南方則會舞獅。除此之外,南方還會有社戲、花車,這些過年期間才有的表演。
舞龍 舞獅
社戲
②春節,看什么?
不論春晚編的多脫線,北方人守歲的首選還是春晚。不知是不是幾十年來養成的習慣轉化成了義不容辭的任務,就算全家人圍在一起打牌、嘮嗑、沒人看,電視機上播的還真就算那春晚。
南方似乎比較沒有看春晚的“硬性規定”,大多人會選擇看跨年晚會,或是其他節目。總之是比較隨意吧。
中國作為一個飲食大國,吃的方面的差距可是重頭戲。
③除夕夜,吃什么?
關于這個問題,你隨便抓個北方人,答案毫無意外一定是“餃子”。餃子一來形狀酷似元寶,有“招財進寶”之意;二來發音同“交子”,寓意子時新舊年交替“辭舊迎新”。因而餃子就義不容辭地登上了北方除夕必吃食物的榜首。有別于平日里的餃子,除夕時的餃子是有“餡”的,而那“餡”恰恰寄托著北方人民對新年的期望。若是吃到了包有硬幣的餃子,那就意味著來年能夠“財源滾滾,飛黃騰達”;要是吃到含有蜜棗的餃子,那就代表新的一年生活“甜甜蜜蜜,和和美美”。
但是這個問題換個南方人來回答,答案恐怕就五花八門了。湯圓,年糕,八寶飯… 湯圓別稱“團子”、“圓子”,寄托著“全家團圓美滿”的希冀。餡大多是芝麻、豆沙、花生這種甜味兒,為的是來年甜甜美美。至于年糕嘛,顧名思義,寓意“年年高”。
其實這點差異也不難解釋。北方多植水稻,故多食面制品;而南方種植水稻偏多,所以多食稻米制品。
④再來說說桌上的零食
干果類可是北方人茶幾上必不可少的,核桃、花生、開心果… 吃完飯,串串門去別家,磕磕瓜子,聊聊天兒。小編平日里很少吃干果,一年的天然油脂攝取可都集中在正月這幾天了。
南方人自然也吃堅果,但糕點類卻也幫忙分擔了茶幾的半壁江山。杏仁餅、云片糕、鳳梨酥、綠豆糕… 各式各樣的糕點都是心頭愛呀。
隨著時代的發展,一些傳統民俗逐漸消失,相對應的一些像是“微信拜年”似的新習慣開始出現。但是不論南北習俗有什么差異,新舊習慣有什么變化,過年過節的主旨永遠是闔家團圓、祥和吉利、祈盼新年。
⑤再說說守歲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在除夕的晚上,不論男女老少,都會燈火通明,聚在一起守歲。因此,守歲是春節的習俗之一。
⑥壓歲錢
(這是每個地方不可缺少的)壓歲錢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驅鬼,保佑平安。壓歲錢最初的用意是鎮惡驅邪。因為人們認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壓歲錢壓祟驅邪,幫助小孩平安過年,祝愿小孩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平平安安。
省市地區過年風俗
北京
自進入臘月以后,就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書寫春聯,以圖掙些銀子過年。祭灶之后,新春聯漸次粘掛,千家萬戶煥然一新。有的人家用朱箋,有的用紅紙,只有內廷及宗室王公等按例用白紙,鑲以紅邊藍邊,不是宗室者不得擅用。
臘月將梅束起放在一個腹大口小的器具中,放置于地下五尺左右的地方,燃火,讓地微微有些溫暖,梅花就會漸漸放白,用紙籠之,到市上去賣,小桃、郁李、迎春都可如此。繁盛之區,支搭席棚,售賣畫片,婦女兒童爭相購買,以為樂。
浙江省
烏程縣元旦以長竿束草于上,點火燃燒,并敲鑼打鼓,稱為“慶田蠶”。又點天燈于竿上,直至三月三日止。寧波元旦祭祖后要吃豆粥,晚上要關門前,再點一次“關門炮”。紹興新年以“茶碗茶”待客,里面還要加上橄欖和金桔,同時用茶葉蛋待客,稱為“捧元寶”。
山西省
山西現在拜天祭祖的規矩不多見了,但年三十兒的晚飯上不能說話的規矩被保留了下來。春節的第一頓飯都是吃餃子。煮餃子時,要鳴放鞭炮。為驅邪惡、求吉利,有的地區燒火煮餃子要用芝麻秸,意味著新的一年像,日子越過越好。餃子要煮得多,必須有余,意在有余頭。就餐時,除每人一碗外,還要多盛一兩碗,意在希望人丁興旺。
福建省
廈門人元旦出門前,都得當空拜禱,稱為“祭神”。清晨祭神用鮮花素果,中午祭神則用牲醴,及一碗春飯。春飯就是在白飯上插上紅紙做的春花。閩音“春”與“剩”諧音,春飯是取其“”的好口彩。漳州初四稱為“接尪”,除了進廟燒香外,還要預備一個糖果糕餅盒,叫做“薦盒”,供在廳上迎神下降。
遼寧省
很多遼寧人在要點長壽燈,徹夜通明。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家家都要掛紅燈籠,晚上要點亮燈籠,而且要點一宿,不能關燈,意味著益壽延年。
嫁出去的閨女不可以在娘家過年的,否則這一年會對娘家兄弟不利。所謂年三十晚上“不許看娘家燈”說的其實也就是這個意思。當然,這種帶有封建迷信色彩的風俗目前已經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變遷而慢慢被人遺忘了。
廣東省
海豐一帶,小輩向長輩賀年時,長輩會以紅包或柑橘賞給晚輩。潮州春節節食有菜粿、腐圓、酵包、管煎、五果湯。初四夜里,家家要點一盞燈,準備一缸水,叫做“等神水”。東莞正月初一祭神,要供上糖上煮芋頭,叫做“富貴有緣”。
江蘇省
江寧縣元旦貴家于房門口貼畫雄雞。吳縣多于元旦至通元寺禮拜。蘇州人元旦一早開門要于三爆竹,叫做“高升三級”。清晨出門,要遵循黃歷上所指定的方向,叫做“喜神方”,并到城隍、土地等廟去燒香,必歷經十廟乃止,稱為“燒十廟香”。自元旦至元宵,火爐中燒巨煤墼,稱為“歡喜團”。
黑龍江
過年吃餃子是北方人的習俗。大年三十晚上辭舊迎新,一定要吃餃子,但黑龍江人還要在餃子中包上幾個帶有硬幣的(現在常用花生或其他果仁來代替),誰吃到了這樣的餃子就預示著在新的一年里會交好運,有吉祥之意。此外,黑龍江在初五這天一定要吃餃子,也稱“破五”,就是把餃子咬破,寓意將不吉利的事都破壞,有驅災避邪之意。
四川省
成都人元旦不吃飯,因為“飯”與“犯”同音,為了避諱,則吃湯圓或掛面以祈求合家團圓,福壽綿長。劉閣等地于正月初七“人日”還要“過小年”,除了敬神、祭祖外,也吃團年飯。成都人則于人日游西郊的。長壽縣元旦于門外燃九支蠟燭,稱為“九品燭”,以敬天地。
陜西省
富平縣各宗族皆為祖先畫像,元日聚集子孫禮拜,祭后更醵金飲宴,稱為“節坐”。初二各戚友間則以面食、豬肉相贈,稱為“拜節”。高陵縣元旦,一等到天亮即懸掛黃紙于竹竿上以祀天,稱為“接天神”。又以木炭懸于門首,據說可以去瘟疫。石泉縣以黃紙作錢,元旦結彩懸于門,名為“寶蓋錢”。臨潼縣以初五為“送窮節”,家家剪紙人后,拿到門扔掉。當日每人必定飽食,稱為“填五窮”。
吉林省
由于東北天氣寒冷,一些水果凍過之后,就另有一番滋味。最常見的是冰梨和凍柿子。據了解,最純正的是凍秋梨,在吉林有一種梨叫秋梨,這種梨剛摘下來的時候又酸又澀,于是人們就把這種梨采摘下來直接放在樹下,蓋上一層樹葉,經過冰凍之后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凍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里解凍,年夜飯后吃這種梨能解酒、解油膩。
山東省
寧陽縣元旦吃餛飩,稱為“填倉“,黃縣、蓬萊一帶,元旦早起要照虛耗。由女主人手持紅燭,把家中各個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驅逐黑暗,然后將年前以面粉做成的各種窗花放在窗臺上。小孩子起床后,要攀著門拴打三個秋千,據說可以長得快。有些地區煮餃子時要用芝麻秸燒火,意味新的一年像芝麻開花一樣,飯后在鍋內要放上饅頭,意味有“余頭“。膠東的新媳婦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拜年,稱為“札根“。據說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札下,不會有離婚和早年喪偶之事。
【閩南過年風俗】相關文章:
閩南春節風俗01-02
過年的風俗02-12
東北過年風俗01-20
湖南的過年風俗03-27
廣東過年的風俗01-03
山西過年的風俗08-16
哈爾濱過年風俗08-13
濟寧過年的風俗01-12
北方過年的風俗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