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夕習俗之拜魁星介紹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七夕拜魁星的習俗介紹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七夕拜魁星的習俗介紹,歡迎大家閱讀。
七夕拜魁星的習俗
清代臺灣及閩東一帶,“七夕”這晚,天井里擺上“拜織女”、“拜魁星”兩張香案,仕女聚會一堂忙于拜織女,而男子則忙于屠羊(公羊,留須帶角)祭魁星。
“七夕”習俗的最初起源,在于星宿崇拜。民間又把七夕稱為“魁星節”。俗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
魁星爺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為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因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運,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讀書人都鄭重的祭拜。
封建社會里,科考中舉是文人的首要大事,既然是魁星主人間的科考,祈求它保佑自己文戰獲勝,也在情理之內。魁星的生日到了,更不能怠慢,文人雅士便聚集“設供”,以示敬仰。此時又正是夏末秋初,景色宜人,如此的心境,如此的氛圍,當然是“亦有雅人深致”了。
魁星的含義
魁星有兩種含義,一是星名,指北斗七星中前四顆星,即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的總稱。二是指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主文運、文章的奎星。“奎星”是中國古代天文學中二十八宿之一。東漢緯書《孝經援神契》中有“奎主文章”之說,后世道教把他吸收進來,附會為神,建奎星閣并塑神像以崇祀之,視為主文章興衰之神。科舉考試興起后,又改“奎星”為“魁星”,參加考試的書生很敬重他。
魁星生日定在七月初七的原因:
至于為什么把魁星生日定在七月初七,而不是其他日期,未發現史料中有相應的記載。不過,選擇這一日期的用意并不深奧,古代每三年有一次秋闈考試,時間是在八月,大考前祭拜魁星,其目的不言而喻。
另外,很顯然,姑娘們把七夕定為“乞巧”日,文人們能不受到啟發嗎?不同的是,姑娘是向織女星乞巧,而文人是向魁星慶賀,其實,這些都是古代星宿崇拜的遺存。文人慶賀魁星生日的目的是不言而喻的,那就是向魁星乞求舞文弄墨之巧,使自己能夠在八月的科考中奪魁,功成名就。
七夕拜魁星的傳說故事
傳說一:
魁星爺生前長相奇丑,臉上長滿斑點,又是個跛腳。有人甚至還寫了一首打油詩取笑他的長相。但這位魁星爺志氣奇高,發憤用功,竟然高中了。皇帝殿試時,問他何臉上全是斑點,他答道:“麻面滿天星”;問他的腳為何跛了,他答道:“獨腳跳龍門”。皇帝很滿意,就錄取了他。
傳說二:
魁星爺并不是像有些人傳說的那樣,從秀才到狀元一路高中,而是逢考必敗,雖是滿腹經綸,可惜無用武之地,悲憤之下便投河自殺了。他落到水中,竟被鰲魚托起,獨占著鰲頭,鰲魚托著他一路升天,成為魁星。
因為魁星能逢兇化吉、遇難呈祥,并且能獨占鰲頭,“獨占鰲頭”在古代意味著科舉考試一舉高中,由此認為他能左右考生的命運,所以每逢七月初七他的生日,讀書人都要虔心敬拜。
古人怎么祭拜魁星:
在南方的福建龍巖,讀書人在七月七日一定要戒食青蛙。這天,學子必買一只大青蛙,對著它作一番虔誠祭拜,祭拜后將青蛙“放生”。古人認為,青蛙就是魁星神的化身。
農歷的七月七日不僅是七夕節,還是一個與書有關的節日——曬書節。漢族民間傳說“魁星主文事”,魁星在讀書人心目中,地位崇高。因而,讀書人都很注重這個日子,在這天會把書放在外面曬。
因魁星“主文事”而曬書的傳說多少帶有民間對曬書節的浪漫解讀,曬書其實出于更為實際的目的:書籍長年累月堆放室內,易長蟲、生潮,曬書便有了保護書籍的功效。
七夕拜魁星的流程
“拜魁星”事先要糊一個紙人(魁星):高二尺許,寬五六寸,藍面環眼,錦袍皂靴,左手斜捋飄胸紅髯,右手執朱筆,置案上。祭品隆重不可缺的是羊頭(公羊,留須帶角),煮熟,兩角束紅紙,置盤中,擺“魁星”像前。其他祭品茶酒等隨便。
“拜魁星”儀式亦在月光下舉行,和拜織女相類似,所以,在閩東一帶村莊里居民,若是一家人丁旺盛寬敞的屋子,“七夕”這晚,天井里往往擺上“拜織女”、“拜魁星”二張香案,仕女聚會一堂,又被分為兩個面面相對不同性別的小天地,非常熱鬧有趣。
參加拜魁星的,于燭月交輝中進行,鳴炮焚香禮拜罷,就在香案前圍桌會餐。席問必玩一種“取功名”的游戲助興,以桂圓、榛子、花生三種果干,代表狀元、榜眼、探花三鼎甲,以一人手握上述三種果干各一顆,往桌上投,隨它自行滾動,某種果干滾到某人跟前停止下來,那么,某人即狀元、榜眼或探花。如投下的干果各方向都滾偏,則大家都沒有“功名”,須重新再投,稱“復考”。
七夕拜魁星面向那邊
七月七的晚上在家中陽臺下,仰對星空,擺好神案,上面需要凈水三杯,香爐一個,香用沉香為宜。備好蠟紙、香花、香茶、水果水果2樣,然后凈手對魁星的畫像,或者設置牌位,牌位供俸:“文昌梓潼帝君、九天司命真君、扶文啟運魁斗星君”神位。神位用紅紙墨汁書寫,上香叩拜,默念魁星寶誥三遍。
七夕的由來
七夕節源于“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傳說。傳說玉帝的第七個女兒織女,心靈、手巧、善織、令人羨慕不已,因此,人間女子就拜祭她,祈求智慧、靈巧和幸福,于是,就有了每年七月初七的“乞巧”活動,由此形成了乞巧節。千百年來,生活在中國各地的普通民眾圍繞著這一節日都要舉辦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
七夕習俗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過去婚姻對于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網于瓜果之上,就意味著乞得巧了。而鄄城、平原等地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后,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七夕拜魁星的習俗介紹】相關文章:
七夕習俗之拜魁星介紹08-05
中秋拜月的習俗09-14
潮汕習俗拜老爺08-05
閩臺潮汕地區中秋習俗拜月娘的由來09-07
七夕染指甲的習俗介紹08-04
七夕投針驗巧習俗詳細介紹07-29
立冬習俗介紹11-09
中秋習俗介紹08-08
七夕的來歷和習俗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