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上海冬至習俗大全
冬至悄悄的來到了,街上到處都洋溢著冬至的熱鬧氛圍。冬至是我國24節氣中一個很重要的節氣,也是我們的一個傳統節日。各地都有不同的慶祝冬至的風俗習慣,今天就來說一說上海冬至風俗,看看上海人冬至吃什么等。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上海冬至習俗一覽表,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上海冬至習俗
一、上海本地人拜冬聚會
上海本地人尤重冬至節氣,大別人有拜冬盛典,須往北門內萬壽宮拜牌。夜間設亭祭先,稱為“冬至節氣亭”,祭畢,親人吃年夜飯,口宣吉祥語,故有“有得吃,冬至節氣夜,嘸得吃,凍一夜”之說。一般群眾則冬至節氣夜全家人合聚歡宴,滿滿的一大桌,邊吃邊聊,推杯簪影,歡歡喜喜。真情、友誼、感情情感在杯簪中間聯系和加重。一年的肉疙瘩分歧不經意間化為烏有,一年生疏了的真情、冷漠了的友誼再一次被續上。
二、上海本地人冬至節氣拜祖祭掃
上海本地人過冬至節氣也有拜祖祭掃的風俗習慣。故時上海本地人在赤冬至節氣喝甜米酒,吃花糕、糯米粉湯圓以前,也要在桌子上把肉塊壘起來祭拜祖先。有點兒類似清明節,只不過是清明節,上海市區是要吃青團的。或許每到祭拜祖先的情況下,便會和鬼聯絡起來,因此便要大家早點回家了。
三、上海本地人冬至節氣捏冬至節氣團
在我國全國各地的風俗習慣民意雖都有區別,但大概是同樣的。作冬至圓時,常常應小朋友們的規定捏一些動物,小貓咪、小狗狗、小白兔、大狗熊這些。小朋友們每到這時都很高興。吃冬至圓之前,在窗門桌柜床燈的后邊,必須各自粘一個冬至圓,稱之為“耗晌”,要直到“送灶”之后才可以烤食。假如這時候家里有孕媽媽得話,冬至圓發過,便會生男孩,不然便會生女兒。
吃冬至圓時通道務必雙雙對對,而求好意頭。吃到最終只剩二粒,己婚的人可能萬事大吉,剩余一顆,單身單身者可能一切成功。還一些家中在黃昏,用應時的鮮果、三牲拜神拜祖。也是有在這一天“曬冬米”的,便是把大米用水清洗過,在這一天的陽光底下暴曬后個人收藏起來,交給日后得病的人熬粥吃。
四、上海市冬至吃湯圓
吃湯圓是冬至節氣的民間風俗,在江南地區尤其風靡。而上海市屬南方地區,冬至吃湯圓。故時上海本地人最注重吃湯圓,她們在宴會上嘗新釀的甜白酒、花糕和粘米粉湯圓,隨后用肉塊壘于盤里拜祖。
“湯團”是冬至節氣必需的食品類,是一種用粘米粉做成的環形甜點,“圓”代表著“闔家團圓”“完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節氣團”。民俗有“吃完湯團大一歲”之說。冬至節氣團能夠用于拜祖,也可用以互送親朋好友。
故時上海本地人最注重吃湯團。古代人有詩云:“家家戶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代冬至節氣天。”“圓”代表著“闔家團圓”“完滿”。冬至吃湯圓,代表家庭和諧、吉祥如意。
五、上海市冬至節氣吃八寶粥
上海本地人冬至節氣日也有吃八寶粥的習慣性,這個是聽聞來的,不清楚精確不,但是吃赤小豆糯米糕的風俗習慣是有的,可是八寶飯是與赤小豆糯米糕不一樣的。傳說故事,上古代有一位共工氏,他的大兒子愚昧無知,并且罪大惡極,之后喪生于冬至節氣這一天,人死之后也要變為疫鬼來傷害老百姓,但是,此鬼害怕赤小豆了,因此老百姓競相在冬至節氣這一天來煮赤小豆飯吃,進而來捉鬼辟邪,防災減災去病。
六、赤豆糯米飯
上海人冬至日還有吃赤豆糯米飯的風俗。傳說,上古時候有一位共工氏,他的兒子不學無術,而且作惡多端,后來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鬼來禍害百姓。不過,此鬼最怕赤豆了,于是百姓紛紛在冬至這一天來煮赤豆飯吃,借以來驅鬼避邪,防災去病。
七、團圓飯
上海人尤重冬至,舊時,大人家有拜冬大典,須往西門內萬壽宮拜牌。晚間設亭祭先,叫做“冬至亭”,祭畢,家人吃團圓飯,口宣吉語,故有“有得吃,冬至夜,嘸得吃,凍一夜”之說。
一般市民則冬至夜全家合聚歡宴,滿滿一大桌,邊吃邊聊,推杯簪影,其樂融融。親情、友情、愛情感情在杯簪之間聯絡和加深。一年的疙瘩矛盾不知不覺煙消云散,一年疏遠了的親情、淡漠了的友情再度被續上。
八、甜白酒
甜白酒為醪糟的一種,是常州著名特產,其以大米、玉米、粟等糧食作物為原料,用清水浸泡或煮熟,再蒸透后,撒上甜酒曲,淋少許涼水,攪拌均勻,放置在溫暖干燥處。夏季,1-2天即可成甜白酒;冬天,約需3-5天即成甜白酒。甜白酒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
九、花糕
舊時上海人在冬至的家宴上,除了新釀的甜白酒、湯圓外,新蒸的花糕也是必不可少的節令食物。花糕以米粉、豆粉等為原料,發酵,更點綴以棗、栗、杏仁等果馕、加糖蒸制而成。
十、別的風俗習慣
海人過冬至節除開要吃湯圓、赤小豆糯米糕,也要服膏方、喝補酒,出門的人要盡早回家,歡聚一起共敘天倫真情。上海本地人還說,冬至節氣情況下夜里要前些回家了,因為什么鬼魂的會出去主題活動。
上海人冬至喜歡吃什么餡的湯圓
1、傳統系列
黑洋酥、鮮肉、紅豆、棗泥,每一個都是懷舊者的心頭好,經典永不過時!
黑洋酥餡:一口下去,黑洋酥的濃香撲鼻而來,下一秒,芝麻濃郁的口感就瞬間填滿唇齒間,整個味蕾得到了滿足。
鮮肉餡:入口時輕輕咬一口,慢慢嗦出里面湯汁,再咬下一大口,肉餡與糯米皮隨著鮮美的湯汁一起滑入胃中,咸咸的,回味無窮。
豆沙餡:一口咬破,滿滿的豆沙溢出,綿密的口感,甜甜的吸到嘴里很滿足。
棗泥餡:棗肉厚實,再加上其他果仁,口感細膩又豐富,營養更加全面。
2、水晶系列
喜歡小清新、高顏值的,則可以選擇水果餡的水晶湯圓,顆顆晶瑩剔透,都不知該如何下嘴才不會破壞湯圓的可愛~
色彩豐富,晶瑩剔透,相較于傳統單一的味道,水晶湯圓則混合了各種口味,每一顆只有等你吃下去了才能知道等待你的是什么,就像抽盲盒一樣刺激。
水晶湯圓
3、水果系列
想尋求健康少脂的湯圓?那水果湯圓成了不二的選擇,油脂少,更為健康,酸酸甜甜的味道深受孩子們的喜愛。
4、奇奇怪怪系列
如果上面的口味都不能滿足你那顆獵奇的心,不如去嘗嘗這些口味的湯圓吧,吃貨的腦洞總是這么的大!
榴蓮餡:榴蓮獨特的“臭味”被滾燙的糯米包裹起來后,那個味兒,難以置信!
酸奶餡:既要滿足饞嘴,又不忘記養生,酸奶餡的湯圓就這樣橫空出世。
五仁餡:在月餅界混得風生水起的五仁又跑到湯圓界來攪局了,你敢嘗嘗么?
不喜歡吃餡兒的小伙伴,那小小圓圓的酒釀圓子仿佛就是量身定做的。
酒釀味濃甜潤,圓子軟糯,撒上干桂花,一口就能吞下幾個小可愛,省力又好吃,完美~
當然,除了煮,湯圓還可以炸哦!
油炸的湯圓外層金黃香脆的,咔哧一口,里面還是柔軟潔白,內心是烏黑香甜的芝麻,香香甜甜。
傳統節日“冬至”的風俗
一、冬至的飲食風俗
食品是冬至慶祝的重要方面,人們會吃一些具有象征意義的食品,以祈求幸福、團圓和吉祥。
1、吃餃子:吃餃子是冬至節日中最有名的飲食風俗之一。傳統的餃子里通常會放入豬肉、蝦仁、香菇、蔥姜等食材,寓意著團圓和吉祥。在北方,人們還有“冬至吃餃子,咬一口吉祥如意”這樣的民間傳說。另外,吃餃子也有助于御寒保暖,增強體力。
2、喝酒:在一些地方,人們也會在冬至這一天喝酒,慶祝節日并增強體內的陽氣。在古代,冬至節日被視為一個重要的日子,人們會通過舉辦祭祀活動來紀念和慶祝這一天。同時,人們也會在這一天招待來訪的親友,邀請他們一起喝酒。
3、吃湯圓:湯圓是冬至節日中另一個著名的食品,通常由糯米粉制成,內餡則有紅豆沙、芝麻糊等。象征著團圓和完整。
4、吃雞肉:在南方一些地區,人們會在冬至這一天吃雞肉,御寒保暖并具有尊貴和慶祝的象征意義。在古代,雞肉被視為貴族的食品,因此在冬至這一天吃雞肉也代表了富貴和吉祥。
5、吃糖葫蘆:在北方一些地區,人們也會在冬至這一天吃糖葫蘆,一種用糖漬制成的果子串。這種小吃有著甜蜜可口的味道,寓意著甜甜蜜蜜的生活。
6、吃南瓜:在冬至這一天,南方一些地區的人們會吃南瓜,因為南瓜富含營養且易于儲存。南瓜還可以用來煮粥或者燉湯,是一種營養豐富的食品。
7、吃臘肉:在一些地區,人們也會在冬至這一天吃臘肉,一種用鹽腌制的肉類食品。臘肉因為加鹽腌制而能夠長時間保存,也成為了冬季儲存食品的重要選擇。此外,臘肉還能夠增強體力和耐寒能力,是冬季御寒的好選擇。
8、吃糯米飯:在一些地區,人們也會在冬至這一天吃糯米飯,寓意著團圓和吉祥。糯米飯因為黏稠,可以代表家庭的團結和和睦。
9、喝姜湯:姜湯因為可以溫暖身體而在冬至這一天備受歡迎。人們相信,在冬至這一天喝姜湯可以增強體內的陽氣,提高抵抗力,同時也能夠緩解寒冷天氣對身體的影響。
二、冬至的活動風俗
除了食品,冬至的活動也非常豐富多彩。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冬至活動:
1、賽龍舟:冬至是一個傳統的水上節日,人們會在這一天舉行賽龍舟比賽,寓意著祈求來年平安和豐收。
2、挑燈籠:在南方,人們會在冬至這一天挑燈籠,寓意著祈求明年順順利利,不受黑暗的影響。在北方,人們也會點燭火,以祈求平安和好運。
3、放炮竹:放炮竹是冬至慶祝的一個重要部分,在一些地區,人們會在冬至這一天放煙花和爆竹,希望驅走邪惡、祈求好運。
4、冬至曬太陽:冬至是一年中太陽角度最低的時候,因此一些地區的人們會在這一天曬太陽,以希望迎來一個健康和溫暖的新年。
5、冬至祈福:在一些地區,人們會在冬至這一天進行祈福儀式,祈求來年的好運和豐收。例如在云南,少數民族會舉行冬至祭祖大典,為祖先祈福,祈求家庭和睦、風調雨順。
6、冬至節市:在一些地區,冬至也是節市的時間。人們會在這一天前往集市購買年貨,如糖果、干果、蜜餞等,也有人會購買新衣服、新鞋子等來慶祝這個節日。
7、冬至節目:在一些地區,人們會在冬至這一天表演傳統的歌舞節目,以表達對這個傳統節日的熱愛和祝福。
三、冬至的儀式風俗
除了食品和活動,冬至還有一些儀式性的慶祝活動。
1、祈福儀式:在一些地區,人們會在冬至這一天進行祈福儀式,祈求來年的好運和豐收。例如在湖南,人們會燃起篝火,祈求新年平安、吉祥。
2、篝火儀式:在一些地區,人們會在冬至這一天點燃篝火,以象征著溫暖和希望。在西藏,人們會在冬至這一天點燃傳統的麻香火,希望來年平安吉祥。
3、唱歌跳舞:在一些地區,人們會在冬至這一天唱歌跳舞,以表達對這個節日的熱愛和祝福。例如在四川,人們會在冬至這一天跳舞慶祝,以迎接新年的到來。
盤點南北方冬至不同習俗
南方習俗:
在南方,冬至是一個重要的節日,人們在這一天會舉行祭祖儀式,以表達對先人的敬仰和懷念之情。同時,人們還會舉行宴飲活動,與親朋好友一起分享美食和歡樂。
此外,在南方地區,冬至還有吃湯圓的習俗。湯圓是一種由糯米制成的圓形食品,里面包裹著各種餡料,如芝麻、花生、豆沙等。在冬至這一天,人們會煮上一鍋熱騰騰的湯圓,象征著團圓和和諧。
北方習俗:
在北方,冬至也有祭祖的習俗,但與南方不同的是,北方人更注重吃餃子。在冬至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包餃子,煮上一鍋熱騰騰的餃子,一家人圍坐在一起享用。餃子的餡料多種多樣,有豬肉大蔥、韭菜雞蛋、茴香羊肉等。
除了吃餃子外,北方還有一些其他的冬至習俗。例如,在山東地區,人們會在冬至這一天吃水餃、喝羊肉湯等;在山西地區,人們會吃“頭腦”,這是一種由羊肉、山藥、胡蘿卜等食材制成的湯菜;在河北地區,人們會吃“消寒糕”,這是一種由糯米制成的糕點,寓意著消寒祛病、迎接新春的到來。
冬至的介紹
冬至,又稱日南至、冬節、亞歲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祭祖節日。冬至是四時八節之一,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冬至習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在中國南方地區,有冬至祭祖、宴飲的習俗。在中國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第22個節氣,斗指子,太陽黃經達270°,于每年公歷12月21-23日交節。冬至是太陽直射點南行的極致,冬至這天太陽光直射南回歸線,太陽光對北半球最為傾斜,太陽高度角最小,是北半球各地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冬至也是太陽直射點北返的轉折點,這天過后它將走“回頭路”,太陽直射點開始從南回歸線(23°26′S)向北移動,北半球(中國位于北半球)白晝會逐日增長。
冬至這天,太陽雖低、白晝雖短,但是在氣象上,冬至的溫度并不是最低。實際上,由于地表尚有“積熱”,冬至之前通常不會很冷,真正的嚴寒在冬至之后。由于中國各地的氣候相差懸殊,這種氣候意義的冬季對于中國多數地區來說,顯然偏遲。時至冬至,標志著即將進入寒冷時節,民間由此開始“數九”計算寒天(民諺:“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數九”)。
【上海冬至習俗】相關文章:
冬至習俗07-29
冬至習俗匯總12-22
冬至的由來與習俗03-29
南方冬至習俗11-09
蘇州冬至習俗12-22
冬至祭祖習俗10-21
合肥冬至習俗12-22
杭州冬至習俗12-22
我國冬至習俗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