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立夏節的來歷和習俗
春去夏來,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的立夏預示春天的即將離去,開始準備迎接夏天的到來。“夏氣重淵底,春光萬象中”,立夏時節,萬物生長,欣欣向榮,大自然一副充滿暖光的愜意景象。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立夏節的來歷和習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簡介
每年農歷四月間,公歷5月6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45°時開始。民間習慣把它作為夏季的開始。此時我國大部分地區氣候溫暖,莊稼生長漸旺,多進行棉花等作物的中耕管理。農諺:“立夏三朝遍地鋤。”并以立夏日之陰晴占卜一年的豐歉。河南有“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的農諺。舊俗立夏日又為民間傳統節日,稱“立夏節。”古代天子率百官迎夏于南郊,并舉行祭祀炎帝、祝融的儀式。到明代民間始有嘗新風俗,清代更有祭神、嘗新、饋節、秤人、烹新茶等俗。江浙一帶至今仍保留吃立夏蛋、健腳筍、五虎丹、三兩半等“吃補食”的飲食風俗;云南宣威地區則有大門插皂莢枝、紅花以壓崇,圍灰墻腳以避蛇之俗。我國部分少數民族亦有過立夏節的習俗。
立夏季節,福州風俗流行煮鼎邊“做夏”。鼎邊糊(又稱鍋邊糊),用米漿涮鍋邊燒煮而成,配以蝦米、蝦油、蔥菜、金針、黑木耳、蜆子,或少量香菇、蟶干等海鮮清湯,其味極為葷美可口。凡在福州生長或長期客居福州的人無不愛吃。它成為福州著名的風味小吃,成為福州地方的一種特殊標志。離鄉旅居海外的福州人,在異國他鄉,一聽“鼎邊糊“三字,就好像見到家鄉的“倩影”,成為戀祖愛鄉的風味小吃。
立夏煮鼎邊“做夏”,盛行于明末清初。立夏已進入農忙旺季。這一天煮鼎邊,不光是一家人吃飽吃好然后下田勞動,還要互贈左鄰右舍一起品味。像涮鼎邊一樣,“一紋(涮)就熟”,藉以聯絡感情。體現福州人“金厝邊銀鄉里”的傳統美德。
從鼎邊糊傳說來看,“做夏”吃鼎邊,意義更深一層。明朝嘉靖年間,福州沿海城鄉常遭倭寇騷擾。戚繼光帶兵入閩剿倭,處處受到當地人民擁戴與歡迎。老百姓經常送糧送食犒勞戚家軍。有一天,戚家軍到了福州南郊,一路上打了好幾個勝仗,決定在此地休息半天。南郊的老百姓早就將家里好吃的東西集中在一起,以便慰勞三軍。料想不到,從長樂方向又闖出一股倭寇向福州南郊撲來。戚家軍緊急集合準備迎戰。鄉親們正在燒菜煮飯辦酒席,準備慶功,但已無法開席了。不知是誰出了個主意,將大米磨成漿,肉絲、蜆子、金針、木耳、蟶干、干貝等等一股腦兒混煮成高級清湯,涮米漿于鍋邊,不消一刻鐘,一鍋又一鍋的鼎邊糊出來了。眾將士吃飽后奮勇上陣,不消兩個鐘頭,把倭寇全部消滅在海邊。“做夏”吃鼎邊糊,緬懷民族英雄,也有著愛國主義的內涵。
歷史淵源
立夏這個節氣在戰國末年(前239年)就已經確立了。
立夏所謂“立”即開始的意思,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別代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開始和到來。為了更準確地表述時序特點,古人又根據天氣和物候,將節氣分為“分”、“至”、“啟”、“閉”四組。“分”即春分和秋分,古稱“二分”;“至”即夏至和冬至,古稱“二至”;“啟”是立春和立夏,“閉”則是立秋和立冬,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稱“四立”,這些加起來共為“八節”。對應節氣中最重要的“八節”,還產生了民俗節日中最重要的“八節”,即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
關于立夏,元人吳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釋為:“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這里的“假”即“大”之意,是說春天的植物到這時已經長大了。所以,江南的立夏習俗里有所謂的“見三新”,就是吃些這個時節長出來的鮮嫩物兒,如典型的“三新”有:櫻桃、蠶豆和竹筍,或者因地制宜地替換為青梅、麥子、豌豆之類。除了吃,當然還有玩,甚至還是連吃帶玩,那便是立夏日里最著名的游戲:斗蛋。
氣象變化
五月槐花飄香“立夏”只是夏天快要到來的預告,并不是意味著“入夏”。氣象學對于入夏有嚴格的標準,若一個地方的日平均氣溫穩定在22℃以上,才能確定為夏季開始。“立夏”前后,中國只有福州到南嶺一線以南地區可能進入夏季,而其余大部分地區還處在春季,在東北和西北的一些地區,這時候甚至才剛剛進入春季。
立夏時節中國南北的氣溫差異較大,而且同一地區波動頻繁。“立夏”前后,中國只有福州到南嶺一線以南地區真正進入夏季,而東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區這時則剛剛進入春季,全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在18—20℃上下。這時華北、西北等地氣溫雖然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風,蒸發比較強烈,天氣十分干燥。
進入立夏節氣以后,在長江中下游和華南,5月中旬的雨量迅速增大,而此時的華南,也進入了前汛期的盛期,此時的暴雨往往具有時間上的連續性、地域上的廣闊性和強度上的猛烈性特點,在兩廣的珠江水系和福建的閩江水系,年最高水位往往出現在這一時段,民間有"立夏、小滿,江滿、河滿"的說法。這一時段需警惕特大暴雨形成的洪澇、泥石流災害,對工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和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造成的影響。
拓展;寧波立夏習俗有哪些
騎門檻
“立夏,桌子板凳往外拉。”按照老底子的習慣,立夏當天,寧波人有在立夏當晚到院落里乘涼的習慣,而父母還要讓孩子騎坐門檻,據說,這樣能消除百病。
光坐門檻圖吉利還不夠,大人們往往還愛給孩子們一點額外的“功課”———吃“腳骨”筍或吃上一碗清涼的菜羹。羹湯性涼,傳說立夏吃了,一個夏季可保持皮膚光滑,不生瘡癤,而立夏吃“腳骨”筍有“腳骨健健過”之意,也是民間祈求健康的一種借代。
稱孩子
更有意思的是,在立夏這天給小孩稱體重,也是立夏的習俗之一。據說,小孩在這一天稱了體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熱,就能長得健健壯壯。而這個習俗可以一直追溯到三國后主阿斗。
傳說劉備死后,諸葛亮把劉備之子阿斗交給趙子龍,拜托阿斗的后媽孫夫人好好扶養,那一天正是立夏。孫夫人當著趙子龍的面用秤給阿斗稱了體重,并待來年立夏時再稱,看增加體重多少。后來就被民間沿襲為立夏的習俗了。
串蠶豆
用一根棉線,串滿蠶豆,掛在脖子上,這個立夏習俗是每個寧波人兒時的記憶,長長的蠶豆項鏈可以玩上一天。可你知道嗎?立夏吃蠶豆串的背后還有一段抗倭的歷史。一個關于戚繼光抗倭的歷史典故:相傳,當年戚繼光率兵在余姚沿海抗擊倭寇,戚家軍奮勇殺敵,所向披靡。將士們每殺一個倭寇,就會摘一顆蠶豆,用線串好掛在胸前。蠶豆的顆數就代表殺敵的人數,以豆數多寡記功論賞。因此,在寧波周邊地區,蠶豆也稱為“倭豆”。
煮烏米飯
和吃“腳骨筍”相比,煮烏米飯顯得有些小眾,而它的小眾主要是因為用來做烏米飯的烏桕葉在城市里罕有。摘烏桕葉和采茶相似,要挑顏色有些發紅的嫩芽,“立夏剛好是它發芽的時候,等過了立夏,芽就老了。”
將摘下的烏桕葉洗凈、揉碎,浸泡在水中12~24小時,然后過濾瀝干,和糯米放到一起蒸煮,就成了烏米飯。“別看烏桕葉平時沒有味道,可一旦蒸成飯,香氣撲鼻。葉子越多,顏色越深,香氣就越濃重。”蔣偉定還記得,過去人們還會把蒸好的烏米飯搗爛鋪平,切成各種形狀。
因為在立夏這天,是夏季滋補最關鍵、最重要的開端。
吃斗蛋
五彩絲線,兜住一個熟鴨蛋,人手一個,看見朋友手上的蛋,撞一下,碰碎蛋殼。立夏這天,孩子們都喜歡玩這樣的斗蛋游戲。蛋分兩端,尖者為頭,圓者為尾。斗蛋時蛋頭斗蛋頭,蛋尾擊蛋尾。誰的蛋被擊破誰就輸,誰的蛋一直堅持到最后都沒破,誰的蛋就為王。
因為簡單易行,寧波人立夏吃蛋的習俗一直沿襲至今。除了吃蛋,寧波人還要吃青梅、竹筍、海螄。“據說吃青梅有明目的功效,竹筍、海螄(生長在本地海域的一種貝類動物)可以讓腳骨強壯。”
吃腳骨筍
老寧波立夏吃“腳骨筍”是諸多習俗中不得不提的一個。
“因為這個習俗和其他地區有明顯區別。換句話說,是寧波特有的。”節氣習俗的形成往往是以農時為基礎設置的,關系生產活動的時序、方式,節氣飲食習慣的養成又跟當季可收獲的作物有密切關系,而節氣習俗往往又寄托了人們的美好愿望。立夏至,農忙開始,大家自然希望“腳骨健”(身體康健),因此吃“腳骨筍”也成了民間祈求健康的一種借代。
雖然現在很少有人要干農活,但吃“腳骨筍”的習俗還是被牢牢記住。無論是用傳統的烏筍、野山筍,還是用常見的雷筍,吃“腳骨筍”的重點還在于形狀,將筍拍裂成扁形,切成4厘米左右一段,形同腳骨,吃了才能“腳骨健健過”。
【立夏節的來歷和習俗】相關文章: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06-18
重陽節的來歷和習俗04-21
端午節來歷和習俗06-21
除夕的來歷和習俗02-05
最新端午節來歷和習俗07-21
中國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06-28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介紹06-25
傳統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03-07
有關除夕的來歷和習俗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