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三月三是什么節日
農歷,中國傳統歷法。它根據月相的變化周期,每一次月相朔望變化為一個月;并把一個太陽回歸年劃分為24段,形成二十四節氣。通過參考太陽回歸年,設置閏月使其平均歷年與回歸年相適應。農歷融合陰歷與陽歷形成為一種陰陽合歷歷法。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農歷三月三是什么節日,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月三,即農歷的三月三日,是云南少數民族的節日,在這一天,許許多多的靚男少女成群結隊對歌定情,互贈信物,幽會密林深處,這場面和歐美國家的情人節僅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農歷三月三,還是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日子。
農歷三月三自詩經中的詩歌也有記載,常有一對男女在此日踏青出游;漢樂府詩歌也有很多表現;唐朝詩圣杜甫的《麗人行》也有如此詩句: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農歷三 三月三慶;顒釉氯那槿斯潱喝氯那槿斯澯蓙硪丫。有詩為證,李白詩云:“嘯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這里的年年柳色,即指農歷三月三的情人節。透過這首詩,我們看到中國的情人節是多么的浪漫:一對有情人在春和景明的艷陽天,漫步灞上,折柳相贈,嘯聲不斷,何等境界?不僅如此,我國在很久很久以前,親人相別,友人相離都有折柳相贈的習慣,也有詩為證:“垂柳無端饋贈別”。由此可見,情即為柳,柳即為情以成定式。
老百姓將多情人叫做尋花問柳,即源于此。今天我們雖然已看不到古人的定情物和結情的場面,但是卻有著無數的情詩和情歌,足以讓我們享用不盡。另外,在一些少數民族中間,至今還保留著三月三賽歌會的習俗。云南的少數民族,在農歷三月三這一天,許許多多的靚男少女成群結隊對歌定情,互贈信物,幽會密林深處,這場面和歐美國家的情人節僅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三月三節日傳說
農歷三月三,還是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日子。晚清《都門雜詠》里有一首七言詩是這樣描寫當年廟會之盛況的:“三月初三春正長,蟠桃宮里看燒香;沿河一帶風微起,十丈紅塵匝地揚!眰髡f西王母原是我國西部一個原始部落的保護神。她有兩個法寶:一是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壽的仙桃——蟠桃。神話傳說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來的西王母仙丹后飛上月宮的。此后,在一些志怪小說中,又把西王母說成是福壽之神。
農歷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壽誕。真武大帝全稱“北鎮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于上古軒轅之世,華歷三月三日,是道教中主管軍事與戰爭的正神。各地的道教宮觀在三月三日這一天都要舉行盛大的法會,道教信徒們也會在這一天到宮觀廟宇中燒香祈福,或在家里頌經祈禱!罢嫖渖教险嫖浔洝睂φ嫖浯蟮鄣膩須v和國內主要的真武道場以及真武“救軍旅之禍”的“仁人之心”都作了簡明而藝術地闡釋。說明了人們在三月三紀念真武大帝的來由和意義。
三月三傳統習俗
古時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漢代定為節日。“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潔)于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瑸榇蠼e”(《后漢書·禮儀志上》)。后又增加了臨水宴賓、踏青的內容。晚上,家家戶戶在自己家里每個房間放鞭炮炸鬼,傳說這天鬼魂到處出沒。
三月三節日習俗:
漢族
安徽霍山吃蒿子粑粑
蒿子粑粑
。ㄒ唬 配料:野生蒿子、米面、臘肉、香蒜等
(二) 制法:
1、將新鮮的蒿子用手搓成一團,然后用木棍將蒿子的汁水敲打盡;
2、將臘肉切成小方塊,先放在鍋里炒,臘肉出油時,將米面、切碎的蒿子、香蒜等放進鍋里拌勻,添適量涼水燜一會盛起;
3、將盛起的面做成粑粑狀,要薄厚均勻,做好后放入鍋內加蓋,小火炕,約15分鐘左右即可。
蒿子粑粑,口感香脆,味鮮色美,為霍山獨有,傳說每年農歷三月三日,吃蒿子粑粑可“巴魂”。
傳說故事:“鬼節”與蒿子粑粑
傳說在很古很古的時候,陽間和陰間之間的界限沒有現在這樣的森嚴,死人的魂魄可以到陽間玩玩,活人的魂魄也可以到陰間看看,方便得就象走親戚一樣。
每年農歷三月初三,陰陽生死之間的界限更加寬松了。三月初三晚上,陰間的街市到處張燈結彩,披紅掛綠,大街小巷擠滿著華麗的鬼魂。隨處可見龍燈、獅舞、高蹺、花船,其熱鬧繁榮非人間的春節可比,因而在這天晚上,人的魂魄經受不了陰間的誘惑,紛紛到鬼市去游玩,他們有的游蕩于街頭巷尾觀燈看戲; 有的在酒樓茶肆喝酒聽曲;有的趁機去望從未見過面的列祖列宗。
待到雄雞報曉,鬼市收市時,大多數的游魂心滿意足地回到各自的軀體。少數游魂樂而忘返,就留在陰間了。翌日,陽間一片哭聲。我們為那些魂魄不歸的親人請來和尚道士念經畫符招魂。親人撕心裂肺的呼喊及和尚道士的經文符咒能招回一些不貪玩的游魂,一些玩性大的在七天身體腐爛后,就長離人間了。
因此,農歷三月初三就成了人間恐怖不安的日子,被人們稱為“鬼節”。不管人們如何恐懼,每年三月三的“鬼節”還是照常光臨!肮砉潯鼻跋,人們都擁到廟里燒香磕頭,祈求神靈菩薩保佑。人間濃烈的香火,直沖到觀音菩薩的蓮花座前。
觀音掐指一算,知道了人間燒香的原委。一天晚上,她托夢給一個老奶奶:“我是南海觀音菩薩,知道人間有難,特來拯救你們。我增你仙草一株,用它和面做粑粑吃下,三月初三保管無恙。”老奶奶一覺醒來,手里果然拿著一株青茸茸的小草,仔細一看,跟地里長的青蒿一樣。她把觀音菩薩托夢贈草的事告訴鄉親,大家都很歡喜,忙到地里去采摘青蒿,磨面做粑粑吃。
說也奇怪,凡是三月三吃了蒿子粑粑的人都平平安安地過了“鬼節“關。這個消息很快傳遍各地,每年三月三前夕,姑娘婦女就成群結隊到山間地里采摘青蒿做粑粑。直到現在,霍山民間還有三月三吃蒿子粑粑的習俗呢。
五色糯米飯
說起“三月三”,大家首先想到的美食就是五色糯米飯。黑、紅、黃、白、紫——五色糯米飯是壯族地區的傳統美食,因糯米飯呈多種色彩而得名。很多外地人好奇五色糯米飯是如何做出來的,記者近日來到南寧市水街一家老牌粽子店,老板張美芬可是制作五色糯米飯的“專家”。她店里售賣的五色糯米飯多年來特別受食客喜愛,常常供不應求,每逢“三月三”,店里就忙得不亦樂乎。
五色糯米飯看起來很簡單,但工序卻有些復雜。據張美芬介紹,制作五色糯米飯的原料是紅藍草、楓葉、紫藍草、黃飯花、糯米。因為所用的材料是純天然的,對身體有益。
五色中的“紅”是來自紅藍草。先把紅藍草在沸水中煮出顏色,再把糯米放入其中浸泡,蒸出的紅色糯米飯口味甘甜;“黑”是來自楓葉,先把楓葉打碎,用沸水煮或者浸泡,之后糯米泡5小時以上即可;“紫”是來自紫藍草,一小把紫藍草煮10~15分鐘就能把水染成紫色,然后再放糯米進去泡5小時左右;“黃”是來自黃飯花,將黃飯花煮或者浸泡出顏色后,然后放糯米進去泡,黃飯花是中藥材,上火可以食用。
艾葉粑
每逢“三月三”,大家在購買五色糯米飯時,會發現艾葉粑也很受歡迎。艾葉粑又稱蒿子粑粑,是一道傳統的漢族小吃,一般在清明節、寒食節食用。由于農歷三月三與清明節靠近,艾葉糍粑也成了“三月三”必吃的美食。
清明前后,是艾草生長茂盛且最為鮮嫩的時節,艾葉粑是把清洗好的艾葉用水煮后磨碎,加糯米粉揉成面團,放入芝麻花生等餡料,包成一個粑粑,艾葉粑散發出艾葉的香味。
發糕
發糕算是老南寧過“三月三”的一道特色美食了。據市民陳小姐回憶,小時候過“三月三”,她都要纏著母親蒸發糕給她吃。
發糕有焦黃、泥黃、雪白三色,焦黃色發糕是最傳統地道的做法,后兩種是隨著市場的發展,顧客口味的差異化而演變出的新品種。每逢“三月三”,不少南寧人都會準備一些發糕拜祖祭祀。發糕口感松軟香甜,老少皆宜。
【農歷三月三是什么節日】相關文章:
農歷三月三是什么節日?02-26
廣西農歷三月三是什么節日06-08
農歷三月初三是什么節日11-15
2017年海南農歷三月三是什么節日02-21
農歷三月三是哪個民族的節日?02-28
三月三是什么節日01-10
三月三是什么節日?02-26
每年農歷五月十三是什么節日06-23
廣西三月三是什么節日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