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節吃火雞的由來是什么
香噴噴的烤火雞是美國人必備的感恩節美食,那么感恩節為什么要吃火雞呢?吃火雞的由來是什么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感恩節為什么要吃火雞
吃火雞的由來一
1620年,英國一批主張改革的清教徒,因理想和抱負不能實現而退出國教,自立新教,此舉激起了英國當政者的仇恨。這些清教徒們不堪承受統治者的迫害和歧視,先逃到荷蘭,9月初,乘船遠渡重洋,準備流亡美國。船在波濤洶涌的大海中漂泊了65天,于11月終于到達了美國東海岸,在羅得島州的普羅維斯敦港登陸。
當時,此處還是一片荒涼未開墾的處女地,火雞和其他野生動物隨處可見。時值寒冬,來到陌生的地方,缺衣少食,惡劣的環境正在威脅著他們的生命。在這生死攸關的時刻,當地的印第安人為他們帶去了食物、生活用品和生產工具,并幫助他們建立了自己的新家園。
這些英國人在安頓好新家以后,為感謝在危難之時幫助、支援過他們的印第安人,同時也感謝上帝對他們的“恩賜”,是年11月第四星期四,將獵獲的火雞制成美味佳肴,盛情款待印第安人,并與他們進行聯歡,慶祝活動持續了三天。此后,每年11月第四個星期四都要舉行這樣的慶祝活動,除招待印第安人食烤火雞外,并在一起瘵辦射箭、跑步、摔跤等體育競賽,夜晚還圍著篝火盡情歌舞,共享歡樂。
吃火雞的由來二
有一種說法是這樣的,在16世紀某一年的收獲節上,英國的伊麗莎白女王正在吃烤鵝。這時傳來消息說,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在前往攻擊她心愛的英國途中沉沒了,女王高興不已,于是又要了一只鵝來慶祝這一捷報。因此鵝也就成了英國豐收季節的愛鳥。當清教徒們從英國來到美國時,烤火雞代替烤鵝成了主要菜肴,因為北美大陸火雞數量更為豐富,比鵝更容易找到。
感恩節為什么叫火雞節
正統的感恩節,火雞是必備的食物,因此感恩節也被稱之為“火雞節”。傳統上美國人過感恩節一般是家人團聚,晚上圍坐在餐桌前吃上一頓火雞大餐。由于節日時間火雞熱賣,一些華人索性將感恩節稱為“火雞節”,其實,感恩節并非只是吃吃喝喝,最早是清教徒為了感謝上帝帶給他們五谷豐登而舉行的一種宗教色彩濃厚的慶祝活動。
火雞是感恩節的傳統主菜,它原是棲息于北美洲的野禽,后經人們大批飼養,成為美味家禽,每只可重達四五十磅。通常是把火雞肚子里塞上各種調料和拌好的食品,然后整只烤出,雞皮烤成深棕色,由男主人用刀切成薄片分給大家。然后由各人自己澆上鹵汁,灑上鹽,味道十分鮮美。此外,感恩節的傳統食品還有甜山芋、玉蜀黍、南瓜餅、紅莓苔子果醬、自己烘烤的面包及各種蔬菜和水果等。
為什么要在感恩節都食火雞呢?這要從感恩節的由來說起。1920年,英國一批主張改革的清教徒,因理想和抱負不能實現而退出國教,自立新教,此舉激起了英國當政者的仇恨。這些清教徒們不堪承受統治者的迫害和歧視,流亡美國。當時,此處還是一片荒涼未開墾的處女地,火雞和其他野生動物隨處可見。時值寒冬,來到陌生的地方,缺衣少食,惡劣的環境正在威脅著他們的生命。在這生死攸關的時刻,當地的印第安人為他們送去了食物、生活用品和生產工具,并幫助他們建立了自己的新家園。
為感謝在危難之時幫助、支援過他們的印第安人,同時也感謝上帝對他們的“恩賜”,此后,每年11月第四個星期四都要舉行這樣的慶祝活動,除招待印第安人食烤火雞外,并在一起瘵辦射箭、跑步、摔跤等體育競賽,夜晚還圍著篝火盡情歌舞,共享歡樂。這樣感恩節吃火雞的傳統就一直在美國流傳下來。
關于感恩節吃火雞的習俗,如今已經無法考證。有這樣一種說法,在16世紀的一個收獲節上,英國女王伊麗莎白正在吃烤鵝,當聽說西班牙無敵艦隊沉默的時候,又要了一直烤鵝。因此,鵝成了英國豐收季節的愛鳥。當清教徒從英國來到美國,由于北美大陸火雞數量非常之多,更容易找到,就用烤火雞代替了烤鵝。
火雞為什么叫“土耳其”
外國感恩節為什么叫火雞節?吃火雞有什么意義?這是孩子們最喜歡在感恩節的家宴上問父母的問題之一,而大人十有八九被問倒。其實,別說孩子們了,就是大人們絞盡腦汁也很難想明白:火雞明明起源于南美,怎么和亞洲國家土耳其扯上關系了呢?
在15世紀,西班牙殖民者占據南美后,將當地土著阿茲臺克人(aztec)經常食用的一種禽類“huexoloti”引進了歐洲。在此之前,英國人經常食用一種非洲禽類“珍珠雞”(guineafowl)。由于珍珠雞往往通過土耳其進口的,所以也叫“土耳其雞”。當“huexoloti”進入歐洲后,人們也習慣地稱它們為“土耳其雞”,簡稱“土耳其”,畢竟這比拗口的“huexoloti”好念多了。
還有一個更簡單說法,火雞身上的藍色條紋很像土耳其出產的一種綠寶石(turquoise),所以它們就被叫做“土耳其”了。
感恩節的文化定位
新近獲得“全美人類學家協會”褒獎的明茨坦承,他自己都不清楚感恩節算不算“古老的習俗”。或許,我們只能說,它是人們因為生活的饋贈而對上蒼表示感謝,它通過儀式性的飲食來進行慶祝,這些活動即使不是普及于全世界,至少也是很普遍的。
在明茨看來,感恩節的食品是與新大陸的食物種類相聯系的,與慶祝者們最初來自哪里無關。換言之,人們是在其美洲新家園里才學會品嘗或者準備這些感恩節食品的,或許還經過了原住民的“點撥”。
“玉米肯定是極其重要的一種,”明茨說。它不僅是美國東部林地地帶的生活必需品,而且在今天的美國東部的廣袤地區、南方的很大一部分土地以及遠至印加帝國的遙遠南方都廣有分布。簡單講,玉米是美國的“土特產”。
美國人的飲食習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一個巨大的產業來塑造和滿足的。歐洲人并沒有吃火雞的習慣。但是,登上新大陸的歐洲開拓者們逐漸學會了放棄其傳統的食品選擇,將感恩節吃火雞定義為成為“美國人”的標準,于是,火雞就成為了美國家家戶戶的感恩節必吃食品。
時過境遷,火雞如今已經變成一種經濟意味上,而非文化性的食品選擇,尤其是在人們已經為吃紅肉(未煮前顏色是紅色的`肉類,尤指牛、羊肉)而擔心健康的情況下,它也已經成功地從主要是一種節日食品,進入可替代性肉類食品的范疇。
這種轉變當然不是由美國食品行業“創造”的。但廣告、時間壓力、保存限期和人們有關“選擇”及“自由”的概念,全都有助于引導和塑造我們對于自己的食品及應當吃什么的看法。
明茨認為,從一個更大的視野范圍來看,美國人的食品習慣是由人口及戰爭等的巨大力量來塑造的。他專門寫過一本《品味食品 品味自由》的書探討這一主題。比如,當亞裔及拉美裔人口數十年來不斷涌入美國時,他們帶來了新的食品選擇,從而導致美國人的飲食發生了一些變化尤其是美國人下館子就餐時。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美國人頗愛吃中國人發明的豆腐,并干脆學會了這拗口的發音“Tofu”。
對普通的美國人來說,感恩節代表著“吃”與“玩”,一大家子人“放松”與“休息”的一天。這一“主旋律”與現代人快捷、忙碌的“消費主義”生活是否和諧,應該怎么變一變呢?
“現代消費主義并沒有消除慶祝感恩節的深層價值,而只是影響了慶祝的方式。”明茨如此解釋道, 在吃的方面,感恩節的慶祝食品總是拿來與其他一些情感因素融在一起。比如,感恩大餐通常是和家人一起吃,當然,并不一定非得是家人,你也可以選擇別的同伴。
在現代美國人的生活中,代際之間的地理距離,尤其是祖父祖母同孫輩之間,一般相隔很遙遠,這可能是美國家庭結構本身最為重要而普遍性的變化。它就使得感恩節這樣的節日在維系這樣的跨代家庭關系中變得更為重要,不過,與歐洲尤其是歐洲鄉村地區相比,美國的這一文化特征十分明顯。
【感恩節吃火雞的由來是什么】相關文章:
感恩節吃火雞習俗10-16
元旦的由來是什么02-01
吃臘八粥的由來02-01
元旦由來的含義是什么01-10
關于清明節吃粽子的由來11-25
七夕吃蠶豆的由來介紹04-09
普通話的由來是什么12-04
清明節的由來是什么01-24
國慶節的由來是什么01-25
關于吃湯圓是什么節日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