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做人爱视频免费,97久久精品人人搡人妻人人玩,欧洲精品码一区二区三区,999zyz玖玖资源站永久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元旦節的由來

時間:2025-01-23 08:45:38 曉映 元旦 我要投稿

元旦節的由來

  元旦,即公歷的1月1日,是世界多數國家通稱的“新年”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元旦節的由來,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元旦節的由來

  元旦節的由來 1

  大約在公元前五萬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由游牧改為農耕,定居在尼羅河兩岸,他們的農業收成與尼羅河是否發生洪水有很大關系。古埃及人從長期的觀察中發現,尼羅河泛濫的時間是有規律的,他們就把這個時間每次都記錄在竹竿上,從中得知兩次泛濫時間之間大約相隔365天。

  同時還發現,當尼羅河初漲的潮頭來到今天開羅城附近的時候,也正好是太陽與天狼星同時從地平線上升起的時候。于是,古埃及人便把這一天定為一年的開始。這是元旦最早的由來。

  元旦在我國漢語中是一個合成詞,元是開始或第一的意思。旦是一個象形字,表示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我國殷商時代的青銅器上有旦的象形字了。每年公歷的1月1日,人們稱它為“元旦”,這是為什么呢?

  原來在漢語里,“元”是開始,也就是第一;“旦”是一天或早晨的意思,兩字合稱就是指新年的第一天了。但這從一開始就并不是固定的。元旦節的來歷在歷法上,人們習慣稱地球繞太陽轉1周為1年。但是由于地球繞太陽運轉沒有固定的起點和終點,所以一年的起點和終點都是人為規定的,這就造成了各種歷法的不一致。相傳“元旦”一詞來自我國最早的皇帝之一顓頊,他規定以農歷正月為“元”,初一為“旦”。

  后來有的朝代對元旦的日期有所變更,但原則上還是以每年的第一天為元旦,如夏代以正月初一為元旦,但商代以12月初一為元旦,而周代又以11月初一為元旦,秦代以10月初一為元旦。

  直到西漢武帝時,大歷史學家司馬遷等人重新制定歷法,并規定每年正月初一為元旦,從此歷代不改。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決定采用國際通行的公歷,于是將農歷元旦改為“春節”,而把公歷的1月1日稱為元旦。

  新中國成立之時,開始正式使用“公元紀年法”,把每年公歷的1月1日定為元旦。現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把每年1月1日作為元旦,因為他們多采用了國際通行的公歷。但也有一些國家和民族由于本地的歷法傳統及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季節氣候的.不同,因而他們的元旦日期也不一樣,這也使得這個世界多姿多彩,更顯民族的特色了。

  元旦是全世界人民傳統的新年。元旦,就是一年的頭一天。元旦是合成詞,拆開來講,元是第一或開始的意思,旦字的原意是一輪紅日從地面升起。在中國,元旦這一名稱,都說起自傳說中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他以農歷正月為元,初一為旦。據《史記》載:夏代以正月初一為元旦;周代以十一月初一為元旦;秦以十月初一為元旦。

  辛亥革命后,我國把正月初一稱作春節,公歷1月1日叫新年,不稱元旦。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元紀年法,才又將公歷1月1日正式定為元旦,農歷正月初一定為春節。

  陰歷的祖先埃及歷,把天狼星和太陽一同升起的那天作為元旦;阿富汗把春分作為元旦;猶太人把秋分作為元旦;而寒帶的愛斯基摩人的元旦是不固定的,他們把第一次下雨作為元旦。公元前46年,羅馬皇帝儒略·凱撒制定儒略歷,開始時他把冬至作為元旦。但是,人們堅持要把朔日作為元旦,因此就把元旦延到冬至后10天。

  元旦節的由來 2

  為什么會有元旦節

  元旦”一詞最早出現于《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

  元旦為什么叫元旦:字面意思很有寓意

  元旦,又名元日、無朔、無辰、元正等,含有一年之始的意思。因為“元”本義是“人頭”,引申為“始”。“旦”的本義也是“始”。據宋《夢梁錄·正月》中記載:“正月朔日,謂之元旦,欲呼為新年。”元旦,即世界多數國家通稱的“新年”,是公歷新一年的第一天。元,謂“首”;旦,謂“日”;“元旦”意即“首日”。

  7020年前,古埃及人經過長期觀察,發現每當天狼星和太陽一同升起時,尼羅河水立時上漲,且與下次漲水時間總是相隔約365天。古埃及就把尼羅河漲水的這一天作為新年的開始,稱“漲水新年”,這可能是元旦新年最早的由來。公歷采用公元紀年法,是從“耶穌降生”的那年算起的',這與的興盛密切相關。

  話說在4000多年前遠古的堯舜盛世之時,堯天子在位時勤政于民為百姓辦了很多好事,很受廣大百姓愛戴,但因其子無才不太成器,他沒把“天子”的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品德才能兼備的舜。

  堯對舜說:“元旦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傳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后來舜把帝位傳給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樣親民愛民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愛戴。后來人們把堯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稱為“元旦”,或“元正”,這就是古代的元旦。

  元旦為什么吃餃子

  餃子除了是過年祭祀后食用的食品。一些北方城市元旦也吃餃子,講究守歲時包,辭歲時吃,即到子時吃,此時為兩年之交、迎新辭舊的時刻,具有特殊意義,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預示新的一年里交上好運。

  元旦吃餃子的寓意

  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征三陽開泰。臺灣人吃魚團、肉團和發菜,象征團圓發財。

  餃子因所包的餡和制作方法不同而種類繁多。即使同是一種水餃,亦有不同的吃法:內蒙古和黑龍江的達斡爾人要把餃子放在粉絲肉湯中煮。然后連湯帶餃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區將餃子和面條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線穿元寶"。

  餃子這一節目佳肴在給人們帶來年節歡樂的同時,已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元旦節的由來 3

  元旦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在元旦節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進行慶祝,當然,在不同的地方,慶祝方式可能也會不一樣。但是,大體而言,元旦節這一天都是非常熱鬧的。那么,說到這里,元旦的由來是怎樣的?

  事實上,說起元旦節,其實還要追溯自三皇五帝時期,話說當時堯帝勤政為民,一生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不過堯的兒子是個沒出息的,堯就沒有把部落傳給兒子,而是選擇了品德高尚、能力突出的舜。堯在死前,也叮囑舜要把位子傳給德才兼備的人,在這之后,舜又把位子傳給了治水有功的禹。事實上,這幾位首領都對百姓很好,做了很多好事。后來人們把舜祭祀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正月初一稱為“元旦”,這就是元旦的由來。

  到了近代,也就是1911年,當時孫中山建立了中華民國。從民國元年開始,就決定使用公歷,并規定陽歷1月1日是為“新年”,但并不稱為“元旦”。后來,民國政府又把農歷的正月一日叫做“春節”,把公歷的'1月1日稱為“元旦”,這就是近代中國元旦的來歷。

  那么,元旦節都有哪些習俗?

  1、在元旦節這一天,一般都會舉行集會活動,比如元旦聯歡會、掛慶祝元旦的標語、或舉行集體活動等,近年來大多數人會因為元旦的假日去旅游、聚會等節目。

  2、在元旦節這一天,人們都會吃湯圓或者水餃,家人團聚一堂,吃著熱騰騰的水餃,雖然一切都很簡單,但是節日的氛圍卻非常濃厚。事實上,這也是與家人團聚的一種方式,借著節日的機會多與家人朋友相聚。

  因此,以上就是關于元旦節的來歷。

  一、元旦的來歷

  “元”有開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意思。元旦便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也被稱為“新歷年”“陽歷年”。元旦又稱“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辛亥革命成功后,孫中山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歷”,定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而以西歷的1月1日為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采用公元年法”,確認新年(元旦)為中國的法定節日。元旦也是世界上很多國家或地區的法定假日。

  二、元旦的飲食習俗

  元旦

  吃雞蛋:各人吃一個雞蛋的習俗,在吳晉間的《風土記》中已出現。《風土記》說“正旦,當生吞雞子一枚,謂之練形”。練形是道家用語,指修煉形體,認為可以成仙。生吃雞蛋是為了長生。

  五辛盤:作為元日食品最早見于吳晉間周處的《風土記》,說元日早晨吃五辛菜。“以助發五藏氣”(《玉燭寶典》卷一引)。

  湯餅:是指古代凡小麥面制品用水煮的食品,后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卷九“餅法”中,講了“水引馎饦法”,其中“水引”制法:“挼(ruó)如箸大,一尺一斷,盤中盛水浸,宜以手臨鐺上,挼令薄如韭葉逐沸煮

  年糕:又稱粘粘糕,取年年高之意。在南方用糯米制成,年糕北方則為黏黍。年糕的歷史悠久,漢朝的米糕已有“稻餅”、“糕”、“餌”、“糍”等名稱。6世紀食譜《食次》就有年糕“白繭糖”的制法,北朝《齊民要術》記載了將米磨成粉制糕的方法。元旦吃年糕盛行于明清時代,尤以南方流行。

  椒柏酒:在東漢《四民月令》中已經出現。椒是花椒,古人說椒是玉衡星之精,氣味芬香,服之令人身輕耐老;柏是柏樹葉,古人視為仙藥,可免百病。椒、柏可分別浸制酒,也可一起放入酒中飲用。飲椒柏酒可去病長壽。南朝庾信《正旦蒙賚酒》:“正旦辟惡酒,新年長命杯。

  桃湯:即取桃之葉、枝、莖三者煮沸而飲,古人以桃為五行之精,能厭伏邪氣。制百鬼,故飲之

  膠牙餳:隋杜公瞻注釋《荊楚歲時記》膠牙的含義是“使其牢固不動”膠牙餳實際上此俗寄托了長壽的美好愿望,因為牙齒堅固,能吃能喝,自然身體健康。

  元旦節的由來 4

  元旦一詞始于三皇五帝,唐房玄齡等人寫的《晉書》上載:“顓帝以孟春正月為元,其時正朔元旦之春。”即把正月稱為元,初一為旦。

  而“元旦”一詞,最早出自南朝人蕭子云《介雅》詩:“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宋代吳自牧《夢梁錄》卷一“正月”條目:“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元旦在《書·舜典》中叫“元日”;漢代崔

  瑗《三子釵茗》中叫“元正”;晉代庾闡《揚都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一篇《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中呼為“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詩中謂之“元朔”。

  古代中國的元旦日,并非如今通用的“格列歷”——公歷的1月1日。[1]中國歷代元旦的月日并不一致。殷代在農歷十二月初一,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又以十月初一日為元旦,自此歷代相沿未改(《史記》)。漢武帝太初元年時,司馬遷創立了“太初歷”,這才又以正月初一為元旦,和夏代規定一樣,所以又稱“夏歷”,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

  在當代,元旦指公元紀年的歲首第2天。自西歷傳入中國以后,元旦一詞便專用于新年,傳統的舊歷年則稱春節。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使用公歷,把農歷的正月初一叫做“春節”,把公歷的1月1日叫做“元旦”。不過當時并未正式公布和命名。

  到孫中山于1912年1月初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時,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歷,所以便統計”,定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改公歷1月1日稱為歲首“新年”,但仍稱“元旦”。[1][2]在民國以后雖然定1月1日為新年,當時只有機關、學校以及外國經營的洋行大商號等才放假1天,老百姓并不承認,仍延承古時舊習以農歷初一為新年,因此老北京的街市上與民間均沒有什么歡慶活動。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采用公元紀年法”,即是我們所說的陽歷,為了區別農歷和陽歷兩個新年,又鑒于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歷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農歷正月初一改稱為“春節”,陽歷一月一日定為“元旦”。

  中央人民政府頒布統一使用“全國年節和紀念日放假辦法”,將公歷1月1日規定為元旦節,并決定全國在此節放假一天。

  元旦節的由來 5

  元旦節的由來

  元旦,據說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元旦”一詞最早出現于《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

  南北朝時,南朝文史學家蕭子云的《介雅》詩中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宋代吳自牧《夢粱錄》中有關于:“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的記載。

  漢代崔瑗《三子釵銘》中叫“元正”、晉代庾闡《揚都賦》一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一辭中呼為“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一詩中謂之“元朔”。

  中國元旦歷來指的是夏歷(農歷、陰歷)正月初一。正月初一的計算方法,在漢武帝時期以前也是很不統一的。因此,歷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歷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商朝的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周歷以冬月(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又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即十月初一為元旦。

  從漢武帝起,規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歷的正月初一)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_了滿清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使用公歷,把農歷的1月1日叫做“春節”,把公歷的1月1日稱為“元旦”,不過當時并沒有正式公布。

  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歷,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歷(實際使用是1912年),并規定陽歷1月1日為“新年”,但并不稱為“元旦”。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也決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即我們所說的陽歷。元旦,指西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

  為區別農歷和陽歷兩個新年,又鑒于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歷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農歷一月一日改稱為“春節”,陽歷1月1日定為新年的開始——“元旦”,并列入法定假日,成為全國人民的節日。

  每年1月1日,標志著新一年的到來,人們習慣將這一天稱為“元旦”,俗稱“陽歷年”。

  元旦習俗

  古代元旦習俗

  民以食為天,在中國古代,完成了莊稼的`收割,勞作一年的人們會準備豐厚的食物來迎接春天,即“五谷皆熟為有年”,俗稱“年”。在宋代就有燃放鞭炮,逛年會,吃團圓餐的記載。

  北宋呂原明《歲時雜記》中提到:“元旦,京師人家多食索餅,所謂年馎饦,或此之類。”說明當時汴梁百姓會準備面條之類的食物來過年。元旦的習俗逐漸形成。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我國采用公元紀年法,元旦就是陽歷新年。元旦放假三天(今年放假改革,只放一天),元旦就成了我國重要的節日組成。元旦的喜悅一直延續到農歷春節。團圓、祭祖、吃餃子,賞花燈,成為每個中國百姓,每個家庭度過新年的習慣。

  北方的元旦習俗

  我國的北方冬季天氣寒冷,晝短夜長。從元旦開始,農閑的百姓殺豬宰羊,盤腿坐在土炕上,聊聊家常,不干活,不出門,直到正月十五才結束。因天氣寒冷,東北元旦飲食主要以凍品、腌菜、亂燉為主。像凍餃子、酸菜燉粉條、腌雪里紅等都是元旦必備的食物。

  北京小孩子新年要吃冰糖葫蘆,象征著新的一年紅紅火火。文俗方面:扭秧歌、踩高蹺,東北二人轉,都會在廟會上接連表演。天津剪窗花,貼對聯,文娛活動應接不暇。山東在元旦這一天學生向孔子神像拈香祭拜,以期待來年金榜題名。

  臺灣元旦習俗

  在寶島臺灣,元旦這一天全家老少都要圍在一起聚餐,餐桌上擺放火鍋,這叫做“圍爐”。參加“圍爐”的人,桌上的每樣菜都要品嘗,也要象征性地喝酒,以討來年紅紅火火。

  在元旦,臺灣同胞會吃長年菜。所謂長年菜,其實就是俗稱的芥菜,臺灣人認為這種菜葉長象征命長。有些人在煮菜時還要加上粉絲,意喻綿綿不斷,長生不老。

  西藏元旦習俗

  在藏歷新年中,家家要擺上“卓索切瑪”,上面插上用酥油塑制作的彩花,祈禱來年五谷豐登。婦女要做“卡塞”這種用酥油制作的糕點招待客人。窗戶要換上新布簾,房梁和廚房要裝扮哈達,好歌善舞的牧民圍著篝火載歌載舞,展現出一派喜慶的氣氛。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元旦的習俗還有很多。地大物博的祖國,元旦國內各地習俗各不相同。這些不同的習俗匯聚成共同迎接新的一年的禮物。這是中華五十六個民族大融合的象征。這些習俗將中國傳統文化完美結合在一起,并不斷傳承下去,構成中華民族的魂魄。

  元旦節的傳說與故事

  傳說在4000多年前遠古的堯舜盛世之時,堯天子在位時勤政于民為百姓辦了很多好事,很受廣大百姓愛戴,但因其子無才不太成器,他沒把“天子”的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品德才能兼備的舜。堯對舜說:“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傳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后來舜把帝位傳給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樣親民愛民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愛戴。后來人們把堯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稱為“元旦”,或“元正”,這就是古代的元旦。

  歷代皇朝都在元旦舉行慶賀典儀祈祀等活動,如祭諸神祭先祖,寫門對掛春聯,書寫福字、舞龍燈,民間也逐漸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貼春聯、放鞭炮、守歲、吃團圓飯以及眾多的“社火”等娛樂歡慶活動。晉代詩人辛蘭曾有《元正》詩:“元正啟令節,嘉慶肇自茲。咸奏萬年觴,小大同悅熙。”記述元旦慶賀情景。

  元旦節的由來 6

  元旦節的由來

  最開始的元旦

  辛亥革命后,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歷,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歷(實際使用是1912年),并規定陽歷1月1日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公歷1月1日為元旦,因此元旦在中國也被稱為“陽歷年”或“公歷年”。

  “元旦”的概念,在不同時代、不同國家,具體所指也不盡相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采用了國際通行的公歷,把每年1月1日作為“元旦”。

  元旦的日期是怎么確立的?

  眾多周知,我國現在通行的歷法,是公歷。辛亥革命推翻滿清之后,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歷,所以便統計”確定使用公元紀年法為我國的正式歷法,1月1日為元旦,同時把農歷1月初一定位“春節”。共產黨建國以后,基本沿用了——正式統計日里采用公歷,節日采用農歷——這套雙重歷法的體制。

  內容來自

  中文名元旦英文名newyear別稱公歷年、新歷年、陽歷年節日時間公歷1月1日節日類型世界節日流行地區世界各地節日起源機構設定節日活動張燈結彩[2]節日飲食佳肴和點心[2]節日意義公歷新年設立機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設定時間1949年9月27日。

  名稱來由

  在古代中國人的心目中,“元”,是開始的意思;“旦”,是早晨的意思。據史料記載,作為一個很重要的節日,在中國歷史上,“元旦”有許多稱謂,如元日、元正、元辰、開年、元春、上日、華歲等,但在諸多稱謂中還是以稱“元旦”最普遍,時間最長久。“元旦”的“元”,指開始,是第一的意思,凡數之始稱為“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陽,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線。“旦”即太元旦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開始。人們把“元”和“旦”兩個字結合起來,就引申為新年開始的第一天。由于世界各國所處的經度不同,時間也不同,因此,“元旦”日期也有不同。

  元旦傳統食物

  餃子

  出現時間:明清時期。

  綜合簡介:餃子是由餛飩轉化而來的,每到元旦佳節,北方人都會吃餃子。但是元旦節吃餃子的習俗,興盛于明清時期的北方。

  歷史記載:《宛署雜記》說,北京郊區的宛平縣元旦拜年“作扁食,奉長上為壽”。

  中國人怎么過元旦

  年糕

  出現時間:南北朝。

  綜合簡介:年糕,又叫粘粘糕,有年年高的寓意。年糕這一食物歷史悠久,但元旦吃年糕盛行于明清時代,尤以南方流行。主要在江浙的蘇州、嘉定等地方。

  歷史記載:明末《帝京景物略》,正月元旦,“夙興盥激,吃棗糕,日年年糕”。

  雞蛋

  出現時間:吳晉時期。

  綜合簡介:元旦吃一個雞蛋的習俗,在吳晉時期就已經有了。據說當時吃雞蛋是為了長生,不過到了梁武帝在位的`時候就沒有了,其主要原因是因為梁武帝信奉佛教。

  歷史記載:正旦,當生吞雞子一枚,謂之練形。

  椒柏酒

  出現時間:東漢時期。

  綜合簡介:椒柏酒,是由花椒和柏樹葉浸跑而成的。據古書記載,飲椒柏酒可去病長壽。而元旦節飲椒柏酒的傳統習俗,主要在山東歷城、浙江嘉興一代。

  歷史記載:正旦辟惡酒,新年長命杯。柏葉隨銘至,椒花逐頌來。

  湯餅

  出現時間:后魏時期。

  綜合簡介:湯餅在古代指的是小麥面制品用水煮的食品,也就是類似我們現在吃的面條。

  歷史記載:元旦,京師人家多食索餅,所謂年馎饦,或此之類。

  元旦節的由來 7

  關于元旦節的由來

  中國的元旦,據傳說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元旦”一詞最早出現于《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的詩中。南北朝時,南朝文史學家蕭子云的《介雅》詩中也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宋代吳自牧《夢粱錄》卷一“正月”條目:“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漢代崔瑗《三子釵銘》中叫“元正”;晉代庾闡《揚都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一篇《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中呼為“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詩中謂之“元朔”

  慶祝元旦的三大方式

  方式一:全中國甚至是全世界都知道,很多國家都把元旦定為法定節日,在元旦這天放假。新中國成立后,也規定元旦為法定節日,放假一天。

  方式二:現在比較普遍的就是由團體組織的活動,如元旦聯歡會、掛慶祝元旦的標語、或舉行集體活動等。以前有組織敲鑼打鼓、集體跳民族舞的,現在在電視記錄片上還能看到。到科技發展的今天,就演變為聯歡晚會什么的了。近年更是有旅游、聚會等節目,反正元旦這天并沒有太多的傳統,在這一天放假了,隨你怎么玩都行。甚至,元旦這天對年輕一代來說只意味著一天的假期。

  方式三:保留著中國傳統的慶祝方式就在于民間了,尤其是在農村。每到元旦,家家戶戶都會燃放炮竹,殺雞宰鵝的,拜祭過各方神靈后,就是一家人團圓,聚一餐。至于更為濃重的慶祝方式暫時還沒見過。

  南方人元旦食俗

  先介紹一下元旦的壓軸菜:魚。年年有余。豆花魚片酸菜魚清蒸鱸魚冷鍋魚烤鰻魚豆瓣鯽魚干燒鯧魚酸辣小黃花魚糖醋帶魚秋刀魚泡菜魚DIY香煎龍利魚……這么多魚為什么要吃糖醋鯉魚呢?魚昭示新年財源廣進,糖醋鯉魚吃起來甜而不膩,滑而不澀,昭示著日子甜甜蜜蜜,平平穩穩。作為元旦的壓軸菜最是適合不過了。

  對于南方人來說,糍粑、年糕炸等小吃。烤炸出來的糍粑是最飽眼福的,顏色金黃,然后又是圓圓的。不過炸出來的糍粑需要放些糖,或者加上一些佐料才會好吃些。我不推薦炸糍粑,因為經過高溫油炸的東西里面的營養等成分都會大打折扣。或者煮著吃。試想一下,冬天在燃得正旺的火爐上放一個小壺,里面熱著甜酒,甜酒里有一塊一塊的糍粑。家人就圍在火爐邊,端著甜酒,吃著糍粑,談著白天發生的'事情。煮出來的糍粑是溫馨的。烤著吃也別有一番風味。有時候在電腦前坐久了,手是冰涼冰涼的。

  這時不妨拿一把鐵夾放在火爐上,烤上一個糍粑,看著糍粑由生到熟,原來一個扁平的白色的糍粑慢慢的膨起來,慢慢的變黃,也是一種享受。而且,一個糍粑熟了的時候,手也烤熱了。吃得不甜的朋友可以不放任何東西就這樣吃,也可以放一些菜在里面。吃甜的朋友可以考慮放些糖或豆面在里面。

  元旦節的由來 8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采用公元紀年法”,即是我們所說的陽歷,為了區別農歷和陽歷兩個新年,又鑒于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歷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農歷正月初一改稱為“春節”,陽歷一月一日定為“元旦”,至此,元旦才成為全國人民的歡樂節日。

  元旦的由來和習俗

  一、中國元旦的由來

  中國元旦的由來,據說起源于3000多年前的三皇五帝時期。在古代中國最早稱農歷正月初一為“元旦”,元是開始的意思,而旦指的是日子元旦合稱并是“初始的日子”。而在歷法上,專家們習慣稱地球圍繞太陽1周為1年。到解放后元旦節被政府定為1月1日,在立春前后并且還有假放,而在民間有的地方會舉行“廟會”等歡慶活動,傳承古代的民俗。

  二、元旦的習俗

  元旦的習俗種類很多,地方不同習俗也不同。存在著飲食、服飾、活動、交互、過禮、娛樂等方面的差異!是由于地域的自然地理環境和人為地理環境的差異造成的!但大多數還是一樣的。

  元旦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1)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2)貼春聯:

  對聯,又稱春聯,它的種類很多,但大致有對聯和春條。每幅對聯都有橫披和一個「福」字,而春條則如「萬事亨通」,則單貼在適當的地方,如門柱上等。其實因春聯(包括對聯和春條)在古代都是專人揮毫(用毛筆)書寫的,所以俗稱「揮春」。而廣東地區將春條稱為揮春,有別于春聯,實有以訛傳訛之嫌。年廿九,為了表示新的一年,新的氣象,以及增加過年的氣氛。

  3)放爆竹:

  爆竹一響,表示舊年已經過去了,新的一年來了。傳說「年」是一只可怕的怪物。在過年放爆竹是為了嚇走吃人的年獸,保護家人的安全而來的。這也是為元旦添加喜慶、熱鬧的氣氛。

  4)拜年:

  大年初一,家家戶戶到親友家「拜年」,也就是走親戚。大家見面互相恭賀,說:「恭喜發財!」,祝福對方在新的一年,事事順利、身體健康。

  在中國,像元旦的習俗還有很多,元旦的到來預告著舊的一年將要過去,新的一年即將開始,新一年春回大地的開始,新一年歲月輝煌的開始,是展現自己新的一面開始。元旦的氣氛會渲染整個民族。

  元旦的來歷

  相比于其他傳統節日,我們過元旦節的歷史并不是很久遠。元旦是公歷紀年的第一天,我國政府采用公歷,始于中華民國建立。所以,在我國,有元旦節的歷史尚不足百年。中華民國建立,孫中山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歷,所以便統計”,定正月初一(元旦)為春節,而以西歷(公歷)1月1日為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元紀年法”,將農歷正月初一稱“春節”,將公歷1月1日定為“元旦”。元旦是怎么來的?元旦的產生有哪些傳說?

  “元旦”,最早來自西方。大約在公元前五萬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由游牧改為農耕,定居在尼羅河兩岸,他們的農業收成與尼羅河是否發生洪水有很大關系。古埃及人從長期的觀察中發現,尼羅河泛濫的時間是有規律的,他們就把這個時間每次都記錄在竹竿上,從中得知兩次泛濫時間之間大約相隔365天,也就是一年。同時古埃及人還發現,當尼羅河初漲的潮頭來到今天開羅城附近的時候,也正好是太陽與天狼星同時從地平線上升起的時候。于是,古埃及人便把這一天定為一年的開始。這就是元旦最早的由來。

  中國的元旦,據傳說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元旦”一詞最早出現于《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的詩中。南北朝時,南朝蕭子云的《介雅》詩中也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

  中國最早稱農歷正月初一為“元旦”,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稱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正月初一從哪日算起,在漢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統一的。因此,歷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歷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商朝的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周歷以冬月(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又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即十月初一為元旦。從漢武帝起,才規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歷的正月初一)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這是夏歷,亦即農歷或陰歷,還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元旦。

  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歷,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歷(實際使用是1912年),并規定陽歷(公歷)1月1日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采用公元紀年法。”由此,我國政府采用更徹底的公元紀年法,所有政府文告、統計報表、報紙刊頭等均采用公歷,中國傳統的農歷紀年除了在重要報紙報頭的公歷后邊標注外,官方文件中已徹底沒了蹤影。而元旦節日,也于1949年12月23日的政務院(即今國務院)會議上通過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中,被規定為我國四大法定節日之一。今天,公元紀年及元旦節日在國人中已經逐步通用、流行、穩固。元旦與春節兩個節日,稱謂上不再混用。如1952年《毛澤東主席在元旦團拜會上的祝詞》,此處元旦就是指公歷元旦了,也就是我們今天說的元旦節了。

  由于最近500余年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法國、英國、德國、美國等基督國家的影響,縱橫世界各大洲,也由于公歷的相對精準,公元紀年法被世界各國紛紛采用,元旦作為節日,在西方比不過圣誕節,在中國比不上春節,但由于其本身的世俗性、非宗教性,反而因此成了一個世界性的節日。

  元旦的由來和故事

  在中國遠古時候,有一個平凡的少女叫"百合女",她長的十分漂亮,她住在一個叫芳幽國的地方。那里終年百花盛開,許多有靈性的動物在那里生活著。百合女就生活在那里,所有男人都迷戀上了她。可是百合女卻不喜歡他們,因為她知道,這些男人并不是真正愛她。但是因為家境貧困,她的父母必須讓她嫁出去。有一天,百合女去雨蓮山上采花,采花時差點掉入懸崖,突然從夕陽中飛出一個英俊的少年,那個少年救了她。于是,兩人在山上坐者聊起了天。百合女和他聊的很開心。那個少年告訴她:"你要是想找我就來這座山上大喊一聲"索倫"就行了。

  于是百合女每天都來這座山上。漫漫的他們日久生情。但是這件事被百合女的家人知道了,讓她嫁給一個大少爺。她不肯父親把她關在屋子里不讓出來。索倫知道了這件事,努力想把百合女救出來。可是大少爺得不到的東西,任何人也別想得到,把百合女殺了,索倫為百合女殉情而死。

  這時兩人的靈魂化做雨蓮上的百合花山。人們被他們的愛情所陶醉。感動。于是這一天定為元旦。

  元旦節的由來 9

  關于元旦的故事

  元旦,中國節日,即世界多數國家通稱的“新年”,每年1月1日,標志著新一年的到來,人們習慣將這一天稱為“元旦”,我國俗稱“陽歷年”。但是元旦一詞絕不是隨著公元紀年引進而來的,它是土生土長的中國古語,已有四、五千年的歷史了。

  傳承說

  元旦,據說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四、五千年的歷史。“元旦”一詞作為書面語最早出現于《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

  在中國古代,元旦歷來指的是夏歷(農歷、陰歷)正月初一。正月初一的計算方法,在漢武帝時期以前很不統一。因此,歷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

  夏朝的夏歷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

  商朝的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

  周朝的周歷以冬月(十一月)為正月;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又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即十月初一為元旦;

  從漢武帝起,規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歷的正月初一)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推翻滿清統治,建立中華民國。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使用公歷,把公歷的1月1日稱為“元旦”。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平召開,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決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即我們所說的陽歷。元旦,指公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

  為區別農歷和陽歷兩個新年,又鑒于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歷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農歷一月一日改稱為“春節”,陽歷1月1日定為新年的開始——“元旦”,并列入法定假日,成為全國人民的節日。

  起源說

  傳說在四、五千年前遠古的堯舜盛世,堯天子勤政于民為百姓辦了很多好事,深受百姓愛戴,但因其子無才不太成器,他沒把“天子”的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品德才能兼備的舜。

  堯對舜說:“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傳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后來舜把帝位傳給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樣親民愛民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愛戴。后來人們把堯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稱為“元旦”,或“元正”,這就是古代的元旦。

  歷代皇朝都在元旦舉行慶賀典儀祈祀等活動,如祭諸神祭先祖,寫門對掛春聯,書寫福字、舞龍燈,民間也逐漸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貼春聯、放鞭炮、守歲、吃團圓飯以及眾多的“社火”等娛樂歡慶活動。晉代詩人辛蘭曾有《元正》詩:“元正啟令節,嘉慶肇自茲。咸奏萬年觴,小大同悅熙。”記述元旦慶賀情景。

  元旦節的由來 10

  1月1日是公歷一年的第1天,世界大部分國家將這天當做新年。離一年的結束還有364天(閏年是365天)。因為這天是一年的開始故而稱之為元旦,此日在一年四季中屬冬季,尚未立春。

  "元"有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時間,也通指白天。元旦,便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元旦"一詞,最早出自南朝人蕭子云《介雅》詩:"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宋代吳自牧《夢梁錄》卷一"正月"條目:"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漢代崔瑗《三子釵銘》中叫"元正";晉代庾闡《揚都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一篇《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中呼為"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詩中謂之"元朔"。歷來元旦指的是夏歷(農歷、陰歷)正月初一。在漢語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一般又叫"正月初一"。

  元旦節的來歷故事一

  中國的元旦,據傳說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元旦”一詞最早出現于《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的詩中。南北朝時,南朝蕭子云的《介雅》詩中也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

  “元旦”一詞,是中國古代的“土產”。中國很早就有過“年”的習俗。“年,谷熟也”,也就是人們慶祝豐收的節日。每年的1月1日為元旦,是新年的開始。“元旦”是合成詞,按單個字來講,“元”是第一或開始的意思,“旦”字的.原意是天亮或早晨。我國在發掘大汶口文化遺物中,發現一幅太陽從山巔升起,中間云霧繚繞的圖畫。經考證,這是我國最古老的“旦”字寫法。后來,在殷商的青銅器鑄銘上,又出現了被簡化的“旦”字。

  夏朝的夏歷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夏朝的時候產生了“夏歷”,就現在的“農歷”。農歷正月初一為“歲首”,歲首這天就叫“元旦”。

  從漢武帝起,才規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歷的正月初一)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這是夏歷,亦即農歷或陰歷,還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元旦。

  今天所說的“元旦”,是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也決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并將公歷1月1日正式定為“元旦”,農歷正月初一改為“春節”。

  元旦節的來歷故事二

  有個傳說,是在4000多年前遠古的堯舜盛世之時,堯天子在位時勤政于民為百姓辦了很多好事,很受廣大百姓愛戴,但因其子無才不太成器,他沒把“天子”的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品德才能兼備的舜。堯對舜說:“元旦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傳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后來舜把帝位傳給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樣親民愛民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愛戴。后來人們把堯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稱為“元旦”,或“元正”,這就是古代的元旦。歷代皇朝都在元旦舉行慶賀典儀祈祀等活動,如祭諸神祭先祖,寫門對掛春聯,書寫福字、舞龍燈,民間也逐漸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貼春聯、放鞭炮、守歲、吃團圓飯以及眾多的“社火”等娛樂歡慶活動。晉代詩人辛蘭曾有《元正》詩:“元正啟令節,嘉慶肇自茲。咸奏萬年觴,小大同悅熙。”記述元旦慶賀情景。

  元旦節的由來 11

  元旦是人們為慶祝新的一年到來而設定的節日,日期為每年陽歷的1月1日。在1949年9月27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中,決定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即1月1日為元旦。

  元旦的傳說源于4000多年前的堯、舜盛世,因堯、舜為百姓做了許多好事,非常受百姓的愛戴,固后人就把堯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初始,把農歷正月初一稱為“元旦”或“元正”。

  我國古代歷朝歷代皇帝在元旦這一天,都會舉行祭祀祈福等活動。而民間也會以祭奠祖先、燃放鞭炮、吃團圓飯等方式來慶祝新的`一年到來。如今,在元旦節這天,我們多會在這個三天小長假里,回家和家人吃個團圓飯。

  回家團圓是我國自古以來的風俗,很多在外打工的子女,一年也回不了幾次,可知父母在家有多盼望子女能回家看看。小時候不懂事沒關系,長大了一定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哪怕只是回家幫忙刷刷筷子洗洗碗,這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

  所以有時間的,元旦節都可以回去轉轉嘮嘮家常,給父母帶一些過冬暖衣物,看看他們還缺啥,春節前記得買好帶回去。若是太忙沒時間,平日里也可以在個人私有云上和父母分享一下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讓他們能看到自己每天奮斗的樣子。

  歷代皇朝都在元旦舉行慶賀典儀祈祀等活動,如祭諸神祭先祖,寫門對掛春聯,書寫福字、舞龍燈,民間也逐漸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貼春聯、放鞭炮、守歲、吃團圓飯以及眾多的“社火”等娛樂歡慶活動。

  元旦飲食

  中國古代元旦飲食豐富多彩,《荊楚歲時記》的記述就是集中體現。南朝時荊楚元旦拜賀畢,接著是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táng)、五辛盤.進敷于散,服卻鬼丸,各吃一個雞蛋。其中有桃湯飲料、食品,還有藥物,一應俱全,各有其特殊含義。

  元旦節的由來 12

  元旦節的由來

  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由游牧改為農耕,定居在尼羅河兩岸,他們的農業收成與尼羅河是否泛濫有很大關系,古埃及人從長期的觀察中發現,尼羅河泛濫的時間是有規律的,他們就把這個時間每次都記錄在竹竿上,從中得知兩次泛濫時伺之間大約相隔365天,同時還發現,當尼羅河初漲的潮頭來到今天開羅城附近的時候,也正好是太陽與天狼星同時從地平線上升起的時候。于是,古埃及人便把這一天定為一年的開始,這便是元旦的由來。

  元旦節有哪些別名

  元旦在歷史上還有很多種別稱。元旦又稱“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在古代中國人的心目中,“元”是開始的意思;“旦”是早晨的意思。元旦在漢語各地語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一般又叫“正月初一”。

  中國元旦的傳說

  關于我國元旦的傳說,最早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遠古的堯舜盛世之時,堯天子在位時勤政于民為百姓辦了很多好事,很受廣大百姓愛戴,但因其子無才不太成器,他沒把“天子”的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品德才能兼備的舜。堯對舜說:“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傳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舜繼承了堯的思想,后來把帝位傳給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樣親民愛民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愛戴。后來人們把堯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稱為“元旦”,或“元正”。中國古代元旦的傳說,就是這么來的。

  元旦故事

  在4000多年前遠古的堯舜盛世之時,堯天子在位時勤政于民為百姓辦了很多好事,很受廣大百姓愛戴,但因其子無才不太成器,他沒把“天子”的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品德才能兼備的舜。堯對舜說:“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傳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后來舜把帝位傳給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樣親民愛民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愛戴。后來人們把堯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稱為“元旦”,或“元正”,這就是古代的元旦的由來。歷代皇朝都在元旦舉行慶賀典儀祈祀等活動,如祭諸神祭先祖,寫門對掛春聯,書寫福字、舞龍燈,民間也逐漸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貼春聯、放鞭炮、守歲、吃團圓飯以及眾多的“社火”等娛樂歡慶活動。晉代詩人辛蘭曾有《元正》詩:

【元旦節的由來】相關文章:

元旦節由來12-27

元旦節的由來08-17

外國元旦節的由來01-06

元旦節的由來與傳說01-04

元旦節的由來簡介12-27

關于元旦節的由來12-27

元旦節由來簡介01-06

元旦節的由來、習俗07-28

有關元旦節的由來01-06

主站蜘蛛池模板: 潞西市| 白水县| 萨迦县| 天祝| 辽源市| 怀仁县| 龙江县| 邛崃市| 习水县| 光泽县| 新宁县| 水富县| 霍州市| 松原市| 敦化市| 梓潼县| 永顺县| 韶关市| 黎川县| 赣榆县| 宜城市| 安庆市| 左云县| 千阳县| 宜章县| 永泰县| 门头沟区| 福海县| 巴南区| 汤原县| 嘉义市| 来凤县| 平阳县| 左贡县| 新乡市| 灵石县| 余干县| 易门县| 泉州市| 大渡口区| 河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