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習俗作文經典15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秋節的習俗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中秋節的習俗作文1
近些年來,每當中秋節到來時,我總是借探親之機帶點沈陽產的名牌月餅給父母,可是對年邁的父母來說,想完整地吃完一塊月餅乃非易事。
因為家里窮孩子又多,吃月餅顯然是一件非常讓人奢望的事,不過再窮過中秋節時家里也要買上幾塊月餅,以保證節日當晚每人能夠分得半塊或一丫。說起過中秋節,老家還有一個十分有趣的儀式呢!這個儀式叫供月亮。在月亮即將出來的時,家家戶戶將月餅和瓜果桃梨裝擺放在屋外窗臺上,意思是讓月亮先享用。在東西擺放停當后,母親常常會沖著月亮口中念念有詞,大概的意思是感謝月亮給我們帶來了好年景,保佑一家人平安和團圓。
在我兒時的記憶中,中秋節當晚供過月亮后,一家人便圍坐在一起,每人分得一份月餅,外加一個蘋果或幾粒棗(有時候還可以得到一片西瓜)。我對屬于自己的一份月餅吃的總是非常仔細——反復咀嚼、品味,絕不會幾口吞下。現在想起那時候過中秋節的場景,那氣氛真是溫馨快樂啊,感覺那時候的月餅是那么的甜、那么的香、那么的令人回味!
那時候,月餅的品種十分單一,無非就是棗泥餡、豆沙餡、紅糖、白糖餡。特別是紅糖白糖餡的月餅,里面有的有冰糖、青絲(紅絲)、花生仁甚至核桃仁。如果發現了花生仁和核桃仁,我常常會把它保存下來,一時半會兒舍不得吃掉。現在經濟發達了,日子富裕了,月餅的品種和花樣也越來越多,什么玫瑰餡、椰蓉餡、桂花餡,甚至還有各種肉餡的等等,花樣真是層出不窮,難以計數。可是不管什么餡,什么風味的月餅,我幾乎都不怎么感興趣了,兒時那月餅的味道是現在的任何月餅都無法取代的。盡管那時候生活清貧,物質匱乏,但人們的精神是那樣富足和樂觀。如今,我已過而立之年,在憧憬美好明天的.同時,我常常會回想起過去的時光。
有位名人說過: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其實我認為,忘記了過去倒算不上是什么背叛,起碼是缺少了一種前行的力量吧!每當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往昔艱苦的經歷會令我重新鼓起戰勝困難的勇氣;每當貪圖安逸和享受的時候,往昔艱苦的經歷會催我警醒,讓我前行的腳步不會輕易停滯下來!
中秋節的習俗作文2
我家住在一個河北小鎮,大門大院大平房,而且當時爺爺奶奶和爸媽家住一個院的,兩間房,共走一個大門,那時每年中秋節一家人都在一起過,節日晚上的九點多鐘,一輪圓月升起來后,爺爺奶奶就會搬出個桌子放到院子中間,再擺上幾樣水果和一盤月餅,水果有西瓜、葡萄、沙果等,擺上滿滿一桌。接著正式的“愿月”儀式開始,也就是年輕人給月亮磕頭祈福,在月下許愿。拿出個椅墊鋪到院子中間,然后我們幾個年輕人開始按年齡依次朝著月亮的方向磕頭,都磕完了,我們大家就開始享用桌上的水果和月餅了,當然,吃之前要揪下一粒葡萄沖月亮的方向遠遠的扔出去,那意思就是給月亮吃了。記得小時候中秋節的晚上,天氣就挺冷了,往往我們都是邊吃東西邊凍的.瑟瑟縮縮的,然后就趕緊搬桌子端盤子回到屋里。
后來,只要每年中秋節我們能聚到一起,仍然會在節日當晚延續這樣的習俗,當然,我們隊伍也在漸漸壯大。
中秋節的習俗作文3
星期五晚上,媽媽叫我把碗洗干凈,我一口就答應了。
我卷起衣袖,準備大展身手。我把水龍頭一提,“嘩嘩”水一下子就冒出來,“啊”嚇得我一聲尖叫。
“嘿”這個洗碗還不容易嗎?叫過之后我在想。于是,我拿起碗放到水里,用力抹了起來。啊!怎么也檫不去,手也好滑的。這時,媽媽來到我面前,我問媽媽“這碗怎么摖不去呢?”媽媽笑著說“你要擠點洗碗精放到里面嘍”“哦”我馬上擠了點洗碗精放到里面。我又拿起碗里摖摖外摖摖,碗從我的手中滑到了水里,好險!要是掉到地上那可就麻煩了。嚇得我心在“砰砰”直跳。我把筷子大頭對大頭,洗過之后,我又重新洗了兩次。呵呵......終于大功告成。
“媽!來檢查吧”我大聲的叫著,一副得意洋洋的樣子。媽媽走過來看看說“嗯!不錯!不錯!洗得真干凈!”“哈。哈。”我開心的`笑了。原來勞動也是一種樂趣!
中秋節的習俗作文4
記得小時候,我和弟弟跟著媽媽住在城里。那時候家里很窮。中秋節到了,全城的孩子都吃月餅。我們也煩擾了媽媽。我想要一口月餅。媽媽帶著我們兩個出了家門,在金霞巷轉了一圈。
金霞巷與現在完全不同。那時候的路很窄,路兩邊有很多小攤,賣衣服的,賣水果的,賣書的,總之什么都有。賣掉的一切都是我和弟弟只能希望的。
媽媽帶我們去了一家鋪著鐵皮的小店,給我們買了一塊月餅。那時候月餅的種類沒有現在那么多。那時候的月餅餡好像是冰糖和果仁,咬到嘴里是硬的。這就是我直到現在都不喜歡月餅的原因。小時候,我對月餅的印象不是很好。媽媽看著姐弟倆吃著一塊月餅,開心地笑了。
第二次對中秋節有印象是在高一那年。那一年,我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市重點高中。軍訓過后,中秋節就要到了。學校假期。回到家時,正是農忙季節。在鎮上打工的爸爸買了幾個大梨子,在門前放了幾個大橘子。它和我一生中見過的一樣大。一輪鮮紅的'月亮掛在門前的柳樹上,門前的稻田里放著初熟的稻谷。媽媽在廚房里忙著做晚飯,爸爸對我說:告訴梅姐,軍訓你曬黑得像鍋背。呵呵。爸爸開心地笑了。
這是我三十多年來唯一記得的中秋節。
不知在以后的歲月里,還會有多少個中秋節留在我的腦海里。
也許再也不會了。
中秋節的習俗作文5
中秋節在從前是個幾乎與春節相當的大節,合家團圓,氣氛非常熱鬧,
現代都市版的中秋風俗。身處現代化的.城市,沒有了以前的那種場景,中秋節“異化”到了只剩月餅,沒有喜慶,甚是可惜。何不嘗試過一個采納傳統習俗的現代版中秋節呢?
大都市里現在最不缺的是高樓。住在高層陽光喔的自然可邀約親友對月玩賞,關了燈,讓看得見月亮的房間撒滿清輝。或者可去酒樓賞月。金茂大廈87層是上海離月亮最近的餐廳,差點就可以與月亮碰杯,而在和平飯店頂層的露天酒吧可邀月共飲,浪漫非凡。
中秋節的習俗作文6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那時候,人們吃月餅。那天晚上,月亮出來了,人們賞月。那時候的月亮又圓又大,就像一個大蛋糕。 。
關于中秋節有三個傳說:第一個傳說——嫦娥奔月,第二個傳說——吳剛奪桂,第三個傳說——朱元璋和月餅起義。中秋節是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又稱團圓節。是家家團圓的節日。當晚,親朋好友會聚在一起吃團圓飯。晚餐是團圓節期間的`團圓飯。 。如果有人在外地工作,不能回來吃團圓飯,那這個人一定很難過。這讓我想起了李白的一句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仰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關于中秋節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上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殖,高達500余丈。立即關閉。千百年來,就像這棵桂花樹,永遠不會被砍掉。相傳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漢代西河人。他曾跟隨仙人修行升天,卻犯了一個錯誤,被仙人貶入月宮。懲治。在李白的詩中,有“欲砍月桂,持寒薪”的記載。
中秋節的習俗作文7
今天是中秋節了,我和爸爸媽媽去了姥爺家,我打了一會游戲,大家一起吃完晚飯后,我就和媽媽去看中秋節的月亮,我發現月亮非常亮,也非常的圓,我還發現月亮上有隕石碰撞形成的小黑點。
等我們看完月亮回來,姨媽打開了一盒月餅,我吃了一個,覺得月餅太甜了,都有點膩了,然后我把剩下的一點給媽媽了。后來又和哥哥下了一盤象棋,就高高興興的回家了。
今天是中秋節,是全家團圓的日子。
中秋節的夜晚,我和姥姥媽媽來到了樓下,看見了有人提著大包小包匆匆忙忙的趕路,我想他們可能要回去跟親人團圓。我抬頭一望,看見了月亮,它像一個明鏡,也像一個大月餅,還像一個大玉盤,金黃金黃的。這使我想到了嫦娥,玉兔,嫦娥正在梳妝,玉兔正在追它的.影子呢。我們走著走著,發現月亮也跟著我走,過了一會兒,我發現月亮不見了,于是我東張西望地看,忽然他又從兩個樹的中間冒出來,原來他是跟我們玩兒捉迷藏呀!今天是中秋節是大家團圓的日子,可是我們家沒有團圓,因為爸爸沒有回家,他在外地沒有回來,可是月亮只有一個,我和爸爸都看著那輪明月就會想到對方的。詩中有一句話是:“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月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現在我明白她的意思了。雖然我見不到爸爸,可是我想爸爸正在望著那輪明月思念我們,我也望著那輪明月思念爸爸。
中秋節的習俗作文8
中秋節從20xx年起,與清明節、端午節一樣,成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講到中秋節,自然想到的是賞月、吃餅、觀潮了。那么,中秋節是怎么來的呢?它有哪些傳說、哪些習俗、又有哪些著名詩詞呢?那就讓我們話說中秋吧!
古代,有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就有“中秋”一詞記載。后來,貴族和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托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到唐代,《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此時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南宋,是中原居民自北向南大遷徙時期,在遭受戰爭離別之苦的人民,以月餅相贈,晚上賞月,取團圓之義。至明清,已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國歷書上,一年分四季,每季有三月,八月正是秋季之中,十五又是一月之中,八月十五,故名中秋。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吃著又圓又甜的月餅,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人們把月圓當作團圓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為親人團聚的日子,因此,中秋節又被稱為“團圓節”。
關于中秋的美麗傳說是很多的。
據史書記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嫦娥此舉的代價是罰作苦役,并終生不能返回人間。李白為此頗為傷感,寫有詩句:“白兔搗藥秋復春,女亙娥孤棲與誰鄰?”嫦娥自已雖覺月宮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圓夜清之時,返回到人間與夫君團聚,但在天明之前必須回到月宮。對美女的敬慕,人皆有之。每逢中秋,人們既想登月與嫦娥一聚,又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因此,許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時,祈求“男則愿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唐代《開元遺事》一書中記載:中秋夜,唐明皇偕楊貴妃在月下游玩,到興處,二人徑自登入月宮,唐明皇還在月宮學得半部《霓裳羽衣曲》,后來補充完整,成為傳世之作。唐明皇念念不忘這月宮之行,每年到此時刻,必要賞月一番。百姓也來效仿,月圓之時歡聚一堂,享受人間美景。久而久之,成了一種傳統。
是推翻元朝統治的一次起義紀念日。元朝末年,老百姓不堪忍受官府的統治,在中秋季節,把寫有“殺韃子、滅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齊動手”的字條藏在烙好的小圓餅內相互傳遞。到了八月十五日晚,家家戶戶齊動手,終于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并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后來,每逢中秋節,以吃月餅來紀念這次勝利。
相傳古代齊國丑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后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吳剛折桂是關于中秋節來歷的又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李白詩詞的妙處,在于將吳剛從罪人身份變成為窮苦人做好事的好人。
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這又是中秋節起源的另一個說法。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有關中秋節詩詞選是很多的,因為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游子,更是以月來寄托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現將蘇東坡《水調歌頭》和辛棄疾《太常引》兩首詞抄錄如下:
蘇東坡《水調歌頭》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中秋節的習俗作文9
懷著月亮是故鄉的思鄉之情,我們又迎來了中秋佳節。這是一個沒有團圓的中秋節,因為馬上就要面臨中考了,不能回遠方的家過個中秋節,然后再趕回去繼續學業。
中秋月下,我們望著同一輪圓月小學生作文,思鄉的淚水泛濫。想象一下往年中秋節全家團圓的幸福情景。彼此之間雖然很少說話,但卻是那樣的溫馨和愜意。這也將成為一個難忘的中秋節,因為通過這段時間,我明白了團圓時刻的可貴。
中秋佳節來臨,兄弟團圓,姐妹團圓,親友團圓。這是家,是溫暖的家,是團圓的家。以前,那張俏皮的圓臉,總是掛著親情的思念。可此時此刻,月圓了,家也圓了,萬千思念也圓了。一起吃飯,簡單卻充滿情意。團圓的喜悅和親情的向往早已在心底,我才真正明白什么是家。
晚上,月亮特別圓,小區里幾十個大人小孩一起點起了燈籠和蠟燭。搖曳的燭光照在我迷茫的眼里。月亮,這就是親情的燭光嗎?看看這一對父母和孩子,臉上的笑容迷人,純真,真正的一家人團圓。燭光點亮了整個小區,照亮了黑夜。熊熊的`火光讓我覺得這里真的是家。
今晚的月亮很圓,月光柔和美麗。月下賞花賞月,豈不是人間最大的幸福嗎?星星月亮媽媽和藍天爸爸團聚了,我們一家人也團聚了。盼望了多少個早晨,多少個夜晚!
今晚是中秋之夜,是團圓之夜,是親情月光永遠照耀著這個溫暖可愛的家的夜晚。
中秋節的習俗作文10
中秋節是我國一個古老、傳統的節日。每當此時,合家團聚,其樂融融。關于中秋節的來歷,其說法很多,且又多有趣味。
夏商周時“秋暮夕月”
早在三代時期我國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
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
通常有許多人講,中秋節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
據史書記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嫦娥此舉所付出的代價是罰作苦役,并終生不能返回人間。
李白為此頗為傷感,寫有詩句:“白兔搗藥秋復春,女亙娥孤棲與誰鄰?”
嫦娥自已雖覺月宮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圓夜清之時,返回到人間與夫君團聚,但在天明之前必須回到月宮。
后世人每逢中秋,既想登月與嫦娥一聚,又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因此,許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時,祈求“男則愿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愿貌似嫦娥,圓如皓月。”年復一年,人們把這一天作為節日來慶祝。
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
唐代時成為固定節日
有人則認為,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是由唐明皇賞月開始的。
唐代《開元遺事》一書中記載:中秋夜,唐明皇偕楊貴妃在月下游玩兒,游到興處,二人徑自登入月宮,唐明皇還在月宮學得半部《霓裳羽衣曲》,后來補充完整,成為傳世之作。唐明皇念念不忘這月宮之行,每年到此時刻,必要賞月一番。百姓也來效仿,月圓之時歡聚一堂,享受人間美景。久而久之,成了一種傳統沿襲下來。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
盛于宋朝
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南宋時,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晚上,有賞月、游湖等活動。
而有人提出,中秋節原本是推翻元朝統治的一次起義紀念日。在元朝末年,老百姓不堪忍受官府的統治,在中秋季節,把寫有“殺韃子、滅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齊動手”的字條藏在鉻好的小圓餅內相互傳遞。到了八月十五日晚,家家戶戶齊動手,一舉推翻了元朝統治。后來,每逢中秋節,都吃月餅來紀念這次歷史性的勝利。
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的習俗作文11
“明月何時現?向青天要酒……”這是北宋詩人蘇軾寫的《水調歌頭》。講述了中秋佳節時空明月的景象。
很多,祭月、賞月、團圓吃月餅……其中,吃月餅的流傳最廣。
月餅有很多故事。拜月的習俗在明代中秋節流行。又為食以團圓。
月餅的種類很多:冰皮月餅,冰涼的皮包裹著冰涼的餡料,皮破了餡料就流出來了。雙黃蓮蓉月餅,軟皮里夾著甜膩的蓮蓉,蓮蓉里有咸咸的蛋黃,配茶真是妙不可言。五仁月餅是老一輩人的最愛。它們經過硬烘烤,皮下充滿堅硬的堅果。一口咬下去,果仁的`香氣和月餅皮的香甜融入口中。
我只吃過一種冰皮月餅,榴蓮味的。它只有雞蛋那么大。我咬了一小塊它的皮。吃完餡,嘗一嘗軟糯的皮……
“希望人長壽,我們共享美的喜悅。”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在我國已經流傳了幾千年,我們要將這個習俗繼續傳承下去。
中秋節的習俗作文12
我家鄉中秋節的習俗
中秋節到了,我們福州的習俗可多了,有擺塔,吃鯉魚餅,還有“撿月光”。
擺塔,是把各種各樣的塔擺在一個臺上,展示給臺下的觀眾們看。傳說,曾經有一位將軍打完勝仗來到福州,剛好就是中秋節,福州在當時又是一個多塔城市。所以老百姓們為了獲得好運,就各自拿出自家的塔擺在門口,獲得好運。現在福州出名的只剩白塔和烏塔了,其他塔呢?它們都經過時光的流失而消失了。
“吃月餅了!”我們福州吃的可不是常見的月餅,而是鯉魚餅。做成兩條鯉魚形成對稱,代表著福州人給親朋好友送去“年年有余”和“鯉魚跳龍門”的.意思。福州人還把像鯉魚餅的掛飾戴在兒女身上,愿兒女的學習像“鯉魚跳龍門”一樣紅紅火火。鯉魚餅的味道可美了,兩條鯉魚并在一起,就像一個月亮,吃一個美滋滋的,你想不想嘗一個鯉魚餅呢?
最有意思的要數“撿月光”了。傳說每當中秋節時,月亮上會掉落下一個月光,只有心地善良的孩子才能撿到它,誰撿到它就等于撿到了好運。所以孩子們一吃完晚飯后就會出來急急忙忙地找月光,8點過后月光就消失了,孩子們也就各自回家了。
這三個風俗各有各的風趣,中秋之夜,你有沒有過這三個風俗呢?這就是我和爸爸、媽媽一家三口過的中秋節。這時,我突然想起在加拿大的外公、外婆和在澳大利亞的爺爺、奶奶,他們真是“獨在異鄉為異客”,而我又是“每逢佳節倍思親”啊。
中秋節的習俗作文13
月光紙,又稱為“月光祃”、“兔兒祃”、“兔爺祃”,是木刻版水彩印制的神像,是中秋節必備的月神像。
祭月時拜月神像(月光紙)的風俗起源于明代,明劉侗、于奕正著《帝京景物略》卷二中記載:“紙肆市月光紙,績滿月像,趺坐蓮華者,月光偏照菩薩也。華下月輪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搗藥臼中。紙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續紛。”另據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月光馬者,以紙為之,上繪太陰星君,如菩薩像,下繪月宮及搗藥之兔。人立而執杵,藻彩精致,金碧輝煌,市肆間多賣之者。長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頂有二旗,作紅綠,笆或黃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禮,祭畢與千張、元寶等一并焚之。”
舊時,每到中秋節,北京城中的南紙店的月光紙便會熱銷。舊時揚州刻印木刻月光紙的除清代小東門的會文堂紙店外,后來磚橋上的“松竹齋”、大東門街的“蓮青齋”、缺口街的“生記”等十余家紙店也紛紛刻版印制月光紙售賣。月光紙是糊在秫秸架子上的,周圍還有臘花低鑲的邊,被人們“請”回家去祭祀,然后焚毀。
月光紙中形象最初為道教形像,是一整張毛邊紙印刷的,是以嫦娥為主的月宮圖景,上面有“太陰星君”的.形象,后慢慢變為佛教形象和搗藥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畫面上呈現一輪滿月的圓輪,月輪內則有一尊女菩薩端坐于蓮花之上,太陰星君被菩薩的形象所取代,民間信仰中稱其為“月光遍照菩薩”、“月光菩薩”或“月光娘娘”。在菩薩之下還繪有廣寒宮的仙閣殿影以及玉兔搗藥的形象。
還有以一張整幅順紅紙印制的,上端是“關圣帝君”、“增福財神”,是給鋪戶用的。店主希望自己可以財源廣進。
中秋節的習俗作文14
在中秋節這個團圓的日子里,一家人圍坐在方桌前一邊吃著美味的月餅,一邊賞著皎潔的月亮,是多么的幸福的一件事啊!可惜今年的中秋,爸爸又不能回來陪我們過節,我一直記得三年前,難得回來過節的爸爸給我講了這么一個故事:
相傳,遠古時候有一年,天上出現了十個太陽,直烤得大地冒煙,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無法再生活下去。這件事驚動了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余的太陽。后羿立下蓋世神功,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奸詐刁鉆、心術不正的逄蒙也混了進來。
不久,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一天,后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臺的百寶匣里,不料被逄蒙看到了。
三天后,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逄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后羿率眾人走后不久,逄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逄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于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然而逄蒙早逃走了。氣得后羿捶胸頓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絕的后羿,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后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就這樣,這個故事傳到了人間成為了一種習俗,也就是我們的中秋節。
三年前的我在中秋到來之前,一直盼望著放假回家去過中秋節,終于等到了放假的那一天,我不知道有多么的快樂,我收拾好行李便急切的回家了。到家后,我發現爸爸回來了,都不記得爸爸有多少年沒有回來跟媽媽和我一起過中秋了,因為爸爸在外工作比較忙,所以這次爸爸丟下工作陪我們過節,我真的很高興。
夜暮降臨了,我們一家人都圍坐在在桌子面前,一邊聊著天,一邊吃著美味的月餅,爸爸還給我講了故事。在這歡聲笑語中,我們全家人過了一個幸福快樂的中秋節。
中秋節的習俗作文15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它起源于唐朝時期,那時,以賞月為中心。到了清明時期,成為“民俗大節”。
中秋節為“花好月圓”之時。人們從天上的月亮想到了人間的`團圓。因此,中秋節在古代被稱為“團圓節”。人們向往著團團圓圓。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寄托了人們的美好愿望。中秋節十分重視親情的培育與表達,對于促進社會和諧有著不可替代的好作用。
我很喜歡中秋節。每當到了中秋節,我們一家人就要團團圓圓在一起賞月、吃月餅和看《中秋晚會》。今年的中秋節,我們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大家說說笑笑,可開心了。
【中秋節的習俗作文】相關文章:
中秋節的習俗 -各地中秋節的習俗11-10
中秋節習俗的作文11-03
中秋節習俗的作文12-20
中秋節習俗作文【精選】07-04
中秋節的習俗作文11-19
中秋節的習俗作文【精選】07-09
中秋節的習俗作文01-25
中秋節習俗作文06-26
中秋節習俗09-25
中秋節的習俗03-12